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區塊鏈行業即將迎來一場新文化思潮?

買賣虛擬貨幣

五月四日,是一年一度的青年節,也可以說是“後浪節”。

回想一百年前,在中國即將邁入近現代的前夕,受西方社會文化的影響和洗禮,經歷了上千年儒家文化統領的近現代中國掀起了一系列社會新思潮。

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成立了數百個社團和刊物,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主張和觀點,出現了包括社會主義、實用主義、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工讀互助主義等等新思潮。

這些新銳的思想與傳統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激烈碰撞,形成了學說競起、百家爭鳴的局面。例如,陶行知的教育救國思潮、範旭東的實業救國思潮、詹天佑的科學救國思潮等等,也出現了包括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在內的一大批“新思潮旗手”。

儘管這些新思潮中也混入了一些對社會有消極影響的學派,但整體來看卻大大解放了國人的視野和思想,加速了中國近現代化的歷史程序,奠定了只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思潮才是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思想理論。

在我看來,作為一個朝氣蓬勃的新興產業,眼下區塊鏈行業也正處於一輪“新文化思潮”當中。這裡邊有原教旨主義恪守的去中心化信仰,有實業興鏈的產業區塊鏈春風,有技術必須扛政府審查的理想主義,也有幣圈無用論的悲觀情緒等等。

在比特幣即將減半之際,一場氣勢恢巨集的大牛市會不會來臨我們不得而知,但很顯然一場轟轟烈的區塊鏈大思潮已經爆發了。

1

我們不妨來看看,區塊鏈行業近期發生的幾件發人深省的大事。

1)一則央行正在內測DCEP的訊息不脛而走引發了大家對於未來數字貨幣新支付時代的暢想,然而央行DCEP只是做了紙鈔的數字化,從其技術和構成形態來看貌似和區塊鏈技術沒半毛錢關係。然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明確指出央行DCEP是把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拿了出來,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那麼,央行DCEP到底算不算是區塊鏈應用呢?所謂區塊鏈定義的標準和邊界究竟在哪裡?

2)就在央行DCEP“胎動”的同時,大洋彼岸“難產”的Libra卻突然更新了白皮書2.0。1.0的Libra還是一個由網際網路巨頭Facebook發起,以Visa、Paypal、Uber等大機構為超級節點的超越主權範圍的全球性數字原生貨幣,而2.0的Libra則放棄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宗旨,也放棄了無許可公有鏈的計劃,還組建了50人的反洗錢團隊。有人就開始疑惑了,擁抱監管後的Libra還能叫區塊鏈麼?

3)一國內知名DeFi平臺Lendf.Me遭駭客攻擊損失了2500萬美元,就在行業共話淒涼之時,駭客卻返還了全部被盜資產,這原本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但由於追蹤資產時利用了中心化的治理手段,把原先標榜去中心化的1inch平臺推向了風口浪尖。究竟在去中心化世界裡能不能容許中心化治理的存在?一場關於去中心化和中心化(DeFi與CeFi)的爭論也開始了。

4)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在新聞釋出會上明確把區塊鏈正式列入新基建中的資訊基礎設施中。在此前後,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在區塊鏈行業爭先亮劍,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面向中小企業正式推出開放聯盟鏈,騰訊公司也釋出了區塊鏈產業加速器,國家資訊中心也聯合中國移動、中國銀聯等共同發起了一個區塊鏈服務網路(BSN)。對於此很多人不明就理,他們到底想做什麼?這預示著,區塊鏈賦能實業潮正式向公鏈世界發起了挑戰嗎?

