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下行誰的鍋?流動性短缺怎麼破?衍生品大佬來解答 |「生機」雲峰會

買賣虛擬貨幣

“3·12”大暴跌,很多人對衍生品交易出現了新的“共識”,即幣圈槓桿過重,導致了市場的下行。到底這是不是衍生品的鍋,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整理 | 黃雪姣 運營 | 蓋遙 編輯 | 郝方舟

出品|Odaily星球日報(ID:o-daily)

從 2019 年開始,衍生品交易成了風口賽道,大交易所爭相佈局、新團隊接連湧入。除了逐漸成熟的期貨合約,期權、EFT 等產品也開始嶄露頭角。

但到了“3·12”大暴跌,很多人對衍生品交易又出現了新的“共識”,即幣圈槓桿過重,導致了市場的下行。雖然現在 BTC 已經逐步反彈,但流動性仍未恢復到正常水平。

到底這是不是衍生品的鍋,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4 月 10 日,由 Odaily星球日報舉辦的首屆「生機」雲峰會邀請到了多位資深從業者,包括Bybit 聯合創始人兼 CEO 的 Ben Zhou、KuCoin 合約事業部的負責人 Einar、LBank 聯合創始人兼 CEO 何偉、FTX營運長 Constance,以及主持人、PANEWS 主編畢彤彤,來和大家共同探討行業的現狀和未來。

在分享中,各位資深從業者都分享了自己獨到的分析和見解:

Ben Zhou:衍生品交易所的定位類似“超市”,應以提供多而全的工具為要義;今年會有更多的自動化交易類工具出現,行業生態愈加完善;

Einar:極端行情下交易所能做這三件事情來應對:確保系統的穩定性、金融設計機制上要相容極端行情、以及提前做好應對極端行情的預案;

何偉:槓桿放大了行情波動,但不是幣價下跌的原因;能滿足使用者追逐暴富的金融產品更有市場;

Constance:市場對期權產品的呼聲較高,但實際的流動性和交易量仍不足;使用者教育是為今年的重中之重。以下為圓桌精華整理:

畢彤彤:今天我們請到都是衍生品合約領域經驗豐富的大佬們,在正式開始之前,想請各位嘉賓簡單對自己以及平臺業務,給大家做一下介紹吧。

Ben Zhou:大家好,我是 Ben Zhou,Bybit 聯合創始人兼 CEO。Bybit 是一家專注於數字資產衍生品的交易平臺,其中我們有 70% 的使用者為海外使用者,今年我們的業務重心會集中在華語市場。

Einar:大家好,我是 KuCoin 的 Einar,主要負責 KuCoin 合約業務 KuMEX。KuMEX 接下來會陸續推出更多幣種的合約,並對面向高頻使用者的 API 進行極致體驗最佳化,以及對 KuMEX 特有的 L3 進行普及和宣發。

何偉:大家好我是 LBank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的何偉,LBank 過去更多的是在大陸市場,近一年來,我們在全球市場,包括歐美、迪拜、東南亞等市場均有突破,業務上則擴充套件至合約、衍生品這塊,預計會在這個月和大家見面。

Constance:大家好我是 FTX 的 Constance,我負責 FTX 的使用者運營、社群管理、以及市場宣發。我們平臺主推的產品是衍生品,比如大家較為熟悉的季度合約、永續合約,還有我們獨創的槓桿代幣和指數合約,最近我們也上線了期權和“量化空間”。量化空間是我們平臺上線的一個全新產品,為沒有程式設計基礎的散戶提供可拼接的模組,來組裝、釋出自己的量化策略,後續還會實現一鍵跟單功能。

畢彤彤:非常感謝各位老闆的介紹,回顧剛剛過去的 Q1,從衍生品市場來說,可以說是風起雲湧。大家普遍認為“3·12”大暴跌是由於高槓杆加劇了市場下行的壓力,在沒有增量資金持續輸血的情況下,這個槓桿很快就消耗殆盡了,各位老闆怎麼看這個問題?

