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拓寬實驗藝術邊界 新技術如何重塑現代美學想象?

買賣虛擬貨幣

在人類的藝術史上,一個新媒介的誕生總會伴隨著新流派的產生。自今年3月佳士得首次拍賣藝術家beeple的nft藝術品並以將近7000萬美元天價成交以來,小眾但充滿想象力的nft藝術市場也隨著夏天的到來而逐漸升溫。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前三個月,nft市場總交易額超15億美元,環比漲幅超過2627%。

在nft交易量屢創新高的背後,加密藝術品(crypto art)的興起正是其中的一大推手。加密藝術到底是什麼?除了吸睛的成交價之外,加密藝術還有什麼玩法?加密藝術是否會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5月29日,以區塊鏈藝術及加密藝術為主題的個展“一個小目標(cookie cookie)”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開幕,藝術家cryptozr(劉嘉穎)從自己的跨界實踐出發,展示了在金錢和價值的表象之外,加密藝術所象徵的審美和趣味追求。


何為加密藝術展

要看懂加密藝術展,首先要理解加密藝術是什麼。

加密藝術的誕生與nft息息相關。在網際網路時代,數字作品的複製和傳播輕易變得氾濫,對某一作品創作者的身份驗證和溯源往往十分困難。nft(非同質化代幣)由於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等特點,再加上它本身可以是任何型別的媒體或物體——音樂、藝術品、影片、表情包,因此它能很好地代表基礎資產的所有權,尤其是數字化的資產。因此,nft可以簡單地被理解為使用區塊鏈技術作為身份驗證的數字收藏品。據coingecko統計,目前已發行的nft總市值(包括藝術、遊戲、可收藏品等在內的所有種類)已高達47億美元。

而加密藝術無疑是nft中發展得最茁壯的一支。它透過運用區塊鏈技術來服務或創造數字藝術作品,實現藝術品在虛擬空間的展示與交易,這讓藝術投資得以超越傳統的物質形式,也使得收藏數字藝術品成為可能。

對劉嘉穎來說,關注並打通區塊鏈和藝術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板塊純屬偶然。據介紹,她長期從事網際網路行業的工作並嘗試區塊鏈行業的創業實踐,自己也並非藝術科班出身。2016年,她考入央美攻讀實驗藝術方向的碩士學位。在修讀過程中,她偶然發現可以把區塊鏈作為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段和媒介,於是開始留心在平日區塊鏈實踐中所產生的靈感和利用到的技術手段,並嘗試將其進行藝術轉化——按她的說法就是“無時無刻不在腦袋裡給藝術留了一扇門”。

在劉嘉穎看來,真正的加密藝術有兩類:一種是透過區塊鏈技術來標記所有權的數字藝術品,而另一種則是透過編寫智慧合約的程式碼,改造代幣的原有屬性,然後在區塊鏈的世界製造一些充滿“藝術性”的偶發性事件——換言之,就像是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裡進行行為藝術試驗或遊戲,透過制定特定的遊戲規則,藝術家可以觀察參與者進入遊戲後自發產生的行為,從而引發大眾對現有社會關係和規則的思考。

本次“一個小目標”的加密藝術展線上上線下同時舉行,策展人李振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區塊鏈藝術應該在兩個世界都存在,而且是互補關係。”展覽的線上部分主要記錄了劉嘉穎從2017年起在區塊鏈平臺上釋出的一系列加密藝術事件;而線下的11件作品,則是以油畫、雕塑、動畫、裝置等公眾可以理解的傳統藝術形式,對應地再現這些已經在區塊鏈上發生過的鮮活事件的切片或縮影,化“無形”為“有形”。

新技術 新美學

儘管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但加密藝術說到底仍是一門藝術。透過科技和新觀念的加持,讓觀眾得以感受到藝術家在美學意義上的探索和突破,才是加密藝術展的重要命題。策展人李建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們在做這個展覽時,加入了幾乎所有當代藝術史上出現的各種媒介。有傳統的繪畫、錄影,也有特別激進的行為表演類、考古類作品。我們希望所有的技術情況都被隱含在這個環境裡面,你可以去發現它,也可以不用發現它,但依舊覺得這個展覽是好看的。”