這四件事當中,有矛盾和衝突,有觀點爭鋒,但卻是當下區塊鏈世界最真實的寫照。但在我看來都特別的有象徵意義。(在下面五個新思潮論述中會提到)這預示著我們正身處一場沒有邊界,可擴充套件性極強,甚至有推到重來的區塊鏈認知新思潮漩渦之中。

畢竟發展區塊鏈,要從正確認知區塊鏈開始。

2

在我看來,區塊鏈並非只是一門技術,它是由“去中心化、分散式儲存、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共識機制、通證模型“等技術特性共同組成的一種社會治理模型,也是一種區別於傳統自上而下,中心化治理方式的新治理思潮。

這一點,我們從國家的一系列政策頂層設計中也能看到端倪。

去年10月24日國家將區塊鏈技術上升為核心技術突破口;今年03月30日在《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將資料列為第五大生產要素;今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又明確將區塊鏈納入新基建範疇當中。

國家的意志很明確,以“新基建”為衝鋒號,以“資料”為生產要素,以“5G、IoT”等技術為生產力,以“區塊鏈”為傳統產業融合新技術的指導思想(生產關係),以“大資料”為生產資料,進而推動國家治理的數字化經濟轉型。

所以,在我看來區塊鏈至少有廣義和狹義的兩層意思:

1、狹義上的區塊鏈是一門整合非對稱加密和分散式資料儲存、鏈式交易資訊驗證等要素實現的點對點記賬技術,是一套鏈上可信交易系統。

2、廣義上區塊鏈是一套分散式的治理思想,目的將組織的所有權和治理權進行分割,在一套弱中心、公開透明、互相信任的治理體系下,搭建一個資源精細化分配的社群激勵體系,從而構建平等、自由、共享、互信的價值網際網路社會。

過去我們認知中的區塊鏈都太過狹義,事實上往廣義角度延伸就會發現區塊鏈世界別有洞天。

區塊鏈新治理思潮根本是為了解決傳統舊治理規則存在的不公平性、資訊不對稱、資料壟斷和侵犯、人和人之間信任缺失、組織個體權益分配不均衡等諸多問題。具體可參看我在文章《發展區塊鏈,是一次救贖網際網路行動》中的表述。而發展區塊鏈的意義也正是為了改善和最佳化傳統生產關係,在於升級資訊網際網路,在於融合傳統實體經濟,進而構建一個價值網際網路社會。

下面,我會例舉當下區塊鏈行業存在的五種區塊鏈思想,與諸君分享:

3

絕對去中心化思潮:

現在提及區塊鏈技術,人人都能來一句“去中心化”,彷彿去中心化就是區塊鏈的天命一樣。

誠然,在區塊鏈發展早期,“去中心化論”是早期密碼朋克主義的初始情懷,用以吸引大批的極客參與區塊鏈生態其中。要知道,對於一個極客而言,沒有什麼能比一個絕對去中心化的平臺更酷的了,即使賺不到錢也樂享其中。之後很長時間內,去中心化則成了判斷一個專案是否優良的評判標準。

這種思潮帶有鮮明的區塊鏈原住民極客情懷,他們以絕對的技術中性論和對“Code is law”的絕對信奉來支撐自己的思想。這像極了五四思潮當中的“新村主義”,主張人人平等、互助友愛的理想生活。

然而,這種思想註定只能是田園牧歌般的夢想,只能在小眾群體中實行,不可能接軌主流社會。這其中淵源猶如,當下網際網路和暗網的關係。

因為,區塊鏈技術在當下生產力背景下,始終存在“去中心化、高併發效能和安全”的不可能三角問題。至少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聲稱絕對去中心化的平臺,其所提供的高併發處理能力能取代中心化網際網路。當然,近些年隨著Layer 2、分片、跨鏈、側鏈等技術的加持,去中心化的踐行之路也逐漸清晰了,但這還不夠。

反倒,現在去中心化理論被太過神話了,成了懸在每一個開發者抬頭三尺的神靈,多少人在小心翼翼供奉著它,生怕哪天被人揪住小辮子稱對神靈不敬。

就以Lendf.Me去中心化協議被盜為例,當駭客被生態協作夥伴聯合追回贓款後,大家本應該對平臺挽回了使用者損失拍手稱快才對,然而少數極客卻以追討被盜資產過程中使用了中心化治理許可權為由,對協助追蹤的去中心化平臺1inch進行猛烈的道德譴責。

我個人很尊重極客們去中心化的信仰和追求,但我實在不理解為何“唯去中心化論”會成為行業高高在上的道德審判標準。

4

中心化治理思潮:

在說了絕對去中心化思想不切實際之後,有的人會按捺不住抬槓,意思是發展區塊鏈必須要中心化咯?

