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Torrent落入波場麾下,創始人“另闢蹊徑”進幣圈

買賣虛擬貨幣

“如果有機會重來,我連高中的時間都不想浪費,早就輟學去開發程式了。”


Bram Cohen可能不是一位合格的CEO,但他一定是位天才級的程式設計師。



引爆網際網路


“如果有機會重來,我連高中的時間都不想浪費,早就輟學去開發程式了。”對程式設計如痴如醉的Bram Cohen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具有社交交往障礙。他曾向美國《財富》雜誌坦言:“我知道自己有點怪。”


對技術的痴迷以及對學校生活的厭惡,促使Cohen在大學二年級後決定輟學。2003年,Cohen發明出架構於TCP/IP協議之上的P2P檔案傳輸協議——BitTorrent。



與傳統檔案的分享方式相比,BitTorrent有效地提高了檔案的分發效率。據瞭解,在傳統檔案分享中,下載者共享同一個頻寬,下載速度隨著人數的增加而減慢。而BitTorrent協議採用去中心化的理念,使用者無需從中心伺服器中獲取檔案,而是可以從其他BitTorrent使用者的客戶端中下載,最終實現下載人數越多,速度就越快。

P2P的核心思想是擺脫伺服器,BitTorrent的去中心化理念與分散式賬本極為相似,有人懷疑,中本聰發明的比特幣受該協議啟發。


據報道,BitTorrent協議曾被《財富》稱為改變網際網路發展的四大新技術之一。


截止到目前為止,Twitter以及Facebook均仍在用BitTorrent協議進行內部更新,而暴雪也曾使用BitTorrent客戶端更新遊戲和下載補丁。



BitTorrent的“”與“


2004年,Cohen聯合其弟Ross以及商業夥伴Ashwin Navin,共同以BitTorrent之名創立公司,並獲得了Doll Capital Management (DCM)提供的875萬美元融資。該公司計劃建立與eBay相似的市場,幫助創作者將寬頻密集型內容出售給使用者,並透過廣告或向賣家收費來實現盈利。



據瞭解,Navin不僅曾在華爾街、高盛擔任投資銀行家以及研究分析師,亦曾供職於全球知名網際網路公司——雅虎。雙劍合璧後,Navin負責與好萊塢、亞洲硬體製造商以及媒體打交道,Cohen則負責專心研究程式碼。這時,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不善言辭的Cohen,再一次將自己的編碼能力展現的淋漓盡致,而這也解釋了其為何對抽象難題以及趣味數學興趣濃厚,以至當負責技術的Ross離開BitTorrent之後,Cohen把CEO的位置讓給了一位入職不久的外來者,自己卻擔任起了首席科學家的職務(他自創的職位)。


由於程式碼開源,人們瘋狂使用BitTorrent下載各類音訊和影片, 最終導致這家成立不久的公司被貼上了“盛產盜版”的標籤。為擺脫負面形象並實現盈利,BitTorrent於2006年完成新一輪融資後,開始在市場中嘗試全新的打法。2007年,該公司推出電影和音樂入口網站BitTorrent Entertainment Network;2013年,推出對標iTunes和Amazon的產品——BitTorrent Bundle,為內容創作者提供90%的收入分成;次年,推出科幻節目《Children of the Machine》。


然而,這些產品最終均相繼流產。正苦尋商業模式的BitTorrent,還未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緊接著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市場挑戰。隨著Netflix等流媒體服務商的崛起,以及寬頻技術的發展,正版影片網站逐漸取代了下載工具在市場中的位置。


BitTorrent岌岌可危。據相關資料顯示,2015年透過BitTorrent傳輸的總資料僅佔所有峰值網際網路流量的3%左右。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入不敷出的BitTorrent在2008年完成第三輪融資後,承認公司並未“進入理想的發展狀態”並同意進行資產重組。此時的BitTorrent,像極了一隻想飛卻不會振翅的老鷹。從問世到前前後後完成三輪融資,該公司在這四年的時間裡一直處於不斷“試錯”的狀態,鮮有可深入實踐的戰略目標。儘管,第三輪融資拯救了“命懸一線”的BitTorrent,但其已難掩估值顯著下降的事實。聯合創始人Navin離任、員工流動性大、盈利模式不清晰等不利因素,導致BitTorrent深受市場質疑。


