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機會在哪裡?(下)

買賣虛擬貨幣

上一章分析了交易所的競爭優勢有哪些,下面看交易所的機會在哪裡?

大交易所的壁壘究竟在哪裡?

品牌、資金和人才、對行業的理解。

品牌實際上降低了獲取使用者和交易深度的成本;資金和人才允許大交易所可以嘗試“燒錢”嘗試各種玩法和生態佈局,以鞏固自身地位,後續發展趨同,火幣和 OK 今天所做的佈局,Fcoin 、Gaia未來也會做;對行業理解說得是大交易所更清楚交易所行業的必經之坑,他們對意外情況的應對更為嫻熟。

Gaia創始人表示,類比傳統金融業,未來牌照可能也會成為交易所門檻之一。不過,幣信副總裁熊越認為,牌照只能存在於“法幣”交易市場,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擁有數字貨幣交易所資質的大交易所沒幾家,大多是幣幣交易;“幣幣交易所”是各國監管難以觸及的,從這個維度說,幣幣交易所並無牌照門檻。

上面的三點看起來和傳統大公司別無二致,幣圈同樣遵循商業邏輯。只是公司崛起與倒下的速度在加快。 

行業痛點與機會:如何獲取增量使用者?

增量市場,是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交易所數量不斷增加,使用者規模卻不見增長。

反觀數字貨幣市場發展歷程,交易所行業緊隨數字貨幣市場週期,幣價漲時大批進場,行業百花齊放;低迷時韭菜退場,從業者艱難度日,2014 年底 2015 年初行業低迷時,交易所相繼倒下,雲幣網艱難支撐。

每次行業大火會帶來新的“標的”和新的“投資者”。比如區塊鏈 1.0 時期的各種分叉幣,2.0 時期的各種應用型專案,帶來信仰者,也帶來投機者;帶來古典投機圈的“傳銷者”,也帶來古典網際網路的“創業者”;當然免不了各種網紅和 KOL 的助力。

目前,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所有交易所,都只不過是在爭奪存量市場。更大的機會,應該在增量市場。

各個交易所之間的使用者可能都是同一批。曾經幣安憑藉抓住了 ICO 的增量使用者,而今天的 Fcoin 戰績驚人,搶的也是存量。何一也指出:“交易所現在其實不是同質化競爭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熱度在降低。”今天,二級市場正熊,專案鮮有落地,行業監管未明朗。

繼區塊鏈 1.0 和 2.0 之後,最大的增量市場應該是 3.0,但受底層技術所限該時代或在十年之後。在這之前,交易所更關注以下兩件事:

在以交易所聯盟等方式抵禦和攪局“交易即挖礦”的模式之外,大交易所發力的是佈局海外市場,這很可能是下一波紅利所在之地。

但是出海是個永遠的難題,也許,數字貨幣交易所出海最終的模式很可能跟“螞蟻金服”出海的模式類似:主要以資金和後端技術為主,很難以直接接觸使用者。

另一波紅利可能來自於主流市場的政策/牌照。目前,大型的機構資本無法進入該市場原因有二:一是盤子不夠大;二是市場不合規。比特幣規模逐步加大,美國已開始頒佈數字貨幣交易所資質。Coinbase 是現在唯一拿到牌照的交易所,據說傳統金融巨頭也有意申請,一旦成行,進來的資金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存量市場機會仍在,但從行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更應該擴充套件增量市場。

交易所大戰的下一戰場什麼?

說完交易所存量與增量市場的機會,我基於如今觀察和新出現的專案,總結一下對未來的一些判斷:

交易所格局未定,用新模式突圍現有市場,等待增量機會。

不過,一旦大交易所的品牌或牌照優勢形成,並非能輕易撼動。前面也說了,大公司畢竟有一定商業優勢;未來不同地區依然會有當地的交易所龍頭。

流量、優質資產、監管三大驅動因素在變,交易所行業終局遠未到來。

只能說未來格局可能是:全球/各國有數家頭部交易所 + 細分市場頭部 +  大交易所聯盟。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