好吧,如果是發揚中心化的話,中心化的支付寶,中心化的微信,中心化的淘寶,中心化的抖音,它們難道不香麼?何必大費周章再築底再造搞一套區塊鏈系統。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指的中心化治理思潮,一定不是傳統意義權利上的中心化,而是在問責制度和治理效率上的中心化。

因為使用者關心的並不是中心化或去中心化,而是其信任背書能力。如果一箇中心化平臺能夠賦予使用者絕對的信任,去中心化是沒有意義的,反之,如果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同樣能賦予使用者絕對的信任,中心化治理也沒有必要。

我們得杜絕一種現象,出事前掛羊頭賣狗肉搞“中心化”,出了事就想靠一句“去中心化”撒手不管了。

我在鏈上觀讀者群裡說現在一箇中心化的區塊鏈平臺可能會發展得很好,商業模式也不錯,但始終會具有一定的“道德風險”,有粉絲說我是對“跑路”做了含蓄美化的表達。其實這正是眼下區塊鏈產業比較擰巴的一點,去中心化吧不安全,中心化吧有跑路可能。

在我看來,目前平臺可以糅合去中心化技術核心+中心化治理思想,簡單來說,用去中心化架構做技術核心,但把公開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等作為公開的治理思想。這樣做一方面能對沖突發安全事件給使用者帶來的群體性傷害,另一方面還會對平臺方有技術和制度上的約束,以降低其“跑路”的可能。

5

抗政府審查思潮:

由於當初中本聰發明比特幣之初,賦予了比特幣不受且不可能受第三方監管的技術特性,於是一部分人就認為區塊鏈必須具有政府審查的技術特性,貌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破資訊不對稱,杜絕貪腐和權利收割,實現真正的民主平等。

但我們需要認清一個客觀事實,任何新思潮想要在主流社會普及一定繞不開統治者的監管。我們所熟悉的儒家思想學派,數千年來根本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在五四時期也同樣出現了“無政府主義”的思潮。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在《互助:一個進化的要素》一書中提出,人類可以透過互助進入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模式——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種思想目的是要對抗富人轉圈和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然而,怎麼可能呢?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和絕對去中心化思想別無二致,註定是個烏托邦的理想國。

原因很簡單:

1)抗政府審查的區塊鏈,很難得到最主流的資本、人才、資源等市場力量推動,靠自然生長的話,發展程序會相當慢,很多理想志氣之人恐怕根本熬不到行業高光時刻便下車了;

2)缺乏有效監管的區塊鏈,市場會出現很多空氣幣、傳銷幣、資金盤等打著技術幌子行騙的作亂分子,使得整個行業烏煙瘴氣、亂象滋生;

以Libra為例,我們認知它的價值不能以其是否擁抱監管為先決條件。在2.0白皮書釋出後,很多人就以Libra擁抱監管為由否定了它將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上的落地價值,這顯然是不對的,事實上,接受監管預示著其將以更快的發展速度融入我們的生活。

在我看來,區塊鏈技術要擁抱主流市場和人群,政府監管是始終繞不開的。要知道,比特幣的抗政府審查特性不具備可複製性,況且其也還沒實現全球數字貨幣的願景,你怎麼能妄想一個不受政府監管的產品成為社會的主流應用呢?

