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POS投票機制在鉅額利益面前失效時,區塊鏈該怎麼走下去?

買賣虛擬貨幣

  一、你會如何監管一個區塊鏈

  這個問題聽上去似乎覺得有些滑稽,區塊鏈還需要監管麼?從理論上來說,區塊鏈壓根不存在「監管」這一說,它們本就應該是「無須經過審批,完全去中心化的一款工具。」

  但是,區塊鏈並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它同樣還是一個軟體生態系統,一個集合了商家、公司、交易所、以及它們所衍生出來的各種下游公司所共同構成的虛擬世界。當然,這裡面也包括了程式設計師社群,礦工以及使用者。

  在如此紛繁複雜的生態系統中,人們圍繞著它如何健康發展,出現了無數的爭吵與辯論。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利益出發點和看問題的視角,而這一切的爭論都是要有結果的,否則,區塊鏈就無法在真實的世界真正站穩腳跟。

  區塊鏈要發展,必然離不開各種戰略方向的制定,各種政策方針的出臺,而這一切,都勢必跟人有著直接的關係。現在唯一的問題是:關於區塊鏈的發展,到底是由誰說了算?並且,一旦達成的共識之後,出臺的政策如何能夠在現實中推行應用起來?

  二、區塊鏈的監管方式

  從大的範疇上來說,在監管區塊鏈上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叫做「鏈下監管」。也就是說,它基本上就是絕大多數私人機構所實行的那種管理模式:集體選出來一些人,將信任投放在他們身上,這些被選出來的人形成一個小組,代表著這個集體(區塊鏈)的管理層和利益。具體到區塊鏈監管的層面,這個小組的主要任務是修復 Bug 以及填補一些安全漏洞,增設一些新的功能,提升整個平臺對外擴張發展的能力。在公眾討論上面,代表著區塊鏈一方,並且不斷的在使用者、公司、礦工等各個方面進行利益的平衡與協調。

  如果這麼聽上去,給人的第一印象還是:「這不還是中心化了嘛」。其實不然,它的設計還是有著「將權利迴歸到大眾層面」的特點的。就比如說:如果足夠多的使用者不同意管理層的決定,他們完全可以發起一個「硬分叉」,建立一個平行的區塊鏈,正如我們在 Bitcoin Cash 和 Ethereum Classic 上面看到的那樣。這種「分叉」所具備的威脅,起到了對核心管理層很好的威懾作用,以防止他們出臺非常糟糕的政策,威脅到整個區塊鏈平臺的發展。

  目前,絕大多數的區塊鏈的管理都是採取一種如上面所說的這種軟性的管理模式。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Monero、以及 ZCash 都是採取了類似的路徑。

  但是,在區塊鏈的監管上面,還存在著第二個管理模式,而它也逐漸備受人們的青睞。它被稱作為:「鏈上管理」(on-chain governnace)。

  線上管理完全排斥掉了線下管理模式中某些帶有明顯「中心化」的特點。線上上管理模式中,區塊鏈的使用者直接對某些決議進行投票表決。最後投票的結果出來後,區塊鏈基於此結果,將自動地將結果實行。這一切程序都是發生在協議內的。

  對於很多「區塊鏈 3.0」的專案,「鏈上管理」是這些專案的核心和靈魂,就比如說 Tezos,DFINITY 以及 Cosmos。其他的,比如 ox 和 Maker,都在計劃著逐步推行「鏈上管理」模式。

  「鏈上管理」其實是某種非常極端的構想。人類歷史中成立過無數的機構組織,而一旦牽扯到人的管理和決策,總是會出現各種令人扼腕嘆息的結果。「鏈上管理」就是想嘗試完全繞過人的作用,而將一個區塊鏈完全變成「自我管理」,「完全自動化」的民主機器。

  就像是比特幣允許使用者在自己的錢上擁有完全的保管使用權,「鏈上管理」也允許使用者對他們的整個幣圈系統進行管理。它體現出來了歷史上「啟蒙運動」以及「法國大革命」的那種理想主義,理想主義聽上去永遠是那麼的讓人熱血沸騰,那麼的高大上。

  但是,「線上管理」是充滿風險的,我甚至懷疑它將給我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而我在本文中所要亮出的結論就是:「區塊鏈不應該民主化」,這聽上去似乎有悖於常理,而接下來我就會給大家一一道來其中的原因。

 三、在區塊鏈上,沒有人知道你的真實身份

  民主機制之所以能夠有效的一個前提是:「一人,一票」。但是區塊鏈是完全匿名的。你的身份是由加密金鑰所代表著,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建立一組全新的金鑰,來建立一個全新的身份。

  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既然區塊鏈是完全匿名的,如果你想真正落實「一人一票」原則,那麼你必須去搞明白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真實身份,這也就要求出現一個覆蓋全球範圍,備受所有人信任的「身份識別委託商」的出現。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委託商根本無從談起,你也很難想象在很短的時間內會鑽出來這樣一位落實每一個人身份的委託商。

  所以,鑑於我們沒有一個全球性的身份系統,線上的管理模式無法落實民主機制中的「一人,一票」原則,相反,他們採取的「一幣,一票」原則。(透過的是「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方式)

