從史前文明到AI文明 一文讀懂比特幣前世今生

買賣虛擬貨幣

文丨互鏈脈搏專欄作者·羅凱

前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發現很多人會對比特幣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依然會把比特幣與鬱金香泡沫相提並論。當然了,比特幣的信仰者不會如此思考這個問題。有太多的論證與論點證明比特幣絕對不會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巨大泡沫。

對於持有者而言,比特幣最為實際的好處可能就是這是一個通縮型貨幣。你可能在現實生活當中碰到美元由於超發而形成的貶值。但比特幣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比特幣的設計機制能夠保證永不超發。眾所周知,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貨幣,更多是由政府的信用擔保,所以政府濫發貨幣,損耗的就會是信用以及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但在中本聰的設計當中,比特幣不會出現濫發的情況。

在2008年10月31日,一個名叫中本聰的人在密碼學論壇的郵件組中貼出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論證了一種打破央行壟斷的點對點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這就是比特幣的白皮書,從這一天起,比特幣的傳奇故事拉開了序幕。

比特幣呈現了3種特性:第一,區塊鏈特性,基於匿名、跨境、去中心化、交易量等特性帶來的便捷交易價值,體現為黑市交易、低成本跨境交易等等;第二,通縮與無法調節發行量的貨幣特性,易於儲存,激發儲值心理;第三,具備了典型的貴金屬特性,諸如黃金。

為什麼比特幣會被人稱為“數字黃金”,這個叫法的歷史起源現在無從考證,但是比特幣確實表現出瞭如黃金一般的特性。比如黃金就具有延展性非常好,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被氧化,可以長期儲存等特徵。

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有著黃金無法比擬的優勢:1. 黃金不易鑑偽,所以每一筆交易都需要檢驗成色和真假;比特幣的鑑別真偽依賴密碼學和區塊鏈技術,確保收到的比特幣都是真的比特幣。2. 黃金不易攜帶,所以大宗交易的風險很高; 而比特幣的本質是一組加密資料,實現了極高的傳輸效率。3. 黃金物理上很難分割,需要整數換算。但比特幣是資料,可以無限分割。4. 黃金的儲存只能物理貯藏,而比特幣作為資料只需要冷熱錢包,儲存安全方便。

當然了,相比於黃金,很多人目前詬病的主要是相比黃金而言,比特幣的流動性依然比較差。另外,黃金作為一個超過萬年的大IP,其品牌共識度目前要遠遠超過比特幣。對於絕大部分投資者來說,黃金依然是一個避險的好選擇。

另外,對於很多黃金的擁護者來說,他們也經常會拿出一個重要的觀點來評判比特幣,那就是黃金除了公認的儲值價值以外,還有實際功能,從在電腦電路板上的應用到裝飾性珠寶和牙齒替換都需要用到黃金。也就是這個實際功能造就了黃金的流通性。而正是流通性,確保了黃金的價值被普世認可。

就最後這一點而言,我認為比較難以被評論的原因是現在比特幣已經擁有了閃電網路,而閃電網路的存在恰恰是為了解決比特幣除了儲值以外的流通性需求,所以在這一點上,似乎也沒有比黃金差多少。

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我幾乎沒有大量的擁有過比特幣。這裡面的原因絕對不是我個人不看好比特幣,而是我個人的投資屬性決定的。這就好像很多傳統的投資人覺得投資比特幣是一種非常激進的行為,但是在全世界幣圈裡大家覺得投資比特幣是最傳統保守的行為一樣。大家的安全邊際不一樣,導致了最終對投資產品屬性的感覺偏差。

相較於傳統的投資市場,我個人的投資決策一向是比較前沿與激進的。如果讓我在黃金、房產與股票中做選擇,我是一定會選擇股票的,因為黃金是相對保守穩定的一種投資手段,而房產又並不是一種流動性特別好的資產。另一方面,對於黃金這種一眼望過去就可以激動人心的金屬似乎並不完全能讓我產生慾望,投資前沿科學、未來技術改變世界似乎更能感動我。這也是我最終會進入區塊鏈這個行業的原因。

但是,我特別有興趣的是,黃金為什麼會成為人類心目中完美的財富化身?白銀也在過去的5000年裡一直佔據了財富表現重要的地位。我們經常聽到古代的皇帝說,黃金萬兩白銀十萬兩再加良田萬畝。這就變成了我們內心對財富渴望的來源,黃金白銀加房產。到底是什麼原因塑造了整個人類的共識。

史前文明—黃金起源

金色崇拜,指的是人類對金子般顏色的瘋狂。在人類的眼睛中,只有五種顏色最重要:紅、黃、綠、黑、白。黃色和綠色是人類視覺中色譜的中心,這是進化的結果,因為人類的食物源即植物,也就是綠色,而大多數成熟糧食作物的顏色都是黃色。所以黃色給人的感覺是幸福、舒坦與滿足。

崇拜黃金與太陽有關。遠古時期的人類對太陽充滿了狂熱的崇拜,在古人看來,只有太陽才能給人帶來光明。而黃金散發著和太陽一樣神秘的光芒,被人類當作太陽的化身,認為擁有了黃金也就擁有了太陽,也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財富。因此古代君王都要身披黃袍,用尊貴的黃金來裝飾自己的殿堂,希望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一統天下。

最早崇拜黃金的歷史並非源於中國,而是始於古代紅海沿岸的閃米特人,這是個崇拜太陽的民族。其概念來源於聖經,不是指一個單一民族,而是母語屬性有關聯的一群民族。隨著閃族人的不斷外遷,形成了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迦南人、希伯萊人、腓尼基人等等,黃金崇拜的觀念也隨之進入古代兩河流域、埃及半島、希臘半島等地區。

金的化學符號Au,源自於羅馬神話中的“曙光女神”歐若拉(Aurora),黃金是史前人類加工過的第一種金屬,早在6200多年前的石器時代,保加利亞的原始人就開始加工黃金了。蘇美爾文明是最早出現黃金文化的,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黃金飾品就是在古代兩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發現的,已有5300多年的歷史。而古埃及人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形成了黃金文明。早在距今4000年古埃及就有黃金儲量的地圖,上面準確地標出了尼羅河與紅海間的金礦位置。最早使用黃金的地方誕生了全世界最早的文明,最早發現大量黃金礦產的地方誕生了全世界最早的古文明帝國。

在古埃及,人們更多的是用黃金作為裝飾以及供奉給神祗的禮物,還沒有真正的形成貨幣化。直到公元前700年前,小亞細亞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黃金與白銀合金製成的錢幣,被稱為琥珀金。隨後,在公元前約50年,西歐的羅馬帝國就發行了一種Anreus的金幣,在金幣上還刻有凱撒大地的肖像。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就開始於公元前700年的亞細亞王國。在《歷史》裡寫到:亞細亞毗鄰佛裡吉亞,因此,亞細亞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巴克圖魯斯河裡的黃金,充滿了黃金耀眼的光芒。也正是在《歷史》首次提到“亞細亞人是我們知道的最先鑄造和使用金銀貨幣的民族”。

那麼古埃及到底是怎麼被打敗的呢?最先鑄造金銀貨幣的民族打敗了最先使用金銀流通的民族。古埃及從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三十年不斷地遭到亞細亞人,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征服。具體是,公元前671年後,亞細亞人佔領埃及首都孟斐斯,並洗劫了底比斯神廟;公元前653年,薩特王普薩美提克一世藉助希臘僱傭軍奪回埃及統治權,從此埃及開始了希臘化;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俘虜了普薩美提克三世,古埃及被併入波斯,成為第六總督區的一部份,這段時間被稱為埃及的第二十七王朝。

公元前402年,埃及人奪回埃及統治權。公元前380年到343年,最後一代埃及本土王朝,即最後的埃及人自己的王朝,第三十王朝統治埃及。公元前343年,波斯人再次統治埃及,這段時間被稱為第三十一王朝。從這時起真正意義上的埃及人的古埃及已經滅亡了。

公元前332年,波斯人將埃及拱手送給亞歷山大大帝。當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途中病死時,當時的埃及總督,希臘人托勒密仿照埃及法老模式建立了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統治者都是希臘人),托勒密王朝雖然是希臘人統治,但是基本上沿用了古埃及時代的一系列制度與文化。在整整400年的長河中,古埃及文化依然存在的緣由是因為無論誰佔領了埃及,都延續了法老制度。高度集權專制制度並沒有讓金銀形成的貨幣產生流通。

在羅馬強大起來以後,托勒密王朝成為了羅馬共和國的保護國。直到公元前30年,吳大維在亞克提姆海戰戰勝馬克安東尼,殺死埃及豔后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埃及正式成為古羅馬的一個行省。從此古埃及便完全消失了。

在這裡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金銀沒有形成貨幣的古帝國被金銀形成了貨幣化的古帝國打敗,而金銀形成貨幣流通的帝國最終打敗了金銀無法普遍流通的帝國。在黃金只有裝飾價值的古埃及,核心制度是法老制度,也就是法老高度集權的專制制度。法老是國家的最高代表,掌握軍、政、經、法、教權。全國軍隊由他掌握,全國官員由他任命,全國生產由他控制,全國產品由他分配,還要求臣民納稅和服勞役,是絕對的中央集權。

法老制度沒有貨幣流通的需求,沒有生產資料與產品分配的需求,所以也就無需讓黃金貨幣化。但是黃金最終讓古羅馬帝國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為什麼?

