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Fi、DeFi必有一戰?不,更可能融合

買賣虛擬貨幣


defi 問題的根本是“既要,又要,不僅,還要”。


近期行業最大的熱點,當屬知名 defi (去中心化金融)產品 lendf 被盜,損失資金近 2500 萬美元。


頗具戲劇化的是,經過團隊及眾多支持者們的努力,駭客全額返還了被盜資金,團隊已經在著手返還投資人資金。


鉅額被盜資金被返還,在駭客盜竊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對投資人和團隊來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結局。對 defi 來說也把被盜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


defi 安全問題頻發,已經有觀點認為 defi 發展的太快,是不是應該按下暫停鍵冷靜一下,也有人質疑 defi 現在的發展路線是不是走偏了。


renrenbit cmo 梓岑更是提出了“ defi 首先需要證明自己不是一劑毒藥”的尖銳觀點。


本文嘗試從 defi 和 cefi (中心化金融)面臨的問題出發,探討一下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更好發展的可行路徑。本文僅從使用者端發展進行討論。


先來看 defi 在使用者端面臨哪些問題。


一、defi有哪些問題?


defi 在使用者端的問題從巨集觀上看只有兩個 ,安全問題和體驗問題。


  • 安全問題


安全是一切的基礎,不能保證安全的金融產品,註定是失敗的。


defi 以其創新性,以及由創新性引申出的極高想象空間,被譽為公鏈聖盃。


但 defi 從 2 月 bzx 閃電貸事件,到 3 月 makerdao 清算事件,以及緊接著 4 月 uniswap 和 lendf 被攻擊事件,讓 defi 在使用者心中建立起來的信任感,一次次被削弱。


defi 的安全問題受到廣泛質疑,也讓人不得不懷疑,defi真的能成為聖盃嗎?


關於使用者信任被削弱,關鍵指標是鎖倉 eth 數量的減少。2 月 18 日到 2 月 19 日閃電貸事件爆發,鎖定在 defi 中的 eth 總量下降了 5.8%,之後一週鎖定的 eth 減少了 7.8%。


3 月 12 日到 13 日黑色星期四事件,鎖定的 eth 總量下降了 2.69%,之後一週鎖定的 eth 總量減少了 12.2% 。


圖片來源:alethio ethstats defi研究報告


無數參與者努力建立起來的基礎,可能因為幾場風險事件的爆發就全線崩潰。


lendf 資金追回之後,群裡有人問在 lendf 放了幾百萬的幣乎創始人咕嚕,lendf 重開之後還會繼續投資嗎?咕嚕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在夜深人靜時好好思考”。


更為拷問靈魂的是,如果再來幾場和 lendf 類似的攻擊事件,defi 還承受的住嗎?使用者對 defi 還會有信心嗎?


  • 體驗問題


多年來區塊鏈一直被詬病效能問題,比特幣因為效能問題已經徹底杜絕了成為電子現金的可能性,以太坊因為效能問題,dapp 發展一直半死不活,使用者量少的可憐。


區塊鏈的使用體驗不客氣的說依然非常差勁,defi 也難以突破底層公鏈的束縛,使用體驗和 cefi 差距巨大。


體驗不僅僅是指速度很慢,操作繁瑣,也包括因效能問題給使用者造成損失。


3 月 12 日加密貨幣暴跌,以太坊網路擁堵,導致 makerdao 預言機喂價延遲,被人以 0 元的價格拍走了數萬枚 eth 。不僅使maker 的資產負債表難以平衡,更讓使用者損失慘重(當然 maker 也在設法去解決問題)。


不誇張的說,現在制約區塊鏈發展的最核心因素依然體驗問題,糟糕的體驗讓區塊鏈難以大規模獲客,只能在一個狹小的圈子內費勁的折騰。


業內苦苦渴求的殺手級應用,在現有基礎設施下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所謂殺手級應用你得起碼“可用”吧,以區塊鏈現在這種殘疾狀態,想要實現大規模應用,毫無可能性。


在使用體驗如此之差的情況下,defi 想要成為聖盃,沒有可能性。


二、cefi有哪些問題?


cefi 在使用體驗上沒有大問題,最大的問題只有安全這一項。cefi 的安全問題可以分為道德風險、技術風險和監管風險。


  • 道德風險


cefi 的道德風險是最為大眾所詬病的。行業最成功的應用交易所,長期面臨天價上幣費、暗箱操作、挪用使用者資金、期貨插針、惡意跑路、花式割韭菜等指控,但交易所沒有多少辯解的餘地,有的還被抓了現行。


