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實操測評:分散式儲存新星Arweave

買賣虛擬貨幣



提起分散式儲存,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ipfs和它的激勵層filecion。
也許你參與過filecoin的投資和挖礦,但如果細究起來,ipfs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儲存方案。
它可以做到分散式儲存,但無法承諾永久、持續地儲存。
人們選擇分散式儲存,是希望避免中心化的儲存服務商盜取/篡改和刪除資料。但如果不能做到永久性的儲存,我們究竟該選百度網盤還是ipfs,就另當別論了。
好在技術的不足就是創新的機會,我們注意到一個來自矽谷的團隊,釋出了一個名為arweave的去中心化永久儲存方案。

本著凡事必知其所以然的精神,我們對這個專案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評:


01
arweave是如何實現永久儲存的


 我們都在u盤或硬碟裡儲存過檔案。無論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無論是本地儲存還是雲端儲存,它的本質都是提供一個“盤空間”來放置你要儲存的東西,並且保證想要讀取的時候它能絲滑連線。
我們知道,區塊鏈是一個共享的、不可篡改的賬本。如果按照btc的邏輯,每個節點都備份了整個主網的資訊,一個新加入的節點必須驗證全網的歷史訊息,“同步共識”,才能加入網路。
也正因如此,傳統的區塊鏈網路並不適合儲存資料。假設你要存1g的影片,然後主網的100個節點都同步了1g資料,等於是花了100g的空間,幹了1g的事兒——那我還不如用百度網盤去吧。
ipfs的解決方案是:上傳的儲存檔案,最開始只儲存在你的本地節點上;你需要保持線上,以供其他節點拉取/檢視你上傳的內容;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拉取你的內容並固定在自己的節點上,你的內容被“分散式儲存”得更多,內容丟失的風險就越小——即使你的節點掉線了,別人也替你存著。
問題來了:我們雲端儲存的不少內容是隻對自己有用的,別的節點沒必要拉取。但一旦自己的節點掉線,檔案就永遠“死”了。
arweave正是基於這一點進行了創新,它鼓勵礦工主動拉取備份別人打包上來的資料。
解決方法,是在出塊的機制里加了一條:當礦工想挖出一個新區塊(並自然會獲得這個區塊的代幣獎勵)時,必須驗證一個此前的歷史區塊資訊。驗證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儲存了它。
而這個“歷史區塊”,是隨機的。
舉個例子:你是一名礦工,在今天中午挖礦,共識演算法隨機選定2021年11月15日早晨08:00的區塊的資訊,要求你驗證。
在11月15日早晨08:00,張三上傳了一張圖片並被當時的礦工打包上鍊;只有你提前也備份了這張圖片的上鍊資訊,你才可能挖出此刻(今天中午)的區塊,獲得獎勵。
這樣一來,爭奪算力的必備條件之一,就是儘可能多地儲存歷史區塊(不管是不是我挖的),讓隨機演算法“隨機到我儲存的資料集”的概率增大,挖出新塊的概率也增大。


02
arweave實操測評


arweave的主網已經上線,代幣ar目前在幣安和火幣可以交易。
根據你已經掌握的區塊鏈常識,顯然可以理解:在arweave主網上傳檔案,需要消耗主網代幣ar。在以太坊上,這種消耗被描述為gas;在arweave裡,則是檔案永久儲存所必需的費用。
因此,你還需要擁有一個錢包——類比以太坊宇宙裡的metamask。
arweave官方支援了一個視覺化的檔案上傳dapp:ardrive;以及準官方的錢包:arconnect。
訪問ardrive的門戶頁面:ardrive.io/start/ ,開始我們的測評之旅:




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在arweave上永久儲存1g資料的成本是6usdt,還算合理。我們驚喜地發現透過ardrive官網可以免費申領一些ar代幣來體驗:




有這等好事?要知道ar已經上了幣安,理論上,如果可以大量申領,然後提到幣安賣掉,是有套利機會的。不妨嘗試一下流程:
點選“get ar for free”之後,來到了這個官方測試幣申領頁面:




它的流程是這樣的:你要下載一個錢包私鑰的json檔案(和助記詞功效一樣),然後發一條申領ar的推特;官方會判斷你的推特是不是正常活躍使用者(防止機器人刷單),透過稽覈,就發放0.02ar,目前價值0.82美金。
好吧,沒多少錢,但擼空投的樂趣還是有的,於是我們下載錢包的私鑰檔案,並next:






“open tweet pop-up”會直接跳轉到你的推特並寫好現成的內容,點選傳送,然後next就好。
推的內容大概是,我正在用某某地址(剛才下載私鑰所對應的地址)申領ar代幣。點選了next之後,系統開始了歷時3分鐘的檢驗。遺憾的是,它最終告訴我:“等待響應時間過長,申領失敗。”
我在嘗試第二次的時候,得到的反饋是:對不起,您的推特已經使用過了,不能二次申請。




▲ 此刻表情


大概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所在的地方和推特之間的通訊響應確實體驗不佳,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試領幣,也許你能成功。
不過至少,我可以去幣安上買一點再提取出來,在此之前,我要去下載一個arconnect錢包:




arconnect官方下載地址是arconnect.io(如下圖),下載流程和metamask一樣。下載過後,你依然需要離線備份助記詞、並在錢包內二次匯入確認,得到地址。




獲得ar的錢包地址之後,在幣安上把剛買的ar提幣過來(大概需要20個區塊確認,耗時20分鐘左右,不是很快),然後進入ardrive官網的第三步:體驗檔案上傳:




點選“login to ardrive”,並選擇“use arconnect”連線錢包;然後為你自己的ardrive賬戶設定一個使用者名稱和密碼。




官方特別提示,這個使用者名稱和密碼一經設定,無法修改。但這兩個東西其實是不上鍊的,和傳統網站的使用者名稱+密碼並無區別。這樣設定的原因,大概是因為ardrive沒有郵箱kyc的環節,無法驗證密碼持有人的身份,索性就不讓你改——有一說一,多少有點偷懶了。
設定過使用者名稱和密碼之後,進入ardrive的主介面,我們可以透過“new”功能生成多個資料夾:




這些資料夾可以自定義名稱,並設定瀏覽許可權為公開/私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許可權一經設定,也是不能更改的。我設定了一個名為“my first drive”的資料夾:




資料夾生成之後,依然透過“new-upload files”上傳檔案:






我新建了一個簡單的defi.txt檔案,裡面只有一句話:defi is good,然後啟動上傳。系統會花費一點時間計算下檔案的大小,並根據大小給出儲存費用(類比gas),我這個小檔案的耗費不足0.01美分。
如果你覺得這個價格可以接受,並且錢包裡有足夠的ar,這個時候就可以確認上傳:




上圖就是上傳中的介面。檔案右下角的黃色小圓形表示pending中,pending完成顯示綠色;紅色箭頭是檔案下載連結,透過該連結可以下載txt文件;藍色箭頭是瀏覽連結,可以檢視檔案的內容。
pending完成後,我嘗試了瀏覽和下載功能,都無比流暢:




說實話,比我們做ipfs測評的時候,檔案流暢度高多了。
綜合而言,arweave和它的官方工具元件對使用者還是比較友好的,除了擼ar空投的環節稍顯拉胯,整個體驗非常不錯。
ardrive的體驗基本和ipfs官方扶持的pinata不相伯仲,後者是nft前端檔案目前常用的分散式儲存工具。值得一提的是,ardrive在今年夏天完成了12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官方的路線圖裡有發行代幣的計劃,也許我們多去互動一番,未來能得到空投的驚喜。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歡迎掃碼新增微信,交流行業資訊:




願我們共同進步,defi快樂!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