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在什麼地方依然是一種稀缺品?|預言家週報#27

買賣虛擬貨幣

hi,此刻我正坐在北京的一個小書店裡,寫本期《預言家週報》的導語。

假期剛去了一趟新疆。昨天我還走在克拉瑪依的小鎮上,今天就回到了佈滿地鐵的北京——與其說是回到了都市,不如說是回到了由筆記本和網際網路組成的熟悉生活裡。

新疆的面積佔了整個中國的六分之一。來旅遊的話,常常需要和別人拼車包車,才能趕往下一個幾百公里之外的景點。我在很多廣袤無垠的荒野裡突然意識到一件事:信任的價值往往是在陌生人之間的協作裡才能產生的。因為在陌生人協作中,信任仍然是稀缺品。

在人跡罕至的旅途上,用微信聯絡到師傅說要包車,需要先轉500塊給司機,這樣他來接你時才能防止乘客跑單,相應的,司機也要把自己的身份證拍下來發給乘客,以免自己爽約。在這裡,遊客和司機的交易是一次性的,互不認識,他們需要從頭開始建立陌生人協作的信任。一旦交易完,建立起的信任也就消失了。

這部分信任的價值,其實可以被變相看作是滴滴這家公司的市值。在滴滴的平臺上,司機和乘客的信任是可以累加的,交易完也不會消失。同時信任很容易創造,它不是稀缺品。我們常說區塊鏈是信任機器,但是“信任”大多數時候對我們而言非常抽象。在高樓大廈的都市裡,還有哪些場景是需要建立信任卻很難建立起來的?我暫時想不到太多,網際網路沒能解決的似乎也很少。

兜兜轉轉,似乎又回到了“為什麼需要用區塊鏈?”這個老問題。如果區塊鏈是信任機器,這臺機器究竟放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是最合適的呢?歡迎評論分享你的看法。

ZenGo

https://zengo.com/

關鍵詞:不需要私鑰,臉部識別恢復備份

一款使用“門限簽名”技術的錢包,該錢包需要使用者和錢包方共同簽名才能產生交易,且引入了包括iCloud、律師事務所在內的可信第三方來做資料冗餘以及安全性評估,在犧牲一定獨立性的基礎上大大增加了被攻擊的難度。

Learn Blockchains using Spreadsheets

https://medium.com/@vanflymen/learn-blockchains-using-spreadsheets-b97ad92b9b4d

@Jolestar:透過電子表格理解區塊鏈,作者製作了一個電子表格,然後透過電子表格來解釋區塊鏈的複式記賬,雜湊,挖礦,不可篡改等特性,配合電子表格的函式指令碼,通俗直觀,容易理解,又避免了比喻帶來的偏差。

How does Cosmos work? How does it compare to Bitcoin and Ethereum?

https://www.preethikasireddy.com/posts/how-does-cosmos-work-part1

@Jade:Preethi是一個矽谷小有名氣的工程師,不是因為程式碼,而是因為她能用非常邏輯清晰的語言和step by step的講解把任何複雜的技術概念解釋清楚。矽谷很多大佬都是她的粉絲,後來也成為她從a16z出走創業TruStory的投資人。

這篇文章從技術架構到開發體驗介紹了Cosmos,並且與Ethereum等公鏈進行了對比。雖然我並不完全同意結論部分對於Cosmos過於完美的評價,但是整篇還是非常有助於普通人瞭解區塊鏈公鏈的架構邏輯,主流公鏈優缺點,以及未來的潛在前途。

也建議每一個公鏈開發團隊都能寫一篇這樣的文章。一個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講明白,那多數是創始人沒想清楚。

隱形天花板

https://mp.weixin.qq.com/s/1XNDysZIRmuyPaom2itrcQ

@Leon:本文作者Eugene Wei是亞馬遜戰略部門的首位分析師。他認為,戰略規劃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前找到並消滅所謂的隱形天花板。

在亞馬遜的案例中,隱形天花板就是這兩個問題:對於那些已經知道了亞馬遜的人,如何預測他們會不會產生購買?為什麼他們中一些人成功地轉化成了購買使用者而另一些人沒有?

兩個問題指向的癥結驚人的一致,運費。

加密貨幣的隱形天花板是什麼呢?對於已經知道加密貨幣的人,如何預測他們會不會購買?為什麼他們中一些人成功地轉化成了持幣使用者而另一些人沒有?

