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市暴跌的另一面,是對100萬億美元加密市場的信仰

買賣虛擬貨幣

10月11日,說是金融風暴的一天,毫不誇張,絕不過分。


一大早,美股就斷崖式暴跌,恐慌指數漲破21。同時,受美股影響,亞洲股市暴跌,A股跌破2600,基本上全部跌停。而幣市也未能倖免,比特幣價格極速下跌,直逼6300美元關口,跌破20月均線,其它市值排名前50的幣種也集體跳水。



這次暴跌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被認為具備避險屬性的比特幣。


一方面,在國際金融市場嚴重震盪的情況下,比特幣並沒能像大家預期的那樣成為良好的避險投資,不漲反跌;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歐元受到英國脫歐的持續拖累,美國、歐盟和新興國家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為數字貨幣證明其作為傳統貨幣替代品的價值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並未能乘上這個風口,反而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波動下行,今天更是集體暴跌。


不少人,開始擔心,數字貨幣市場會就此一直低迷下去。同時也開始思考,加密貨幣市場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對此,Multicoin Capital聯合創始人Kyle Samani最近發表了一篇長文,從巨集觀且長遠的視角,給出了一個客觀且漂亮的回答。


Kyle Samani,Multicoin Capital 聯合創始人


本文轉載自鏈聞 ChainNews原文作者是Kyle Samani,下面是正文。

我最常聽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加密貨幣能達到多大的規模?」對此,我可以給出一個簡短的回答:


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這有幾個原因:


一是加密貨幣是大規模的市場擴張。例如,有多少人曾以為 Uber 的潛在市場規模與在 Uber 問世之前的計程車市場規模相當?


二是加密貨幣將攫取許多充當通脹對沖工具的非貨幣資產的貨幣溢價。


在下文中,我將概述非許可加密貨幣的主要市場機會。請注意,這並不包括需要許可的加密貨幣、加密法幣、代幣化證券以及加密生態系統中的公司市值,如Coinbase。本文將重點討論在公開的、無需許可的區塊鏈中提供稀缺資源的加密貨幣,這包括BTC、BCH、ETH、XMRZEC以及所有主要的智慧合約平臺。


注:本文所有提及的美元均為 2018年的美元價計算。

加密貨幣將消耗黃金市場的絕大多數價值


世界上所有黃金的價值總計約為7萬億美元。


黃金的工業價值用於電子產品並不支援7萬億美元的估值。理性的市場參與者繼續以該價格購買黃金,這是因為黃金被看作是對抗法幣通脹的對沖手段。不過要知道的是,人類每年繼續開採一定數量的黃金,這意味著它的通脹率為 1.5%,而且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開採速度會放緩。


所有基礎層而非第二層的加密貨幣都是數字黃金,因為它們起到了對沖法幣通脹的作用。人們通常認為,像EOS這樣的加密資產與比特幣不一樣,沒法當成是傳統的價值儲存SOV資產,EOS也會以每年1%的速度膨脹。假設黃金在過去50年裡以每年1.25%的速度膨脹,那麼以每年1%的速度膨脹的資產的購買力將比黃金高出13%。




所有加密貨幣,包括 BTC、ETH 和許多其他加密貨幣,都有如下這些關鍵特徵:


  • 透明、可審計的供應時間表


  • 抗審查,沒有人可以阻止任何持有者消費自己的加密資產。


  • 非許可,使用者在開始使用這些系統前無需請求獲得許可。只要下載軟體,生成私鑰就可以啟動,不需要回答任何問題。


  • 自主權,使用者擁有自我託管的資產。使用者不需要依賴可信賴的一方,因此可以隨時帶著 10 億美元任意跨越國界。


  • 可分割


  • 便攜


  • 可互換


作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黃金除了存在的時間更長以外,在其他方面是遜於加密貨幣的。隨著尋求通脹對沖的投資者將貴金屬換成加密貨幣,加密貨幣將消耗黃金市場的絕大多數價值。


