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金融的新進步,國際標準制定和基礎建設打造迎來新力量。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想調動自己龐大的交易資料寶礦。
作者|毛利五郎來源|鏈得得
6月24日,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縮寫:SWIFT)宣佈,即將於2022年推出新的支付系統,目前已經獲得了國際上6大行的支援和合作。
這六大行分別是中國銀行、花旗集團、紐約梅隆銀行、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法國巴黎銀行。
SWIFT是一個國際合作組織,運營著世界級的金融報文網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透過該組織提供的安全、標準化的和可信的通道與同業交換報文(message),從而完成金融交易。
除此之外,SWIFT還向金融機構銷售軟體和服務,其中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在使用SWIFT網路。
到2015為止,SWIFT的服務已經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多家銀行和證券機構、市場基礎設施和公司客戶,每日處理的報文次數達到1500萬。
中國線上支付近幾年一直受到國際關注,SWIFT近幾年也一直關注中國市場。2016年就釋出了《人民幣國際化:在成為全球貨幣的道路上穩步推進》報告,並且,SWIFT對人民幣國際化前景十分樂觀。
尤其是在中國完成了數字人民幣的落地試點之後,在國際上引起極大關注。本次SWIFT首先合作的就是中國銀行。
今年3月23日,中國央行發文表示,將由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與4家中資機構合資成立的金融閘道器資訊服務公司,向使用者提供金融閘道器服務。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也表示了加入金融閘道器服務的重要性。
金融閘道器作為中國境內和境外金融資訊網路之間的一個關口,統一向中國境內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使用者提供約定服務。
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建立並運營金融報文服務的本地網路集中點,為使用者提供與 SWIFT 主幹網的穩定、韌性強和安全的連線;二是在中國境內建立並運營本地資料倉儲,用於對跨境交易報文進行資料儲存以及事後監測和分析。
由於跨境支付業務的特殊性,交易鏈條長、節點多,單一機構無法完整掌握業務的終態和全貌,業務資訊存在碎片化、不透明的情況,既不利於金融機構實時掌握集團內跨境業務的情況,也不利於監管部門開展監管工作。
為推動跨境金融網路與資訊服務更加透明,實現穿透式監管和跨境離岸資料的統籌監測,更好地識別和管理與核心服務相關的執行風險和金融風險,有必要將跨境金融報文資訊儲存在境內,並基於內部風控和監管需要使用。
目前,全球已有多家央行作出了類似安排,透過建立資料倉儲進行合規審慎分析。
3月的合作中,與SWIFT成立合資公司的四家中資企業分別為: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中國支付清算協會。
此舉將有利於推動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加入SWIFT可以很好的利用國際平臺,搭建好平臺的同時,防止出現某些霸權行為。
—1—
加密資產是本次合作的助力
SWIFT與六家銀行的合作,主要是數字金融及技術的快速發展,相信之後,會帶來一場新的變革。
雖然像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對於投資者和一般使用者來說,來說更多的是關注比特幣這樣的交易投資能不能帶來利益,數字資產的存在給使用者帶來什麼。但是作為國際組織和監管機構,更多的是要更加巨集觀的角度去深入探討技術帶來的變革。
尤其是在全球已經有81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在推進CBDC專案之後,這種技術帶來的變革是目前相關部門要極力引起重視的地方。
本次SWIFT的合作推進,很可能就是基於中國CBDC專案的發展情況。作為國際組織,打通全球金融通道是最重要的職責。
SWIFT旗下成員金融機構和銀行,彙集了全球11000家使用者的資料,使用者之間的金錢來往資料,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金礦。
這次的新支付系統的構建, SWIFT 高管表示,希望機構能成構建世界領先的“金融科技”。不過依舊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SWIFT目前的技術並不先進,而且結算緩慢、費用高昂。
而成立於1977年的SWIFT的改革,也依舊比較緩慢。
—2—
SWIFT的緩慢改變
2017年,SWIFT推出了“gpi(全球支付創新,Global Payment Innovation)”系統,將在其網路上的所有10,000家銀行應用gpi系統,改進了支付流程。
2017年啟動的gpi已經佔到透過SWIFT對外匯款的25%,每天透過gpi匯出的金額約有1000億美元。
本次透過與此次宣佈的六大銀行合作,預計在2022年11月進一步拓展數字化功能。
相反,新的科技界的改革來的更加迅猛,Facebook 的“Diem”專案給了傳統金融機構很大壓力,連摩根大通都坐不住了。
鏈得得之前也報道過,摩根大通的區塊鏈相關專案“Onyx”和 “Liink”等,已經開始同步推進,據公司高管稱,已經有“每天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在進行。不過,跟SWIFT的開放系統不同的是,摩根大通的專案是封閉式的,帶來的只可能是廝殺和競爭。
相關人士也坦言:“該計劃從宣佈到推出需要15個月的時間,與矽谷金融科技公司和中國相比,速度極其緩慢,中國在數字貨幣方面領先一步。此外,SWIFT 的計劃似乎與區塊鏈技術提供的各種可能性關聯性也不大。”
確實,作為金融行業傳統的國際組織,SWIFT的地位很高,但是其力量權衡和改革進度方面還是有些束縛。
很明顯的是,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SWIFT需要各國央行提供最先進的技術,所以SWIFT本次的新支付系統,主要還並不著眼於技術性突破,而是更著眼於自己作為國際金融組織的功能。
業內人士還擔心,對數字貨幣的過度宣傳會引起市場扭曲,所以,未來究竟數字金融方面的走向還是很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