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看到一個多鏈的世界嗎?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Aftab Hossain

編輯:南風

頭圖來源:Medium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兩大盈利程度最高的公共區塊鏈網路是以太坊和比特幣,且坦率地說,它們之間甚至還差得很遠。

以太坊是世界上市值第二高的區塊鏈,也是可程式設計、Dapps (去中心化應用) 領域領先的公鏈。它已經為諸如 DeFi(去中心化金融) 和 NFT(非同質代幣) 等創新應用證明了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現在,大多數加密貨幣領域的新用例首先出現在以太坊上,之後一些活動再有選擇地從以太坊傳播至其他鏈上。

比特幣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區塊鏈。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區塊鏈網路,它已經存在了最長的時間,並作為“數字黃金”展示了其產品市場契合度。

這兩大區塊鏈網路都為其使用者提供了價值,以至於使用者願意支付可觀的費用來使用它們。下表資料基於 2021 年4月4日 cryptofees.info提供的資料,表中彙總了各個區塊鏈網路當天的交易費和7天平均交易費:

資料來源:cryptofees.info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有趣的點:

使用者願意支付鉅額費用使用以太坊 (超過了比特幣網路交易費的5倍,超過了幣安鏈網路交易費的1000倍);

絕大多數其它公鏈網路只產生了極少的交易費。

你可能會問:“呃,收費不是一件壞事嗎?難道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能夠免費或者廉價地使用這些區塊鏈嗎?”

但事實上,區塊空間(也即交易資料被打包提交進區塊鏈的場所)在任何一個區塊鏈網路上都是有限的。沒有哪個區塊鏈可以在不招致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極大地降低的情況下,無限地進行擴充套件或提供免費的交易。

交易費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合理地衡量公共區塊鏈的使用情況。如果沒有交易費,這些提供了經濟價值的區塊鏈網路 (比如以太坊和比特幣) 將被交易淹沒和壓垮。實際上,我們可以將公鏈網路產生的交易費作為一個指標,用於評估這些區塊鏈網路為使用者創造的最低經濟價值。如果使用者無法從網路交易中產生至少這麼多的價值,那他們就不會為交易而付費了。

從本質上說,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區塊鏈不為其使用者提供價值,但這確實意味著,相對於以太坊和比特幣,其它區塊鏈可能有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容量。但如果以太坊和比特幣的費用如此之高,為什麼其他區塊鏈沒有吸收更多的使用者/交易活動?

要評估這一點,我們必須考慮其他區塊鏈提供的價值主張,以及與以太坊和比特幣相比,它們的價值主張如何。

01公鏈的價值主張

我將把“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定義為某個區塊鏈網路為使用者創造的獨特價值,這種價值在其他區塊鏈網路找不到。以太坊和比特幣都有相對明確的價值主張。

以太坊和 ETH 的價值主張是:

使用 ETH 和其它基於以太坊的資產進行最大限度的抗審查交易;

使用 ETH 和其他基於以太坊的資產進行明確的、基於智慧合約的互動;在這個強大的、可組合的生態系統中,每天都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資產被交易;

在 DeFi 等應用中使用 ETH 作為一種“可程式設計的價值儲存”資產;

使用 ETH 作為 NFTs 和其它數字產品或服務的“記賬單位”;

使用 ETH 作為一種“交換媒介”,(以 Gas 的方式) 為以太坊區塊空間和以太坊經濟體中的其它數字產品和服務付費;

比特幣和 BTC 的價值主張是:

使用 BTC 進行最大限度的抗審查交易;

使用 BTC 作為一種“價值儲存”巨集觀經濟資產;

使用 BTC 作為一種“交換媒介”,用於為比特幣區塊空間付費。

以太坊和比特幣提供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那麼,其它區塊鏈網路--尤其是諸如幣安鏈、波卡 (Polkadot)、Cardano 等--能提供什麼價值?坦率地說,這些區塊鏈的價值主張很混亂,並不能使它們有效地區別於以太坊,且它們彼此之間也沒有有效的差異。

1) 許多區塊鏈網路聲稱其擁有「提升的交易吞吐量」並將之作為一個主要賣點,但這些區塊鏈中的大多數都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折衷,以實現其交易吞吐量的提升。開發者們對這些折衷瞭然於心,因此許多最有才華的 App 開發者主要專注於以太坊。

