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在區塊鏈上的智慧合約可以提供抗審查和持續運營的能力,但是使用者在接入這些智慧合約之前,如何確保前端體驗也能提供同樣的去中心化特性?
撰文:潘致雄
上週,Uniswap 協議背後的開發團隊 Uniswap Labs迫於監管壓力,宣佈將審查官網前端並主動下架存在監管風險的代幣,特別是像追蹤特斯拉股票價格的 sTSLA 代幣等在不久前被美國 SEC 主席 Gary Gensler「點名」的「股票代幣」、「由證券支援的穩定價值代幣」和「提供基礎證券合成風險的虛擬產品」。
針對「去中心化」的監管時刻正式到來,不過「去中心化」就因此失敗了嗎?
答案也許是否定的。因為即使 Uniswap 官方網站入口無法進行部分代幣的交易,Uniswap 協議本身還是「無需許可」的,這也就意味著它作為「協議層」依舊是中性的,使用者還是可以和協議本身互動,完成任何需要的交易。
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哪怕未來所有的前端網頁都面臨監管的風險,但使用者只要執行一個以太坊節點,還是可以進行任何交易的,只要礦工的數量足夠多即可。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如果前端也能抗審查,是不是更好?其實,我們已經有一些解決方案了。
DeFi 應用「前端中心化」的狀況普遍存在
現在很多基於區塊鏈的應用都在將核心的業務邏輯透過智慧合約實現。比如 DeFi 應用中的資金互動以及遊戲或 NFT 市場中對於資產的呼叫等,都需要在鏈上完成。
透過智慧合約執行的業務可以確保其去中心化的特點,特別是抗審查和提供持續不間斷業務的能力,任何交易都可以被安全無誤地執行,且該業務也會在區塊鏈上永久執行下去。只有少部分直接在智慧合約中就整合了審查能力的應用是例外,比如美元穩定幣 USDT 以及 USDC 等都已經將部分以太坊地址列入了黑名單,但絕大多數 DeFi 應用並不具備這一條件。
但與核心邏輯普遍去中心化不同的是,目前絕大多數鏈上應用的前端呈現仍然廣泛採用移動端的 App 或者網頁等網際網路時代的形式。這些網頁前端除了可以輔助使用者提交鏈上交易之外,還有一些純前端的功能和定位,比如這個產品是否「易用」,而且還可以提供更多展示層面的功能,輔助使用者決策(資料、圖表)。
不過由於現在絕大多數的網頁前端還是透過傳統的網際網路架構實現的,這就導致了「前端中心化」痛點的出現,而最典型的元件就包括域名、網路服務、伺服器、儲存服務等,這些都很容易成為被監管的物件。
前端可以去中心化嗎?
當然可以,但是由於需要考慮到與目前網際網路架構的「相容性」,還是會引入一小部分的中心化服務,以實現更優質的使用者體驗。不過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兼顧「完全去中心化的前端」與「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是有可能實現的。
一個簡單的例子,雖然現在訪問app.uniswap.org 是無法交易 XAUT 了,但是訪問 uniswap.eth.link 是可以提交兌換 XAUT 的鏈上交易的。(Uniswap 團隊表示,XAUT 被禁是因為合約漏洞)
「uniswap.eth.link」是什麼?
簡單來說,它組合了「去中心化域名 ENS」、「去中心化儲存 IPFS」和「中心化接入口(Cloudflare 或 eth.link 等)」,可以實現在所有瀏覽器中直接訪問 Uniswap 的去中心化版前端。
「去中心化版前端」和「中心化版前端」最核心的區別在於,「去中心化版」是任何人均可部署的,它沒有一個單一的節點負責該頁面的部署和維護,這些頁面是網路共有的,這也就意味著可以提供抗審查的能力。
至於為什麼要加入「中心化接入口(Cloudflare 或 eth.link 等)」,是因為目前的網頁瀏覽器還未能原生支援「去中心化域名」和「去中心化儲存」的接入能力,所以這類中心化服務可以提升現有網際網路使用者的使用者體驗。
但是有些瀏覽器一直在往這個領域努力,逐漸提供去中心化服務的原生接入能力。
去中心化前端的組成
如果用現有的網際網路進行類比,去中心化的版本也可以分為瀏覽器、域名、儲存、計算等元件。
瀏覽器
網頁瀏覽器作為使用者訪問網際網路的入口級工具,幾乎是作業系統之後最核心的應用,而絕大多數瀏覽器也為了儘可能支援更多使用者,都採取了多平臺的策略,相容包括 Linux、macOS、Windows,甚至是 iOS 和安卓系統。
當然,從廣義的加密貨幣領域來說,加密貨幣錢包也是瀏覽器,因為現在大多數錢包不僅僅是一個私鑰管理器,更是一個提供各種應用和服務的入口。
在所有網頁瀏覽器中,對去中心化服務支援度最好的是 Opera 和 Brave,二者的部分平臺版本已經支援了 IPFS 和 ENS 域名的原生接入能力,後續還會繼續擴充套件到更多平臺和更多服務。而裝機量更大的 Chrome 和 Firefox 兩種瀏覽器也憑藉豐富的外掛生態,提供了較好的適配能力。