亞細亞文明中,使用流通的貨幣是由金銀共同鑄造的琥珀金,並不是真正讓老百姓產生“金燦燦”感覺的貨幣。雖然國王將所有的生產資料商品化,但是依然沒有打動老百姓大規模流通琥珀金。只有到了古羅馬帝國產生全世界第一枚金幣的時候,老百姓才真正認可了這個貨幣,從而形成了大規模流通。

為什麼當時亞細亞文明使用了琥珀金而不是金幣與銀幣?本質是因為亞細亞國王依然想行使法老制度,作為神的代表成為帝國中央集權的最高體現,只希望金銀作為貨幣儲藏而不希望貨幣大規模流通。只可惜,神祗最終被金銀形成大規模流通的貨幣打敗,跌落了神壇。

古羅馬帝國—通貨膨脹下的衰落

古羅馬帝國創造了歷史上輝煌的文明,其衰落常令人唏噓不已。從歷史來看,古羅馬的政治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和軍事危機源於所謂的“盛世”時期。陶醉於盛世情懷中的羅馬人,公共工程浩大、福利水平高,且戰事不斷,這些都需要財政稅收支撐。而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尚不足以支撐急劇增長的城市化和巨大的公共開支。由於羅馬政府擁有過大的控制經濟的權力,於是經常採取讓貨幣貶值的方式緩解危機。這無異於飲鴆止渴,使危機不斷積累,成為促使羅馬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翻開《羅馬帝國衰亡史》,看愛德華·吉本書寫羅馬的光榮,又為帝國的衰亡深深反思,淺斟低唱。說起羅馬帝國的衰敗,人們常常歸結於皇帝的窮兵黷武、四處征戰;貴族的窮奢極欲、腐化墮落;甚至是商人的哄抬物價、擾亂市場。

這些固然漸漸銷蝕了古羅馬的光榮,使它難免滅亡的命運,但古羅馬帝國衰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卻少有人瞭解。正是通貨膨脹,使古羅馬帝國墜入了崩潰的深淵。

古羅馬沒有紙幣,只使用金銀幣。古羅馬的貨幣分安瑞爾斯金幣(aureus),第納爾銀幣銀幣(denarius)和阿斯銅幣(as)三種。其中金幣主要是為凱旋儀式或其他重要時刻而專門打造的紀念幣,流通很少,銀幣流通最廣。所以整個古羅馬帝國實際上是“銀本位”貨幣制。

公元前59年,愷撒首先從元老院手中取得了製造金幣和銀幣的權力,並設立了國家造幣機構,擔任古羅馬執政官。公元前50年,愷撒開始發行金幣“安瑞爾斯”,愷撒還固定了金銀貨幣的兌換率,統一了各行省的地方貨幣,有力促進了羅馬經濟的發展。這種金幣純度很高,穩定的貨幣使羅馬帝國商業繁榮,各行各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公元前50年到公元后50年,羅馬帝國的經濟和軍事都處在全盛狀態,穩定的貨幣功不可沒。

此後,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屋大維)確立了更為完善的貨幣體系。羅馬廣場的朱庇特神廟不僅僅是一個宗教中心,同時還發揮著中央結算銀行的作用,整個羅馬的貨幣信用體系都是建立在大神廟的黃金儲備上。奧古斯都統一後,他作出的重大決定之一就是建立以羅馬城為中心的羅馬帝國貨幣結算體系,以羅馬金庫中的黃金作為儲備。奧古斯都認為,硬幣的信用度在於幣麵價值與實際價值的統一,堅持製造足量的貨幣。直到尼祿時期,才將銀幣的材質從純銀調整為含銀率92%的合金。但終生研究羅馬史的日本文學家鹽野七生則認為,當時尼祿的做法讓銀幣貶值主要是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採取的金融緩和措施。

為什麼會經濟過熱?因為所有的帝國有錢了都想對外擴張,古羅馬本是以“劫掠”起家的,當然更難例外。擴張就要打仗,於是,龐大的軍費開支成為帝國政府的沉重負擔;再加上新行省的管理需要行政開支,貴族還要花天酒地,大把花錢,而皇帝為了籠絡民心,也常常要讓他們吃兩頓免費的午餐。政府開支越來越龐大,口袋越來越癟。於是,帝國政府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濫發貨幣的道路。

特別是這種公民福利。古羅馬很早就建立起了一種共和制,除了元首(有時不止一人)之外,羅馬公民和貴族都在國家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種體制下,為了爭取選民,羅馬看重的不是完善財政制度體系,而是直接給民眾福利——低價或免費發放小麥,以保障居住在首都貧困羅馬公民的生活。

公元前123年,當時的保民官格拉古兄弟中的弟弟蓋烏斯首創了《小麥法》,該法規定對所有在首都的羅馬市民低價售賣小麥。該法延續了150年之久,並且福利的範圍逐步擴大、標準逐漸提高,隨著帝國經濟實力增強還逐漸普及到了地方城市和行省,所以在廣大的羅馬帝國因飢餓而導致集體死亡的事件從未發生過。

然而羅馬的經濟基礎與上層政治建築之間出現了衝突,這種高福利政策產生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在愷撒當政時期,元老院派的小加圖為獲得貧民階層的支援,廢除了低價配給數量的限制;而他的政敵,護民官勞狄烏斯則將低價配給改為無償配給。愷撒統治時期的羅馬城有32萬之多的人多從國家免費獲得糧食供應。雖然愷撒後來減少了配給人口,但仍然有15萬人領取免費的糧食。

免費發放糧食的政策促使更多農民離開土地,湧向羅馬城,從而使得農業的稅源減少。既要供應羅馬城的小麥,還需要建立糧倉、修築道路港口、增加公職人員,羅馬帝國日常開支的缺口越來越大。到後來,為解決小麥供應的財政成本,羅馬政府開始求助於貨幣貶值,即通貨膨脹。羅馬政府的財政問題就此留下了病根,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日益顯露。貨幣貶值及物價上漲在羅馬史上長時期地持續發生,惡性通貨膨脹以及通脹預期吞噬了羅馬的光芒。

沒有紙幣,帝國政府當然也就不能靠印錢來濫發貨幣,但它有它的辦法——降低金幣和銀幣的成色。為彌補財政虧空,公元117年,皇帝圖拉真不得不將第納爾銀幣的含銀量,從奧古斯都時代的接近100%,降到了85%,貨幣貶值幅度高達百分之十幾,這相當於對整個帝國持有現金的人口徵收了同樣比例的隱性貨幣稅。從此以後,羅馬的銀幣不斷貶值。

公元150年,羅馬帝國貨幣含金量只相當於愷撒時代的千分之二,到了公元300年,則只剩六千萬分之一了。帝國政府用越來越少的金銀,鑄造出越來越多的貨幣,錢自然也就越來越不值錢,在約同一時期,老百姓的口糧小麥的價格缺整整上漲了兩百倍。

在走向衰落時,統治者們採取的經濟刺激政策似乎只顧眼前,而不顧長遠發展。公元301年,面對惡性通脹和貧民暴動,羅馬皇帝戴克裡先頒佈了著名的《最高價格法》,開出了在所有行省範圍內實施價格控制的物品清單,對價格實行行政控制。

考古學家發現了當時的價格表,上面詳列著政府的規定價格:1,000多種商品、貨物和勞務服務的准許價格和工資。對售價高於規定價格的,都以死罪論處。由於管制價格設定了遠低於公平的市價,許多農夫和廠商將失去銷售商品的激勵。考慮到這一點,戴克裡先還在該法令中規定,一旦發現“囤積”商品的,都將進行嚴厲懲罰,貨物將被沒收,囤積者將被處死。這項法令本來是想壓制通脹,但卻帶來了更壞的惡果。

價格控制導致市場上無貨可售,越來越多的貿易以物物交換的方式進行,自由市場癱瘓了,金銀失去了流通價值。這個時代一位名為拉克坦提烏斯(Lactanius)的羅馬人如此描寫戴克裡先:“他決心管制所有可售物品的價格。微不足道的緣故讓人們鮮血橫流;人們不願給市場帶來更多物資供應,因為他們無法為自己獲得合理價格,這導致如此之多的匱乏,以至於有許多人死亡,最終,這項法律被擱置了。”

