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深度解讀“收益耕作”模式和DeFi行業最新發展

買賣虛擬貨幣

DeFi行業在短時間內各項業務指標飆升、代幣價格增長、以及資產估值猛漲,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嗎?隨著市場競爭力及其使用率都邁入到明顯上升的軌道中,DeFi也成為當今加密行業裡最突出的“敘事”之一。

作者|Justin Mart

來源|Coinbase blog

前言:“Around the Block”是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推出的一個內容專欄,旨在分析加密行業發展過程中一些關鍵問題。本期作者Justin Mart將深度剖析過去一個月中,快速發展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行業和新興的“收益耕作”(Yield Farming),以及該領域裡的其他相關內容。

—1—

去中心化金融和收益耕作現象

2020年7月,所有DeFi行業指標都出現了爆炸性增長,這主要得益於Compound治理代幣COMP的發行和隨後的“收益耕作”。如圖所示,DeFi總鎖倉量在7月份一度突破30億美元(截至本文發稿時,DeFi總鎖倉量已突破50億美元)。

—2—

什麼是“收益耕作”?

絕大多數加密協議都被設計為去中心化,對於基礎層網路(比如以太坊和比特幣),都是透過工作量證明共識演算法來實現的,網路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礦工並賺取一些BTC(或ETH)代幣,並以這種方式確保網路的安全性——在這種模式下,網路控制或多或少都是較為民主的(相當於1個CPU一票)。

但是基於以太坊的專案如何實現去中心化?一個辦法是將治理權以代幣形式移交給協議使用者,從而有效地將使用者變成利益相關者。

在這方面,自動化借貸協議Compound絕對是一個開創者,他們釋出了COMP代幣,將協議管理權以代幣形式提供給了使用者,而且還根據使用者使用協議的情況按比例分配代幣,做到相對公平。

聽起來不錯吧?但這裡有兩點情況需要先說明一下:

1、COMP治理代幣是具有價值的,Compound作為一個領先的DeFi借貸協議,網路管理權是非常強大的;

2、按網路使用比例給使用者分配COMP代幣是免費收益,這僅僅是用於激勵使用Compound協議的獎勵。

COMP代幣釋出時,由於Compound在DeFi生態系統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代幣價格迅速飆升。

但之後社羣很快意識到,由於分配了額外的COMP代幣(在某些時候超過100%供應量),因此向Compound中新增資產和/或向其借入資產導致了很高的利率。

因此,使用協議來賺取原生平臺代幣的做法,就被稱為“收益耕作”。

—3—

Compound發生了什麼?

收益耕作推動了資本大量湧入Compound——在2020年6月中旬的一週內,有將近十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到Compound中,使其鎖倉總價值(TVL)迅速從1億美元增加至17億美元的峰值,COMP代幣同樣以80美元左右的價格開盤,並暴漲至300美元以上。

(注:上圖為Compound鎖倉總價值,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裡迅速從1億美元增加至17億美元)

(注:上圖藍色實線為COMP代幣價格走勢)

但是,並非所有指標都像看起來那樣誠實。使用Compound,可以讓使用者的資本迴圈投資,從而提高收益。它是這樣運作的:

1、新增100 USDC作為抵押品(賺取利息+COMP代幣)

2、借入70 DAI兌換你的100 USDC抵押品(支付利息但能賺取COMP代幣)

3、交易70 DAI兌換70 USDC (提示:可以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完成)

4、重複第一步

DeFi的可組合性增加了另一個維度,也可以在不同協議之間堆疊收益。例如,您可以將DAI鎖定在Compound中,然後將您的Compound-DAI代幣存入Balancer中以進行其他收益耕作。

知名DeFi追蹤器defipulse.com對DeFi總鎖倉量進行了一些整理,並刪除了一些無效資料,最終得出的資料是:截至2020年7月23日,Compound的總鎖倉量為5.5億美元。

—4—

收益耕作並非沒有風險

在許多高效DeFi代幣交易平臺中,收益增加與風險增加似乎總是保持同步,儘管目前DeFi市場規模仍然相對較小,但過高的收益率仍然表明當前市場存在額外風險,這些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智慧合約風險:

DeFi智慧合約很容易被駭客利用,僅2020年就已經出現了幾個例子,比如bZx、Curve和Lendf.me。

DeFi行業呈現爆炸性增長導致大量資金被注入到新生協議中,而攻擊者很容易發現這些不成熟的協議中的漏洞;

2、系統設計風險:

許多DeFi協議運作時間並不長,但是卻提供了大量激勵措施,比如Balancer,只需一個簡單的漏洞,就能在FTX上獲得超過50%的收益;

3、清算風險:

DeFi協議中的加密抵押品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並存在債務頭寸在市場波動中出現抵押不足的風險,繼而誘發清算機制,造成使用者遭受進一步損失。

4、泡沫風險:

一些底層網路代幣(比如COMP)的價格動態會呈現自反性(relexive),因為預期的未來價格通常與網路普及應用程度相關,而網路使用情況又受到網路激勵代幣未來價格的影響。

