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的歷史交叉口:PoS還能走多遠?

買賣虛擬貨幣

現在不是PoS公鏈們說放棄的時候,也不是我們放棄PoS公鏈們的時候。未來,PoS公鏈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公鏈必須繼續擺脫比特幣的輝煌繼續往前走,否則,公鏈敘事便會跌落到澳本聰所說的「最後只剩比特幣一條鏈」的可悲情景中去。

自2020年以來,「比特幣減半」和「央行數字貨幣」就一直是圈內最火熱的話題。相比之下,2019年分外火爆的PoS明顯冷淡了許多,無論是討論熱度還是關注人群都不復往年。於是有很多人心中產生疑問:PoS是不是不行了?它的前途究竟在哪兒?其面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又如何呢?

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1. 比特幣的成功不能證偽PoS

一種觀點認為,基於PoW共識機制的比特幣已經在加密貨幣中獲取了全面勝利,而基於PoS共識機制的加密貨幣則已經基本失敗。因此可以斷定:PoS已是昨日黃花。

不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確實,目前真正在社羣裡獲得廣泛共識的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基於PoW共識機制的幣種;而採用DPoS共識機制的EOS,以及採用PoS共識機制的Cosmos、AIgorand等其他專案,都只光鮮了一時,後面不僅幣價大跌,社羣也基本失去了聲音。再加上2019年,有不少專案方藉著PoS 這股風潮濫發幣種,主網卻遲遲不上線,薅到錢就走,一些投資者對PoS產生了不好的觀感。這些都是客觀事實。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斷定PoW比PoS強,PoW生態一定比PoS生態繁榮,甚至提前給PoS判死刑。原因如下:

首先,比特幣的成功不代表其他PoW幣種都能像其一樣成功。事實上,在比特幣之後,有很多專案方(例如萊特幣、狗狗幣、質數幣等老幣種)都採用了PoW共識機制,但都遠不如比特幣。目前PoW專案中市值佔比較高的BCH、BSV都是比特幣的分叉產物,與其說是作為PoW專案而成功,不如說是因為具有「比特幣性」(Bitcoinness)而成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究其原因,作為一種較為低效、去中心化效果更好的共識機制,PoW更適用於低頻、單個區塊價值承載量高的領域。這樣的特性,註定讓PoW公鏈上難以跑大型遊戲,或者跑日常應用,但卻非常適合用來打造對「去中心化」要求較高的「電子貨幣」或「數字黃金」。

不過,貨幣天然具有「共識收斂」和「贏者通吃」的特性。昔日號稱「位元金,萊特銀」的萊特幣,其市值現在已經不足比特幣的2%;在比特幣硬分叉後曾試圖與比特幣一爭高下的BCH,其市值現在也已經不足比特幣的3%。而至於差異化發展的門羅幣和達世幣(曾經也是風光無限的礦幣),他們的市值只剩下比特幣的千分之二了。

可以預見的是,PoW的幣種越多,除比特幣外的其他幣種能在市場上獲取的共識也就越割裂,他們相對於比特幣的競爭力也就越差。其最後結果,就是這些不跑應用、意圖做「電子貨幣」的PoW幣種共識統統被比特幣收割。2019年,Grin和Beam一度火透了半個幣圈,現在卻已基本淡出主流投資者的視線之外,其原因正在於此。

因此,比特幣的成功,對PoW專案們來說不僅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是擺在眼前的發展障礙。比特幣不倒,其他依託PoW共識機制做「貨幣性」專案的團隊,基本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以太坊在其非常早期的時候,也曾致力於做一個更好的比特幣,但幸運的是後面及時調整了願景和構想,放棄了電子貨幣的目標,轉向了全球虛擬計算機。智慧合約與應用,讓以太坊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於比特幣的道路,最後從其他PoW專案中脫穎而出。

不過,隨著以太坊的日漸發展,PoW越來越不能夠滿足以太坊對效能擴充套件的需要。早在兩年前,以太坊就開始準備轉向PoS。近日,以太坊 2.0 開發者 Ben Edgington 在以太坊線上虛擬峰會中表示,以太坊 2.0 的 Staking 服務最早將在今年7月啟用。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僅不能因為暫時的失利而為PoS領域預設悲觀立場,還要繼續深入研究它。比特幣是不可複製的。公鏈從業者們不要老想著回頭去複製經典,而要不斷往前走,為公鏈領域開闢新的道路。

