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速遞 | 互金協會李禮輝:解讀區塊鏈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中國金融

作者:李禮輝‘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

區塊鏈技術架構

  區塊鏈是各參與方基於共識機制建立數字信任的分散式共享賬本,是多種技術的整合創新:基於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上鍊資料難以篡改;基於共識演算法的實時執行系統,指定資料可以共享;基於智慧合約的自規則,技術性信任可以認證;基於加密演算法的端對端網路,交易對手可以互選。按照不同的技術架構,區塊鏈可以分為公有區塊鏈、私有區塊鏈和聯盟區塊鏈。

  • 公有區塊鏈

  公有區塊鏈架構的基本特徵是,採用開放讀寫及交易許可權的去中心分散式賬本,採用共識演算法及加密演算法的去中介數字信任機制,實行工作貢獻證明及權益證明的虛擬貨幣激勵機制。比特幣的技術平臺就屬於第一代公有區塊鏈。公有區塊鏈架構的技術性缺陷是硬體需求高,交易速度低。一是海量資料(15.730, 0.08, 0.51%)儲存需要巨大的空間,二是資料同步需要高速的網路,三是各個節點的執行能力需要達標和均衡,四是頻繁計算需要消耗巨大的電能,因而無法適應規模化、高速度的應用場景。在這種“去中心化”的架構下,形形色色的幣圈社羣,無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至今無法解決交易效率問題。

  • 私有區塊鏈

  私有區塊鏈架構的特點是,分散式賬本是有中心的,讀寫及交易許可權必須得到“中心”的許可並接受“中心”的約束和限制,私有鏈的數字信任機制並不強調“去中介”。私有區塊鏈具有傳統資訊科技架構的“中心化”特徵,但採用了分散式賬本、智慧合約、加密演算法等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平臺與現有資訊科技平臺容易整合,可以建立局域性的多維度互動架構,提高資料處理速度和品質。一些專家認為,私有區塊鏈不是真正的區塊鏈。

  • 聯盟區塊鏈

  聯盟區塊鏈一般意義上可以看作私有區塊鏈的集合,採用分散式、多中心、有中介的架構,其基本特徵是,開源式、多中心的分散式賬本,有限許可、有限授權的讀寫及交易許可權,不強調去中介的數字信任機制。區別於傳統的大中心資料架構,聯盟鏈的“中心”地位可以不是行政指定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先進性、服務友好性的競爭結果;“信任”可以來自中介、依託傳統信用模式,也可以是去中介的技術性信任。聯盟區塊鏈的技術架構,提供了規模化應用的可能性,比較適合金融交易場景特定的需求。

  我國關於區塊鏈金融的研發,包括數字票據、金融交易、供應鏈金融、資產託管、支付結算、物權存證、審計監督、資料共享等場景,大多采用了多中心聯盟的分散式共享賬本架構。區塊鏈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實踐證明,在規模化的商業應用中,聯盟區塊鏈最有可能成為主流架構。

數字信任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廣泛、高速的數字連結需要可靠、高效的數字信任。

  新一代的物聯網將全面連結生產工具和交通物流工具,全面連結生活設施和醫療養老設施,全面連結人和物。物聯網連結的速率將幾何級提升。5G通訊網路具有高速率、廣聯接、低時延特點,峰值下行速率可達20Gbps,每平方公里聯接裝置可達100萬個,時延可低於1毫秒。未來的6G勢必更高速更廣域。萬物互聯世界中的諸多連結具有控制功能或交易功能。這就需要對管理、指揮、調節的權力進行認證,需要對物權關係、信任關係進行認證。廣域、高速的物聯網所需的這類認證,是傳統的認證體系和商業信用體系無法達成的。

  傳統的權力認證和物權認證體系是中心化的,環節多,效率低,覆蓋面小。而在傳統的商業信用模式中,信任需要積累,建立信用需要較長的週期;信任需要中央節點,日常經濟行為難以成為社會信用記錄;商業信用可及範圍小,信用成本高。因而,傳統的認證工具和信用模式難以滲透數字化的物聯網。

