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ATM總保有量在2018年第三季度達到歷史最高峰後,呈現整體下滑態勢。
作者 | 馮銘
作為線下服務渠道,ATM機長期扮演著銀行網點的有效補充角色。然而,隨著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蓬勃發展和客戶行為深刻變遷,ATM機的功能和服務正面臨巨大沖擊。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非接觸銀行服務興起,進一步加劇銀行ATM機的式微。此外,數字人民幣的步伐越來越近,也將極大影響現有金融領域格局。
街頭巷尾的ATM會逐漸消失嗎?
數字時代ATM機式微
“ATM機曾經是商業銀行最大的應用,但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傳統ATM機的作用越來越小。特別是疫情發生後,為防止人傳人,移動支付、無接觸支付更加火爆。”浙江省區塊鏈技術應用協會智庫專家、33複雜美鏈改全球合夥人孟曉峰向《鏈新》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五一”長假期間,銀聯與網聯5天的總交易金額為6.97萬億元。其中,銀聯5天的交易金額為1.91萬億元,為歷年五一同期最高,較去年同期增長5.5%。
網聯平臺共處理資金類跨機構網路支付交易85.32億筆,金額5.06萬億元,相比去年和前年同期,日均交易筆數分別增長26.07%和94.85%,日均交易金額分別增長46.48%和87.96%。
隨著資訊科技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對現金服務體系需求大減,ATM機數量整體呈現下行趨勢。
根據央行此前釋出的支付體系執行總體情況報告,在我國ATM需求最高峰的2015年,新增臺數高達25.2萬臺,而2016、2017年迅速跌落至5.8萬臺和3.6萬臺;從2018Q1起,央行對ATM數量統計口徑進行了調整,除原有自助存款機、自助取款機、存取款一體機、自助繳費終端等裝置以外,新增統計了自助服務終端、可視櫃檯(VTM)、智慧櫃檯(STM)等新型終端裝置,因此央行統計口徑下的ATM總量顯著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ATM總保有量在2018Q3達到歷史最高峰後,呈現整體下滑態勢,2018Q4起每萬人對應的ATM數量持續下滑。
另一方面,銀行順應發展趨勢,同時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削減ATM和自助銀行數量,降低運營成本。
根據零壹智庫對工農中建交郵在內的9家銀行資料統計,最早從2014年開始就有銀行在縮減ATM數量。
其中,中信銀行縮減力度最大,從2014年至2020年6月,ATM由11128臺縮減至6058臺,縮減了46%。
縮減ATM數量最多的是農業銀行,從2016年至2020年6月,ATM由13萬臺縮減至7.8萬臺,減少了超過5萬臺。
近期,人民銀行公佈2020年支付體系執行總體情況資料顯示,全國每萬人對應的ATM數量7.24臺,同比下降7.95%。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移動支付業務量保持增長態勢。2020年,銀行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352.25億筆,金額2711.81萬億元。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路支付業務8272.97億筆,金額294.5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0%和17.88%。
製造商夾縫中求生
毋庸置疑,ATM機市場需求量的減少,影響最大的就是ATM機制造商。
一位券商基金經理介紹:“ATM生產製造在過去看毛利率是較高的,整體約為百分之五六十,現在則持續下滑。20年前,一臺進口的ATM機要四五十萬元,現在一臺國產的ATM機整體不到五萬元,下滑幅度比較明顯。”
“ATM機制造商最近這些年業績、利潤都不樂觀。”孟曉峰向《鏈新》表示。
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對自主安全可控技術支援力度不斷加強,國產ATM廠商主導了國內市場,主要的裝置供應商有:御銀股份、廣電運通、恆銀金融、怡化、中鈔科堡、東方通訊、中電等。其中,上市公司廣電運通是我國最大的ATM機供應商,連續十一年中國ATM市場佔有率第一,在全球部署有超過30萬臺。
多家ATM廠商認為,目前金融自助裝置行業已進入加速“洗牌”階段,轉型需要較多的技術積累,現在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分水嶺。
以御銀股份為例,公司主要產品為ATM自助裝置,供銀行類金融機構用於為其客戶提供自助式金融服務,主營業務由ATM產品銷售、ATM運營服務和ATM技術服務等組成。