關於古羅馬帝國的覆滅,這裡還有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那就是君士坦丁一世時期(公元306年-337年在位)捨棄了羅馬傳統的“銀本位制”,改成“金本位制”。君士坦丁可以說成功確立了對於穩定貨幣至關重要的強勢貨幣,也奠定了後來歐洲金本位制的基礎。然而,君士坦丁的改革發生在羅馬銀幣貶值的背景下,結果造成了加重兩極分化的後果。

當時,公職人員領取的薪水是價值穩定的金幣,而普通人獲得的報酬是已經貶值的銀幣或銅幣。在繳納稅金時,按規定需要使用金幣,而金幣以外的銀幣、銅幣的換算匯率放任為“變動制”。金本位制洗劫了社會財富,使得擁有金幣的人成為富裕階層,尤其是皇帝成為最富有的人,而沒有公務的人日益貧困。這種舉措等於讓廣大民眾為國家的貨幣貶值買單。

4世紀的羅馬的一連串政策直接衝擊了之前作為社會骨幹的中產階級,使之淪落到崩潰的邊緣。同時,由於戰事不斷,耕地荒蕪,生產力大幅下降,經濟增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古羅馬帝國發生了“滯漲”。經濟實力下降導致人口減少。傳說2世紀時,羅馬城有150萬人。到了4世紀初,人口已減少一半,到4世紀末,只剩約30萬人,回到了500年前的水平。

拜占庭帝國—假幣橫行造成的崩盤

很多時候,歷史的軌跡就像骨牌,貨幣則是製造這些骨牌的工程師。同時,第一張骨牌的推倒也往往是由它親自動手的。

君士坦丁登上皇位之後,為了保住東羅馬帝國的政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終廢除了“四帝共治”,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一直到他建都君士坦丁堡之後,羅馬政權總算是被挽救了下來。但好景不長,公元378年,哈德良堡戰役使得羅馬帝國再次被一分為二。到了公元526年,羅馬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他的侄子,一個叫做查士丁尼(此處往後同名者皆指查士丁尼一世)的傢伙登上了皇位。

查士丁尼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皇位之後,便開始過起了東征西討的癮。此時的東羅馬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本是君士坦丁堡的原名,後因其成了帝國之都,故而東羅馬帝國亦漸漸地被稱作拜占庭帝國。

當時君士坦丁大帝用那些靠經濟改革和四處搶劫得來的錢鑄了不少名叫索裡都斯的金幣。這種貨幣的特點是成色好,含金量高,但起初發行困難,因為很多鑄幣廠根本無力去鑄造它。但也正因如此,才令到假幣無法產生。

直到它誕生15年後,由於帝國經濟的逐漸回暖,它才漸漸變成了主流貨幣,而索裡都斯這個名字亦隨之成為了保值的同義詞。就這一點而言,君士坦丁在經濟上的政績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他是古羅馬帝國唯一一個正確地治理了通脹的皇帝,但注意,這裡只是說他治理通脹的辦法是正確的,但其最終並未能夠成功摘除這顆毒瘤。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到了公元527年,查士丁尼登基之後,由於君士坦丁時代起積累下來的大量索裡都斯金幣讓這位新皇帝對經濟有了安全感,於是他不停地東征西討,大興土木。這一時期拜占庭帝國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這是君士坦丁時期開始漸漸形成的經濟結構。這種經濟結構使得帝國經濟得以休養生息,但其缺點在於既缺乏奴隸社會冷酷暴力的統治框架,又失去了“四帝共治”時期敏感而嚴厲的封建式政治結構。這種狀況導致的後果是,整個帝國在經濟管理上處於被動,而且無法有效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講到這裡,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而查士丁尼並沒有稀釋貨幣重複發行,所以按照常理推斷,應該發生通貨緊縮才對,但實際上卻出現了通脹,這無疑是物資緊缺加上非法鑄幣的結果。一方面戰爭導致了勞動力數量和生產力水平的下降,物資供給不足;另一方面由於查士丁尼瘋了似的四處征討,導致拜占庭帝國諸多鄰邦受到牽連,一時間大量人口不得不被迫離開被戰火燒燬的家園。

這些難民有兩個選擇,一是往南逃,一部分難民逃到了北非,結果北非也在打仗,大部分人死於戰亂,最後有一小部分人命大沒有被殺死,越逃越遠,到了東非大裂谷,最後還是全部死掉了;另一個選擇是往東逃,這一部分難民冒險來到君士坦丁堡,他們迫切需要棲身之所,於是紛紛拿出自己手裡全部的金銀送給了當地戶籍人口,藉此換得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這一訊息很快不脛而走,越來越多的難民湧入了拜占庭帝國,自然帶來了大量的金銀。可是東哥特王國以及北非那些地方的金銀錢幣在這裡無法使用,於是一時間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非法鑄幣的作坊,但卻無法達到官方錢幣的成色,結果市面上流通起了兩種錢幣,一種是成色好的官方索裡都斯,另一種是成色差的民間索裡都斯。無法分辨管控的貨幣,最終造成了人們恐慌。拿著官方金幣的人都不再把它拿出來流通,導致成色差的假幣橫行,這讓索裡都斯一夜間出現了大幅貶值。

隨著通脹越來越嚴重,查士丁尼並沒有像過去的統治者那樣,採取稀釋貨幣的措施,而是透過加重賦稅來增加收益。由於版圖的擴張使得帝國人口急劇增加,各種貿易也活躍起來,所以當查士丁尼想要透過加大稅收來解決軍費開支的時候,那些原本從事勞動生產的百姓紛紛放棄耕種生產,跑去做了商人,一時間造成大量田地荒蕪。於是統治層又增加了貿易稅。這樣一來,商人們就難以維持生計,因此主要商品的價格在短時間內大幅上漲,這就意味著貨幣的購買力相對下降,沒過幾天好日子的老百姓又再次陷入了經濟恐慌中。

貨幣是經濟天平的砝碼,它總喜歡充當經濟危機的馬前卒,但同時也扮演了“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而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東西方文明開始了歷史性的交匯。

在沉重的賦稅之下,商人們哄抬物價,相對的,老百姓手裡的錢便越來越不值錢了。這時候,來自東方古國印度的商人帶著大量的貨物到達地中海。他們發現,拜占庭帝國通貨膨脹非常嚴重,如果用同樣的商品,在這裡能夠交易到更多的金幣,回去之後再將金幣融解重新鑄造,那將會是相當大的一筆財富。

於是,他們開始以低於拜占庭本土物價的價格拋售各類商品,一時間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買賣雙方都認為自己佔了大便宜。這種貿易熱潮很快就蔓延至君士坦丁堡,統治層研究之後認為這是件好事情,一定程度上有效挽救了經濟局面,並且那些來自東方的奢侈品也令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是印度商人也帶來了非常可怕的瘟疫。瘟疫爆發以後,整個國家80%的糧食顆粒無收,屍體堆積如山。這場瘟疫過後,查士丁尼便信奉了上帝,直到他去世。瘟疫的肆虐使拜占庭帝國滑向了衰亡的邊緣,而在那些被查士丁尼耗盡國力勉強收復回來的疆土上,不同民族的人也開始紛紛鬧起獨立。瘟疫過去了,通脹和戰亂又將在這片土地上蔓延開來。最終,古羅馬帝國在惡性通貨膨脹下,逐步消亡。而教會順勢崛起,之後,整個歐洲正式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帶來了第一次全球性的財富大遷徙,大量的金銀進入東方古國,為後來金銀貨幣的發展奠定了歷史性的註腳。

西班牙帝國—爆發性財富帶來的毀滅

在歐洲百年戰爭結束的那一刻,西方各國權力的重新分配隨即塵埃落定。這場戰爭摧毀了歐洲傳統的封建制度,為原始資本主義的萌芽提供了土壤。當時整個歐洲物資匱乏,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從單純的資本流通與市場貿易轉變為靠掠奪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第一步,西班牙便是當中的先驅者,也是大航海時代的最早受益者。

當一個國家以黃金和白銀作為流通貨幣,這就意味著它的經濟擴張極有可能伴隨著血腥的殺戮,西班牙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在經歷了近兩百年戰爭,將摩爾人從賴比瑞亞半島趕走之後,這個被冠以“統一”稱謂的歐洲強國實際上正面臨國庫空虛、甲兵老舊的尷尬局面。

再加上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大軍佔領了君士坦丁堡以及巴爾幹、小亞細亞一帶之後,常常掠奪來往商隊的錢財和貨物,並在政策上強制向過往的商品收取苛刻的稅收,導致歐洲市場上來自東方的商品價格飛漲,而歐洲的商品亦難運至東方。奧斯曼帝國的做法實際上等於在當時扼住了東西方貿易的咽喉。

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王室不由想起了13世紀末馬可·波羅的那本暢銷書。書裡描寫關於東方財富的篇章令人心動,記得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此國擁有黃金,其數量無限,君主有一宮殿,屋頂皆用精金鍛造”。這一段寫的就是中國皇宮上面的明黃琉璃瓦。