此外,如果所有其它區塊鏈網路都聲稱能提供同等程度的額外吞吐量提升,那麼這種價值實際上已經商品化了,也即不再唯某條鏈獨有了。這就使得任何單個區塊鏈都不太可能吸引大量的經濟活動,以形成一個經濟網路效應和可組合的生態系統。

2) 另一些區塊鏈網路則聲稱,它們將作為一箇中心樞紐 (hub),建立一個由子鏈和 Apps 組成的強大生態系統(備註,比如 Cosmos 採用的 Hub-Zone 模式,Polkadot 的 Relay Chain/Parachain 模式,詳情見👉《Cosmos 與 Polkadot 的五大區別》)。

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認為,某個區塊鏈簡單地宣稱自己是“中心鏈”或“由許多區塊鏈 (即子鏈) 組成的網際網路”的想法很天真。這是因為,當“中心鏈”依賴於將有機經濟活動聚集起來時,它們不能提前宣稱自己是中心鏈;它們必須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地積累使用量和價值。試圖提前設計這種價值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實際上看到以太坊正在成為一條天然的“中心鏈”,幾乎所有其它區塊鏈都熱衷於搭建自己的橋樑以與以太坊實現跨鏈。

3) 還有一些區塊鏈網路表示,它們的鏈上治理要比以太坊的由共識驅動的 (鏈下治理) 發展模式更好。問題是,市場尚未表明它們的治理在公共區塊鏈網路中是可取的。針對這些鏈上治理模式的許多批評指出,其本質上會導致未來的寡頭治理行為或者審查。時間會證明一切,但這種價值主張可能與中央集權或政府管理的系統沒有足夠的區別。

但對於其他區塊鏈,我能確定的兩個最好的潛在價值主張可能是:1) 圍繞其他鏈出現的社群,2) 開發一些特定利基市場的用例 (並最終接受作為以太坊側鏈)。

就它們出現的社群而言,我確實認為,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會聚在一起,共同開發和執行一個共同的願景。他們可能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根據自己的規則來開發某條鏈,將自己的哲學和信仰融入其中。我認為,我們可能會看到這種擁有一些經濟活動的市場細分,進而引發其它區塊鏈的崛起;這要麼是持續一段時間的,要麼是無限期的。它們的整個經濟生態系統可能是建立在它們的網路之中,只是鬆散地連線到以太坊網路。

也有可能是一些鏈會根據選定的利基市場用例進行最佳化,基本上成為一條“自嗨”的區塊鏈,但實際上成為一條以太坊側鏈。例如,今天我們在 Flow 區塊鏈上就可能看到這一點:Flow 正試圖搭建一條專注於 NFTs 的區塊鏈,雖然 Flow 透過一些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和高交易吞吐量 (因為其大大降低了去中心化) 而獲得了早期的成功,但除了一些經過精心策劃的 NFTs 或原生金融應用之外,Flow 在其他方面也舉步維艱,沒有一個動態經濟。這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者他們可能會更專注於成為以太坊的橋接側鏈。

02我對多鏈世界的看法

對於其他鏈來說,目前要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以太坊的 Layer2 技術 (L2)。本文不對 L2 技術進行深入討論,但目前正在開發的各種 L2 技術來擴充套件以太坊,其中最有希望的是 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Rollups。如果成功,它們可以將以太坊擴容幾個數量級,同時這些 L2 網路依賴以太坊 (即 Layer1) 提供安全保障。這些 Rollups 鏈也可以在本地與基於以太坊的資產進行互動,並直接從以太坊 (L1) 繼承信任最小化的操作。

其中一些 Rollup 解決方案已經在執行中,但在採用方面存在障礙 (如廣泛的 EVM 相容性、不同的 Rollup 鏈之間的通訊等)。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許多障礙有望被克服。

因此對我來說:

以太坊 L1 明確的長期價值主張是,推動需要最大程度的抗審查、需要在以太坊 L1 生態系統中的可組合性以及在本地訪問 ETH 和其他本地資產的去中心化經濟活動;

以太坊 L2 的價值主張是,使用以太坊本地資產實現更高的吞吐量活動,擁有與以太坊 L1 類似的信任假設 (無需信任性),但最初減少了可組合性;