因為 cefi 的不透明性,自證清白極難。使用者之所以選擇他們,並不是因為相信他們不會作惡(事實上大多數使用者可能認為他們一定會作惡),只是因為確實好用,安全性相對較高,且實力雄厚具有兜底意願/能力。


從這裡可以得出什麼呢?相比道德風險,使用者更看重使用體驗以及兜底意願/能力,這是頂級 cefi 被信任、被認可的根本原因。但這是頂級 cefi 獨有的特權,一般 cefi 必須有額外的好處才能讓使用者選擇他們,實現收益與風險相匹配。


  • 技術風險


相比年齡“尚幼”的 defi,cefi 經歷了更多的被盜事件。


以比特幣被盜事件為例,2014 年佔據比特幣交易量80%的門頭溝宣佈被盜破產,被盜數量高達 744000 枚,對比特幣生態的打擊可謂慘烈。即使到現在,行業依然在擔心門頭溝剩餘的 14 萬枚比特幣會在什麼時候砸向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交易所有超過100 百萬枚比特幣被盜。除門頭溝外,bitstamp、poloniex、bitfinex、youbit、binance 等眾多知名交易所都發生過被盜事件,不斷髮生的被盜事件不斷考驗著使用者對行業的信心。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上述損失金額較大、影響範圍較廣的被盜事件,大部分交易所都自行承擔了損失,沒讓使用者利益受損。


現在使用者相信經過多年發展,中心化安全方案已經比較成熟,頂級 cefi 一次性把所有資產全部搞丟的概率已經不大(並不是沒有),以及頂級 cefi 具有強烈的兜底意願和能力,這些加起來是使用者選擇頂級 cefi 的根本原因。


  • 監管風險


政策不確定性導致的監管風險,是 cefi 難以規避的。目前的法律真空狀態,是機遇也是風險。


三、defi問題的根本


defi ( decentralized finance)是去中心化金融,其最理想的狀態是完全 decentralized ,也即完全的去中心化。在近期中國 defi 社羣的熱烈討論中,持有 defi 應該完全 decentralized 的人不在少數。


區哥對完全的去中心化沒有意見,也非常認可其魅力和想象空間,但總覺得哪裡有些不對。


咱們看一下 defi 專案方們想要實現的是什麼?如果你關注 defi 社羣的討論,就能簡單總結出如下結論:


既要去中心化又要獲取更多使用者;

不僅要獲取更多使用者還要使用者自擔風險。


  • 去中心化與更多使用者


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專案,想要獲取更多使用者,區哥認為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不是每一個專案都是比特幣,這方面區哥並沒有見過太多成功的案例。


退一步說,協議去中心化,運營中心化是否可行?當然是可行的,中心化運營更適合市場競爭,在獲取更多使用者上有明顯優勢。


但有個問題,像 lendf 這次合約被盜,開發團隊是否要承擔責任?如果用去中心化為自己開脫,但運營確實是中心化的,團隊也確實有很大的權利,如何解?


這也是梓岑在《梓岑:defi首先需要證明自己不是一劑毒藥》中所提出的:“誰來承擔開源協議的資金安全責任?


關於 defi 權責劃分,引出了下面這種有趣的觀點。


  • 更多使用者與風險自擔


defi 社羣的討論中些聲音認為,defi 要實現清楚的權責劃分,團隊不應承擔使用者使用協議所產生的風險,而應該在充分披露風險前提下,使用者風險自擔。關於風險自擔還分為了兩類,誰使用誰承擔和誰獲益誰承擔。


這一觀點隱含的意思是說,協議是開源的,使用者應該自己去看程式碼,自己去發現協議中的漏洞,如果沒能發現,抱歉那是你自己的問題。要求使用者自己去看程式碼在近幾日 defi 社羣的討論中也不罕見。


坦白說,如果真是這樣,defi 想要獲取更多使用者是不可能的,這根本就不是面向 c 端的思維。如果從商業角度考慮,這簡直毫無商業素養。


肯定會有人以網際網路基礎協議說事,那些協議能獲得龐大的使用者,為什麼我們就不能?但要想清楚,在全球 40 多億的網民中,有多大比例是直接接觸這些協議的,普通使用者只會使用在電腦/手機中封裝好的成熟產品。


這些協議真的是面向普通使用者的嗎?事實上他們是面向開發者的,且還不是所有開發者。


如果你的產品面向 c 端,卻要求使用者自己看程式碼,自己承擔風險,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抱著這種想法的專案方,請去拓展 b 端使用者,讓更多專案團隊使用你們的協議,這才是你們應該做的。


讓有能力看程式碼的人去看程式碼,讓能承擔風險的人去承擔風險,強求普通使用者承擔他們承擔不了的重擔,又怎麼可能會有使用者?