Ben Zhou:幾乎每次被採訪我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但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

打個比方,美元是全世界交易最廣、槓桿最多的貨幣,那會因為槓桿加速它的下行或者是上行嗎?答案是並不會。任何一個幣種、交易對,使用者多了只會讓流動性更好,定價更精準,衍生品也是如此,使用者越多流動性越好。再看沒有槓桿交易的東西,比如沒有流動性的山寨幣,下跌起來會更生猛。所以,我覺得高槓杆對於幣價上行或下行沒有關係。

何偉:我的觀點有一點點區別。首先,我不認為槓桿會加劇市場的下跌,拿傳統的金融市場來看,2015 年中國經歷了一輪很大的行情,最高的時候差不多到六七千點,後來再回到三千點,當時中國證監會做了一個事情:限制股指期貨。當時,很多空頭都會收到證監會的電話,即使如此,後面股票還是下跌。由此可見,槓桿和二級市場不會產生太大的相互作用,但是去槓桿對於市場會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我和上面嘉賓看法不太一樣的地方。

我們看到,數字貨幣市場最近的波動越來越大。比特幣從 9000 美元的高點,最低跌到 3500 美元,這段時間又反彈到 7000 美元,我相信槓桿放大了行情的波動,但不認為是導致市場下行的原因。槓桿放大行情波動的原因在於,即使是小的波動也會觸發高槓杆使用者的強平線,繼而帶來清算,於是市場進一步下跌或者是上漲,由此帶來更多的資金爆倉。在沒有槓桿時可能下跌 5 個點,加了槓桿後可能就變成 50 個點。所以,高槓杆的市場波動一定比低槓桿的市場波動大。

畢彤彤:第二個問題,還是想聊一下 3·12 那一天,因為 BitMEX 整體爆倉達到了 33 億美元,當時它還出現了短暫的宕機,被幣民稱為“自我熔斷”,也有人認為是做事商提供的流動性不足導致的,關於這個流動性的危機,各位老闆能不能結合自己的衍生品業務提供一些見解。

Ben Zhou:我不認同 BitMEX 自我熔斷的觀點。我是比較相信官方的說法的,也即平臺被 DDOS 了。至於這是不是有陰謀地做空,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一般的交易所應該不會研發這樣一個機制,何況 BitMEX 還是個大規模交易所,不至於做這件事。

其次,在這種行情下怎麼解決流動性的問題。我認為沒法解決。黑天鵝怎麼防?如果有防範的辦法,也就不會發生(黑天鵝)了。

Einar:面對像 3·12 這樣的極端行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系統穩定,不至於崩潰。第二個,在機制設計上要對極端行情有相容性、提供價格保護機制。第三,交易所還應做好極端行情的應急預案,遇上時不至於手忙腳亂。

何偉:對自我熔斷這一推論,真的要替交易所“喊冤”。

在很多使用者眼裡,所有的壞事都是交易所做出來的,開交易所就是要賺這些黑心錢。但真的不是。身在這個行業的不是一般的投資者,可以說都是生根發芽的老韭菜。和這樣精明的使用者打交道,平臺最希望賺的錢就是交易手續費,這個錢賺得心安理得、沒有風險,自我熔斷之類的操作真的不想做。

第二個是流動性的問題。老實說,交易所對此也束手無策。可以跟大家分享兩個經驗,一個是 2015 年的股災,為了救市,證監會對所有的股票和期貨公司下發通知,鼓勵給散戶配資、加槓桿。而且,還有個不成文的約束,是這樣的單都不許賣,一旦出現風險,由券商或者是期貨公司自己先扛一段時間。回過來說,如果我們交易所跟做市商說不許撤單,他們能同意嗎,基本不會。所以,交易平臺做不到這個事情。再說美股,大家可以看到,美股暴漲、暴跌了,美聯儲就印鈔來刺激股市。回過來我們交易平臺能做什麼?我不能自己印比特幣、USDT 出來。

對於交易平臺而言,我們能做的只有事後反饋,承擔自己該盡的責任,發生之後給出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我的態度。

畢彤彤:大家也是表達了交易所的心聲。接下來想問下衍生品的業務這塊,去年下半年以及今年年初,除了期權,各種各樣的新的產品會不會成為期貨之後這個衍生品競爭的一個新的戰場呢?我們各家在新產品的佈局方面是怎麼考慮的呢?