6

實業興鏈思潮:

實業興邦自古以來就是個萬金油思想,社會某種程度上就是由一幫不怕死的理想主義者和一群始終膽小謹慎的務實派構成的。人亦是是如此,無論什麼時候,大凡你感覺身處虛無泡沫中開始迷茫的時候,擼起袖子幹就完了,絕對包治百病。

迴歸到五四時期,胡適留洋回國後便開始從事白話文運動,在中國大力推行實用主義,這讓大家能很透徹地認清了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進而撇開了虛無無意義爭論,著手到一點一滴的改變本身。在公鏈烏托邦願景裡屢屢受挫的區塊鏈世界,也迎來了自己的“實業興鏈”時刻。

事實上,去年1024國家把區塊鏈技術上升為國家戰略後,產業區塊鏈的春風就開始颳起了,而且現在發展得也可謂枝繁葉茂了。我們可以看到,產業區塊鏈梯隊裡出現了,包括趣鏈、雲象、數秦、螞蟻區塊鏈、京東、百度等等諸多公司。他們當中,有的將區塊鏈技術的可溯源特性應用到電商的供應鏈服務系統中,有的將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應用到司法存證、取證等關鍵環節。而且他們最終要將區塊鏈技術落地到政務、民生、供應鏈金融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賦能一切可能的實業。

相比人心浮躁的幣圈,實業興鏈的思潮絕對是根正苗紅,而且產業區塊鏈在未來數年內也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會以超出我們想象的速度,快速賦能給傳統實業生態的各個層面。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區塊鏈技術賦能實業,目前還停留在廣義區塊鏈的範疇內,比如區塊鏈可追溯特性、不可篡改、分散式儲存特性等等。原先區塊鏈技術的某個元素或若干元素和實業組合之後便成了產業區塊鏈。這其實會大大拓展區塊鏈定義的邊界,就看你認不認了。但,毫無疑問,這種新思潮會是未來區塊鏈產業繁榮的最根本支撐,會給行業注入新的增量。

7

幣圈無用論思潮:

不知從何時起,“幣圈”從人人憧憬變成了人人喊打的代名詞,“幣圈”一詞也被強加了很多諸如“暴富、屌絲、賭徒、詐騙”等很多弦外之音。很顯然,這是因為幣圈太浮躁,大家都不太喜歡幣圈的價值觀。

知乎上有個朋友問,幣圈的存在究竟有什麼價值?

我給出了以下這樣的回答:

撇開幣圈各種烏煙瘴氣的亂象。我眼中的幣圈其實就是圍繞Token買賣交易的一二級市場總稱。

從一級市場來看,基於Token的1CO模式改變了傳統投融資模式的次序,稱得上是一次金融創新,但因為其參與門檻較低,且缺乏監管約束,當抗風險能力較差的普通使用者以投機心理參與進來之後,在群體性的盲動和炒作下,再會做市的專案方除非是耶穌轉世專門撒錢的,不然多少會陷入“割韭菜”之困;

從二級市場來看,幣圈只是一個純粹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只不過目前市場投資標的質量層次不齊,市場背面操盤手比較多,整體行情波動較大,容易放大使用者的投機槓桿交易心理,繼而頻繁出現引發惡性爆倉踩踏事件。

你看,如果把幣圈視為純金融市場的話,問題反倒變簡單了,一句話:模式很美好,但治理很糟糕,有承受能力或自認為聰明的人去玩就好了,小白請遠離。

至於幣圈是不是有價值,完全可以套用那句老生常談的大道理:存在即合理。

在我看來,目前行業最大的矛盾在於幣圈的金融市場繁榮早於區塊鏈行業的生態繁榮,這才給投機性行為鋪設了溫床,使得幣圈被汙名化了,如果二者反過來的話,幣圈的存在一點毛病也沒有。

以上。

無論是哪一種思潮,都是當下行業面臨的矛盾點,也是行業亟待解決的一些瓶頸性問題。我始終相信一點,多樣的思潮和爭論會推動整個行業在步履蹣跚中走上快速增長通道。

至於還陷於其中一種思想,對其他新思想冷嘲熱諷的你,我勸你一句:省省吧。

這個世界是灰度的,並不是非黑即白。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