即使從風險收益的角度考慮,使用者為了一點點收益,卻要承擔失去全部資金的風險,使用者也只會用腳投票。


那如果要開發團隊承擔風險呢?


現狀是 defi 開發團隊,有些沒意去願承擔風險,因為他們自認為是去中心化的;有些沒能力去承擔風險,因為開發者可能只是幾個人的小團隊;有些是承擔不了風險,資金全部被盜,實力雄厚的團隊也無法承擔。


四、defi可能的解決方案


defi 想要在 c 端有所發展,還是要解決自身的安全問題。


對於 defi 如何提升安全性,社羣也討論出了很多方法,比如聯合多家安全機構對程式碼進行定期審計;在接入外部資產時更加審慎;為資產買入保險;成立風險準備基金;以及建立協議開發標準,讓協議能夠標準化組合等。


透過多種方法不斷提高安全性,用長時間的安全執行獲取使用者信任,這是在 c 端獲取使用者的可靠方式。雖然很多方式不那麼去中心化,但如果你的業務屬於商業範疇,就應該按照商業的基本規律來做,給使用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獲取使用者信任,就是商業的基本規律。


從感性上說 defi 走的是一條理想主義的道路,cefi 走的是現實主義的道路。理想當然是美好的,但也是艱難的,現實則是更多考量實用性。


五、cefi和defi的發展趨勢


如果把時間拉長一些,區哥認為 cefi 和 defi 的融合會是一個更可能的趨勢。這兩天 makerdao 創始人 christensen 表達了類似的觀點,christensen 認為:

defi 現在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目前所稱的 cefi 將成為各種 defi 協議(……)的前端和訪問點,您將擁有一個您信任的保管人,然後該保管人將為您與 defi 協議互動。

這一觀點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 3 月份 maker dao 引入了 usdc 這一中心化的穩定幣作為抵押品,maker dao 很明顯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而非堅守去中心化。


對於 cefi 和 defi 的融合會是更可能的趨勢,區哥在 3 月初的《交易所公鏈,噱頭還是革命?》中表達過類似觀點。區哥根據當時觀察到的現象認為:如果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線段的兩端,中心化正在嘗試走向中段。


cefi 長期面臨暗箱操作、不透明等信任問題,加之不斷髮展的 defi 又給了 cefi 強大的壓力,所以 cefi 也在尋求變革。


以三大交易所公鏈為例,無一例外都把 defi 作為了重點發展方向。binance chain 主攻 dex,幣安也投資了不少 defi 團隊;okchain 把 dex、defi、智慧合約都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對 defi 的企圖顯而易見;而對 defi 最為看重的當屬火幣,不僅投資 defi 團隊,更發行了 erc 20 版比特幣錨定幣 hbtc 佈局 defi 場景,而 huobi chain 目前透露出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只有一個 defi。


毫無疑問,cefi 們在透過 defi 謀求更開放、更透明的金融生態,而擁有海量使用者、資產的 cefi 透過和 defi 的融合將有可能創造出一個異常燦爛的金融生態。


在最後區哥暢想一下 cefi 和 defi 的融合會發生什麼?


假如火幣使用某個借貸協議搭建去中心化的理財、借貸服務,會有多大的想象空間?(正如上文所說,b 端機構是有能力看懂程式碼、承擔風險的使用者,他們使用協議就意味著承擔了風險,同時也幫助協議更加安全)


假使基於各種 defi 協議開發的產品能夠在火幣等交易所直接使用,對 defi 生態意味著什麼?


假如這個設想實現了,會發生什麼?


你會發現已經沒有了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界限,中心化系統的使用者、資金可以無縫切換到去中心化系統,這一行為會促使去中心化系統快速爆發,形成一個巨大的、充滿活力的生態。即使去中心化系統無法無縫切換回中心化系統,但已經擁有了一個如此巨大的生態,這還重要嗎?


這看起來像現實主義,但誰又確定最後不能發展成理想主義呢?


-end-


宣告: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區塊鏈研習社(公眾號)立場,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本文做了不改變原意的刪減。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