2. PoS的理想和問題

在肯定PoS發展方向的同時,我們也要給PoS潑一瓢冷水。

——我們無法斷言PoS就是公鏈的未來。當前,PoS公鏈遇到了諸多問題,這也是導致許多參與者對其心灰意冷的原因。

擺在PoS公鏈眼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缺乏使用場景。高效能的公鏈做出來了,卻找不到用途,結果就是鏈空在那裡無人使用,幣進入金融市場淪為炒作標的。這樣一來,不管公鏈背後的研發團隊有多牛,學術光環有多強,最後專案本身還是變成了「割韭菜」的噱頭,只不過比某些低俗專案方看起來要高階罷了。

從筆者獲取的資訊來看,一些背景優秀的PoS專案方其實是想在行業中做一番事業的,他們老老實實做研發和推廣,儘量不碰金融市場,讓市場自己決定價格。可惜,由於所做的公鏈缺乏使用場景,專案代幣無法從實際用途中捕獲價值,最後這些幣種還是被交給了金融市場中的大炒家定價,損害了整個生態的長期發展。

有人會問:「比特幣不也缺乏使用場景嗎?你無法用比特幣來承載大量的智慧合約,更無法用比特幣來跑應用,但這也不妨礙比特幣獲取廣大共識吧。」

然而,比特幣所做的事情是成為「數字黃金」,成為一種價值貯藏的貨幣。這種特殊的產品本身是可以不具備任何使用價值的,只要不斷凝聚人們的共識便可以成功。正如文章前面提到的,由於貨幣的「贏者通吃」屬性,在比特幣獲取最強網路效應後,其他任何一種幣種難以複製比特幣的模式。事實上,不僅是PoS幣種需要找到使用場景,任何一種想要獲得長遠成功的加密貨幣都應該找到使用場景,不然要麼被比特幣吞噬共識,要麼淪為市場上的投機標的。

擺在PoS公鏈眼前的第二大問題,則是治理的失敗,甚至是缺位。

最初,人們對PoS機制抱有很高期望。在PoS機制被推出之前,開發者們抨擊PoW,稱它將公鏈最為關鍵的決策權交給了礦工而不是持幣者,讓持幣者的利益被礦工代表。此外,由於缺乏必要的治理機制,社羣會為一些關鍵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最後不僅問題沒有解決,反而使鏈分叉。

以比特幣擴容為例,比特幣的擴容必須獲得多數礦工的同意才能執行,然而受地理位置、電費條件、礦機生產等多因素限制,比特幣的礦工群體高度集中在中國。這樣一來,比特幣最為關鍵的擴容事項就變成了一國之內某些大礦工的決定。再加上比特幣的礦工群體逐利性極強,缺乏對比特幣生態和願景的必要認知,開發者、比特幣持幣者和礦工之間便充滿了矛盾。比特幣持幣者抱怨自己的聲音被礦工們代表,比特幣開發者抨擊不懂開發的礦工根據自己的利益選擇比特幣的發展方向,而承受了諸多壓力的礦工則把開發者們罵了個狗血淋頭。在這種情況下,社羣最後陷入了分裂。

社羣是複雜的。一個好的社羣必須要有好的治理。它既能協調社羣的利益,不能讓生態的某一個環節獨佔了生態的話語權,又能有一個比較低的治理門檻,儘量讓大多數人都參與到社羣治理中來。在中本聰的早期構想中,比特幣以CPU的形式進行挖礦,可以實現電腦的「一人一票」。(只要你擁有一臺電腦就能挖取比特幣,然後參與決策。)但在後來,隨著挖礦裝置不斷升級,挖礦門檻也越來越高,普通人很難參與到社羣治理了。比特幣的治理從此告別機器民主,被少數精英壟斷。

相較於PoW,PoS曾經試圖提供一個讓普通人參與社羣治理的機會,即「持幣者天然持有選票」。然而,隨著Staking的興起,這種機制迅速滑向了資本主義(誰手裡的幣多誰說了算),持幣者的票權被集中到了少數大節點手中。在絕大多數持幣者看來,選擇把票投給某個節點的核心標準就是節點給多少收益,至於節點為社羣做出了哪些貢獻,提出了哪些決議,持幣者們一概不研究。如此一來,社羣治理約等於無。

在PoS機制被大規模投入實踐之前,許多人曾對它抱有美好的幻想:它是比PoW更為民主的機制;它是提升TPS的機制;它是適合社羣治理與協商的機制。但在PoS幣種主網紛紛上線後大家才發現,無論是什麼PoS幣種,他們的大節點永遠都是那幾十個公司。這些公司熟於運營持幣者社群,有的乾脆就是大型交易所自己下場做節點,比如幣安、火幣、OK、庫幣等。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某些交易所甚至可以壟斷一個PoS社羣。

