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沃爾瑪支援萊特幣支付鬧劇”,探秘涉足區塊鏈業務的跨國企業

買賣虛擬貨幣

香港時間9月13日晚間,一則“沃爾瑪百貨宣佈支援用萊特幣進行線上付款”的訊息在海外媒體發酵後,很快被萊特幣基金會官方推特賬號轉發,彭博社、路透、CNBC等海外權威媒和國內眾多行業一線媒體的助推下,很快就點燃了市場投資者的情緒。據歐易OKEx平臺行情顯示,當晚,在21時15分至21時30分之間的15分鐘內,萊特幣價格出現短時暴力拉昇,最大漲幅達到33.65%。

9月13日晚間,萊特幣價格走勢,來源歐易OKEx

但是很快,萊特幣官方推特就刪除轉發的這則關於和沃爾瑪合作的推文,而沃爾瑪也出面澄清這是假新聞。受此訊息影響,萊特幣價格應聲下跌,到22時30分基本回到起漲的初始價格,這次歷時一個多小時的鬧劇宣告結束。不過,這次鬧劇帶來的影響不得不提,一方面是對加密市場行情帶來的短時大幅波動,萊特幣的強勢拉昇成功的帶動了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資產聯動上漲,但隨後該訊息被闢謠之後,一眾跟漲加密資產同步轉頭下行。在此期間,從歐易OKEx平臺LTC/USDT現貨交易和LTCUSD永續合約交易短時放大的交易量來看,在前半個小時的拉昇過程中,有不少投資者在現貨市場和合約市場上進行了追漲,從第三方資料網站bybt當日統計的加密資產合約市場強平資訊也能側面驗證這也一點:資料顯示,9月13日當天,合約市場空頭被強平的倉位價值為1.69億美元,而多頭被強平的倉位價值超過了5億美元,是空頭被強平倉位價值的3倍左右。另一方面是加密市場內頻頻出現的不實訊息對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信心等多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容小覷的,比如在今年7月26日傳出的“亞馬遜計劃在2021年底之前接受比特幣支付”的訊息,翌日就被亞馬遜官方闢謠,這次烏龍同樣引起了比特幣價格不小的波動。而事實上,這兩次訊息事件發生的時間間隔還不到兩個月。

就加密市場當前發展階段的特點來看,類似的訊息事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概率還是會發生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知不可阻止的。那麼對於這個市場上的廣大普通投資者來說,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將這類不實訊息對自己投資決策的影響降到最低呢?或許是可以的,比如在平時有意識的去了解更全面的行業資訊,使自己在下一次看到虛實難辨的訊息時有更準確的判斷力,以這次沃爾瑪事件為例,很多人或許僅僅知道沃爾瑪是全球領先的零售巨頭,但並不瞭解它其實早已涉足區塊鏈業務。接下來我們就這個話題進行展開,為各位讀者梳理一下到目前為止,有哪些知名跨國企業佈局了區塊鏈,或者宣佈接受加密資產支付,並在此基礎上簡單聊一聊識別不實資訊的可用邏輯。

根據智慧芽全球專利資料庫顯示,截至2021年8月,全球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申請已超6.9萬件,其中有效專利1.4萬件。從申請人所在地區來看,排名前三的是中國、美國和韓國。由於區塊鏈業務在目前的發展階段是技術主導型產業,所以從專利申請量的維度可以更直觀的體現出某一實體組織在區塊鏈產業中佈局的深度。

切換到企業主體的區塊鏈專利申請量角度,據零壹財經發布的“2020年全球區塊鏈專利排行榜TOP100”榜單,在全球所有擁有區塊鏈專利的國家當中,中國公司規模和專利申請數量上均排在世界首位,截至2020年,有3,218家中國公司,累計申請20,434件區塊鏈專利,分別佔全球總數的54.3%和53.7%。其次,美國有2,048家公司參與區塊鏈專利申請,專利數量累計達到10,921件,分別佔全球總數的34.6%和28.7%。