歐洲人對黃金一說始終深信不疑。因為葡萄牙在非洲的貿易讓全歐洲的人都紅了眼,1481年登基的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開始全力貫徹恩裡克王子的遺志,積極拓展好望角向東的航線。脣齒相鄰的西班牙對此既嫉妒又無奈,伊莎貝爾女王亦隱隱感到了一種危機的存在。由於歐洲的黃金儲量非常少,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伊莎貝爾女王召見了一個人。這個人生於義大利,曾在葡萄牙宣傳自己的航海計劃,但卻一直飽受冷眼,因為他的航海計劃與恩裡克王子制定的戰略背道而馳,所以在葡萄牙混得十分落魄,他就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不甘落後的西班牙女王不惜變賣珠寶,來資助相信“地圓學說”的哥倫布,給他船和資金到東方尋找香料等寶藏。哥倫布不負眾望,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雖然美洲看起來荒涼一片,但西班牙在這裡發現了比香料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大量的黃金和白銀。

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萬噸白銀和200噸黃金。至16世紀末,世界貴金屬開採量中的85%都為西班牙所有。在佔領拉美的300年間,西班牙從那裡掠奪的黃金累計數百萬千克,白銀上億千克,難怪有人說,美洲讓西班牙的財富多得快要“溢位來”了。

意外的橫財消弭了西班牙人的勤勉精神。當時的西班牙流行著一股輕視實業的風氣。當時一個西班牙人的一番話也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理:“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西印度群島滿意地生產海狸皮和馱馬吧;讓米蘭滿意地生產織錦吧;唯一可以證明的是,所有低地國家都在為馬德里訓練熟練工人,而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無需為任何人服務。”

這種莫名的驕傲感的驅使下,西班牙人開始了窮奢極欲的生活。當時什麼是奢侈品呢?答案就是來自於東方古國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當時,明朝是以白銀作為本幣的,而明朝本身白銀產量極低。但喜歡這些奢侈品的西班牙透過哥倫布從美洲掠奪的白銀很多。於是,西班牙人的白銀開始源源不絕地流入大明朝。

西班牙到底有多愛中國奢侈品呢?從1571年到1644年,大約有6294萬兩白銀自西班牙流出,明朝每兩摺合現今的37.3克,也就是23496噸白銀。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國家歲入白銀也就是財政收入250萬兩;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國家財政收入是400萬兩。當時大明可是地球上財政收入最高的國家,而西班牙每年僅買奢侈品的金錢就達大明財政收入的25%。

而當時西班牙國內的階層分化也非常厲害。佔西班牙人口不到2%的貴族與教會高層人士卻擁有95%的土地。而占人口95%的農民幾乎沒有土地。剩下的3%為普通教士、商人、專門職業者等,按他們掌握的財富來說,都不能算中產階級。富裕階層沉迷於對地產和奢侈品的瘋狂追求,製造業被人嚴重鄙視。社會貧富差距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比例。

為什麼老百姓過的不好呢?因為大量美洲的金銀流入國內,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上漲,首先是農產品,既而是工業品。到了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平均上漲了4倍多。法、英、德等地區的平均物價上漲了2倍半以上。因為金銀貨幣的爆發性流入導致了西班牙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漲。

初級產品和食品的價格上漲速度尤快。1480年到1650年,木材和穀物的價格漲了5-7倍,製造品價格只漲了3倍。在170多年的時間內,價格上漲了700%,如果摺合成年率,每年價格的上漲速度只有1.2%。這看起來並不高,但工資的上漲速度只有物價上漲速度的一半。當時的財稅制度又極其不合理,主要是由窮人交稅,所以在通貨膨脹時期,窮人的命運更慘。

針對國際貿易來說,價格的上漲,使西班牙的產品跟別國相比更加昂貴,而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另一方面,對國內市場來說,由於物價上漲速度超過了西班牙人民的收入增長速度,造成了普通人的購買力下降,國內市場也日益狹小。既然本國貨在國內、國外都不佔優勢,西班牙的商人為了掙錢,紛紛把其他國家的產品走私到西班牙來,從而進一步打擊了西班牙本已弱小的工商業。

金錢大量流入銀行家手中。再多的沒有再增值能力的金銀也經不起貴族們漫無邊際的消費和國王們持續不斷的大規模戰爭。1557年、1575年、1597年西班牙政府都宣佈過國家破產。儘管多次破產,但是美洲源源不絕運來的白銀和黃金還是讓西班牙人很滿足,感覺沒什麼大不了。最致命的是,礦產資源不是無限制的,17世紀30年代,西班牙最大的寶庫——墨西哥的銀礦產量急速下滑,西班牙王室如夢方醒,禁止白銀流出,但為時已晚。

因為金銀流入了君主和貴族們的手中,並未惠澤民間,於是就沒能發展出資產階級,整個國家的體制沒有因為貴金屬的流入而發生任何推進,未能向資本主義國家方向發展。西班牙從海外搜刮貴金屬的行為,僅僅是“資金的積累”。而這種積累,導致的後果就是宮廷奢華成風,而西班牙徹底放棄了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日益蕭條。

西班牙由掠奪大量美洲金銀帶來的貨幣嚴重通貨膨脹卻影響了地球另一邊的一個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大明朝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嚴重通縮,再一次把金銀戰爭推向了高潮。

中國大明朝—白銀帝國的覆滅

很多人認為,16世紀是西班牙為首的歐洲人的天下,其實不是。大明帝國當時透過與歐洲人的貿易,拿下了全世界將近50%的白銀。可以說,歐洲人之所以那麼辛苦的在美洲挖白銀,就是為了跟中國人做生意。而結果就是:明朝吸收了世界一半的白銀產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白銀帝國。

窮苦出身的朱元璋,曾親眼看著自己的父母、親人和鄰里在貪官汙吏的盤剝下被活活餓死,因此在起義成功當上開國皇帝后,他高度強調中央集權和實物經濟,後世稱之為“洪武體制”。貨幣方面,朱元璋延續了宋元發鈔的傳統,發行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明寶鈔,這是一個典型的不能兌換銅錢等任何金屬貨幣的準法幣,但是它又沒有足額儲備金作為保證,這使得它具有高度的濫發風險。

大明寶鈔從一開始就不受歡迎,在洪武末年(1368-1398),民間價格已經坍塌到160文銅錢換一貫鈔(官方為1000文=一貫鈔),商人開始拒絕用鈔並交替使用金銀。明政府最開始採用的手段是禁止民間使用白銀,洪武七年“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者聽”;到了英宗一代才開始放鬆用銀禁令,但拒鈔者仍舊有責,“阻鈔者追一萬貫,全家戍邊”。即使如此,民眾依然拒絕使用寶鈔,銅錢與白銀流行。

而且由於當時官員的薪水也是有寶鈔來支付,導致了嚴重的“官不聊生”。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曾公開感嘆“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海瑞45歲任淳安知縣的時候,給母親賀壽買了兩斤豬肉,竟讓官場的人奔走相告。可見不是一般的窮。

最終在官員和民眾的一致努力下,寶鈔的印發終於慢慢開始停滯,政府開始逐步承認白銀的稅收(金花銀)和貨幣地位。明穆宗在隆慶元年(1567年),終於宣佈“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止許用錢”。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隆慶皇帝開放了海禁與歐洲貿易解決了大明帝國白銀嚴重不足的問題。

從此,白銀完全貨幣化,後來官員的俸祿也逐漸白銀化,明朝最終邁入銀本位大門。而正是銀本位制度帶來了明朝最後的盛世與覆滅。

隆慶皇帝之後是萬曆皇帝上臺,他的宰相正是張居正。當時明朝交稅其實很低,但是因為是用實物交割,導致底下貪官汙吏的操作空間很大,這樣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帝國和百姓都很窮,而中間的貪官汙吏賺發了。於是張居正決定變法:一條鞭法。簡單來說,就是所有的稅收都是由白銀來計算,而不用實物。這條法律代表著民間認同的白銀擁有了官方的背書,而當時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也就意味著全世界都要認白銀來與中國做生意。

15世紀鄭和七下西洋,民間走私逐步興起,而明朝和歐洲、美洲的貿易關係也在16世紀正式締結,商業繁榮喚醒了對貨幣的呼喚。國際貿易的爆發,海外白銀的巨量流入,徹底奠定了白銀在明朝的貨幣本位地位。

中國是貧銀國,國內市場新增流通的白銀主要來自海外的歐洲、美洲和日本。以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為代表的歐洲殖民者,將白銀從美洲開採出來以後,從美洲運回歐洲,再透過國際進出口貿易流入中國、印度和東南亞,買回香料、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而日本國內銅礦極少,銀賤錢貴,故白銀持續流入中國。