就像大家曾經質疑比特幣被中國礦工們壟斷一樣,人們也質疑PoS幣種已被交易所們玩弄於股掌之中。Steemit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雖然社羣決定趕走「野蠻人」孫宇晨,但由於孫宇晨和幣安之間的關係,幣安最終挪用了使用者的代幣投票支援了孫宇晨,最後社羣不得不採用硬分叉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利益。

雖然PoS曾想發起一場革命,但這場革命很快就受到了腐化,演變成了PoW那樣少數節點巨頭控制全網的局面。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3. 一種構想:將投票權和收益分離

如何給PoS幣種找到應用場景,或者說有哪些應用場景適合在PoS公鏈上運營,這是業界正在積極探索的話題,完全值得重寫一篇文章進行討論,在此就不提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以太坊(承載了圈內最強DeFi生態)轉向PoS後,這個問題的走向將逐漸明朗起來。

眼下,治理可能是一個更為長遠和關鍵的問題。和聯盟鏈不同的是,公鏈是由社羣驅動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成功,是其社羣理想主義和實用路線並濟的產物;然而現在的PoS代幣,其社羣早已淪為了炒幣社群。真正能為公鏈長遠發展起到卓越貢獻的人物寥寥無幾,持幣者們紛紛將代幣抵押給少數節點,以換來一些微薄的利息。在他們這樣做的同時,也把手裡的投票權和決策權讓渡給了少數節點,讓他們主導專案發展的走向。當一個專案的話語權被少數節點壟斷,這個專案的玩家就難以擴張,其生命力也就慢慢枯萎了。

PoS走到了這樣一個局面,是因為「民主」本身錯了嗎?不是。其根本原因,在於PoS給予持幣者們的是一種「虛假的民主」。它把政治與投資混為一談,向持幣者提供了天然的賄選場所。它告訴投資者們:把票權給大節點,然後大節點給你錢。它不鼓勵持幣者們參與治理,反而鼓勵持幣者們用票換錢。這無疑是可悲的。

PoS幣種們若想走出這種困境,就不得不考慮將社羣治理和持幣收益分離。如西方哲言所說,要「讓上帝的歸上帝,讓凱撒的歸凱撒」;同樣,應當「讓治理的歸治理,讓金錢的歸金錢」。如果分不清這兩點,就無法建立一個能夠不斷自發向外擴張的社羣。

然而,我們應當如何實現這一點呢?

4. Staking註定是一門生意

我們不能把社羣的未來押注在對社羣成員的道德水準和責任心之上,不能要求他們放棄自己的利益,憑藉基本的道德把票投給那些給錢少但幹事多的節點。事實上,人性都是逐利的,Staking的金融屬性只會越來越強,其治理屬性則只可能越來越弱。Staking已然在金融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

從專案方的角度來看,Staking的初衷是維護鏈本身的安全性:全網被質押的代幣越多,鏈的安全性越高。此外,Staking意在鼓勵持幣者參與社羣治理,那些不委託參與節點治理和社羣投票的持幣者們無法獲得收益,只能坐視通脹和手中的權益稀釋。

Staking機制設計的本意是很理想的。然而,多數人真正關心的是怎樣賺錢。

Stafi團隊指出了參與staking使用者的核心訴求:「一般情況下,進行質押的代幣會被鎖倉一定的時間,如 ATOM 是 21 天,Tezos 是 21 天,IOTX 是 7 天,PCX 是 3 天。需要注意的是鎖倉期間的代幣無法進行交易,加密代幣的價格波動比較大,鎖倉的質押代幣也承擔了風險,雖然質押後有一定的年化收益,但二級市場上的波動很可能會抵消對應的法幣收益,甚至有可能使收益變成負數。」

Cosmos和Tezos之所以設定這麼長的質押解綁時間,就是為了防止大節點作惡,或者說能夠有充足的時間發現節點的惡行並施加懲罰。但對於普通持幣者來說,質押時間過長就意味著,為了拿到那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幾的幣利,必須承擔長期質押帶來的幣價變動風險。這裡出現了一個微妙的利益縫隙·。

說得更露骨一點,大多數持幣者根本不在乎是否能夠參與社羣治理,更不覺得自己對社羣有什麼責任,持幣就是為了炒幣。Staking凍結了流動性,讓他們無法「愉快地」炒幣,這才是使用者希望解決的痛點。