聽說你想炒幣

https://mp.weixin.qq.com/s/rZVufZMR1aevIFLLhPIxaA

@Ciz:來自所謂“古典網際網路”的聲音,卻是旁觀者清。不論是對概念的辨析,對技術的理解,還是人性的把握都十分到位。

每次提出所謂的新技術,我們都需要問幾個問題:技術服務於什麼樣的需求?是否是真實的需求?

如果上述問題能夠回答,那麼新技術是否比現有技術十倍、百倍地高效?如果沒有,變革的動力在哪裡?

而很遺憾,目前來看,至少公鏈並沒有明確滿足什麼樣的剛需。或許區塊鏈能夠發掘新的應用,新的市場。但是目前缺乏應用,還是硬傷。

而很多人還在想著那句話:對於技術,不要短期期望過高,長期期望過低。

一部貨幣演化史,以及21世紀的“比特幣本位”

https://mp.weixin.qq.com/s/0IcQ9RNshuYbWRCKEYgqrg

@餘舜哲:《The Bitcoin Standard》的書評。相比介紹比特幣的具體技術細節,這本書更像是一部貨幣演化史,依次介紹了貨幣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和侷限。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討論是,信用體系和貨幣體系究竟誰先出現。這個討論啟發了後續很多的機制設計的大致思路。Vitalik認為是信用體系先出現,也即債券的流動先於貨幣出現,而信用的流動性源於抵押物。這也成為了Vitalik提出的Proof of Stake的核心思想:Staking。

而另一個方向,也是這本書的出發點,認為貨幣體系早於信用體系的出現,這強調貨幣作為價值交換媒介的屬性,而成為交換媒介的前提是價值儲存。貨幣擁有的價值源於其稀缺性,也就是生產所付出的時間成本。這也成為了Satoshi提出的Proof of Work的核心思想。

沿著這個思路,作者討論了為什麼比特幣會成為比黃金更適合作為價值儲存的“硬貨幣”(hard money),以及未來為了擴大交易場景而由銀行發行的與比特幣掛鉤的二級貨幣,而比特幣則可能替代20世紀金本位時期黃金的作用而成為最終的結算貨幣(the bitcoin standard)。

其實比特幣的出現本身,也是集合了大家之長(比如hashcash等等),這本書提供了歷史上貨幣演化的記錄,為世人留下警示和啟發。想起了麥克盧漢的一句話,“我們透過後視鏡看現在。我們倒退著步入未來”。

Algorand的經濟模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456944

@Leon:為數不多的關於Algorand的分析。這個月18號就要上主網了。

我們差點就以為,一切只會越來越好

https://mp.weixin.qq.com/s/IKR2uzM-8LDQeJiU9C9XWg

@阿劍:如果你以為一切只會越來越好,顯然是因為你活得不夠久。

Jade 以流暢的文筆,寫出了此時此刻橫亙在一代人心頭的疑雲:開放與合作真是世界主流嗎?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享受到的一切,包括但不限於最重要的網際網路,市場秩序的擴充套件,都可以一夕之間離我們而去嗎?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所謂歷史的方向,不過是哲人的妄語。歷史中充滿隨機,沒有什麼能保證生活只會變好、矛盾只會變少。然而哪怕是早已拋棄許多幻想如我輩,還是禁不住會懷疑:身處歷史第一現場,我的表現會如何?

Jade 此文資訊密度極大,在切身體驗和理性分析之間遊刃有餘,真誠、堅定,最後得到一個平實而可靠的結論。難怪她自己說,寫著寫著會開心起來。

這篇文章跟區塊鏈沒什麼關係。但跟你我有關,與這個世界有關。

(完)

真正偉大的變革是需要時間的。

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 so is Blockchain.

這份《預言家週報》就是為真正的建造者準備的。橙皮書和他的朋友們會精選過去一週最值得讀的文章,附上推薦理由,每週一和你見面。

之所以叫預言家週報,是因為哈利波特的世界裡有一份預言家日報,魔法世界的人都會讀。現在的區塊鏈就像所有的新技術一樣,just like magic.

因為微信不讓加外鏈,以上這份週報,只有藍色的標題是可以直接點選閱讀。如果你想要更好的閱讀體驗,可以點選閱讀原文,去橙皮書的官網讀,或者在網站(網址是https://orange.xyz/newsletter)上輸入自己的郵箱,訂閱這份週報,我們每週會準時為你推送一份郵件。

如果你也想推薦好文章,一起寫這份週報,或者只是和我們打個招呼,可以聯絡橙皮書小姐姐(微訊號18519507233)並自我介紹。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