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炒 NFT 了嗎?

買賣虛擬貨幣
幣圈所有的熱點都是財富效應引發的,NFT 也一樣。先是 MEME。一場突然的暴漲讓大家發現了新大陸。這是一個將流動性挖礦與 NFT 結合起來的專案。9 月 11 日一枚 MEME 的價格才只有不到 200 美元,後來當 MEME 推出了以 YFI 創始人 Andre Cronje 為靈感的 NFT 藝術畫,並得到了 Andre Cronje 本人的欣賞後,價格一路飆升至近 1800 美元。MEME 之後,NFT 交易平臺 Rarible 推出了自己的平臺代幣 RARI,並會根據使用者的購買量和銷售量按比例發放空投獎勵,團隊將這種方式稱為「市場流動性挖礦」。在推出這項舉措之後,Rarible 從無人問津迅速變得炙手可熱,9 月銷售量更是達到了 NFT 市場霸主 OpenSea 的 10 倍,僅僅 9 月 14 日一天的交易額就達到了 150 萬美元。接下來到了各自為營的時期,以 dego.finance 為首,用社羣裂變+抽盲盒的方式,讓這個專案有了當時類似 SushiSwap 的熱度,gas fee 消耗僅次於 Uniswap 交易和 USDT 轉賬,排名第三。接著就是其他 NFT 專案,比如 EOS 節點 EOS Nation 推出的遊戲,幣安智慧鏈推出的 NFT+DeFi 等等。

不僅如此,NFT 似乎也有了些出圈的趨勢,律動 BlockBeats 近日在微博上釋出了自己製作的 NFT 作品,就引來不少使用者好奇圍觀,詢問如何將自己在真實世界中的作品轉換為 NFT 資產。

隨便翻一翻社群資訊,就會發現似乎此前 DeFi 流動性挖礦的留存使用者已經把關注度轉移到了 NFT 挖礦上,代幣瘋狂炒作,財富效應的不斷積累,無一不在向投資者透露一個資訊:NFT 正在接力 DeFi 的下一棒。

但現在是炒作 NFT 的最佳時期嗎?

NFT 到底有沒有想象空間?

在麥子錢包的產品負責人陸遙遠看來,NFT 可以分成兩類:收藏品和服務。

收藏品很好理解,就是人們熟知的畫、雕塑、卡牌等等。不過,收藏品的價值很難用數字定義,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與人們的主觀意識有關。陸遙遠認為,它們的價值會因為創作者和收藏者的名人效應而產生極大波動,甚至同版藝術也會由於收藏者的不同導致它們的價格天壤之別。

不過,NFT 不僅僅是畫、收藏品,更實際、更落地的應用是作為一項「服務」。

NFT 更需要的是客觀上的價值,不應該被侷限地以收藏品共有的「稀缺的」來定義,YFI 創始人 Andre Cronje 曾經說過「NFT 類似於資料庫的組織架構,可以用於外來鍵、定義列表、跨表查詢與連線,而所謂的稀缺性取決於創作者在創作時的想法,就像達芬奇可以畫 100 幅《救世主》,但他實際上只畫了一幅。」

現在 NFT 門票、證書、身份 ID 等應用其實就是「服務類」NFT 的初步落地,它們不存在極高的門檻,而是平民化的便捷工具。

這其實 NFT 真正的想象空間,加密藝術只是 NFT 很小的一部分,子集中的子集,描述得更巨集偉一點,對於更廣泛的大眾,NFT 可能是他們的鏈上與現實的入口。

但即便是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們需要更理性地看待現在的市場,為什麼 NFT 現在會火?

NFT 沒有炒起來

如果仔細觀察 NFT 板塊的代幣不難發現,在 MEME 引爆 NFT 熱點的那幾天,MEME、WHALE、ARTE 等相對比較新的專案代幣價格均有較為誇張的漲幅,而 SAND、MANA 等老專案似乎並未引起太多關注。而且更奇怪的是,代幣價格在二級市場暴漲,但大多數 NFT 的價格卻沒有上漲,甚至還有小幅下跌。

NFT 的火爆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假象」。DappReview CEO 牛鳳軒直言:「現在被吹捧的 Rarible 交易平臺存在大量刷單造假的行為,使用者為了追求 RARI 代幣獎勵會不斷的進行交易,從而推高了平臺的交易資料。」

「這一次 NFT 熱點是一場炒作,只是沒趕上 DeFi 這個熱點的人催生出的一個新的炒作機會,目前從 NFT 的交易量和使用者量來看,其實並無多大增長。」麥子錢包的產品經理 PM 陸遙遠也秉持相同的觀點。

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兼總經理曹寅也有同感:「嚴格來說,這波 NFT 根本就沒有炒起來,Opensea 上最貴的 NFT 作品價格甚至還降了。MEME、WHALE 這種都屬於無量上漲,稍微投入一些資金就漲起來了。類似於 SAND 這種全流通代幣,流通量很大,小額資金根本不足以撼動其價格,因此也沒有炒起來。」

隨著 DeFi 漸漸走下坡路,市場開始變得有些混亂,投機者無處安放的野心早已切換到下一個熱點。這些「跟風者」們似乎毫不關心 NFT 的實質,對於代幣價格的熱衷超過一切,就像一群蝗蟲著急地趕往下一片莊稼地。

不過,NFT 這片土地上的「莊稼」真的長出來了嗎?這裡的土壤是否足夠肥沃,能種出大家期望的莊稼嗎?