於是,以Pool-X為代表的Staking質押權流動性市場應運而生。在這個流動性市場裡,使用者可以交易質押資產,從而快速退出質押狀態。這項嶄新的業務進一步加深了Staking的金融化——它相當於為使用者尚未到期的資產發行了一個債券,讓使用者在資產到期之前便可以交易退出。

在Pool-X之後,幣安等其他大型交易所紛紛跟風,推出了Soft-Staking,其本質是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隨時都能取走的活期存款業務。基於 Substrate 開發的提供質押資產流動性的去中心化協議Stafi也隨之問世,不久就獲得了 Web3 基金會 Grant。

在流動性市場興起後,使用者的交易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Staking的治理屬性則愈發弱化,治理更加變成了少數大節點們的遊戲。這正是Steemit事件發生的背景。

5. 治理的曙光:預算系統

從市場給出的答案來看,Staking的金融屬性已經完全壓倒了其治理屬性。設計師們原本指望PoS創造一個人人參與,用幣投票的社羣,結果卻自發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產品,所謂的人人參與治理也變成了人人參與交易和投機。

既然Staking的高度金融化是市場的選擇,那麼指望Staking褪去金融屬性,增強社羣治理肯定是不現實的。若要重塑治理,需要引入新的機制。

在這裡,達世幣(Dash)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鑑的思路。在達世幣的一個區塊被挖出後,45% 區塊獎勵給礦工、45% 給主節點,另外 10% 給了「預算系統 DASH DAO」。這個組織能從區塊獎勵中抽取 10% 的費用,為網路發展提供激勵和預算。(相比之下,比特幣是把所有的區塊獎勵都給礦工。)

值得一提的是,社羣中的任何人都可以申請DASH DAO 的預算,只不過提交議案有一定成本。在提交議案後,主節點將對提案進行投票,贊成票-反對票>主節點總量的 10% 即可透過。

可惜,Dash的目標是成為比特幣的競品。在比特幣強大網路效應的基礎上,我們很難指望Dash殺出重圍。但Dash所採用的「預算系統」確實可以為當下治理缺位的PoS幣種提供新的設計思路。

匿名幣Zcash也採用了和Dash較為相似的治理模式,但這種治理模式是半中心化的。該幣種設定了創始人獎勵(Founder’s reward),會自動抽取礦工獎勵的 20% 給開發者。這種做法確保了開發程序的可持續性,但留給社羣討論的空間並不大,因而參與度也不高。

在國內,EOSC對預算系統進行了較為激進的探索,區塊獎勵中進入預算系統的資金高達30%。所有社羣成員(無論是開發者還是推廣者)都可以向預算系統申請資金,並用這筆錢為社羣服務。由於從預算申請到預算審批再到撥款,整個過程都在鏈上,全程公開透明,因此較好地擺脫了個別勢力的操縱。

而以治理聞名的DCR,自然也少不了預算系統。DRC採用的「鏈下POLITEIA提案系統」,是一個抗審查並且區塊鏈錨定的公共提案系統,任何使用者可以按規範提交相關專案發展提案,所有持有者進行投票表決,透過後可以從社羣基金中籌措資金。DCR社羣認為,這樣可以將專案打造成一個自我輸血供血的生命體。

除了上述這些專案之外,也有一些新的專案計劃配置預算系統,比如Pool-X等。

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個開放、具有生命力和擴張力的社羣,是一條公鏈成功的前提。沒有社羣,「公鏈」的「公」字就說不通,就可以去掉,退化成聯盟鏈。在Staking喪失治理屬性後,內嵌在專案內的預算系統讓PoS專案有了重燃活力的可能,這是PoS之幸。

6. 小結

比特幣是公鏈最驚豔的開端。但在其問世後的十年時間裡,眾多公鏈中竟未能形成新的、真正劃時代的公鏈,這不免令人惋惜。

從當下看,PoS仍然是公鏈最值得嘗試的一個方向。不過,在實踐過程中,PoS公鏈也暴露出來了兩大問題:第一,未能同實際使用場景相結合;第二,公鏈內部缺乏治理。這些問題制約著PoS公鏈的推廣和發展。

現在不是PoS公鏈們說放棄的時候,也不是我們放棄PoS公鏈們的時候。未來,PoS公鏈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公鏈必須繼續擺脫比特幣的輝煌繼續往前走,否則,公鏈敘事便會跌落到澳本聰所說的「最後只剩比特幣一條鏈」的可悲情景中去。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