這個體量有多大?明朝每年的白銀產量大概才30萬兩,16世紀初的存量合計5000萬兩,而這時期海外白銀每年流入數百萬兩,總流入量約為2億兩,是本土存量的4倍左右。

一方面境外白銀的流入提升了商品交換效率,另一方面全球貿易刺激了明朝經濟的活力,“治隆唐宋”的盛世孕育而生。白銀潮汐還催生了許多社會的變革:城市人口激增,農業更加商品化,工商業越發繁榮,把晚明逐步改造成一個商業而又世俗化的新世界。

到這時為止,大明國完成了QE量化寬鬆政策的歷史雛形。

作為無數人性啟蒙的《金瓶梅》,恰好撰寫於晚明經濟白銀化期間,西門慶從破落戶出身奮鬥到權傾一方的富豪,這種暴富神話只有在經濟對外開放、貨幣高度寬鬆的背景下才有較高的概率出現,甚至可以說就是白銀和貿易成全了西門慶們。

一個縣城暴發戶的奢侈在書中比比皆是,京城朝廷的風氣更可想而知。此時的明朝上下,無論是終於開始領著白銀俸祿的朝中重臣、時運來轉而暴富的江南富商、經白銀滋潤得以溫飽的普通沿海民眾、還是被人遺忘的飢渴的偏遠地區,依然沉浸於大明盛世的美夢中,大家都沒有意識到,明朝對於白銀的依賴程度,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西方對於中國絲茶的依賴程度。

但是之後發生的一連串貌似偶然實則必然的事件為整個大明王朝打上了棺材的鐵釘。

當時最強大的帝國,但受困於歐洲戰場的西班牙無力保護海上貿易,使得中西貿易經常受到英國和荷蘭的劫掠;西班牙更因中國商品擠佔西班牙商品在美洲的市值空間而進行貿易限制;1630年,美洲白銀產量開下降;1639年冬天,兩萬多在菲律賓的華人遭到西班牙屠殺,隨後,經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大量減少。同年夏天,日本德川政府決定禁止從澳門來的商人在長崎進行貿易,曾經給中國帶來大量日本白銀的路線也宣告關閉。

禍不單行的是,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寒冷的小冰河期,各地自然災害不斷,天花和鼠疫等瘟疫也蔓延肆虐。當時白銀貨幣主要在“江南-京城-東北邊防-南方”流轉,缺乏生絲和原棉的西北等地基本沒有被白銀“灌溉”。當時明朝的實物稅收政策,徵稅基準為“糧食”,但是卻必須折算為“白銀”結算,在晚明白銀輸入量減少、糧食歉收的情況下,出現了“銀貴米賤”的局面,也就是通貨緊縮。

1640年河南災荒之後,由於白銀的流入減少,還疊加了銀錢比價的崩潰:米價每鬥3000錢,小麥每鬥2700錢,民不聊生。沒有白銀的西北地區變得更為貧窮,稅負折銀的比率也水漲船高,農民更無力納稅(手頭沒有任何白銀),最後被逼到絕境。當時大明將軍孫傳庭說過一句話:李自成輸得起戰爭,我輸不起。就是因為大量家破人亡的農民隨時準備參加義軍。

這種白銀緊缺情況甚至蔓延到了京城,因為此時的朝廷已經喪失了絕大部分的財政和稅收能力,也無力對偏遠地區進行救助。“到1629年,朝廷每年向在朝的官僚、貴族(僅在京城的就多達4萬人)發放的俸祿,只有15萬兩,不到國家財政預算的1%”。顯然這並非好訊息,因為俸祿的缺失引發了官僚更為嚴苛的搜刮,也形成了很多人認為明朝崩於貪腐的印象。

當時的晚明朝廷,需要同時面對白銀的通貨緊縮(流通量減少)和貨幣主權喪失(無法發行白銀),還疊加了白銀通縮導致的稅收體系崩潰,最終發現財政政策徹底失靈(無法救助災民和支付軍餉)。

整個過程就是:官府即使能收到實物稅,也需要折銀一部分來節省運輸損失,然後到目的地後再用白銀採購糧食物料。但是由於官府缺乏任何貨幣政策能力,把持了白銀和糧食的商人和地主,就開始利用自身優勢,在米價、物價和銀價的剪刀差中套利。最後的結局是,大部分的白銀沉澱到了地主商人手裡,無法流入國庫。

而隨著白銀的通貨緊縮加速,商人地主們開始加速藏銀,使得白銀不斷退出流通,這一方面加劇了通貨緊縮,另一方面使得手裡只有銅錢和糧食的農民,折銀納稅的成本越來越高。而官府又無力增發貨幣也無力調節稅收體系,只剩下繼續加稅一條死路。最後魚死網破的結局就是百姓反、皇帝死、將士亡,剩下大量屯銀的商人地主們。

1644年,李自成圍困北京時,崇禎帝號召大家捐款,岳父周奎只肯捐1萬兩,最終只募得20萬兩白銀。8天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而此時明朝內外府庫僅剩下黃金17萬兩、白銀13萬兩。野史記載,後來周奎單單現銀就被闖軍抄出53萬兩之巨。

日不落帝國崛起—金本位篡權

大明帝國亡國,大清帝國接棒。不過改頭換面不改銀子的江湖地位,銀子的官銀地位更加穩固。到了康熙皇帝(1661-1722)期間,歐洲卻在悄然發生一場消滅銀幣的陰謀事件。

實際上,整個17世紀英國都是以銀本位為基礎的,中間又歷經英國內戰,英荷戰爭與英法戰爭,逐步強大起來,變成了新的歐洲強國。

中間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一直保持貨幣穩定,因而在整個歐洲享有極好的聲譽,從而推動了強大的經濟發展支援了戰爭。但是保有聲譽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的,就是頻繁的重鑄貨幣。

利用金銀等貴金屬鑄造貨幣,是非常容易引起貨幣貶值的,而且一旦發生,整個貨幣體系就會陷入崩潰。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就是銀幣在流通當中發生自然磨損。然後會有私鑄銀幣的投機行為,導致劣幣充斥市場。之後造假幣也非常盛行,最後就是造幣者本身就因為利益驅動造假幣,引起了混亂的市場。

最後,如果不足值的貨幣大量存在於流通領域,並且人們普遍按照面值來接受貨幣,就會出現格雷欣法則所表明的情況:劣幣驅逐良幣。這樣,流通領域中的足值貨幣將會越來越少,不足值的貨幣會越來越多。以國家信用和統治者的權威擔保的貨幣就會失去信用,人們會轉而按照貨幣實際的貴金屬含量(通常就是金銀)來接受貨幣。

由於持有足值貨幣進行交換是不合算的,在劣幣的驅使下,很多人會將足值貨幣(比如銀幣)熔化去換回黃金。因為黃金在成為本位幣之前的流通量非常少,就形成了大量貨幣儲值的現象。如果整個社會都是如此,那麼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系基本上就陷入了癱瘓。這樣的情況在英國曆史上發生了很多次,國家選擇頻繁重鑄貨幣的基本原因就在於貨幣體系的不穩定。英格蘭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貨幣重鑄就分別在1257-1551年間發生了16次。

這裡面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就是科學家牛頓。1696年,牛頓成為了英國皇家鑄幣局總監。剛好,這一年英國又一次貨幣重鑄。牛頓發揮了科學家的實力,馬上就讓造幣廠的鑄幣效率提高了好幾倍。然後他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整個國家白銀越來越少,他不但花光了國庫白銀儲備,甚至連貴族家的銀器都買來鑄幣了,但是這些銀幣如泥牛入海。牛頓一直在思考如何最終解決銀幣短缺的問題。

直到3年後成為了英國皇家鑄幣局局長,牛頓做了一個改變世界歷史的決定:那就是金銀都由官方定價,而最重要的是他將銀價定的特別低,而金價定的特別高。同時,鑄幣廠偷偷降低了銀幣的含銀量,導致銀幣一上市就貶值。這樣的結果就直接導致了老百姓把白銀拿去外國換黃金,然後拿回國內交給鑄幣廠鑄成金幣。這樣一來一回,大量的黃金就流入了英國,而白銀日漸短缺。久而久之,老百姓就預設了金幣作為日常貨幣。

1705年,由於牛頓的科學成就和在鑄幣局任職期間的功勞,英國女王授予他貴族稱號,牛頓因此被褒獎為伊薩克爵士。這樣直到牛頓去世的1727年,牛頓前後在皇家鑄幣局工作了三十多年,當了27年的鑄幣局局長。正是在這一期間,英國由銀本位制轉向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貨幣史:從公元800年起》的作者喬恩認為,“在牛頓改革之後,聯合王國轉向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並且在1816年被正式確定下來”。(直到19世紀後期),“金銀兌換率自從牛頓1696年貨幣重鑄以來一直保持相當穩定”。實際上,金本位制在1815年英國霸權確立之後幾乎執行了兩百年。