 不斷擴張的數字黃金市場 


西方民主國家擁有相當穩定的法定貨幣,如美元或歐元。其中許多人並不覺得有必要對沖其資產負債表以抵禦通貨膨脹的影響。


然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沒有這種奢侈。雖然我沒法拿出強有力的資料證明這一點,但我有理由相信,全世界約75-85%的人口寧願選擇以非本國貨幣來儲存他們的淨資產。


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推理:


如果你只能以單一法定貨幣儲存100%的淨資產,你會考慮美元、歐元、瑞士法郎、英鎊或日元以外的其他任何貨幣嗎?而這些國家的總人口,佔到了地球上70億人口的10億左右。


那些想要或需要逃離本國法定貨幣的人無法做到這一點。阿根廷人、委內瑞拉人、伊朗人、土耳其人等等,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無法在受監管的交易所獲得證券化黃金。即使這些國家都有當地的金庫,公民仍然有理由相信:一旦發生政治動盪,金庫的可靠性可能會受到內部人士或民眾的侵害。


委內瑞拉通貨膨脹率將達 1,000,000%


加密資產則是完全不需要許可的。要儲存加密資產,你只需要一部智慧手機 現在最便宜的手機價格還不到30美元和網路接入哪怕網路時斷時續、速度很慢,也都夠使了。有了這兩樣東西,地球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一種不受國家限制的財富儲存機制。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隨著這 60 億人口獲得了在無政府貨幣中儲存財富的選擇權,他們將越來越多地選擇這樣去做,數字黃金市場的規模也將因此從7萬億美元的基礎上大幅擴張。


無論怎麼強調這種市場擴張效應的重要性都不為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們可以選擇將自己的財富儲存在不受國家限制的貨幣中,而不是當地的法定貨幣。弱勢政府將崩潰,導致大量民眾遠離法定貨幣。


如今至少有93萬億美元的價值以法幣形式儲存。由於人們選擇以法幣購入加密貨幣,因此不可能準確預測這個市場擴張的規模。保守估計,我懷疑數字黃金市場的規模達30萬億美元,但也有可能是7萬億規模的10倍,也就是70萬億美元。


與此明顯相反的是,世界上85%的人口目前無法接觸不受國家限制的貨幣,他們無法共同控制那麼多財富,因此不太可能將市場規模擴大10倍。然而,這種計算並沒有認識到,所有流動資產都是以邊際價格定價的,投資 1 美元可以使一項資產的名義市值增值遠超 1 美元。


 隱藏的財富流向加密領域


全球精英將 20-30 萬億美元的財富存入離岸銀行賬戶。這麼操作資產的用意再明顯不過了:他們想向政府隱瞞資產,以免被沒收或徵稅。加密貨幣是無記名資產。假如政府文明執法,不施加身體暴力的威脅,就無法沒收加密資產。


隨著投資者逐漸瞭解到加密技術的威力,特別是門羅幣 Monero、Zcash、Grin、Tari 和 Mobilecoin 等隱私代幣,他們可能會將財富的很大一部分轉移到自治的加密貨幣中,畢竟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的財富多寡仍然受制於某個地方某個政府的突發奇想。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財富中有多少會流向加密領域,考慮到加密貨幣長期的波動性後尤其需要打個折扣,不過有理由預計物質資產將會轉移。


 加密貨幣是一種更好的財富儲存機制 


自尼克松打破金本位以來,投資者越來越多地將財富儲存在各種非貨幣性資產中,以避免法幣通脹。


為逃避法幣通脹,一些資產流向房地產、債務和股票。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10年間,各國央行大肆印鈔,主要購買的是債務。這種舉動人為地抬高了債務價格,降低了收益率,從而導致投資者將更多資本配置到其他資產類別,主要是房地產和股票。這樣一來,全球大量的財富被儲存在債務、股票和房地產中,作為避免法幣通脹的方式。


