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四個步驟

買賣虛擬貨幣

和加密貨幣已經在人們的腦海中出現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了。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比特幣,很多人甚至還參與了ICO。這項技術有望顛覆各行業,改變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

然而,還沒有一個區塊鏈專案能夠被真正大規模地採用。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個行業已經籌集了大量的資金,所以這肯定不是缺乏資金造成的。

區塊鏈產業和網際網路經常拿在一起進行比較。Tim Berners-Lee在1989年建立了全球資訊網。我們今天所知的一些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成立於1994年——1995年(亞馬遜、eBay等),但他們花了幾年時間才得以進行大規模運用。準確地說,1999年全世界有2.48億網際網路使用者。相比之下,在區塊鏈建立10年後,如今擁有區塊鏈錢包的人數約為2500萬人。然而,有些人有幾個錢包,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區塊鏈使用者的數量大約是2000萬。在同一時期,使用區塊鏈的人比網際網路少10倍。如果時間和金錢不是最大的問題,那問題在哪裡呢?在下一段中,我將分析是什麼阻礙了區塊鏈的採用,並對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有根據的猜測。

解決可伸縮性

如果您在這個領域已經呆的足夠長了,您肯定聽說過可伸縮性的三難問題。目前,一個人不能同時擁有可伸縮性——安全——去中心化。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建立在安全和分散的基礎上的,然而,很明顯,交易處理時間可能非常慢。更不用提TPS的交易數量遠不是VISA支付的對手。一些人不願意加入區塊鏈運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擔心昂貴的交易成本和緩慢的處理時間。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問題正在得到解決。開發人員團隊正在研究諸如閃電網路、股份、分片、等離子體等的解決方案,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哪一個是最優的解決方案,但是在問題解決之前,大規模的採用是不可能發生的。大多數人能夠加入,而不會導致系統崩潰,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對這項技術充滿信心並參與其中。解決可伸縮性可能是需要採取的第一步。區塊鏈不會像病毒一樣傳播。重新獲得人們的信任
如果我們追朔都區塊鏈的起源,我們知道是為我們解決了信任的問題。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人們對金融機構失去了信心,而比特幣似乎也承諾提供透明度、信任和去中心化的角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普華永道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信任是區塊鏈採用的最大障礙之一。潛在的原因可能是不斷的交易技巧、騙局和圍繞ICO的負面宣傳。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仍然不相信技術本身。許多人因為私鑰的損失而失去了所有的資金。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恢復對空間的信任。一個必要的步驟是更好的ICO監管。換句話說,ICOs應該保持歷史,對於那些試圖欺騙投資者的人來說,應該受到明確的法律制裁。幸運的是,這個問題正在得到解決。為了審查騙局,正在建立ICO專家社羣。普通投資者對ICO的選擇變得更加謹慎。幾個月前,Vitalik Buterin 提出了一種有趣的ICO模型,名為DAICO。一般來說,這一概念意味著籌集的資金逐漸被釋放。如果投資者對團隊的表現感到滿意,他們就會發布代幣。如果團隊表現不佳,投資者甚至可以決定撕毀合同並收回他們的資金。採用DAICO模型可能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到目前為止,ICO團隊一直不願使用它。政府是能夠監管ICO的組織,而不是指望團隊自己來做這件事,這將引導我們走向下一步。政府應該對ICO和區塊鏈空間有明確的規定

當你可以確定一些政府的規章制度不會破壞它的時候,把你所有的努力和時間集中在一個專案上是有意義的。不幸的是,區塊鏈的情況並非如此。許多國家的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官方立場,也沒有對具體情況有百分百明確的立場。個人不願意加入社羣,因為他們的決定應該基於監管的理論而不是固定的規則。在最壞的情況下,監管甚至可能導致你的整個努力失敗。
為了達到大規模普及的目的,有必要進行及時的良好監管。隨著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在2017年的普及,各國政府在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更為嚴肅的立場。一些國家更傾向於“先做生意,再監管”,而美國則傾向於“先監管”的方法。這兩種選擇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優勢,但對於區塊鏈來說,擁有一個統一的監管框架是至關重要的。考慮到這一點,G20國家今年已經開始討論了。不幸的是,目前還沒有達成正式的共識,但要有明確和統一的區塊鏈監管只是個時間問題。技術越普及,政府的行動就會越快。讓人們更容易使用
遵循簡單的路徑,做什麼導致阻力最小的是人的本性。這正是我們使用的應用、網站和產品的情況。換句話說,基於區塊鏈的一切都應該有與當前解決方案相同或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就在不久前,我還試圖說服我的一些朋友加入區塊鏈運動。但似乎很多人都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這項技術。大多數公司應該做的是不斷改進使用者體驗並簡化產品。顯然,這需要時間,但這是大規模採用的必要步驟。結語

一旦區塊鏈變成可擴充套件的、受監管的、易於使用的,並且擁有人們的信任,那麼該領域的發展將是無限的。


更多區塊鏈資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