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協議和「瘦」應用是區塊鏈的真諦嗎?

買賣虛擬貨幣
一、「胖」協議和「瘦」應用2016 年 8 月,美國著名基金 USV 的 Joel Monegro,發表了名為《fat-protocols》的文章,中文世界稱之為《胖協議》。「胖」協議理論引起了廣泛討論,受到了很多追捧,甚至你可以把公鏈投資熱潮部分歸因到胖協議理論上。「胖」協議理論認為,區塊鏈和網際網路價值捕獲模式是不同的,網際網路時代的價值大多被應用層捕獲,比如 Google、Facebook、亞馬遜、阿里、騰訊等。而為網際網路提供支撐的 TCP/IP、HTTP 等底層協議並不能捕獲價值。

而區塊鏈時代價值將集中在共享協議層,只有小部分價值分佈在應用層。由此誕生了「胖」協議和「瘦」應用。

對於大多數基於區塊鏈的協議來說,有兩個因素導致這個結果:

共享資料層

共享資料層是指,透過開源和去中心化網路來複制和儲存使用者資料,而不是互相獨立的應用來訪問控制不同的資訊孤島,降低了新參與者進入門檻。

主要意思是說大家對底層資料、區塊鏈交易有平等和自由的訪問許可權,沒有人能透過壟斷資料把使用者強制留在自己的體系內。因為在相同且開源的協議上,可以構建若干個競爭、非合作、但可互相操作的服務,使用者可以隨時選擇自己覺得更優的服務。這將迫使市場找到降低成本、製造更好產品的方法,或創造出更好的方法。

共享資料層的結果,可以簡單理解為低成本同質化競爭。

Token激勵

當協議 Token 升值時,會吸引早期投機者、開發者和企業家的注意。他們成為協議的利益相關者、並在經濟上支援它的成功。然後,獲得早期利益的部分持有者,將會圍繞協議建立應用和服務,他們認為協議的成功將進一步提升其手中代幣的價值。部分應用會變得很成功,引入更多新使用者,也許是風投或其他型別投資者。這進一步增加代幣的價值,從而吸引企業家的關注,帶來更多的應用等。

以上是對《胖協議》簡單提煉出的關鍵點,表述上引入了一些個人理解,如果沒有了解過的小夥伴,建議閱讀原文,文末參考文獻可以找到。

在今年 1 月,Joel Monegro 又發表《Thin Applications》一文,在之前框架的基礎上,探討了一些有意思的概念。當然從標題中也可以看出主要討論的是「瘦」應用。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在參考文獻內找到連結。

「胖」協議理論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從現在看確實也是正確的。但用一個理論把所有的情況都概括進去,對於現在的區塊鏈行業來說,可能還有點早。

分析協議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對協議進行一下簡單的分類。

二、協議一定要捕獲價值嗎?

我們可以簡單的對協議進行一下分類。

必須捕獲價值的協議

對於處於公鏈底層的協議,我們可以認為其必須捕獲價值。區塊鏈之所以被稱為價值網際網路,是因為在區塊鏈上可以直接傳遞價值,而價值需要強力保護,否則傳遞價值不能成立。

所以公鏈不是應該捕獲價值,而是必須捕獲價值,且捕獲的價值應該能夠增強系統的安全性,否則其價值傳遞的根基就不牢固。事實上無論 POW 還是 POS,幣價越高安全性越高這一結論都是成立的。雖然這只是捕獲價值提高系統安全性的一環。

商業目的的協議

一切以商業為目的開發的協議,都想要捕獲價值。

但想要和做到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事實上不僅應用面臨強大同質化競爭壓力,協議同樣如此。基於去中心化和開源體系,協議同樣可以被簡單的複用,然後最佳化出更受使用者歡迎的產品。

比如在 Compound 還是開源協議的時候,Lendf 複用了他們的程式碼,進行了最佳化。然後 Lendf 突飛猛進,鎖倉量很快進入了行業前十,對 Compound 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

事實上「胖」協議理論中描述的應用的低成本、同質化競爭,對協議同樣適用,競爭對手可以低成本構建出相似的產品,而在使用體驗上可能更超原版。

所以協議想捕獲價值和真的能夠捕獲價值,中間隔著很遠的距離。而由於協議不直面使用者,相比應用可以靠優秀的使用體驗獲取使用者,協議層面的競爭是更加底層,更加困難的競爭。

非商業目的的協議

我們知道一定會有為滿足自己的需求,或純粹為了發展生態而開發的,不以商業為目的協議。

這些協議沒有捕獲價值的必要,所以也不需要費力的設計 Token 經濟模型來捕獲價值。

常被討論的是前兩種協議型別:

一種是必須捕獲價值,但公鏈層面的殘酷競爭,讓他們無法捕獲價值,那他們的價值就比較低;

一種是想要捕獲價值,但激烈的競爭讓他們的捕獲之路並不順暢,有些會顯得投資價值不明顯,但使用價值可能很高。

三、協議競爭的根本是什麼?