這也是很多投資者都關心的一個問題,現在是入場 NFT 的時候嗎?

不是。

NFT 的問題

之所以認為現在不是 NFT 的最佳時期,結合陸遙遠、牛鳳軒、曹寅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使用者教育薄弱、容易造假、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NFT 的使用者教育

相比於 DeFi,NFT 的受眾群體顯然小得多。目前大部分人印象中的 NFT 都是「加密藝術」,無論「加密」還是「藝術」,這兩個領域都是十分小眾的。更何況當今社會缺乏對藝術的教育與普及,而藝術教育與普及的匱乏使得普通人很難分辨哪些藝術品值得收藏。

就連深耕 NFT 領域的著名加密收藏家 WhaleShark 也釋出推特表示「建議大家儘量不要參與 NFT 收藏品的投資,除非你有極強的審美能力,或是你擁有一臺時光機。」

小圈子更容易成為 KOL,而在藝術收藏領域,收藏品交易會受到名人效應的影響,KOL 進行收藏品交易會比普通人輕鬆得多,且能賣到更好的價錢,這對於普通人而言是並不公平的。而且小圈子裡更容易炒作 IP,IP 更容易被圈子內所有人熟知,這也就導致類似 MEME 這樣的代幣被炒作過熱,但又並沒有實際應用,還是一團空氣。

小眾的圈子也意味著幾乎不存在規範。舉例來說,加密藝術領域對於是否侵犯版權、肖像權等的界定還十分模糊。目前,交易平臺上存在大量以 V 神、Andre Cronje 等知名人物肖像和世界名畫為主題進行惡搞等形式的二次創作作品。

曹寅告訴律動:「我不會購買在物理世界有的收藏品,因為物權在你手上,但產權在別人手上。我更傾向於收集原生的 NFT,純粹在鏈上的、不會引起版權爭議的藏品。」

目前,小圈子可能還隱藏著眾多問題,一旦 NFT 領域隨著逐漸發展而壯大,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圈子,很有可能暴露更多問題,甚至會出現顛覆整個領域的漏洞。

NFT≠稀缺、唯一

NFT 資產並不是大家想象的稀缺的和唯一的,恰恰相反,它們很容易被複制,不僅僅侷限於藝術品,包括服務類的 NFT 亦如是。

舉個例子,dego.finance 的 NFT,能不能做出假幣?

當然可以,只要圖片一樣,把 NFT 名字修改成與真幣一樣,是可以做出假幣的。

假幣當然可以區分出來,因為合約地址都不一樣,假幣並不會出現在真幣的合約歸類中,但對於新人來說,會想到透過合約判斷真假嗎?他們僅僅透過搜尋欄搜尋則很容易上當受騙。

最近,就有加密藝術家表示,有人複製了他釋出在 SuperRare 交易平臺的作品並拿到 Rarible 平臺進行售賣。可見,目前的平臺稽覈還極不完善,雖然目前只有少數藝術家發現自己的作品被複制,但躲在隱蔽的角落中的造假者還有更多,隨著 NFT 的發展,造假者群體也將越來越龐大,問題將變得更加嚴峻。

而這僅僅是目前 NFT 造假最基礎的操作。

更有難度也更難以被發現的騙術,是直接複製標識著正版的 URL 編碼。複製一張圖片的同時複製它的 URL 編碼,這樣,一件贗品就可以擁有正品的「身份證」,造假者可以輕而易舉地弄假成真。而目前,對於這種行為還沒有解決辦法。

基礎設施相對較差

一提到 DeFi,我們腦子裡反映的是什麼?是 MakerDAO、Uniswap、錢包、各大資料平臺等等,這些 DeFi 生態我們可以脫口而出,因為我們已經足夠熟悉。

但一提到 NFT,你除了「畫」還能說出什麼?

你不知道 NFT 板塊中究竟包含了哪些內容,不知道有哪些平臺可以交易 NFT,不知道同類產品的歷史價格,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玩 NFT。

甚至,連最簡單的轉賬都沒有那麼完善,在幾大主流錢包中,似乎只有麥子錢包能夠支援你賬戶下 NFT 的顯示和交易,使用其他錢包現在根本無法看到自己賬戶下有沒有 NFT,更不用說轉賬。

NFT 確實很火,但這種火是財富效應的傳遞,不是 NFT 的價值發現。

2020 年的 NFT,就像 2018 年的 DeFi,有實際價值但還需要時間沉澱與發展,過早地將它推到風口浪尖,讓它在錯誤的時候萬眾矚目只會讓它受傷。在這個最具想象空間的領域,NFT 還需要更多的開發者作為先驅,將基礎設施搭建完善,再逐漸推廣、擴大影響力。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