全球主要國家區塊鏈專利申請公司數量和專利申請數量(截至2020年),資料來源/製圖:零壹智庫

具體來看,在2020年區塊鏈專利排行榜TOP100中,中國有52家公司入榜,其中阿里巴巴、騰訊和平安集團3家公司位居前三,IBM、nChain、MasterCard、沃爾瑪Walmart等美英企業緊隨其後。

2020年區塊鏈專利排行榜TOP100(部分),來源/製圖:零壹智庫

對於排名前三的企業,它們所涉及的區塊鏈業務,我們或多或少有所瞭解,在這裡暫且略過不表。

接下來是IBM。提起IBM就不得不說超級賬本(Hyperledger)專案,早在2015年12月,在Linux基金會的主導倡議下,IBM和其他29名成員共同創立了Hyperledger開源專案,致力於將區塊鏈的解決方案應用於各個行業。在Hyperledger聯盟中,IBM主導孵化的Fabirc子專案,首先滿足了各商業應用場景需求的智慧合約執行。到2016年2月,IBM推出了區塊鏈服務平臺BaaS,為IBM在多元領域的不斷涉獵和對應技術工具的高效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IBM繼續推出了基於區塊鏈和Stellar協議的全球支付系統IBM Blockchain WorldWire,使金融機構能夠在幾秒鐘內清算和結算跨境支付,並進而開發了對應的區塊鏈支付系統。2019年末,跨國支付網路WorldWire已融入6家國際銀行,其Lumens正在加速發展為各國法幣間的橋樑貨幣,進入更廣泛的跨境交易市場。

至於本文的主角之一——沃爾瑪Walmart。沃爾瑪入局區塊鏈的時間同樣很早,在 2016 年時就開始試用分散式賬本改進其供應鏈,2018 年開始宣佈要求其部分食品供應商使用 IBM Food Trust 區塊鏈應用系統,在眾多日薄西山的零售企業之中實現了突圍。值得一提的是,在食品安全領域上,沃爾瑪還與IBM、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實驗室等單位在2017年成立了安全食品區塊鏈溯源聯盟,旨在透過區塊鏈技術進一步加強食品追蹤、可追溯性和安全性的合作,中國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而作為為全球軟體模型制定了統一標準的IT頭部公司,微軟在2015年11月也啟動了一個名為“AzureBaaS”的專案,將區塊鏈技術引入Azure,為使用Azure雲服務的客戶提供BaaS服務。

谷歌在區塊鏈產業上的佈局同樣深遠,在2016年,谷歌就和亞馬遜AWS一起為以金融機構為主的客戶群提供支援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雲服務。在隨後的三年裡,雲服務成為谷歌佈局區塊鏈的重要切入口,之後,谷歌又與Chainlink等多家區塊鏈領域的領先公司合作,將區塊鏈技術引入谷歌雲,以此來探索使用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分類式賬本技術以及使得智慧合約能夠安全地訪問鏈外資料來源、傳統銀行支付與網站API。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跨國企業,像Facebook、美國銀行、聯邦快遞、KIK等多個不同領域的大企業也均在區塊鏈技術上深耕已久,在此就不再一一展開介紹。

最後再來聊一聊傳統企業宣佈接受加密資產付款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利益考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上萬家大中型企業宣佈接受以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資產作為消費者備選的付款方式,那站在這些企業的角度看,他們是真的因為看好加密資產的發展前景而這樣做的嗎?或許不一定。因為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盈利才是第一位的,它們宣佈接受加密資產作為支付方式,看到的是加密市場不斷壯大的過程中,愈發龐大的使用者基數,為了更好的留住這部分消費者,增加這種新的支付方式無疑是明智的。但是換個角度,如果接受消費者直接以比特幣等加密資產作為付款方式,那麼就相當於將這些加密資產潛在的價格波動風險轉移到了企業身上,這顯然不是最優選項。更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那就是透過Visa、萬事達、PayPal等這些能夠快速處理加密資產和法幣交易兌換的中間機構來完成交易。回到開篇提到的沃爾瑪宣佈支援用萊特幣進行線上付款”的訊息,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來考慮,在很大程度是不符合沃爾瑪利益最大化的需求的。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