就像100年前的大明帝國一樣,因為全世界都要跟大明朝做生意所以銀本位成為世界貨幣。而因為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整個世界都要向英國提供原材料,而此時英國又完成了從銀本位向金本位的轉換,所以全世界不得不開始行使金本位。這裡發生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事件導致了金本位最後徹底打敗了銀本位。

東印度公司與鴉片戰爭

英國並不是最早接觸中國的西方國家,要晚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很久,從18世紀中晚期後漸漸地成為中國的主要貿易國,在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便成為西方列強的老大,壟斷了對華貿易的大頭,一部中國近代外交史也可以看成是中英關係史,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史的重頭也是中英貿易史。

英國在亞洲的擴張早期是透過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的,把海外殖民擴張的任務交由商業組織去執行,這也是商業帝國的特色。1600年英國女王頒發對印對華貿易的專賣權給東印度公司,隨著東印度公司在南亞的擴張,在1680年代它的貿易到達中國南方,也是歷史的巧合,恰好與康熙收復臺灣後解除海禁(1684年)同期,直到1760年代中英貿易受限於廣州體制,大體上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摩擦。

英國當時從中國進口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奢侈品,尤以茶葉為主。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從17世紀晚期的每年200磅,到18世紀中的每年40萬磅,再到19世紀初的2800萬磅,成為中英貿易的主力品種,為東印度公司和中英雙方帶來滾滾財源。直到與兩次鴉片戰爭同期,英國在印度和錫蘭引種中國茶成功才逐漸部分替代中國茶的進口,優質茶葉比如祁門紅等仍需依賴中國進口。

在英國開始對中國大規模開展鴉片貿易之前,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處於明顯的優勢。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構成了突破世界市場壁壘無堅不摧的出口“鐵三角”。

當時中國市場的真實景象是:福建沿海的茶葉出口為當地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由於在生產和加工方面處於市場壟斷地位,武夷山成為各國茶商競相朝拜的聖地;在長江中下游,絲和棉是最重要的手工業產品,數十萬絲棉生產和紡織專業大軍創造出了品質優良和價格極具競爭力的商品,打遍世界市場無敵手;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了景德鎮—廣州產業鏈,將豪華瓷器源源不斷地送進歐洲王室貴族富麗的客廳。19世紀末,主管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在其《中國見聞錄》中說道:“中國有世界最好的糧食——大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物——棉、絲和皮毛。他們無需從別處購買一文錢的東西。”

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中國近400年的市場化程度和貨幣經濟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了歐洲。其結果就是,歐洲從美洲發現的13.3萬噸白銀,最終有4.8萬噸被歐洲人運到了中國。國際貿易的基本構架就是,中國創造了世界貿易商品的主要部分,西方掠奪了世界資源的主要部分,在白銀從西方源源不斷流向東方的過程中,也伴隨著中國商品的滾滾西去。

白銀不斷流向東方,造成了世界金融天平的嚴重失衡。

由於長期向中國淨輸出白銀,到17世紀末,歐洲白銀短缺,出現了價格普遍下降的現象,同時貿易開始萎縮。1649~1694年,歐洲年均流通白銀數量急劇減少,比1558~1649年的年均流通量減少了50%還多,而黃金流通量卻增加了接近50%。

白銀減少是順理成章的事,可黃金怎麼會增加呢?17世紀初,中國廣州的金銀價格比為1:5.5~1:7,而英國的比價為1:16,輸送白銀到中國不僅可以換得大量高利潤的商品,還可以利用金銀比價1倍以上的價格差,用便宜的白銀在中國、日本和印度換回昂貴的黃金。連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都曾抱怨過:“我被告知他們(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某些地方進口(黃金),至少可獲得50%以上的利潤。但是,英國的真正財富被葬送在了印度洋,現在是人們坦率說出真相的時候了,究竟為什麼我們面臨著這個時代聞所未聞的白銀短缺。”

當黃金大量湧入英國後,銀行家透過鉅額行賄的手段,買通了《1666年自由鑄幣法案》的準生證。這個法案實質上是貨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改變了世界的貨幣體系,其具體效果就是廢除了國王對貨幣發行的壟斷權”。該法案規定,任何人都有權力將金錠拿到鑄幣廠,要求免費鑄造合法的金幣。而這個法案正是由牛頓推動形成的。

這一法案從根本上有利於金錠銀行家和商業資本家的利益,他們將擁有對貨幣供應的實際控制權。由於掌握著大量實物黃金的籌碼,他們將能夠根據自己的利益決定貨幣供應量。當他們是債權人時,就減少貨幣鑄造,製造通貨緊縮效應,使得自己的債權含金量提升;當他們是債務人時,就加大貨幣供應,以通貨膨脹沖銷所負的債務。這是西方第一次在實質上將本屬於政府的貨幣發行權轉讓給了私人。自此,私有中央銀行貨幣發行權的法律基礎得以奠定,並開啟了透過控制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貨幣供應量來控制財富分配的大門。

在銀行家們看來,控制貨幣是一場偉大的鬥爭,控制貨幣的發行和分配就是為了控制財富、資源和全人類。欲控制世界,必先征服貨幣;欲征服貨幣,必先征服黃金;而欲征服黃金,則必先征服白銀。

工業革命以來,大英帝國國力空前提高,建立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條件已經在1717年完全具備。儘管在1816年,英國才從法律上完成金本位的最終確立,但此前的一百年中,英國已處在事實的金本位之下了。

對於大英帝國的銀行家而言,其最高戰略目標就是:以倫敦作為世界金融的中心,以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本位,大英帝國透過英格蘭銀行向全球輸出英鎊信用,將歐美主要國家變成金本位的核心成員,將世界的邊緣國家變成英鎊的附屬地區,用戰爭與暴力來維護這一體系的運轉,以貨幣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調動全球資源,最終完成對世界財富和全人類的控制。

要確立黃金英鎊的世界貨幣霸權地位,必須首先打垮白銀貨幣的國家。其中最大的,也最難搞定的就是中國。

經過多年嘗試,國際銀行家最終選擇了鴉片作為打擊中國白銀本位的武器。而具體負責執行這一戰略的機構就是東印度公司。一般人很難想象一家公司能夠招募軍隊、掠地鑄幣、行政司法、宣佈戰爭和締結和約,但是,東印度公司居然做到了。能有這麼巨大的能量成立如此強大的公司呢?答案就是倫敦金融城的國際銀行家,一個銀行家們的公司帝國。

在18世紀,英國透過買通中國地方官商,大量向中國進口鴉片,而由於嚴重的成癮依賴性導致中國老百姓對鴉片的需求越來越高。在1773年,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鴉片貿易的獨佔權。但由於東印度公司的船隻被禁止運送鴉片到中國,所以在孟加拉生產的鴉片要先在加爾各答出售,再在那裡運到中國。

儘管中國清政府一直禁止鴉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菸,但最終變成一紙空文。公司仍從孟加拉透過貿易商和仲介走私鴉片到中國廣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達900噸。鴉片源源不絕的輸入中國,使中英貿易形成了龐大的逆差,儘管中國輸出茶葉和絲綢,仍未能阻止白銀大量流出的問題。

在1838年,當時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400噸,中國不得不對走私者處以死刑,並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監督禁菸。禁菸與日後的銷煙引發了1840年鴉片戰爭,最終使中國割讓香港予英國。

至此,透過東印度公司與鴉片戰爭,英國金本位最終打敗了中國的銀本位。

山西票號—全世界最古老的加密貨幣

人類的歷史從來不缺故事,誰又曾想到200年前空前強大的中國大明朝的銀本位被英國用鴉片戰爭做武器打敗最後確立了金本位呢?但是正是這個時間隱匿在歷史之下的一個小插曲,誕生了全世界最古老的加密貨幣。或許在200年後的今天會改變整個世界的格局與命運。

在道光年間,中國一支運作超過500年的古老商幫——晉商,進入了第三次大發展階段。首創了山西票號,隨著票號的發展,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晉商成為了整個中國金融業的鼻祖。

第一家票號叫做日昌票號,創始於1823年(道光三年)。首任經理為雷履泰。當時西裕成是京城內最大的顏料商人,常常有山西同鄉拜託雷履泰,從京城往老家捎銀兩,他們把銀子交給西裕成北京分號,由分號寫信通知平遙總號,然後在平遙提取,西裕成從中賺取一些匯費,時稱“內貼”。天才橫溢的雷履泰敏感的察覺這是一個重大商機,於是向東家建議,將顏料莊改為一家專營匯兌的金融性機構。

當時他們可能也不會想到,這一個小小的決定竟然帶動了整個晉商的再次騰飛。而至關重要的是,雷履泰發明出一套“法至精密”、以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即用漢字作為簽發匯票銀兩數目的10個數字及一年中365天的程式碼。這就是史上最早成型的加密貨幣。