全球房地產市場價值約為225萬億美元,其中有30萬億在美國。全球股票價值約73萬億美元,其中約30萬億是美國股票。全球債務為215 萬億美元,當中約有40萬億在美國。這些資產的總價值約為513萬億美元。


看起來房地產市場總價值的1%-5%,也就是5-25萬億美元,並不是生產價值,而是一種財富儲存機制。雖然無法衡量這一點,但從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以及紐約和倫敦等特大城市中售出但空置著的大量共管公寓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基於上述原因,相比債務、股票、房地產、石油期貨、藝術品和其他產生貨幣溢價的資產,加密貨幣是一種更好的財富儲存機制。此外,加密貨幣是無記名資產,不能被扣押,不用繳納房地產稅,不像石油期貨那樣經常被轉手 優惠稅收待遇,而且流動性很好,房地產則不然。



儘管人們已經認識到許多資產可以作為對沖法幣通脹的價值儲備手段,但我認為在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將發覺非貨幣資產居然能獲得以數萬億美元計的溢價,這一點本身就十分荒唐。既然我們有了客觀上更好的無國界貨幣,資本將慢慢從這些非貨幣資產流向貨幣資產,而在這當中,加密貨幣是迄今為止最好的選擇。


 全球資產的代幣化 


房地產、債務、股票和電子法定貨幣構成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財富,而這些都不是無記名資產。


這些資產類別中的記錄儲存和資產轉移是互相分開的。管理這些資產的系統則相當複雜、不透明、緩慢,而且收取的費用五花八門。


如果我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歷史包袱的情況下重新構建所有資產所有權系統,我們將如何做到這一點?


從技術層面來說,答案其實很清楚:


資產所有者或託管人生成私鑰,在表明資產轉移的訊息上簽名,然後將這些訊息廣播給公眾,以便全世界都可以驗證稀缺資產沒有被雙重支付。每個私鑰都繫結到一個公鑰。在需要了解客戶/反洗錢KYC/AML的地方,可以將公鑰對映到某個非鏈身份系統,比如個人的納稅號。


換句話說,這就是區塊鏈。


包括法幣在內的全球所有資產價值超過700萬億美元都將透過區塊鏈代幣化。其中部分割槽塊鏈將是許可鏈,其他則可允許中央銀行印製鈔票。但是無論怎樣,世界上所有的財富都將被代幣化。


這不是空想:全球資產很有可能在一個公開的非許可鏈上代幣化。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這個區塊鏈將會帶來數以萬億計的價值。


在所有區塊鏈中,既包括工作量證明 PoW,也包括權益證明 PoS 系統,安全性主要取決於基礎層代幣的網路總價值,其次則是通貨膨脹率。


換句話說,區塊鏈只有在有價值的時候才安全。


這個過程不斷迴圈,它正是強大的網路效應的源泉。


去中心化的金融應用和服務


從國家安全形度來看以太幣,其價值或許低估。正如該所解釋的那樣,保護全世界所有資產的區塊鏈必須是有價值的。我們不知道1萬億美元基礎層的價值是否可以在頂部獲得10萬億或者100萬億的價值,但我的直覺是,這個比例應該介於1:10到1:100之間。

這個範圍的理由何在?以目前加密市場的規模來看,這些比率貌似很危險。然而,隨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財富被儲存在區塊鏈上,大數定律成為現實,因此更難以從絕對意義上攻擊這個系統。接下來的問題是,令安全性失效的比例是多少?即使有500萬億美元儲存在公共鏈上,以1:1000的比例來計,這意味著基礎鏈的價值僅為5000億美元,而且它可能被攻擊幾百個基點。我憑直覺認為,這是一個過於激進的假設,但在大約5-50萬億的價值範圍內,可以保護網路免受任何攻擊者的侵害。


目前尚不清楚投資者為了確保其剩餘資產的安全,是否會選擇將資產儲存在這種原生的、不受國家限制的貨幣中,具體又會採用何種方式。不過,將這些疑問跟接下來我們將談到的觀點相結合,將更加有趣。