  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建立全新的數字信任機制。

第一,區塊鏈技術透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區塊鏈可以建立一種“技術背書”的信任機制,透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以演算法程式表達規則,只要信任共同的演算法程式就可以建立互信。進一步分析,區塊鏈透過“共識協議”和程式設計化的“智慧合約”,可以嵌入相應的程式設計指令碼。第二,大資料技術透過資料探勘發現信用。阿里巴巴最早應用大資料技術挖掘小微企業的信用,發展小微金融業務。2016年,螞蟻金服和網商銀行就為500多萬戶小微企業累計發放貸款8000多億元,這些貸款流向實體經濟的底層。此後,越來越多的科技平臺、金融機構推出了基於大資料技術的信用服務。這裡的關鍵是,運用大資料技術發現信用,創造信用,發掘普羅大眾的信用價值,推進信用普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第三,應用數字技術進行身份認證和物權認證。整合應用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可以對人或物進行特徵識別和時空定位。可以認證身份,確認點對點、端對端的控制、指揮、調節的權力;也可以認證資產,確認物權的價值和歸屬。數字信任的價值在於可以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環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紐帶,節約信用形成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加持商業信用;可以在廣域、高速的網路中建立零時差、零距離的認證工具,提高物聯網的實際效率和執行可靠性。進一步分析,數字信任的主要優勢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

區塊鏈金融

  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慧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

  區塊鏈技術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礎較弱的金融場景中具有特定優勢。

第一,鏈式區塊資料結構、共識機制、時間戳和金鑰等技術,有助於防止原始資料篡改,控制資料洩露風險,保護隱私和資料安全。第二,分散式架構、端對端網路有助於資訊並行傳遞,管控並行交叉,提升業務處理效率。第三,智慧合約有助於實現交易規則的差異化和可信度,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執行,保證交易時效,避免虛假交易、重複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場景中,可以解決多方協作業務結構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將核心企業信用傳導至更多層級;可以將商業約定納入智慧合約,實現交易自動化,防止出現資金挪用、惡意違約等問題。

在庫存融資場景中,結合物聯網技術,可以進行質押物的實地實時監控,實現出入庫記錄和質押記錄的安全儲存和可信共享,避免庫管人員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防止融資方、倉儲方可能出現的欺詐、舞弊風險。

在跨境支付結算場景中,可以建立付款方、轉賬服務商、銀行、收款方等參與主體的多方互信,可在執行反洗錢與合規檢查的過程中實現資訊共享和監控同步,從而最佳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資金佔用成本。

在數字資產存證場景中,可以對數字化資產進行資料資訊固化、存證和溯源管理,認證物權歸屬,有助於保護物權和智慧財產權,便於進行數字資產交易。

在保險核保理賠場景中,可以對保險資產資訊進行連續性、真實性管理,在保護隱私前提下實現投保方、保險方、監管方的資訊共享,提高業務效率,維護各方權益。

在資產證券化場景中,可以提供底層資產的完整資訊,真實記錄資產轉讓過程,並保持資訊同步,便於各參與方監測和確認底層資產價值和狀態,追蹤資產所有權,避免“一筆多賣”。

在監管科技場景中,可以為監管機構提供直接的監管資訊通道,提供實時可信的交易資料記錄,提供風險預警訊號,改進金融資料包送流程,提升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和被監管成本。

  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已初見成效。目前,IBM、Ripple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境支付服務;香港金管局、匯豐銀行、中國銀行、東亞銀行、恆生銀行、渣打銀行和德勤聯合建立區塊鏈貿易融資平臺;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基於區塊鏈的證券交易系統Linq已提供私募股權發行交易服務;世界銀行發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債券bond-i,在區塊鏈上執行債券的建立、轉讓、管理流程,記錄二級市場交易行為;摩根大通推出基於區塊鏈的JPM Coin,用作Interbank Information Net(IIN)的支付清算工具,IIN計劃連結400家銀行,意圖替代SWIFT系統。

  微眾銀行建設的“金鍊盟”開源社羣可以應用於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社會管理、共享經濟、物權保護、慈善公益等領域。螞蟻金服建設“雙鏈通”的區塊鏈平臺,建立資料標準、認證標準和合規標準,建立智慧合約共同稽覈機制,形成能夠容納眾多參與方,能夠保護資料安全的聯盟網路。萬嚮應用區塊鏈技術建設汽車物流和石化物流管理和融資平臺,實現對貨運卡車、倉儲設施、貨物的規格、數量識別和實時定位,可以提供T+0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數字經濟國家戰略

  如何評價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現狀?我的看法是:區塊鏈底層技術尚未成熟,規模化可靠應用的技術瓶頸有待突破,我們處在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作為一種技術整合創新,區塊鏈的資料庫、P2P對等網路、密碼學演算法等基礎元件技術相對成熟,但必須進一步達到整合應用的新要求;共識機制、智慧合約等新技術有待完善。技術諮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認為區塊鏈技術發展成熟還需5~10年。