這類密碼組合時常更換,嚴防洩漏,在票號由盛而衰的近一百年中,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冒領事件,可見其制度之有效。根據票號規則,匯票在兌付後當即焚燬,因此沒有一張使用過的匯票流傳下來。

晉商的商業嗅覺非比尋常,當然不會讓日升昌獨享其利。就在西裕成轉型的三年後,平遙最富的商人、有“侯百萬”之稱的侯蔭昌當機立斷,將蔚泰厚綢緞莊改為票號,總號就與日升昌比肩而立,僅隔一牆。侯蔭昌還把日升昌的二掌櫃、正跟雷履泰大鬧矛盾的毛鴻翽挖角到蔚泰厚。毛氏也是一位曠世奇才,被擠出日昌後投靠侯氏家族,為了與日升昌競爭,他把侯家的蔚盛長綢緞莊、天成亨布莊、新泰厚綢布莊和蔚豐厚綢緞莊一口氣都改成了蔚泰厚、天成亨、蔚盛長、新泰厚和蔚豐厚票號,號稱“蔚”字五聯號,馬上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面。

日昌和蔚字五聯號在雷與毛的激烈競爭中獲得發展,且盈利頗豐。鉅額利潤吸引大批擁有雄厚資財的晉商紛紛仿效,從而使山西票號迅速發展起來。從1823年前後到1852年,山西票號由一家發展到多家,由平遙一縣發展到三縣,開始形成祁、太、平三幫票號的雛形。

山西票號日昌的發展契機是在票號內部經理間爭奪權利之時,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山西票號的繁榮局面。在李、侯兩家的引導下,到清末,山西票號多達33家,僅平遙就先後出現了22家票號,他們在全國各商埠設立分號400餘個,涉及城鎮77個。極遠之處,北邊到了包頭、張家口,西邊到了迪化(今呼和浩特)、涼州,南邊到了香港,構成一張無遠弗及的金融網路,號稱“匯通天下”。其中,日升昌的分號有31家,蔚泰厚更達34家,為各家之最。

正是這些票號形成了全世界最早的金融網路節點,分散式銀行,沒有中國清朝央行的授權,依然可以保證資金安全與自由。而記賬也成為了全世界最早的礦工收益。

山西票號素以穩健審慎著稱,以信義兩字彙通天下。正如電視劇《喬家大院》所講的,100多年前,這些晉商幾乎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市場,更將事業推進到了俄羅斯、印度、朝鮮和日本等國,創造了中國商業史上的一個奇蹟。其部分經營理念已經相當現代化,百年後才在華爾街出現。

到20世紀初,票號、錢莊、外資銀行一度在上海呈鼎足之勢。當時上海匯豐銀行的一位經理曾對票號給予這樣的評價:“二十五年來匯豐與山西商人做了大量的交易,數目達幾億兩,但沒有遇到一個騙人的中國人。”山西票號百年曆史上,從來沒任何出差錯或不給予兌付的不良記錄。

清朝末年,山西平遙城內有個靠乞討為生的老太太,拿著一張1200兩的白銀匯票,到日昌兌付白銀。這張匯票已時過三十餘年,經查驗無誤後,他們沒有仗勢欺人,也沒有賴賬,立即將本息全額兌付。原來30年前,這位老太太的丈夫在外地做皮貨生意,賺錢後辦成匯票藏在身上,途中染病身亡。30年後收拾丈夫遺物時,無意中被發現。這件事使日昌票號“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名聲大振。晉商靠誠信稱雄全國500年而不衰可見一斑。

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流通,任何人都可以存銀進入票號。不管身處何方,只要有票號節點,就可以兌現票號。等待票號P2P網路節點確認交易後,大量資金可以直接轉賬或者提取。不經過任何管控機構,也不會留下任何跨境交易記錄。防偽,只看票號的私鑰密碼,完全匿名,免稅,免監管。百分百誠信,童叟無欺。

“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沒有哪一家商號,可以數年、數十年靠耍奸混跡於世。”這就是當年山西票號的經營理念。在美國里根博物館陳列著一張中國清代的票據,它就來源於“日升昌”。這張票據以水印印刷,另配有防假密押“書”字。洛杉磯加州州立大學金融系主任P·B·William教授曾如此說:現代貨幣的防偽技術最初始於中國,而且他們對誠信體系的建設,這不能不使人們對山西票號及其對中國和世界金融業的貢獻肅然起敬。

只可惜當時嘉道年間,中國經濟發生了長期的衰退,史稱道光蕭條,從銀貴銅賤,通貨緊縮看,道光蕭條很像是一次金融危機,或者說金融危機在道光蕭條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清繼承了明的銀本位制,小額貨幣是銅錢,銅錢和銀的比率就代表基礎貨幣的走勢,理論上的比率是1000:1(1000文值1兩銀),但當時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拉美革命銀減產引起全球銀價上漲。二是中國貿易順差變逆差,白銀外流。從16世紀到18世紀,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銀進口國,19世紀第一個十年,尚有2800萬銀元淨流入。其後銀流動反轉,1808年到1856年,平均年淨流出800萬元,高峰時1840年代到50年代年淨流出1700萬元之多。

 而清朝當時在貨幣管理上一直沒有采用固定兌換率,而是用浮動兌換率。結果18世紀早期一般是700:1或800:1,到了19世紀40年是1600:1——1800:1,再到咸豐年間更漲到2000:1以上。最終貨幣系統的混亂,引發信用危機使許多錢莊票號倒閉,通貨緊縮效應如現代經濟一樣,使實體經濟衰退,社會危機加劇,是為道光蕭條。

由於票號的發展大量依賴清政府的政治環境以及貨幣系統。在“八國聯軍”侵入和辛亥革命風暴中受到的戰爭炮火以及政治變革的猛烈衝擊,對它造成了巨大創傷乃至致命打擊。庚子之變後,山西票號雖還有過一次恢復性的興隆,但這終究不過是“迴光返照”,內部受損壞程度已經相當可觀,勉強支撐了10年。到武昌起義成功,清朝統治被推翻,民國政府成立,它所有的特權和優勢均不存在,就再也支撐不住這一大廈的傾塌。

比特幣—東西方文明的再次交匯

從史前文明到古埃及文明,從古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帝國,從西班牙海上霸主到中國大明朝帝皇,從日不落帝國到清朝的覆滅。我們走過了近1萬年的歷史長河,終於回到了文章的正題——比特幣。

 人類最早對黃金的金色崇拜來源於太陽,這就是黃金共識。也就無怪乎大部分人對完全虛無縹緲的比特幣找不到感覺了。畢竟再怎麼用肉眼看,比特幣也只不過是一組完全摸不著邊際的程式碼資料而已。

 從人類最早的文化開始,整個人類活動就與黃金相關,而文明的起源更是與黃金息息相關。人類古文明從最早的法老制度這種高度專制集權制轉向由黃金交換驅使產生的奴隸制,本身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從單一節點到多節點,這個過程並不是因為比特幣而出現的,是人類天然就存在的需求。今天我們看到文明的發源地都伴隨著黃金的礦產與開發。就好像比特幣最早的發展正是伴隨著全世界不同的網路礦工用電腦做節點加入比特幣這個數字黃金世界一樣。

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一直看到人類的制度從高度集權走向階梯式去中心化制度。金銀形成的貨幣流通帶來了人類活動的大規模發展,而最先擁有大型礦場的國家形成了新的文明體系。就好像比特幣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比特幣卻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無法分解的血緣關係。今天,全世界70%的礦場都來源於中國,最先擁有大型礦場的國家掌握了算力優勢。這就是我們即將看到人類進入的文明——算力文明,以晶片為基礎的機器智慧文明。

 而黃金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並不是流通貨幣,白銀才是。從古羅馬就開始實行的“銀本位”到拜占庭帝國被迫轉向“金本位”,黃金與白銀經歷了長達2000年的戰爭。從古羅馬帝國到二次世界大戰,人類的文明一直都在不斷更迭。而更迭的核心原因就在誰是世界的統治者。統治者決定了貨幣的屬性。

 似乎從這個角度來說,比特幣作為機器智慧文明崛起的通用貨幣,並沒有違反其統治者的屬性。如果大家讀過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讀懂2019》,就應該知道整個人類世界的代際革命是從碳基生命逐步轉向矽基生命。比特幣正好是這個機器智慧帝國的”本位貨幣“。

 而通貨膨脹這個經濟最大的毒瘤從古羅馬時代就一直伴隨人類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的帝國倒塌。從古羅馬時代就存在的人為降低金銀幣含量令貨幣貶值的行為,到無法判斷成色令到假幣橫行的拜占庭帝國,貨幣無法辨別真假、無法確認權力、無法被溯源變成了人類長期的噩夢,這個夢魘伴隨了人類世界2000多年,直到比特幣的出現。