  四、「一幣,一票」原則

  這乍看之下,似乎還真的是一個民主化的模糊版本,但是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幣是稀缺的。「權益證明」模式(proof of stake)意味著:那些持有加密貨幣數量驚人的人,往往在投票程序中獲得更高的權重佔比。而這明顯就與民主背道而馳了,這不是民主 (democracy),而是「富豪統治」(plutocracy)。

  也許這還是可以接受的。你可以辯稱:這種機制迫使人們在這個遊戲中更深度的投入進去。(也就是迫使人們努力獲取更多的加密貨幣,因為加密貨幣意味著你的話語權)更何況,還會有人為這種一幣一票原則這麼辯護道:持有加密貨幣多的人,難道他們面臨的風險不也是更大麼?所以,在對整個生態管理的話語權分配上面,讓他們按照幣的數量佔有大頭,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如果從這個邏輯出發,那麼你完全也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大公司在經濟社會中所擁有的話語權,應該大過政府的立法法案。因為這些大公司在經濟上面所冒的風險,也要遠大過任何一個普通公民,所以,為什麼不讓大公司在立法上面擁有更多的決定權呢?

  很顯然,這樣的論點是存在漏洞的。因為「富豪統治」(Plutocracy)很明確地指出來:它就是希望財富優越者能夠充分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地位,充分的剝削那些擁有經濟資源較少者的人。

  那麼解決方案又是什麼?讓很多開發團隊裡的人來做決策嗎?

  五、不要將區塊鏈和國家混為一談

  讓我們跳過「富豪統治」的話題,就姑且先承認「一幣,一票」這種方式對於民主建設來說是有好處的。

  我承認,治理一個國家,確實民主是非常完美的系統。但是區塊鏈並不是一個國家,而且,很多管理組織、機構、團體的方式都不是民主的。

  管理企業不是民主的,軍隊也不是民主的,哪怕是非營利機構也不是民主的,開源軟體專案也不是民主的。之所以如此,這些現象的背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

  請記得,區塊鏈是第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具有試驗性質的軟體。它們快速開發,有很多尚未解決的技術上的瓶頸。就比如說,以太坊的路線圖涉及了將「共識協議」轉移到「權益證明」的技術,以及完全重寫它的虛擬機器的技術,還有實行「分片方案」(進行區塊鏈擴容的一種方式)。

  上面所說的每一項內容,每一個技術,都是無比困難棘手的。這看上去更像是 Linux Foundation 或者是 IETF(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而不像是一個需要讓大眾發出聲音的,需要進行民主表決的國家組織。

  對於技術產品來說,一個真正意義上好的監管,應該是由一些真正富有真才實學的專家來研討出來。這些人既能利用好技術上的優勢,也能夠考慮到現實中的訴求。他們可以提前規劃出路線圖,然後按照路線來進行落地執行。簡而言之,他們能夠把事情做好。

  而民主呢?則完全站在了對立面。他們進行宣傳,動議,阻撓議案的形成,他們將自己切割成不同陣營和派別,都不願意去冒風險。在這個系統中,任何沒有得到共識的東西都會被丟棄掉,而大量的精力都被浪費在了給對一個普通人的口舌說教上面,向他們去解釋各種政策背後的成因,以及接下來對我們的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一切都是漫長而且低效的。

  看到這裡,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儘管存在著種種摩擦,民主仍然是治理一個國家很好的方式。但是,在管理一個具有試驗性質的技術時,它就完全用錯了地方。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區塊鏈技術真的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可不想讓我的老奶奶現在就開始使用區塊鏈,我更無法想象讓她在一次有關協議升級的投票中做出表決。

  另外,這裡還有第二個原因來解釋為什麼在區塊鏈和國家之間做類比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第二個原因是:你可以隨時退出區塊鏈。

  六、自由,分叉,以及退出

  移民是一件很難的事。即使你不喜歡你的國家統治方式,你也得在這裡待著,因為你手頭上沒有那麼多的錢,即便有,國家不想讓你走,你也走不了。

  但是區塊鏈就不一樣了。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區塊鏈所做出的決定,你可以直接把幣賣了,轉移到另外一個不同的區塊鏈上。你還能做的更棒的事是:你可以呼籲,請求支援,搞一個分叉出來,或者,如果你體內的企業家精神足夠強大,你完全可以自己去打理一個全新的分叉。正如在過去的一年裡,好幾個團隊針對比特幣所做的事情。

  在這裡澄清一點:做「分叉」並不是免費的,它也是有成本的。但是相對於你從一個國家遷移出去、自立門戶的成本來說,它簡直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在一個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錢包進行投票的世界裡,民主並不見得能夠像政府模式那樣可行。

  七、民主的極端形式

  更重要的是:民主機制很難把事情做好。

  就拿 DFINITY 做例子好了。DFINITY 聲稱:能夠讓區塊鏈透過它們的「區塊鏈神經系統」進行重寫。想象一下某個人在 DFINITY 區塊鏈上,幣在交易的時候被騙了。這個可憐人就會給整個網路說:剛才的交易不算啊,作廢作廢。如果他身邊有足夠的人,在看了他所提交的證據後都認同他的建議。那麼,這次交易回滾,幣原封不動地退還。受害者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乍看之下,是不是一切都非常的完美?這樣完美地杜絕了犯罪的出現。但是如果你湊近一看你會發現,DFINITY 將一個更加糟糕的東西帶到了我們的眼前:暴民統治。

