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世界“刷資料”造假已成家常便飯,矇住了誰的眼睛?

買賣虛擬貨幣
前幾天,國內兩大頭部錢包企業“撕”了起來。源頭是位元派指責 imToken “資料造假”,並呼籲不要再造假了。在 imToken 澄清之後,位元派道歉了,吃瓜群眾吃完瓜也就散了。不過有意思的是,在位元派義正言辭,厲聲厲色地質疑 imToken 刷量造假的時候,很多社群的聲音其實是這樣的:“刷個資料而已,沒必要拿上臺面來說吧?”這或許是很多人的心聲,因為在區塊鏈這個行業乃至所有網際網路相關行業裡,只要存在對資料有需求的地方,幾乎都有資料造假問題,也就是大家所謂的“刷資料”。在沒有監管,也沒有什麼行業規則的區塊鏈行業,“大家都在刷”,甚至已經成了使用者和從業者們的共識。

下圖是 CoinMarketCap “校正過的”交易量排名前十交易平臺:

大家覺得有幾家是實至名歸沒有刷資料的呢?

前段時間,知名調查機構 Bitwise 有一項研究稱,95% 的比特幣現貨交易量是由不受監管的交易平臺偽造的。而早在去年 12 月份,第三方獨立調查機構區塊鏈透明度研究所 ( Blockchain Transparency Institute ) 釋出了一份研究報告,揭示了一系列交易平臺刷量的行為。報告指出,超過 95% 的虛構交易量都來自約 50 家交易平臺,在 CoinMarketCap 中排名前 25 的 BTC 交易中,80% 都有刷量的嫌疑。

在以前的研究報告中,幣安被 BTI 認證為 “純淨交易平臺”(沒有刷量),這也符合很多人的預期,因為幣安作為頭部交易平臺,卻“幾乎”不曾在榜單上出現,顯然是沒刷量,但是在後來的報告中,幣安被取消“純淨資格”。因為幣安被查出至少有 10% 的交易量都是刷的,而在研究的 30 個交易對中,大部分都存在刷量行為,其中有些交易平臺有 75% 的量都是刷的。 

除了交易平臺是刷量的重災區之外,區塊鏈世界另一個刷量的重災區,是當年紅極一時的“ DApp ”。據 CBInsights 報道,由一家提供基於人工智慧的區塊鏈生態安全服務的區塊鏈 APT 駭客組織 AnChain 釋出的一項報告顯示:

2019 年第一季度,DApps 生態上由機器人制造了大約 600 萬美元的交易額。這份報告主要是對於 EOS 生態的研究,報告認為有 75% 的交易量都是刷出來的。而且,普遍認為其他公鏈刷量情況只會比 EOS 更加嚴重。

很多人對區塊鏈行業刷量嚴重嘲笑不已,因為區塊鏈的諸多可能性中,“資料上鍊,打破造假”一直是區塊鏈很重要的一個應用。但是區塊鏈行業本身,卻充滿著假資料,無疑令人心生疑惑:區塊鏈真的能解決造假的問題嗎?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首先,區塊鏈的第一個成功的應用--比特幣,就透過完美的機制,避免了垃圾交易。顯然,當資料本身有了成本之後,造假資料和刷資料,就會有幾何倍數的成本上升,那麼自然也就會讓造假者要認真考慮,是否值得造假了。

比特幣一筆交易幾塊錢、幾十塊錢的成本,使得比特幣的區塊網路上幾乎沒有任何垃圾交易,每一筆交易都是正常交易。而刷量氾濫的許多公鏈,交易是零成本的,自然也就免不了充斥著垃圾交易。

所以如果要避免資料造假,讓資料有成本,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至少比特幣的實驗是很成功的。

其次,資料上鍊,對於絕大多數傳統行業和網際網路行業都是很好的造假解決辦法。讓資料有成本、不可篡改並且永遠存在,基本上就能解決資料造假的三大痛點。讓造假變得很難且沒有多大意義,就能讓造假者好好權衡是否要造假了。

最後,區塊鏈帶給許多其他行業的資料透明度上升,也能給造假者帶來恐懼。其實造假存在於各大行業,無非是資料不透明不上鍊,檢驗成本高,才讓造假者日益猖獗嗎?

造假可以小到給明星刷個榜、給小影片刷點贊、給微博刷點轉發,大到融資金額虛報、上市情況虛報、財務報表虛報等等,可以說在資料不透明的時代,我們永遠不知道哪些資料是真實的,哪怕是一家淘寶店聲稱的交易額,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

所以這就是區塊鏈的意義,資料敢不敢上鍊?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當然,不需要公開給所有人,但只要是有需要的人,比如普通投資者和普通使用者,都有資格看到不可篡改的鏈上資料,而不是隨意可以修改的伺服器資料。

事實上,區塊鏈行業內對資料造假也已經做了不少的努力,比如之前 CMC 聯合多家交易平臺共同致力於 CMC 的資料透明聯盟 DATA 聯盟。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