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Armstrong:數字貨幣保護消費者隱私的時代終將到來

買賣虛擬貨幣

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執行長Brian Armstrong在ProjectSyndicate撰文對未來數字貨幣在消費者隱私方面的作用進行了闡述。

他認為,儘管現在全人類都在為應對新冠疫情而動員起來,但人們的想法正在轉向危機後世界將如何變化。隨著企業急於適應社會隔離的新世界,新冠疫情加速了勢不可擋的數字貿易趨勢。這種更廣泛的轉變中還應該包括廣泛採用數字貨幣,從而提供更強大的消費者金融和隱私保護。

Brian表示,在整個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加密都是為滿足國家安全需要而存在的。密碼學幫助盟軍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然後在冷戰期間保護了秘密通訊。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直到1992年美國才允許出口加密技術。但是從1990年代開始,早期的網際網路企業家開始要求在電子商務中使用加密技術,他們認為加密是保護客戶信用卡號、密碼和其他線上輸入的資訊所必需的。事實證明,在學術實驗室中建立的加密技術對所有人都有用。

他指出,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和執法機構一開始對這種廣泛加密的運動表示反對。在他們看來,隱私意味著恐怖分子、毒販和洗錢者的犯罪活動。正如FBI主任Louis J. Freeh在1994年對國會所說的那樣,保持美國政府攔截網際網路通訊的能力是“當今我們面臨的第一大執法、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問題。”

Brian提到對於端到端加密的爭論仍在進行,但是至關重要的是,自1990年代以來消費者的期望發生了變化。現在,絕大多數的Internet通訊都已加密,並且我們大多數人都經過培訓,可以在輸入敏感資訊之前在瀏覽器中查詢鎖形的圖示。諸如WhatsApp、Telegram、iMessage和Signal之類的流行應用程式則引領了標準化的第三方無法跟蹤的私人訊息傳遞的方式。

他強調,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領域尚未成為隱私準則:我們的個人財務資訊。根據法律,金融公司必須收集有關其客戶的大量個人資訊。這些資訊最終儲存在線上資料庫中,成為了駭客的最佳目標。2017年,信用評級公司Equifax表示超過1.47億消費者(約佔美國人口的一半)的敏感資訊遭到洩露。在此之前,2013年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

Brian認為加密貨幣會是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加密貨幣有望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的金融系統,其具備全球訪問範圍、即時資金轉賬和更低的成本,並可以大大改善消費者的隱私保護。當比特幣第一次流行時,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這是匿名的錢。實際上,作為一種區塊鏈技術,它使用公共分類帳來記錄每筆交易的數字記錄。因此,區塊鏈分析公司現在正在幫助執法部門追查那些認為自己的蹤跡被掩蓋的犯罪分子。而且像Coinbase這樣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反洗錢和了解客戶計劃,可以與任何金融機構匹敵。

加密貨幣技術的其他幾項最新發展有望將消費者的隱私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諸如Zcash和Monero之類的“隱私幣”提供了新的加密貨幣協議,使每筆交易都無法追蹤。其他加密貨幣渴望複製這些功能,甚至JP Morgan也透過其基於Quorum的加密貨幣探索了私人交易。這種轉變有點像網站從全球標準HTTP到HTTPS的轉變:它使消費者知道其資訊預設情況下將受到保護。

第二,現在所謂的非託管加密貨幣錢包使客戶能夠儲存自己的私鑰而不必依賴第三方。透過不實際儲存客戶資金,非託管錢包的提供者旨在將自己定位為軟體公司,而不是受監管的金融機構。過去,非託管錢包需要某種程度的技術才能操作從而限制了其使用。但是,就像加密的訊息傳遞應用程式一樣,它們越來越被大眾市場訪問。

Brian指出,這些創新使銀行、監管機構和執法機構感到震驚。但是,就像早期的Internet需要加密來實現數字商務一樣,加密貨幣也需要隱私保護來釋放其全部功能和潛力。無論是需要防範專制政權、資料收集者還是犯罪分子,確保敏感金融資料不被洩露的最佳方法是避免收集資料。

增強消費者的財務保護並不意味著可以自由地控制犯罪分子。執法機構仍然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從傳喚加密貨幣交易所到檢查法定貨幣的兌換。而且,無論消費者使用的是隱私幣還是非託管錢包,這些交易所將繼續被視為金融服務。

他表示,看著美國從世界領先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創立中受益匪淺,許多國家現在正在努力吸引下一代的加密貨幣公司。對於那些考慮加密貨幣政策的國家,最好的方法將一如既往,在執法、網路安全、隱私、創新和經濟競爭力之間尋求平衡。

在文章的結尾,Brian表示,自由社會中的消費者將始終要求並期望合理水平的隱私。我們的財務生活也不例外。幸運的是,加密貨幣可以解決金融服務中一些最棘手的問題。當我們計劃在新冠疫情後進行經濟重建時,我們必須讓這些技術得到發展。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 Liang CHE

本文來自比推bitpush.news,轉載需註明出處。

宣告: 比推所有文章都只代表作者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後果自負。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