 加密市場誠實、透明、市場化、全球化、無風險的利率 


如果你不是用CPI來定義通脹,而是以政府印鈔的數量來定義通貨膨脹,那麼世界上大多數政府國庫券的實際利率都是負數。


這實在是太瘋狂了。


在像比特幣這類供應量固定的PoW系統中,閃電網路的流動性市場將設定該系統的無風險利率。在像以太坊2.0和EOS這樣的PoS系統中,系統的無風險利率將是透過押注資產獲得的利率。


如果投資者選擇PoS系統中鎖定資本以獲得無風險利率,即使是在長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他也一定會戰勝通脹。鑑於比特幣的嚴格上限,為閃電網路提供流動性的投資者也將戰勝通脹。


從長期來看,這將改變資產配置者對所有其他資產的無風險利率、收益率和風險溢價的看法。這最終將加速和擴大資本從其他資產流向加密市場。


與這一觀點明顯相反的是,尤其是考慮到帶有較長解禁期的 PoS 系統 例如以太坊的 Casper,加密資產相對於美元仍會有一定程度的波動性,而且其回報率相對於美元來說,也並非全無風險。在實踐中,投資者不必擔心這一點,因為他們可以透過賣出期貨來對沖風險。


 新的可能:智慧合約


從巨集觀經濟的角度來看,人類在全球範圍內創造新財富的唯一途徑是為生產過程增加價值,這需要專業化,並最終透過貿易來衡量。


暴力和通貨膨脹不可能把這張餅做大;相反,它們只是改變了現有財富的所有權,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它們實際上是在摧毀財富。


在股份公司發明之前,公司的規模不可能超過直系親屬的範圍之外。15世紀股份公司的發明改變了這一點,允許投資者共同承擔風險、分享回報。這項發明是協調人類經濟活動的新方法,它促進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財富創造大爆發。


在過去的100-150年裡,隨著金融體系確立了將股權概念從私人市場擴充套件到公共流動市場的手段,這一程序急劇加速。


自股份公司問世以來,以太坊、EOS、Dfinity、Algorand、Kadena、Tari、Solana等智慧合約平臺首次促進了前所未有的新型經濟活動形式。這最終不僅會帶來更多的貿易,還將令貿易更高效,透過開闢我們今天甚至無法想象的新設計空間,加速財富創造的步伐。

隨著全球經濟同時發展的既國際化、又本土化以犧牲國內貿易為代價,將湧現出大量的機會,令人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透過智慧合約來接連供需。



在這個階段,無摩擦和可程式設計的價值流動的綜合影響是無法估量的。人們普遍預測,智慧合約將開啟新的貿易形式,並保證現有企業不會扼殺創新,如果這個猜測沒錯,那麼其規模可能以數萬億美元計。


這被廣泛地稱為「Web3」願景或「價值網際網路」,不過還沒有精確的定義。


 100萬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市場 


為了理解這個機會的有多麼巨大,讓我們來加一加,做個大致的計算:


數字黃金:30-70 萬億美元


縮小房地產、股票和債務的貨幣溢價:5-25 萬億美元


替代離岸銀行賬戶:1-10 萬億美元


確保全球資產安全:1-10 萬億美元


區塊鏈帶來的新經濟活動:1-10 萬億美元


總而言之,有一條通向50萬億美元的比較清晰確定的道路,一條通向100萬億的挺合乎情理的道路。



我得儘可能清楚地說明這一點:上面描述的一切都與美元、歐元和其他主要法定貨幣的持續主導地位並行不悖。


加密貨幣不需要挑戰美元的合法地位就能實現100 萬億的市值。加密貨幣要做的,將是挑戰委內瑞拉玻利瓦爾、阿根廷比索等弱勢貨幣的合法性,擠壓房地產、債務和股票的貨幣溢價。


最後只剩下了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