對於公鏈、協議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回答是安全。

這是一定的。

區塊鏈是價值儲存的載體,不能保證安全性,就像網際網路協議不能保證資訊的準確傳遞一樣,是無根浮萍。

協議的競爭是在保證安全性,建立合適的價值捕獲模型的基礎上,儘可能多的獲取開發者的採用,擴充應用生態。這是基於價值捕獲的目的。

但這裡有一點是存疑的,使用協議需要付費確實是一個能夠大規模擴充套件的商業模式嗎?

現在處理能力有限,鏈上資源寶貴,需要付費才能使用,但這也可能正是未來制約區塊鏈大規模擴充套件的重要約束。

可以預想未來公鏈的手續費會非常低廉,區塊鏈協議的大規模採用會成為可能。到那個階段,會不會有巨頭進場,複用大多數收費協議,以免費的形式推向市場,用自身強大的營銷推廣能力、資源優勢、使用者優勢,把收費協議全部幹掉?

對於探尋價值捕獲的商業協議,這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嗎?

也許獨特性才是區塊鏈協議競爭的根本。

四、應用更容易捕獲價值

獨特性不僅是協議競爭的根本,因為同質化競爭的低成本,應用也必須具有獨特性才能在市場中獲取一席之地。

這裡就到了文章的標題了,「胖」協議理論認為應用捕獲價值會比較困難,事實上如果在同質化競爭的方向上努力,那確實如此。

想要捕獲價值,應用必須具有獨特性,能夠提供獨特的價值,否則很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即使現在還沒有競爭對手。

現階段的應用還比較簡單,以 DeFi 為例,很多協議還在自己做應用直接為使用者服務——這並沒有問題,但確實說明發展還處於非常早期。除了協議自己做的應用,DeFi 裡直面使用者的純粹應用就是聚合器了。

聚合器能夠提供最好的流動性,良好的 UI 及使用體驗,所以受到使用者歡迎,即使聚合器單獨收取一份額外的手續費,依然受到使用者喜愛。

有觀點認為聚合器依賴下游 DEX ,本身的價值並不高。但若聚合器獲得了大量使用者,甚至交易量佔 DEX 交易量的絕大部分,那是誰依賴誰呢?就像微信只是一個應用,可若在國內發生蘋果與微信的二選一,結果會是什麼?

從更長週期看,未來的應用一定不會是現在的極客風,誰能提供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誰能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更完善的服務、更獨特的價值,誰就能獲得使用者青睞。誰擁有使用者,誰就能更好的實現價值捕獲。

應用比協議擁有更廣闊的使用者群體,更容易建立使用者信任、強化使用者黏性、獲得使用者認可。相比協議只能透過一套既定的規則實現價值捕獲,應用更靈活,更人性化,更容易實現價值捕獲。

現在行業的聚焦點在協議上,在捕獲價值上,但未來的焦點一定是在獲取使用者上。

稍微總結一下:

協議捕獲價值,應用捕獲使用者;
現在捕獲價值  未來捕獲使用者。

五、一些思考

應用竊取協議價值

Multicoin Capital 的 Kyle Samani 在《Aggregation Theory, Thin Protocols, and Recentralization: Augur Edition》一文中以 Augur 為例表達過一種觀點,即應用會竊取協議的價值,並且協議很難阻擋這種竊取。(這個案例並不是實際發生的,而是進行的可能性推演)。

當應用佔據了協議大部分的流量,而又必須支付給協議大量費用的時候,應用會傾向於分叉協議,獲取更大的收益。

在上一部分中區哥說,若聚合器吸引了大量使用者,甚至佔到 DEX 絕大部分交易量,那個時候是誰依賴誰?更近一步,倘若使用協議的費用很高,聚合器是否會分叉協議自己來做?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應用分叉協議並非沒有發生過,佔據 0X 協議 50% 流量的 DDEX 就對 0X 協議進行了分叉,打造自己的協議。但對於具體分叉的原因,區哥沒有進行過了解,這裡只是作為應用分叉協議案例的一個補充。

區塊鏈價值捕獲方式的演變

區塊鏈目前的方向是金融,這是符合現階段區塊鏈特性的。

我們知道維護公鏈網路安全的成本非常高,且鏈上儲存資源非常稀缺,所以只有高價值行為才能承擔高昂的使用成本,金融行為正是高價值行為。因此金融一定是一段時間內的行業主角。

但隨著技術的演進,維護網路安全的成本將會變低,效能會大幅提升,手續費會大幅降低,狀態的儲存也能解決,到那時將能夠容得下高頻、低價值行為的上鍊。

這一情形下,各種應用服務將會實現大爆發,應用將能夠為使用者提供豐富的服務種類,甚至可以是搭建在區塊鏈上的網際網路服務,這個時候價值捕獲的方式將會發生演變。為服務直接付費有可能會成為重要方式,發行 Token 透過Token 捕獲價值將不再是區塊鏈價值捕獲(近似)唯一的模式。

參考文獻:

1、http://www.usv.com/blog/fat-protocols
2、https://www.placeholder.vc/blog/2020/1/30/thin-applications
3、https://multicoin.capital/zh/2018/08/08/aggregation-theory-thin-protocols-and-recentralization-augur-edition/
4、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472109501936.htm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