  目前,各個國家均未實現區塊鏈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我國的區塊鏈技術研發致力於突破規模化可靠應用瓶頸。一是隱私計算技術。在區塊鏈共識機制下,如何有效遮蔽敏感資訊,完善簽名技術、安全計算技術、加密技術、可信執行技術等,確保資料安全和數字連結可靠性。二是真實性監督機制。如何保證上鍊前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將區塊鏈技術用於各類資產溯源時,真正形成閉環,避免資訊失真,防止投機。三是智慧合約技術。如何避免智慧合約的技術漏洞,同時實現可控的業務邏輯修正和合約升級。四是金鑰技術。金鑰安全是區塊鏈可信的基石。在私鑰唯一性的技術結構中,如何有效防止私鑰被竊取或惡意刪除,並且能夠對私鑰丟失、被竊予以補救。五是多元化技術平臺整合。如何最佳化多維度並行互動架構,實現更多參與方之間的高效連結;如何提高資料處理的品質和速率,達到超大規模、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明確指出,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習總書記的講話,從數字經濟國家戰略的高度,指明瞭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的主攻方向、關鍵路徑和基本原則。

  實施數字經濟國家戰略,應該特別關注技術自主、數字安全和制度創新。

第一,掌握自主可控技術。我國在區塊鏈的共識機制、智慧合約等底層技術上目前缺乏自主產權。大部分應用專案採用開源區塊鏈底層平臺,進行適應性調整開發,從併發使用者數、吞吐量、響應時間、可用性、安全性等方面進行最佳化,以適應業務需求,實現身份認證、隱私保護、節點管理等功能。對國外開源程式的廣泛應用可能導致技術依賴風險,而且必須遵守開源平臺註冊地的司法管轄和法律約束,潛藏地緣性政治風險。比如,開源程式GitHub的使用條款明確規定,使用GitHub不得違反美國或其他適用司法轄區的出口管制或制裁法律。應該大力支援技術創新,力爭掌握數字技術主導權。明確數字技術、數字產業政策,對數字技術研發企業和專業人才給予稅費優惠,鼓勵數字技術研發和應用,“國家隊+民營隊”,中資加外資,大中加小微,在數字技術的關鍵領域掌握自主可控智慧財產權,在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的關鍵領域建立全球性競爭優勢。應該加緊研發下一代計算架構,確保數學演算法的公正性和正確性,確保資料的隱私性和可靠性,確保資料的全流程全週期安全,同時,確保數學演算法的速度和效率。

第二,維護數字社會安全。我們迫切需要更新安全定義、安全技術、安全制度,構建一個全新的數字安全體系。在數字連結的經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將趨近於零。這將提供更加廣泛的便捷性,也將帶來更加直接的危險性,構成重大的安全挑戰。物聯網任何一個應用系統、任何一個節點潛在的缺陷或疏漏,既可能直接導致事故,也可能成為駭客惡意攻擊的缺口;由於物聯網的高速率和廣覆蓋,既可能出現單一的突發事故,也可能出現系統性的網路戰。過去成功運用於傳統架構的安全技術和安全制度,包括應用於4G的網路管理技術和制度,未必能夠適應超規模、超高速的數字世界。

第三,加快數字制度創新。我國的區塊鏈金融標準化建設和制度建設剛剛起步。關於區塊鏈金融的技術標準、安全規範和認證稽覈制度,還不夠完善;關於區塊鏈金融的法律法規,還不夠明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設立區塊鏈和分散式賬本技術委員會,在研標準11項,涉及術語、參考架構、隱私和個人資訊保護、安全風險和漏洞等方面。國際電信聯盟ITU設立分散式賬本技術安全相關問題組,在研標準10項,涉及安全保障、安全威脅、安全框架等方面。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標準研製主要圍繞區塊鏈在物聯網資料管理、數字資產管理、政府部門應用以及加密貨幣等領域。具體來說,應在下面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應該加快數字金融制度建設,抓緊建立數字信任機制,抓緊制定區塊鏈金融監管、數字資產市場監管、數字貨幣監管、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等數字金融制度。二是應該抓緊完善關於區塊鏈金融的技術標準、安全規範和認證稽覈制度。明確數字資產的法律定義,明確智慧合約的合同性質及其有效性,明確分散式架構下的責任主體及其行為規範和監管標準。三是數字金融勢必進一步強化金融的全球化。在數字金融全球制度建設中,我國應該積極參與並努力爭取話語權。應該加強國際監管協調,促進達成監管共識,建立數字金融國際監管統一標準。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