通常來說,擁有大量流動性資金的DeFi往往會成為攻擊者的“蜜罐”。以Balancer為例,在短短一週內,其受到一家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影響最終被迫更改協議規則,並遭遇駭客入侵。

不過,Balancer治理代幣價格依然上漲了三倍,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如今DeFi仍是“狂野西部”,所以要格外當心。

—5—

下游影響:關注更廣泛的DeFi生態系統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交易額激增,開始與中心化交易所展開競爭。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額激增,並且已經開始與一些中心化交易所展開競爭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個直接原因就是DeFi收益耕作,尤其是在兩個不同ERC-20代幣之間進行兌換時,交易者往往會選擇迴圈借貸交易,而且他們最喜歡使用穩定幣(如前文示例中所示),繼而導致Curve這樣基於穩定幣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很快便在市場上佔據了主導地位。

(注:上圖為幾個去中心化交易所2020年上半年交易額的迅猛走勢,以Uniswap(ERC-20)和Curve(穩定幣)為主導)

(注:上圖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市場份額)

去中心化交易所還遵循類似且經過驗證的增長策略,該策略其實在2017年初就已經受到不少知名交易所的歡迎,即:獲得未在其他交易所上市代幣或資產的長尾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去中心化交易所可以為所有DeFi代幣和DeFi專案提供流動性。另一方面,DeFi代幣的建立速度可能會超過中心化交易所上架的速度,因此去中心化交易所很自然地成為了新資產和一些“不起眼”DeFi資產獲得長尾收益的最佳場所。

此外,去中心化交易所的7日總交易量一度超過10億美元,是2019年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總額的三倍多,如今透過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流動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6—

2020年二季度DeFi穩定幣出現強勁增長

2020年第二季度,DeFi中的穩定幣(尤其是Dai和USDC)獲得了大幅增長,因為這些穩定幣的波動性都較低,可以有效防止清算風險,因此也成為收益耕作者(Yield Farmer)首選的加密資產。

自從COMP代幣發行以來,USDC和Dai的市值都上漲了50%以上,前者從7億美元飆升到11億美元,後者從1億美元漲到1.5億美元。

—7—

基於以太坊的代幣總市值已經超過以太坊原生代幣ETH市值

最近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行業動態就是:基於以太坊的代幣總市值已經超過以太坊原生代幣ETH的市值,儘管這種情況是由少數幾個DeFi代幣驅動的,比如LINK和CRO,但該市場趨勢的確值得關注,因為這表明以太坊生態系統價值的增長速度要比其底層原生資產更快。

如果你相信F.A.T.協議理論,那麼當前市場情況表明ETH代幣可能被低估了,因為實用層的價值增長最終都將歸結於基礎層。

但如果你不相信F.A.T.協議理論,那麼可能會認為以太坊存在長期安全模式問題,畢竟在現有模式下攻擊以太坊並從頂層資產中攫取價值是合理的。

(注:上圖為ETH市值與所有ERC-20代幣市值對比)

—8—

以太坊“擁擠問題”難以解決,擴容迫在眉睫

DeFi崛起引發了以太坊的“擁堵問題”,可以預見的是,DeFi活動是導致gas價格中位數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現階段介於40-70 Gwei之間,Gwei是以太坊gas費用單位)。

目前一次ETH代幣的轉移成本大約是0.35美元,但如果交易操作較為複雜,比如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交換資產、或是反覆進入和退出多個收益耕作頭寸等,則可能使成本變得更加昂貴,有時每筆交易成本甚至會超過10美元。

高昂的gas費用會引發一些問題,因為這種高費用門檻將導致只有擁有足夠資金的人才能使用DeFi,畢竟當進入和退出收益耕作頭寸的成本飆升到10美元的時候,肯定會有一部分使用者被擋在門外。

不僅如此,高昂的gas費用也會給以太坊擴容帶來障礙。儘管如此,圍繞以太坊2.0和Layer-2解決方案已經做出了一些有意義的進步——當然,我們需要對這項工作做進一步觀察,畢竟明確相關升級會如何發揮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注:上圖為以太坊gas費用波動情況)

其他崛起的DeFi專案

1、Wrapped BTC專案:

Wrapped BTC專案建立了一個以太坊ERC-20代幣,該代幣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以1:1的錨定價格兌換比特幣,從而將比特幣和以太坊兩個區塊鏈結合在一起,這樣也把比特幣融入到了DeFi領域。

由於DeFi使用者尋求更多資金用於收益耕作,因此Wrapped BTC專案增長速度很快,其中BitGo的wBTC和Ren的rBTC最引人關注,這兩個跨鏈專案總鎖定的比特幣價值已經超過1.4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wBTC是絕對的市場領導者,其鎖定價值已經達到1.3億美元。

2、Balancer:

Balancer是一個類似於Uniswap的流動性提供商和去中心化交易所,其也推出了用於收益耕作的治理代幣,目前總鎖倉量增長速度很快,已超過2億美元。

3、Aave:

Aave是一個類似於Compound的借貸協議,但具有閃電貸功能、原生治理代幣LEND、以及其他貸款產品。

在COMP代幣獲得快速增長之後,LEND代幣價格也有顯著增加,目前Aave代幣總鎖倉量已經暴漲至4.5億美元。

4、Synthetix:

Synthetix是基於以太坊的合成資產協議,具有類似的DeFi收益耕作機制,也同樣獲得了驚人的業務增長,其合成美元穩定幣sUSD佔據了DeFi市場中很大一部分交易量。

5、yEarn Finance:

yEarn Finance應該算是“一套”DeFi產品,其中包括自動交易顧問等,可以幫助使用者將資金投入到收益最高的DeFi協議中。

最近yEarn Finance釋出了專屬治理代幣YFI,它沒有繼承所有者,也沒有外部資金注入,而且供應量固定且透過收益耕作獲得。YFI代幣發行之後,大量資金湧入,收益率一度飆升到1000%。

6、Chainlink和InstaDapp(基礎設施):

Chainlink主要為加密貨幣和DeFi應用程式提供動態價格預言機服務,之前其原生代幣價格一度飆升到8美元以上,市值也突破到加密貨幣總市值排名前十。

InstaDapp是另一個易於操作的DeFi平臺,可以幫助使用者輕鬆管理自己的收益耕作頭寸,最近其總鎖倉量飆升至近2億美元。

7、其他DeFi專案:

其他值得關注的DeFi專案還包括“不相關代幣”Ampleforth、支援做空且能夠提供固定收益貸款美元收益的合成COMP代幣(yCOMP)專案UMA、支援穩定幣協議標準的mStable、以及在Uniswap上提供治理代幣的bZx。

—9—

可能帶來的影響:DeFi獲得是真實的嗎?

隨著DeFi行業在短時間內各項業務指標飆升、代幣價格增長、以及資產估值猛漲,人們不禁要問: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嗎?

正如我們此前分析,鎖倉量指標雖然重要但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DeFi資產可以透過其他協議遞迴儲存或堆疊,所以在數字上肯定會導致出現一些奇怪的結果。

以Compound為例,如果計算鎖倉DAI的話,你會發現Compound列出的DAI代幣竟然比實際發行的DAI數量還要多。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似乎只有一種可能,就是DAI代幣被迴圈供應、借用或重複提供。

因此,如果我們不把總鎖倉量看做是一個核心指標,那麼對於訪問DeFi的使用者數量指標又能說些什麼呢?

對於主流加密貨幣交易所而言,使用者數量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吸引力的考量指標(比如擁有3500萬賬戶的Coinbase),但是DeFi迅猛的發展趨勢仍然推動了加密交易的強勁增長,年初至今漲幅已超過100%。

但需要注意的是,DeFi中沒有“賬戶”的概念,只有唯一地址,因此“使用者數量”這一指標貌似也有不少水分。

(注:DeFi使用者隨時間迅速增長)

相對明顯的是,對於一些不屬於加密行業的使用者來說,DeFi依然不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概念,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讓自己不遭受損失,就需要充分了解其中的風險和機遇。

這其中的一些核心業務指標仍然不能忽略。即便存在重複操作和迴圈投資等問題,DeFi總鎖倉量達到30億美元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指標,這說明市場競爭力和使用率都邁入到明顯上升的軌道中,而且DeFi也成為當今加密行業裡最突出的“敘事”之一。

最後,DeFi估值和回報是否可持續呢?

如果我們後退一步,或許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DeFi週期:

1、DeFi協議新增收益耕作代幣;

2、總鎖倉量(TVL)隨著使用者“耕作”治理代幣而增加;

3、由於總鎖倉量和各個業務指標飆升,治理代幣市值也開始上漲;

4、此時收益耕作激勵也會水漲船高,接著再重複第二個步驟。

但這樣的週期通常表明,代幣估值偏離了市場基本面,可這恰恰就是加密行業歷史上引導增長的方式。不可否認,大量經濟激勵措施的確可以吸引使用者關注,人們開始闖入並參與其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代幣兌換坡道會變得更加平滑,收入模型也會更加完善,產品自然就會變得更加人性化。

因此,如今的DeFi行業看起來與2013年比特幣的情況有些相似。當時也只有少數人能夠獲得比特幣,但其價格的飆升推動人們注意到加密貨幣這一新興事物,隨後整個市場開始增長。

雖然之後也出現過一些問題(比如“門頭溝事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市場的確是變得越來越好。

如今,DeFi的高額回報也引發了與當年比特幣相似的市場關注,雖然DeFi行業裡有些指標數字模糊不清,而且似乎只有精通加密技術的人才能大賺一筆,但整個行業這種高速增長的發展趨勢是毋庸置疑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這一領域裡的產品和使用者體驗會變得越來越好。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