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分散式數字身份網路DIDA聯盟成立,微眾銀行為創始成員單位

買賣虛擬貨幣

6月24日,由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與飛天誠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15家單位共同發起的分散式數字身份產業聯盟(DID-Alliance,簡稱DIDA)正式成立。

蔡吉人院士、柴洪峰院士、王小云院士分別就DIDA的成立致賀詞。中國農學會計算機農業應用分會理事長王文生,及17家發起單位的相關代表參加成立大會。同時,會上釋出了《DIDA白皮書》框架。

17家單位共同發起讓數字世界互信相連

數字身份伴隨著電腦科學的應用而發展。區塊鏈技術給數字身份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啟示:區塊鏈是數字身份開放協同的基礎和“信任根基”,數字身份亦是區塊鏈技術應用最重要、且影響最深遠的應用之一。推動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數字身份的建設和應用,是我們新的使命。

創始成員單位(排名不分先後)

由此,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與飛天誠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百度、國家金融IC卡安全檢測中心、杭州城市大腦有限公司、杭州銀行、京東數科、浦發銀行、奇安信、山東區塊鏈研究院、騰訊雲、微眾銀行、西安大資料、溪塔科技、億聯銀行、中國電信研究院、中國銀聯電子支付研究院共同成立“分散式數字身份產業聯盟”——DIDA。

以“讓數字世界互信相連”為願景,以“共建分散式數字身份基礎設施,打造可信開放數字新生態”為使命,DIDA旨在最大化地挖掘分散式數字身份技術的潛能,推動網際網路創新應用的發展,促進分散式數字身份技術與現有生態的融合。

《DIDA白皮書》將從願景與使命、技術與場景、挑戰與應對三方面全面闡述聯盟的目標與方向。白皮書終稿將於今年第三季度正式釋出。

四大任務目標促進分散式數字身份和可信網路建設

分散式數字身份在國際上的研究和發展日趨成熟,但在中國,網際網路數字身份的發展尚停留在聯盟身份階段,DIDA希望透過四方面的工作,推動國內分散式數字身份建設,加快生態融合,助力中國可信網路的建設。

深入研究分散式數字身份技術。聯盟將致力於瞭解、跟進全球分散式數字身份的最新動態,深入研究包括去中心化公鑰基礎設施(DPKI)、密碼學、憑證在內的各項核心技術,探索分散式數字身份的多種技術演進路線,促進分散式身份技術的交流與傳播。

促進分散式數字身份的行業應用。作為我國分散式數字身份行業中領先的產業組織,聯盟致力於探索分散式數字身份的應用場景,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組織產、學、研開展合作,在促進成員共同發展的同時,為社會提供基於分散式數字身份的跨域協同專案示範。

搭建中國的分散式數字身份網路。全球分散式數字身份網路以互聯互通作為目標,聯盟將參考國際最佳實踐,結合國內廠商搭建的基礎設施,透過提供開源工程、制定規範等方式,促進中國分散式數字身份網路的落地和互聯互通。

與國際分散式數字身份接軌。作為本土企業與國際數字身份聯盟和標準化組織的橋樑,聯盟致力於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一方面,促進分散式數字身份相關國際標準的帶入和本土化,另一方面,透過國際間專案合作促進全球互聯互通的確認和發展。

以分散式數字身份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分散式數字身份將會是數字世界的真正入口。只有分散式數字身份體系建立起來之後,才能使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互通,實現數字應用的全面落地,促進全球化數字經濟的發展。

蔡吉人院士、柴洪峰院士、王小云院士在致辭時均提到分散式數字身份對於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意義,希望DIDA能夠著實有效推進數字身份生態建設。

資訊與網路安全專家、中國工程院蔡吉人院士表示,網路信任體系是資訊網路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在當今的數字世界中,分散式數字身份技術終將成為數字化程序的必然選擇。希望聯盟能夠為我國乃至全球分散式數字身份生態的建立、合作網路的形成、標準化技術的傳播以及技術發展做出貢獻。

柴洪峰院士代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對聯盟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並指出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和數字身份領域的國際實踐可以看出,創新需要協同合作。希望聯盟中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參與方在今後的工作中相互協作、攜手推動分散式數字身份技術發展與行業應用落地,促進分散式數字身份生態融合。

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王小云院士表示,在數字化的網路世界中,資料安全特別是資料確權、身份鑑別,以及隱私保護等均跟數字身份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數字身份只有跟密碼技術密切合作,深度融合才能夠真正實現隱私保護等安全功能。希望聯盟能夠促進我國區塊鏈技術產業以及密碼技術產業的推廣應用,特別是促進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院士介紹

蔡吉人,1997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資訊保安、資訊處理和資訊傳輸研究工作。在資訊壓縮、轉換、傳輸等方面做出卓著貢獻,擔任過兩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計劃)專案首席科學家,主持過 10 多個重大科研專案的研究工作,主持審查過三十多個設計方案。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5 項,三等獎 2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 10 餘項。

柴洪峰,中國工程院院士,金融資訊工程管理專家。復旦大學客座教授,上海交大兼職教授,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西南財經大學博導,1997 年被國務院授予享受政府津貼專家,先後任職於國家外匯管理局資訊中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銀聯。現任電子商務與電子支付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長、主任,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移動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小云,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密碼協會會士(IACR Fellow)。主要從事密碼理論及相關數學問題研究。在密碼分析領域,提出了密碼雜湊函式的碰撞攻擊理論,破解了包括 MD5、SHA-1 在內的 5 個國際通用雜湊函式演算法;在密碼設計領域,主持設計的雜湊函式 SM3 為國家密碼演算法標準,並於2018 年 10 月正式成為 ISO/IEC 國際標準。代表性論文 50 餘篇,3 篇獲歐密會、美密會最佳論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陳嘉庚科學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蘇步青應用數學獎,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電腦科學獎等。

微眾銀行的分散式數字身份實踐

依託多年區塊鏈技術研究和應用落地經驗,微眾銀行在分散式數字身份領域開展了系列實踐,並於2018年開源基於區塊鏈的實體身份認證及可信資料交換解決方案WeIdentity。

WeIdentity提供分散式身份可信及管理、可信資料交換協議等一系列的基礎層與應用介面,實現了一套符合W3C DID規範的分散式多中心的身份可信協議,和符合W3C VC規範的可驗證數字憑證技術,使分散式多中心的身份管理成為可能,機構也可以透過使用者授權合法合規地完成可信資料的交換。

作為DIDA的共同發起單位之一,微眾銀行將充分運用在分散式數字身份領域的研究成果,秉持開源開放、協作共贏的理念,與相關產業內的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和社會團體一道,積極開展分散式數字身份技術研究和推廣,合作探索分散式數字身份的應用場景,推動行業應用落地。

文章來源:分散式數字身份產業聯盟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