中心化側鏈的價值主張是,由金融實體和其他機構管理,這些實體/機構自己執行相容於 EVM 的“內部”Apps 版本,但保留對側鏈生態系統的完全或聯合控制。

在這個世界中,經濟結算和安全性成為以太坊 L1 的主要價值主張,L2 和中心化側鏈作為計算層來使用這些資產。L2s 可以與那些基於 L1 的資產互動,而不需要額外的信任假設;而側鏈可能需要大量額外的信任假設 (對於某些情況/用例來說,這是可以接受的)。

在我看來,真正的問題是,其他的 L1 鏈能否提供一個人們願意為之付費的真正價值主張?我目前的回答是我尚不確定,但我的回答傾向於否定。就其它區塊鏈目前的狀態而言,許多鏈處於「去中心化的以太坊」和「中心化側鏈」之間的一個令人不安的中間地帶。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這些區塊鏈能夠證明自己擁有公平、抗審查的運作方式,並且還能發展出有活力的經濟活動,那麼它們可能會變得更有吸引力。但到目前為止,根據實際的網路交易費和使用情況,市場認為這些區塊鏈並沒有獨特的價值主張。比如,很明顯,在以太坊之後,使用最多的鏈是幣安鏈(注:作者此處指的應該是幣安智慧鏈BSC),它實際上是一條由單個機構有效控制的中心化 EVM 側鏈,而不是像其它一些競爭性的、更加去中心化的 L1 網路。但是,如果我們達到以太坊 L1 交易費的極限 (即交易費過高),且以太坊 L2 無法充分解決額外的 (使用者) 需求,那麼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總的來說,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太坊 L2 將解決大部分 (如果不是全部) 的需求,未來可能會像我一年前發的這條推文 (見下圖) 那樣。當然,我也會為犯錯留下餘地,我將密切關注未來幾年以太坊生態系統的發展,基於實際的使用和基本面,而不是進行市場炒作 (市場中不乏其它替代性的 L1 協議)。

03投資於一個潛在的多鏈世界

我喜歡的投資風格是著眼於長線。我寧願持有幾筆投資數年,而不是反覆買進賣出以不斷抓住最新一波炒作。出於這個原因,我避免了對那些自我標榜為以太坊替代品的 L1 協議的長期投資。當前一些區塊鏈標榜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以太坊”,這並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價值主張,尤其是考慮到建立 (與以太坊類似的) 經濟網路效應存在的難度,儘管它們可能提供基於敘事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投資回報。

此外,當前其他 L1 協議將不太可能能夠將它們的原生代幣發展成一種貨幣形式,從而像 BTC 和 ETH 那樣在基本效用性和投機需求之上獲得一種貨幣的溢價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實際上預計貨幣的溢價需求將是 ETH 獲取其大部分金融價值的所在——即 ETH 作為 (Eth2.0) Staking 抵押品和在 DeFi 中作為可程式設計的價值儲存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為了接觸到潛在的多鏈世界,我反而更著眼於 App 層,一些 DeFi 應用正在探索部署到其他鏈上的機會。這些 Apps 大多尋求將以太坊作為一種“流動性中心”,將經濟活力推至其它鏈上,或者將經濟活力從其它鏈拉至以太坊上,以擴大自己的運營和使用者/交易費基數。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其他鏈上都沒有明顯的經濟需求,但如果這些鏈出現了真正的生態系統,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我的理論是:最好的 Apps 自然會以一種有利可圖的方式將運營範圍擴大到其他鏈,並證明這種方式的有效性。如果它們 (即這些 Apps) 成功了,它們將增長自己的經濟價值和收費潛力,我不需要猜測哪個競爭性的 L1 可能會成功,它們 (即這些 Apps) 會幫我弄清楚。

話雖如此,我不喜歡 Apps 採取一種「散彈式策略」(shotgun approach) 的方式來實現這種增長。它們應該深思熟慮,尋找機會,根據實際的使用模式和經濟活動,為現有的 App 堆疊增加收益並獲得新使用者。在我看來,簡單地“把應用扔到牆上,看看它會粘在哪裡”並不會產生長期的效果,而且可能會造成分散注意力的技術債務、管理費用和風險。

儘管如此,透過讓自己對這些 DeFi 應用資產進行多元化投資,我覺得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多鏈世界,我會有足夠的敞口。即便不是,我仍然在一些優秀的 Apps 中持有代幣,這些 Apps 很可能將繼續在以太坊上執行得非常好。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