Constance:我覺得合約仍是我們今年討論最多的產品型別,它的交易量和流動性在數字資產衍生品中是最好的。另外,我們也看到,市場對期權產品的討論也越來越多,期權也會是今年比較熱門的衍生品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講,市場和使用者對創新型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舉個例子,我們平臺的另一主打產品為波動率合約,這是一個雙向期權產品,但是以合約的形式呈現出來。用一句話解釋為:如果你覺得市場上有波動,你就去買入做多,如果沒有波動,你就做空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慮,我們希望能夠推出更多的可供使用者選擇的創新產品型別。

何偉:平臺要提供什麼,要看使用者畫像。數字貨幣衍生品市場玩家是個什麼群體呢?當前的市場中,交易最頻繁的,除了做市商以外大多數還是散戶,他們選擇這裡一個動力也是因為整個行業波動性大。他們買比特幣不是希望一年賺 20%,而是一年賺 200%,也就是說他們是衝著暴富來的。如果說他們追求穩定的東西,那傳統市場的理財,或者說一些帶槓桿的產品就能滿足了。

但他們選擇了炒幣,開槓杆。在這樣的需求下,我認為,數字貨幣衍生品應該給使用者提供博弈的機會,讓衍生品放大使用者的收益,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放大了虧損的可能,這是目前所有衍生品的本質。具體到提供什麼樣的產品,LBank 的策略是以使用者的需求為主,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我們就做什麼樣的。

Ben Zhou:作為一個定位於衍生品的交易所,我覺得產品必須要全,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時也是作為“超市”的定位,就需要各項交易工具。所以,後續我們會推出一個簡化的期權產品。但在速度上我們會慢一些,在產品設計上也會偏向保守,從而作出對使用者更友好的產品,讓來到我們這家“超市”的使用者喜歡,並推薦他的朋友去使用。

畢彤彤:好的,最後一個問題比較巨集觀了,想問各位老闆怎麼看待 2020 年衍生品市場的一個變化,可以站在自己交易所角度,也可以站在整個行業的角度來探討一下。

Constance:我很同意剛才幾位講的一點是,拋開復雜的產品設計不談,目前就連最基礎的合約產品也是非常缺乏使用者教育的。所以我覺得,今年如果我們想要進一步地擴大市場、增加使用者交易活躍度的話,使用者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我們不僅會做基礎衍生品產品的使用者教育,也會做一些複雜的創新型產品的使用者教育,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們也發現了一個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多的散戶也開始嘗試 API 交易。根據這個趨勢,我們推出了“量化空間”這個產品。推出後,我們發現機構使用者能快速理解並上手,但散戶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去理解。但這款產品設計的初衷是給散戶帶來提供一個便捷高效的交易模式,讓他們在沒有程式設計知識的情況下,搭建一些簡單的量化策略組合。當然我們也會開展一系列的使用者教育內容,讓使用者能夠真正上手並體驗到這一產品的功能。

從整個行業來看,最近開始湧現非常多的線上公開課和 AMA,並且,這些線上訪談已經從單純的路演形式變成了一個知識教育型活動,我覺得這是很好一個趨勢。我相信行業內大家一起來把使用者教育做起來的話,對於數字資產衍生品的發展以及後續推出新產品是很有幫助的。

何偉:我很贊同,使用者教育是整個行業迫在眉睫的事情。使用者很有趣,比如說我們推出一個產品,然後告訴大家怎麼怎麼用,這個產品如何用來對沖、規避風險。但你會發現使用者不會關注背後的邏輯,他們只關心怎麼能賺錢。所以我們的近期的計劃是提供方便使用的產品,讓使用者不用去做複雜的學習。

Ben Zhou:我自己的判斷是,這半年有大量自動化交易工具出現,並在相互地對比拼交易的戰績。我預計,下半年很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的工具。

為什麼呢?其實很好理解。現在一個人要在幣圈創業的話,已經有了這麼多交易所,他是很難再從零發展起來的,這時如果他可能就傾向於為交易所服務,提供自動交易類、跟單類的產品。

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各式各樣的產品都出來了,說明我們這個行業在變成熟,使用者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最終便會脫離純賭客的心態,用工具進行交易。這對於行業而言是個很好的趨勢。

畢彤彤:我覺得 Ben 說得很對,其實未來我們除了交易所之外,我們整個交易的生態會越來越完善。也非常感謝各位老闆們的精彩分享!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