拍賣也可以是一件藝術品嗎?對劉嘉穎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她的作品topbidder正是一件以多人介入實時線上參與拍賣為形式的作品。在展覽的現場,記者看到topbidder的線下展示場景與一場普通的拍賣會沒有什麼兩樣:一名專業的拍賣師、臺下準備競拍的觀眾,還有左右兩幅實時顯示拍品和出價的led屏。但與普通價高者得、落槌成交的模式不同,站在臺上的拍賣師並不會真正地“落槌”。這是因為劉嘉穎的topbidder借鑑了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的理論,對nft底層協議進行修改,以實現一種非永久佔有型加密資產(radical nft,簡稱rnft)的生產與拍賣機制。換言之,在topbidder的協議中,由於沒有拍賣的終止時間,所以任何競拍者只要出價高於上一位競標者的10%,系統就會強制自動執行該rnft的擁有權轉移。這樣的設計使得所有的rnft均具有天然的自動競價機制,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實現價值的自主權。劉嘉穎表示,topbidder是自己和團隊創造的一件“藝術品”,它改變了藝術品的控制權,使得加密藝術品可以脫離平臺依賴,也存在作為公共商品的可能性,“我想記錄下這個技術賦予權力的時代”。

在展覽場地的中央,直立放置著一個巨大的灰綠色的圓形石塊。石塊的中間部分被挖空,造型看起來像古代的錢幣。劉嘉穎對記者介紹,這個作品名為“yap721”,靈感來源於雅浦島的石幣。雅浦島人喜歡在巨型石幣的表面刻記每一筆賬目的轉移情況,由此也形成了人類最初的共識賬本的雛形。劉嘉穎把這個石幣制作成nft放到topbidder上進行拍賣,每一次出價她就收集起出價人的公鑰地址,並將其燒錄在石幣的另一面。劉嘉穎說:“目前該作品在topbidder上一共有53筆出價記錄,topbidder用的是永久拍賣的模式,未來還可能新增拍賣人的地址,我們會再刻到石幣上。這些出價記錄會在區塊鏈上永久儲存,而我將這些鏈上的地址刻到石幣上,有一種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打通的感覺。”

除此之外,時下最流行的vr技術元素也被巧妙地應用到劉嘉穎的加密藝術專案中。早在2020年6月,她與許多朋友在cryptovoxels的區塊鏈平臺裡建造了一座名為“赤金”的虛擬美術館空間。就像身處平行於現實世界的另一個空間一樣,人們在cryptovoxels中可以買賣土地、創造建築、舉行派對,拍賣和展示藝術品。劉嘉穎表示,這個專案是從去年疫情暴發後開始啟動的,由於疫情防控沒有辦法做線下的展覽,於是她就跟自己的同學和朋友一起搭建起這一座多人線上編輯、一直在變化的“中國風”虛擬美術館。據介紹,赤金美術館目前每一個月左右就會舉辦一次新的展覽,觀眾可以透過佩戴vr裝置走進虛擬世界,作為線下無法相聚時期的一種替代和補充。

打破圈子 構築藝術新格局

對藝術圈而言,隨著區塊鏈技術越來越深度地介入到藝術創作中,它能提供的就不僅僅是新的創意物件或者創作工具,同時也可能會給藝術圈帶來新的生態秩序和格局。李振華認為,相對於傳統的藝術形式,加密藝術的出現更像是一次藝術圈的擴張。他說:“我一直覺得這不是一個替代關係,有新技術邏輯下的東西,傳統的技術並不會消失,依舊會有人把它保留起來,依舊有人還在去試驗它的可能性。”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家鄔建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傳統的物質化藝術形態跟虛擬世界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互動與聯通,因此不存在一個非黑即白的對立關係。但他指出,目前接受區塊鏈加密藝術的人群主要是在網際網路行業有較長實踐時間和經驗的群體,他們來自於“幣圈”,對於虛擬世界已經產生了足夠強的信任,因此在消費區塊鏈藝術時沒有障礙;但是對於習慣消費油畫、雕塑等傳統藝術品的藏家而言,要讓來自於“藝術圈”的他們接受新的藝術形態,可能還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時間。

“現在的區塊鏈藝術跟傳統藝術在創作的影象上有所連線,但欣賞和消費區塊鏈藝術的人群,與消費傳統藝術的人群目前看來區別較大,交集較少。”而對於本次加密藝術展,鄔建安教授認為這是一次打通幣圈和藝術圈的重要“試水”:“這個展覽試圖打通兩個人群,讓幣圈和藝術圈的兩個人群建立起連線。兩撥原本沒有交集的人群因為這樣的一個事件聯通起來,我覺得是加密藝術作品在這個展覽裡最獨特的意義。”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