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或將推動央行數字貨幣駛入發行快車道?

買賣虛擬貨幣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徹底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它讓出門變得危險和困難,“宅”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身上的通用標籤……

當然,我們能夠安心的宅在家裡還要歸功於移動支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我們不需要再冒著風險去商場超市,開啟手機,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生活必需品。

對於中國而言,移動支付本來就是十分便捷的,有資料表示:最近3年來,中國移動支付筆數和金額的年複合增長率已分別達到83.5%和39%,移動支付有多便捷,也說明了現金支付和流通有多“困難”。

新型肺炎疫情無疑讓現金支付和流通“雪上加霜”,由於紙幣或硬幣的迴圈流通性,在交易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人經手,也就存在攜帶病毒的風險。

為減少傳染可能性,央行近日要求各分支行做好流通中現金的消毒,對重點單位的回籠現金,要求暫存庫房,儘可能對外投放原封新券或疫情前回籠的發行基金。此外,央行已暫停了現金跨省調撥和部分疫情嚴重地區的省內調撥,要求各商業銀行嚴格落實收支兩條線,收到的現金必須經消毒處理後才能投放給客戶。

在這樣的趨勢下,移動支付越發成為貨幣流通的主渠道,與此同時,現金支付則進一步被壓縮。這一趨勢,使得M0(流通中現金)與現金支付越發疏遠。去年下半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曾表示:“央行正在研發央行數字貨幣(DC/EP),DC/EP的研發致力於實現M0替代。”疫情作為黑天鵝事件,是否會成為一個契機,促使央行加快數字貨幣DC/EP的落地?

支付交易線上化與M0

對傳統金融機構來說,貨幣流通的渠道和交易轉向線上,不僅對使用者更加便利,也節省金融機構的人力和線下運營成本。當市場上主要的移動支付平臺已各自構建起多樣化的生活服務生態,覆蓋了使用者大部分日常所需的交易場景,紙幣交易的需求自然減弱。

所以,支付交易的線上化,實質上並非僅是疫情時期的特殊需求,也是金融機構近年來的轉型方向。

近年來,銀行呈現出一個突出特點:網點數量不增甚至有下降趨勢,整體向線上化、智慧化方向發展。2018年末,6家大型國有上市銀行網點在2017年減少的基礎上繼續下降,從2016年末的79272家減少為78511家,兩年減少了761家。從2018年開始,股份制銀行網點數量也由2017年末的13594家減少到13354家,一年減少240家。

舉個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說: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多久沒有帶錢包了?多久沒有帶紙幣了?ATM自動取款機前是否還存在排長隊的情況?在乘坐公交車時有沒有遇到過全部乘客都湊不出2元現金的情況?

其實,在2001年—2011年11年中,中國現金流通量M0每年的增長基本上都在10%以上,最高在2010年曾經達到16.7%。但是從2012年以後,不管貨幣信貸如何波動,M0的增幅始終不大,近幾年基本上維持在3%到4%多一點的水平。

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需要重視的新問題。目前移動支付市場高度集中,兩家大的移動支付平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合計佔據了約92%的市場份額。當規模巨大的M0越發依賴於兩家寡頭移動支付平臺,其潛在的金融風險和資金流向的監控壓力,也顯現在了金融監管機構的面前。

代替M0的央行選項:DC/EP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既能夠代替增長逐漸萎縮的M0,同時又能有效防範移動支付潛在的金融風險?行業經過多年的討論,湧現出一個可能的最優解——由央行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即DC/EP。

DC/EP的設計,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也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現鈔比較好的工具。由於DC/EP是對M0的替代,所以對於現鈔是不計付利息的,不會引發金融脫媒,也不會對現有的實體經濟產生大的衝擊。央行數字貨幣落地,將有助於央行提升對貨幣執行監控的效率,豐富貨幣政策手段,提升交易流程的智慧化水平,提升支付特別是跨境支付效率,建立開放性的支付環境。

筆者相信,作為此次疫情中承擔了“護航者”角色的金融行業,也將在疫情之後,對“線上化”有更清晰的認識。而受到行業期待的央行數字貨幣,經此一“疫”是否將加速落地?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