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SWIFT和Ripple為例 論跨境支付中速度的重要性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無疑改變了全球數字支付業務的發展程序。隨著Ripple以及Facebook Libra等新興加密貨幣專案對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壟斷地位發起衝擊,SWIFT、Visa以及Mastercard等主流企業也被迫開始對自家遺留系統做出重大改進。

展望未來,這股趨勢似乎正愈演愈烈。區塊鏈系統的執行思路,是利用安全性與效率水平更高的支付基礎設施取代傳統解決方案。目前,各大主流從業機構似乎也不得不直面“要麼適應、要麼消亡”這一經典的發展難題。

與以往的任何一場技術競賽一樣,參與者們必須弄清楚哪些指標能夠幫助他們在對抗當中獲得優勢。而目前可以確定的跨境匯款衡量標準,主要包括交易速度、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幾點。

更快、成本更低、還要再快

速度、成本、質量——專案管理中的這三個頂點基本囊括了企業在發展現代支付業務時需要做出的核心權衡指標。據報道,全球銀行間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最近開始試用一套新型即時跨境支付系統,其能夠顯著改善整個業務操作時長。

此次嘗試屬於SWIFT利用其全球支付創新(GPI)專案實現即時結算功能的一部分,旨在應對來自Ripple等公司的競爭壓力。此外,SWIFT方面還承諾,這套新系統將降低各大金融機構的框架使用成本。

一般來講,大多數專案在權衡當中只能實現三大指標中的兩項。在跨境匯款當中,技術創新主要負責實現速度與成本——以Ripple為例,區塊鏈企業承諾在短短4秒之內完成交易結算,且只需要幾美分成本就能夠將資金從世界上的某個角落轉移至另一個角落。

在對Worthyt公司CEO兼區塊鏈技術評論員Kenny Li談到交易速度在當前跨境匯款領域中的重要意義時,Li解釋稱:

“在我看來,人們非常關心速度表現,非常非常關心。速度與便捷性在區塊鏈層面相當重要。正因為如此,人們才願用交易去中心化以及所有權來交換區塊鏈技術帶來的速度優勢。因此,我認為速度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當然,並不是說必須得做到速度最快——足夠快就可以了。Visa每秒大約能夠完成1000到2000次交易(tps),部分割槽塊鏈已經可以透過委託權益證明提供類似的交易能力(EOS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另外我相信Libra也能夠實現類似的交易規模,因為其似乎也會採用委託權益證明機制)。”

不過Li堅持認為,交易吞吐量本身並不是全球匯款這類系統的全部目的或者說最終目的。他進一步解釋道:

“只要速度能夠跨過使用者需求這道門檻,接下來就是宣傳工作的天下了。我認為最終的門檻可能在3000到5000 tps這個水平(這一假設基於Visa的當前市場份額、中國等部署有防火牆的國家的網路通量、全球網路通量以及市場份額的可能分佈水平,而且顯然不是精確計算後的結果)。”

以Ripple為例:該公司稱XRP能夠實現1500 tps,並可透過擴充套件提升至50000 tps。即使是在全球範圍內,50000 tps的處理能力都似乎有點大材小用了。然而,區塊鏈系統是否真的就是速度最快且成本最低的傳統銀行替代方案?

銀行業的負擔

Ripple公司CEO Brad Garlinghouse一直強調當前金融體系中的遺留問題,這些糾纏不清的銀行業務關聯已經成為一種長期負擔,並直接導致跨境支付效率低下。

世界各地的商業銀行一般傾向於在海外代理銀行中開設賬戶,並透過SWIFT網路實施跨境電匯。像Garlinghouse這樣的區塊鏈支付支持者們則認定,Nostro/Vostro賬戶機制正是引發系統延遲與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

透過SWIFT等系統進行跨境電匯時,參與銀行需要首先在國外建立起代理關係。作為目標的代理銀行,將代表另一國家的另一家金融機構負責款項的傳送或者接收。

例如,如果來自國家A的銀行甲需要向來自國家B的銀行乙傳送電匯,則銀行甲首先需要聯絡其開設在國家B處的代理銀行進行付款。一般來說,銀行甲還需要在該代理銀行中開設賬戶。

在這種情況下,代理銀行會將該賬戶稱為Nostro賬戶;而對於銀行甲,該賬戶則被稱為Vostro賬戶。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資料,全球代理銀行關係正在逐年下降。除了網路規模萎縮之外,BIS報告稱相關業務正變得愈發集中,並導致以往無權進行匯款的通道越來越難以實現跨國支付操作。

BIS還指出,新型跨境支付方式的出現也成為代理銀行網路衰落的原因之一。在釋出的報告中,BIS認為: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代理銀行關係數量正持續下降,這無疑令人擔憂。在相關司法管轄區內,這種代理關係衰退可能對跨境款項的傳送與接收能力產生影響,促使人們採用不受監管且安全性低下的「影子支付」方式,並最終對經濟增長、金融包容性以及國際貿易產生更進一步的影響。”

因此,雖然SWIFT可以努力跟上Ripple的速度水平,但以往銀行業務帶來的負擔使其無法徹底拋下種種遺留系統。此外,由於某些財務通道已經無法提供傳統的資金流通服務,建立新型支付門戶可能是種更好的解決辦法。

對於Ripple來說,銀行完全沒必要在國外建立代理關係以實現跨境匯款。相反,金融機構可以採購Ripple公司提供的xRapid軟體,並使用XRP幣作為即時跨境匯款的過渡貨幣。

然而,區塊鏈企業也要當心監管制度對其商業模式造成的影響。如果SWIFT的遺留系統繼續作為信任制度的基礎,那麼Ripple乃至其它區塊鏈企業仍然需要滿足各個司法管轄區內監管機構提出的具體要求。

Facebook公司的Libra專案也引發各國政府對於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相關機制的監管關注。事實上,就連Ripple公司CEO自己,都擔心其有可能被捲入這場由Libra引發的監管風暴當中。

選擇全區塊鏈,還是DLT與集中式系統的混合體?

在追求高效跨境支付框架時,我們可能必須得集中式與去中心化架構之間做出權衡。然而,目前似乎出現了一種新興趨勢,希望利用混合系統同時發揮這兩類架構的各自優勢。

2019年6月,曾有報道稱SWIFT方面計劃允許執行分散式分類賬技術(DLT)系統的企業使用其GPI平臺。Visa方面也公佈了一套新的集中支付網路,這套用於商業交易的解決方案中就包含不少去中心化技術元素。

此外,Fnality聯盟正計劃利用公共事業結算代幣促進點對點跨境支付交易。來自美國、歐洲以及亞洲的多家主要銀行已經宣佈加入該專案。與Visa的B2B Connect計劃一樣,Fnality將充當銀行間的核心,負責消除跨境支付中各類複雜的中間步驟。雖然所面向的具體方向不同,但其運營理念仍然表現出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

隨著支付環境的快速發展與演變,遺留系統與創新機構之間似乎出現了彼此複製對方運營優勢的新趨勢。像SWIFT與Visa這樣的主流從業方正在積極開發DLT系統介面協議,而Ripple等新興力量則尋求如何獲得傳統金融體系的信任狀態。那麼,到底哪一種方式能夠使其網路成為貫穿全球眾多財務通道實現跨境匯款的最優解?我們不知道,但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