  詹姆斯·麥迪遜和托馬斯·傑夫遜很明白民主中所潛藏的危險。在《聯邦黨人文集》中,他們很清楚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他們認為美國不應該施行那種直接的民主,而是採取一種非常審慎的,能夠不斷制約平衡各方勢力的聯邦共和制度。歷史的經驗也一再表明,直接的民主往往會帶來糟糕的結果。

  過去有一句老話:民主是兩匹狼和一隻羊在對「我們當中誰會成為今天的午餐」這個問題上進行表決。其意義不言自明。通常情況下,只要比例達到 51% 的大眾,都能將剩下的 49% 的公民權予以剝奪。這是民主中顯而易見,廣為人知的頑疾。在區塊鏈上又能做什麼,阻止它再次重演呢?

  上面所說的 DFINITY 絕對不是僅有的一個解決模式。很多「線上管理」模式另闢蹊徑,選擇了一種叫做「流動民主」(liquid democracy)的方式。在這種模式下,選民可以將自己的選票委託到某一個代理人身上,這個代理人全權代表選民來進行投票。而這些代理人,會因為投票的行為而獲得一定形式的獎勵。

  所有的民主機制都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並且人們長時間裡都在試圖糾正它。這個問題是:「站出來投票的選民實在太少了。」(哪怕是以太坊的 DAO Carbonvote 也只有區區 4.5% 的選民站出來。)「流動民主」就解決了這個棘手的難題,它讓所有的持幣者都能將自己的投票權讓一個訊息更加靈通的選民進行代理。

  這就有點像現在的「代議制民主」了,同樣也秉承了「經授權的權益證明」精神。但是,任何獲得授權的選票本身也存在著問題。

  絕大多數的區塊鏈平臺其實還沒有正式上線,但是這裡面已經出現了為了利潤而爭奪選民的代理人,你想想會出現什麼好的結果?

  你的頭腦中應該走馬燈似的出現這些詞:宣傳造勢,內幕交易,賄賂,以及各種說不清道不名的利益交換。大量的精力都用在瞭如何誘使,勸說,那些懵懂的持幣人,跟某些代理人站在一條陣線上。

  這一切與「如何有效地提升整個區塊鏈的生態」已經相去甚遠。這一切的發生簡直太理所當然了,因為這背後就天然的人類逐利的天性。這也解釋了我們線下的世界,為什麼整個政府系統中的機構設定會如此的繁瑣複雜,因為這裡面充滿了各種精心考慮過後的利益之間的制約以及平衡。如果對待民主的時候大而化之,讓其自由發展,很快它就被轉化為了「富豪統治」。

  八、民主是為失敗者所準備的

  最後到了快下結論的時候了。民主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更優的決策。也許,民主最具有價值的地方體現在,如何在嚴重分裂的派別之間取得某種平衡。換句話說:透過簡直民主機制,我們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這一切放在現實世界中說得通,但是如果放在區塊鏈的世界中,這一切都說得過去嗎?如果現在在就某個協議進行表決的投票活動中,出現了 55 比 45 的結果,為什麼 45% 的人看到這樣的結果就要默默地承認失敗,然後非常乖乖歸順在被大多數人所定義的環境當中?難道不會出現分叉麼?難道這些人不會拍拍屁股走人麼?

  我知道,上面我的觀點實在對「線上管理太過嚴厲」,我的良心都有點不安了。但是,這裡我想強調的是:請警惕「切特斯頓的籬笆」。

  在 1929 年,G.K Chesterton(G.K 切特斯頓)提出這個著名的理論:說存在著某個機制,或者某條法律。或者說簡單點,就是一扇大門,或者一排籬笆。每天,具有現代精神的改革者都會走上前對此評論:「我怎麼沒看到這個籬笆有什麼用?讓我們把它拆除了吧!」

  越來越多的人都走上前這麼說,守護這個其實不需要存在的機構、法律、籬笆的人會這麼反駁:「你都還沒看到這個籬笆的用途,我當然不會讓你把這籬笆給拆了,請走遠點自己好好思考思考。等你想明白了,知道這個籬笆有什麼用了,那麼我可以考慮允許你把它拆掉。」 

  九、不是所有東西都應該是民主的

  或許某一天,區塊鏈將以強勁的態勢增長,且足夠穩定。它不再需要經驗豐富,能力高超的技術人員的指引,能夠自發健康的生長。但是我認為短期內是看不到這一切出現的。這項技術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任何拘泥於政府管理模式的嘗試,最後都會被時代所淘汰。

  說了這麼多,我並不是在反對目前的政府管理體制,我有可能也錯的離譜。而區塊鏈的魅力就恰恰體現在:它不同於任何現有的國家形式,它是一個實驗性的產品,每次試錯的成本很低,並且易於回頭。所以,讓我們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吧。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