用“數字黃金”來比喻比特幣是非常恰當的,目前已知全世界的黃金儲量不會超過20萬噸。從1493年開始算,已經開採了18萬噸的黃金。因為技術的原因,其中91%的開採是來自於1900年以後。這個比例似乎與比特幣剛好相反,因為比特幣由於網路機制設定的原因,越早挖礦,得到的”數字黃金“越多。越往後加入成為礦工,得到的”數字黃金“越少。但是總體來說,比特幣的屬性確實與黃金錶現出了極高的相似度。

 但是黃金天然並不是本位,如大家所讀前文,黃金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都一直在與白銀做鬥爭。而今天,比特幣的出現,只是一個更高維的物種在對黃金進行降維打擊。我不相信黃金會一直做本位幣就好像在1970年代美國與黃金脫鉤轉向石油一樣。今天新出現的這個物種,將對黃金進行無情的碾壓。

比特幣永遠不會出現像西班牙帝國曾經出現的情況:因為貨幣財富的極大豐富導致了貨幣價格的崩塌,從而引發了物價上漲,最終形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那麼反過來比特幣一直有一個備受爭議的地方,就是通縮的屬性。因為比特幣的總量是恆定而不可調節的。所以有各種各樣的專家一直在強調比特幣不可能成為貨幣。甚至有史學家拿出了中國大明朝最後白銀本位的通縮崩塌來形容比特幣未來的前景。

 首先讓我們重新瞭解一下貨幣的定義。馬克思在貨幣產生理論中闡述了: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個定義是建立在金屬貨幣基礎之上的)。這句話說明了,貨幣首先是商品,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使用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其交換價值是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交換的量的關係。

比特幣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透過密碼學加密,機器網路強制形成了一種關於交換權的契約,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可以作為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統一表現,繼而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是百分百符合貨幣定義的。

但是就好像今天我們知道黃金在全世界有20萬噸的總儲存量一樣,在現實中真正流通的黃金僅佔總量的0.95%。這已經包含了被售賣的金條與產生實際使用價值的產品等。我並不認為比特幣的未來是像紙幣一樣在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小份額高流轉率的使用。比特幣的未來更像是黃金一樣被用於儲值升值的功能。

 誠如我前文說述,很多人都誤解了比特幣閃電網路產生的意義。閃電網路無法使比特幣產生類似紙幣使用的功能,閃電網路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比特幣除了大規模價值流轉以外產生實際使用價值的場景。只有在實際場景中產生了價值,比特幣才會最終進入全世界人類的視野,真正意義上成為”數字黃金“的屬性。

 很多人一直不理解去中心化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在整個歷史長河中,人類經歷了由單一巨大帝國產生單一本位貨幣到東西方文明交匯,金本位與銀本位的世界霸權爭奪,再到英國日不落帝國崛起,全世界長達200年的金本位瞄定。

但是日不落帝國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因為英鎊天然不是價值本位貨幣。在馬克思的論述中提到紙幣只是金屬貨幣的代表,是一種價值符號。金銀是價值本位貨幣。日不落帝國伴隨的是全世界不同國家的貨幣與黃金的掛鉤,也就意味著全世界對黃金的去中心化是從瞄定黃金的貨幣多元化開始的。從英國確立金本位到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總共超過170種貨幣瞄定黃金去中心化。

世界從單一文明走向多極文明,從單一帝國向多國家轉變,再到今天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地區),包含數千省份、數萬城市以及無數村鎮的歷史過程,正是去中心化最好的解釋。

中國是不會在比特幣的發展中缺席的。很多人都說,英國建立了全世界最複雜最全面的金融體系,這只是它透過鴉片戰爭以及東印度公司,用不道德手段,讓金本位戰勝銀本位的一種最終表現而已。看事情,要了解事物的本質。中國雖然在金銀貨幣戰爭中失敗,但是卻誕生了全世界最古老的加密貨幣——晉商票號。其經營理念與金融制度空前完善,甚至比華爾街還要早100多年。

中國將會在比特幣戰爭與區塊鏈文明崛起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其重要度將遠遠超過美國、俄羅斯或者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以及我們所有人類的想象。世界科技的中心將從矽谷逐步變成矽谷與中國的某一個城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會看到這個轉變的發生。

環顧近萬年的人類歷史,故事的核心從來沒有改變過。拜占庭帝國替代了古羅馬帝國,是金本位戰勝銀本位的更迭。在近代數百年的歷史中,英中戰爭伴隨的恰恰又是東西方文明背後的金本位與銀本位戰爭。而這個故事,在今天叫做中美貿易戰。本質上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後老牌美元石油霸權與中國人民幣崛起成為世界貨幣的戰爭。

歷史從來沒有簡單的重複過,在今天,人類首次要面對一個全新的變數,叫機器智慧文明。而這種文明的本位貨幣叫做比特幣。

這是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首次需要面對非人類的文明,而比特幣,就是機器智慧文明的起點。今天很多人看比特幣完全沒有感覺,因為它只是一組組加密資料。

 但是請嘗試從機器網路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恰恰好像人類進入蘇美爾文明一樣,網路正在極度渴求比特幣這一”數字黃金“的出現。而之後會出現機器網路的古羅馬文明、拜占庭帝國、西班牙海上帝國、中國大明朝、日不落帝國等等一系列的過程。人類用近萬年走過的歷史很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網路機器複製,因為算力進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智慧硬體與機器人的升級會以遠遠超過人類想象的速度到來。

可能是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但如果把人類文明從史前文明開始一直走到今天,用蘇美爾文明最早擁有的黃金飾物與今天全球財富總值來做比較,我們就會看到人類的財富從幾萬美元增長到了今天的超過320萬億美元的幅度。是超過100億倍的增長。為什麼我們會在過去十年看到比特幣的暴漲?恰恰是因為機器網路文明正在用極短的時間走完人類歷史中經歷的過程。今天我們看到比特幣最高只增長到了300萬倍,似乎距離人類文明的增長還有1萬倍的空間。當然了,這只是一種類比,並不是說未來比特幣會增長到這個數字,這很有可能是整個區塊鏈文明將可能達到的總值,甚至超越這個數字。

但有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資料,就是如果將還沒有開發出來的黃金也計算進去,刨除掉我們暫時技術無法利用的100萬噸海洋黃金,目前全球黃金市場的總值在12萬億美元左右。人類文明從金銀本位的戰爭到美元人民幣世界貨幣的戰爭,再到人類本位貨幣與機器網路本位貨幣的戰爭。人類正逐步向機器網路遷徙,這將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機器文明的人口紅利。

 我們看到了2017年9.4事件以前全世界只有500萬人關注比特幣與數字貨幣,而到2017年底,這個數字達到了1500萬,2018年底因為熊市的原因,我們估計這個數字應該在2000萬人。距離70億人還有350倍的增長空間。

 我之前說過,未來十年是大蕭條期,這正是黃金投資增長的時期,所以從2019年開始的十年,我們會看到比特幣與黃金價值共同增長的十年。在未來十年內,比特幣總市值會達到甚至超過黃金市場的總市值,也就是12萬億美元。基於現在比特幣只有800億美元的總市值,未來至少還有150倍的增長空間。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句話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人的智慧。用再簡單一點的話講,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過去,整個世界本身經歷了從單一文明走向東西方文明交匯的雙極文明。今天,我們看到了以中國為代表的古東方文明再崛起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漸衰落混合的人類文明以及機器智慧文明在歷史中嶄露頭角。

下一個時代,未來70年我們就會看到人類文明與機器文明以及人類與機器混合文明的統一進化,三生萬物。

最後,套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對貴金屬的論證來結束本文,而這句話就是被世界所熟知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今天我希望在這一句話上加一句補充,以令整個意思更加完整: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在沒有比特幣出現以前。

【破·立2018】專題文章 

ICO模式之死

區塊鏈去偽

公鏈“死亡潮”——從萬鏈相爭到一地雞毛

3點鐘無眠區塊鏈群睡了——區塊鏈“領袖”換代

華為、騰訊區塊鏈專家會同清華、北航學者破題2019年應用落地

穿越鏈圈牛市,四位大咖把脈2019年區塊鏈技術方向

從燃到滅不過一年,看田鴻飛、葉健等如何看待區塊鏈投資之火

2019年區塊鏈監管動向:從對立到融合

網信辦釋出區塊鏈管理規定 全球區塊鏈監管框架已成

2019年區塊鏈更大規模應用成為集體共識

區塊鏈技術路線清晰:共識機制、擴充套件性和隱私計算為應用而變

2018,區塊鏈應用落地千鏈齊發

為什麼仍看好區塊鏈:金錢、技術、人才持續湧入

互鏈脈搏(ID:HiveEcon)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更多精彩報道,訪問www.blockob.com

轉載開白/進入學習群,新增微信:jinli4399

商務合作,新增微信:rubyxian

請備註來意,謝謝!

點選“在看”,分享你的觀點 ↓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