御銀股份2021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2082.8萬元,同比下降56.86%,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虧損3452.5萬元,上年同期虧損4675.9萬元。公司稱,營業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公司ATM銷售收入、ATM技術服務收入等同比減少所致。
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有投資者擔心,數字人民幣的研發和推行在削減對現金的需求,這意味著對於ATM的需求會越來越低,那麼,未來ATM廠商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御銀股份表示,積極關注央行數字貨幣的進展,開展在智慧裝置上數字貨幣交易處理的應用研究,以及數字貨幣錢包相關技術的研發,尚未形成商用。
“因移動支付和銀行網點智慧化升級改造,大部分ATM供應商積極謀求轉型。”據零壹智庫分析師任萬盛觀察,行業已經出現了強者恆強,弱者退場的局面,如辰通智慧、神州數碼和新達通選擇了退出市場;以廣電運通、恆銀科技、怡化為代表的ATM供應商則圍繞銀行智慧化升級改造,增加研發投入,探索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與智慧裝置融合的可能性,將產品鏈由“櫃員機”向“智慧網點”延伸,由低端業務向高階、複雜、核心業務發展。
智慧化轉型謀出路
“隨著數字人民幣和智慧網點的普及,ATM相關產業鏈的軟硬體公司都要積極結合AI、區塊鏈等技術研發才有未來。自己投入研發可能時間、精力、費用不夠,可以尋找業內知名的企業合作。”孟曉峰向《鏈新》表示。
與人們普遍認知不一樣的是,ATM不是隻為處理“錢”而生,ATM的正確翻譯是自動櫃員機Auto-TellerMachine,可以替代櫃員做很多服務。而且,這不僅僅侷限在銀行的櫃檯服務上,而是可以拓展到任何行業的智慧櫃檯服務上。
目前看來,只做現金存取的自動櫃員機需求在減少,但能辦理所有個人銀行業務和企業銀行業務的自動櫃員機的需求在增加。我國多家商業銀行正在積極開展網點升級改造,加緊建設智慧櫃檯。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2019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截至2019年末,銀行業網點達到22.8萬個,從2016-2019年,近3.5個網點完成改造,還有19萬個網點面臨升級改造,每個網點按照100萬元改造費進行預測,ATM供應商將迎來千億級的市場。
除此之外,各銀行不斷減少自助銀行分佈數量。在未來,隨著數字人民幣和移動支付的發展,自助銀行將有可能消失,例如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均在削減自助銀行數量;而ATM裝置數量將可能維持在每個網點2-3臺之間,網點在近幾年一直穩定在22萬個左右,因此,ATM數量在未來將有可能保持在40-70萬臺之間。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人民幣的橫空出世,在進一步擠壓ATM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創造出了新的需求。
隨著數字人民幣技術成熟以及支付流通環境完善,銀行IT系統將會是各項技術落地的先鋒領域。支付場景方面,ATM以及POS機升級以及配套視窗將逐漸開啟。其中,數字人民幣與現金的相互兌換是未來數字人民幣流通的基礎功能之一,ATM作為現金流轉機具將必須保障其自由兌換的權利,因此ATM軟硬體系統的升級改造具有極強的確定性。
2021年2月6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圍繞冬奧消費全場景,主辦了“數字王府井,冰雪購物節”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中,工商銀行的部分ATM機已經支援數字人民幣與現鈔的雙向兌換。
4月25日至29日,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在福州舉行,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帶領下,成果展覽會上特地開立了數字人民幣展區,全面展示了數字人民幣的各種兌換流程。在展臺上,中行展示了“外幣直接兌換數字人民幣實體卡”的自助櫃員機,在未來可以方便外國人來華後的消費。
據此前訊息,農行已率先推出了ATM機的數字人民幣存取現功能。基於ATM機上的數字人民幣存取,能夠實現數字人民幣和現金的無感兌換,目前已經在深圳部分支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