隨著不斷試錯、融資,Cohen的股權開始被逐漸稀釋。然而,這位“痴迷”技術的創始人似乎意不在此。當公司高層在爭鋒相對時,他正將關注點瞄準區塊鏈。



14年後進幣圈


當越來越多的人將加密數字貨幣視為一種潛在的獲利機會時,Cohen最感興趣的卻是該代幣的底層技術。他從一開始就認為比特幣存在根本性缺陷,尤其是挖礦過程。他透露,“我想創造一個更好的比特幣,一款節能、安全、更加去中心化的比特幣。”



據Motherboard於2017年報道,一筆比特幣交易的耗電量已相當於美國一戶家庭近一週的平均用電量。


在Cohen看來,比特幣不僅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且那些少數套用廉價電力的大型比特幣礦工還使得該網路的決定權越來越集中,背離了去中心化精神。


為解決比特幣的兩大主要問題,Cohen在2017年創立了Chia Network。Chia是一種共識機制為時間空間證明(Proof of Space and Time)的加密數字貨幣。在Chia網路中,使用者不再透過電力和算力的競爭來獲得區塊獎勵,而是將個人電腦中的閒置儲存空間分配到網路中來進行“耕作”。


不難發現,Chia網路的“耕作模式”與比特幣的“挖礦模式”極為相似。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Chia礦工不需要消耗大量電力或購買專門的礦機來挖礦,只需利用閒置資源來獲得賺取獎勵的機會。這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以及減少了中心化問題。


據報道,Chia空間證明需要使用者在硬碟中錄入資訊,已證明願意共享多餘的儲存空間。該機制對使用者的頻寬沒有要求,其相當於“進場憑證”。另外,分配到網路中的閒置空間量完全由使用者決定。


理論上,空間證明可能更安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點——低成本(或零成本)挖礦意味著攻擊者可以不需花費任何費用便能發起某種形式的攻擊。


業內人士認為,最易發生的情況為——擁有大量網路資源的攻擊者可能會從頭建立一條全新的區塊鏈,當該鏈變長後,將其切換為歷史區塊鏈。如果操作正確,攻擊者將能夠重寫一條受大多數節點接受的新鏈,同時將任意數量的代幣轉移到自己的賬戶中,或撤消歷史交易。


這意味著,網路安全還需要有時間證明。這涉及到一個不可並行的計算過程,即不管應用了多少處理能力,都要花費相同的時間。


Cohen說道:“透過提交時間證明,網路就可以阻止此類攻擊。因為即便攻擊者可以重寫最近幾年的資料,但他們需要與此相同的時間才能完成。”


空間證明與時間證明的結合,保證了每個區塊的權值相等,從而防止攻擊者重寫整條區塊鏈。


值得一提的是,Cohen在去年12月表示,“我們正在研究Chiascript,它將成為人們真正想要使用的更好的智慧交易平臺。”


Chiascript的設計受比特幣指令碼啟發,但它是基於Lisp程式語言而非Forth。對Cohen及其團隊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不能直接使用比特幣程式碼庫,因此其在產品開發方面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至於使用者想要何種功能,他提到了速度控制以及私人支付渠道。速控是一種安全防範措施,使用者可以設定從錢包中提取資金的最高速度。


此外,Cohen透露,Chia不會透過ICO來融資,而是以IPO的方式上市。


Chia主網將於今年上線,隨後使用者即可“耕作”Chia。據瞭解,預計“耕作”Chia的空間大小在100G~1T之間。



結語


“我沒有加入波場。”當外媒記者第二次向Cohen求證BitTorrent被波場收購的相關事宜時,Cohen不善交際的特點再一次得到了展現。


2018年7月,波場創始人孫宇晨宣佈,該公司完成對BitTorrent及其旗下所有產品的收購。他指出,BitTorrent是去中心化網際網路的耶路撒冷,是去中心化網際網路精神的聖地,是21世紀初去中心化夢想開始的地方。



在孫宇晨為收購BitTorrent、為敲響“去中心化之門”歡呼時,距該協議的創始人離開BitTorrent,著手建立Chia Network,專注推出去中心化、綠色、環保的加密數字貨幣Chia已有大半年的時間了。


曾在2003年以去中心化理念推出BitTorrent的Cohen,於14年後,再次以去中心化理念闖進加密行業,推出對標比特幣的加密數字貨幣Chia 。這位曾為網際網路行業帶來重要影響的程式設計師,是否會在2019年以其推出的去中心化加密數字貨幣為整個加密行業帶來新的變革,喚起沉睡已久的熊市?讓我們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這類去中心化、無需挖礦硬體的代幣在加密市場中興起,那麼其是否會在未來對位元大陸等大型礦商帶來衝擊與挑戰?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