去中心化域名以及域名解析
傳統的域名是提供一種接入服務的能力,比如使用者知道在瀏覽器中訪問 google.com 就能訪問到 google 的搜尋服務。但是這種接入能力是完全中心化管理和維護的,由 ICANN 統一管理。
而「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務則是將域名完全執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中,任何人都可以公平和不被審查地完成域名的註冊。所以區塊鏈是去中心化域名的一種解決方案,比如從最早期的 Namecoin 開始,就有很多團隊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
而目前最廣泛被使用的則是執行於以太坊網路中的「以太坊域名服務」(ENS)。其中 ENS 域名的註冊、登記資訊、更改資訊、續期等業務都是透過以太坊上的智慧合約實現的。ENS 選擇的域名是「.eth」,和以太坊的代幣符號保持了一致。
由於 ENS 的資料儲存在以太坊網路中,所以對於瀏覽器來說,讀取這個資料的最安全方式就是透過以太坊全節點來獲取,不過由於這樣的成本略高,所以之前提到的「中心化接入口(Cloudflare 或 eth.link 等)」就是幫助現在的 Web2 使用者解決體驗問題的。
也就是說在瀏覽器沒有原生支援「.eth」的解析能力時,ENS 團隊購買下的 eth.link 這個傳統的域名(也就普通瀏覽器可以解析 eth.link),可以為所有的 eth 域名進行解析。
參考閱讀:《A Name Resolver for the Distributed Web》
https://blog.cloudflare.com/cloudflare-distributed-web-resolver/
這個路徑就是:任何使用者——> 任何瀏覽器——>uniswap.eth.link——>uniswap.eth 的資源。
以上這條路徑,就是透過「中心化接入口」,實現了和現有 Web 設施的整合。除了 ENS 之外,還有 Handshake、Unstoppable Domains、DAS 等團隊也在提供類似的功能。
當然,未來是有可能實現將「中心化接入口」去除掉的可能性的,一種方式是提供這類服務的公司越來越多(間接獲得抗審查能力),一種方式是瀏覽器可以透過自己執行的以太坊全節點獲取這些資料(直接獲得抗審查能力)。
去中心化儲存與計算
儲存和計算也會逐漸實現去中心化,不過對於目前的去中心化應用來說,「去中心化儲存」可能是最迫切的,因為輕量級的計算是可以交給瀏覽器實現的。
而在這個領域,被廣泛使用的是 IPFS,因為這個協議完全不存在代幣,也沒有區塊鏈,比 Filecoin 更純粹。而為了確儲存儲的長期和有效,也可以考慮使用 Filecoin 和 Arweave 等方案。目前 uniswap.eth 解析到的網頁就是儲存在 IPFS 網路中的。
參考閱讀:《Uniswap Interface + IPFS》
https://uniswap.org/blog/ipfs-uniswap-interface/
目前 Opera 和 Brave 也透過一些合作的「中心化接入口」實現了 IPFS 的訪問能力。但是執行一個 IPFS 的服務成本遠低於執行一個以太坊節點,就是訪問速度還有待提高,現階段還是需要依賴於「中心化接入口」。
所以補充一下就是:任何使用者——> 任何瀏覽器——>uniswap.eth.link (透過中心化服務實現)——>uniswap.eth 在 IPFS 上的資源(透過中心化服務實現)。
這些前端的網頁一般不需要很大量的儲存和網路頻寬,但是如果未來有需要更大頻寬的網路接入能力提供更多型別的服務,還可以透過 Meson 或者 Theta這類的服務實現。
而對於重度的「去中心化計算」,目前也是有一些解決方案的,比如就可以透過 DFINITY 的「網際網路計算機」、GOLEM 等服務實現,不過還處於早期。
其他解決方案?
以上這些解決方案就足夠用來組合出一些去中心化的網頁前端了,除了 Uniswap.eth 之外,Synthetix (synthex.snx.eth)等不少以太坊 DeFi 應用也都部署了去中心化的前端版本,可用來實現抗審查。
而除了這套解決方案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其他解決方案,比如全棧的 DFINITY,就實現了從區塊鏈、交易、伺服器等全套服務,但是這些方案還處於更早期的階段。
對於現有的團隊來說,透過 ENS、IPFS 等元件的結合,可以更快的實現前端的去中心化,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
當然監管的力度也可能會不斷加強,也不清楚後續還有哪些招數可以使用。或許,只要創新速度更快一點,那監管就只能相對的慢半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