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社交平臺發幣均受阻:美國監管為何如此嚴格?

買賣虛擬貨幣

2019年6月5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後文簡稱SEC)正式起訴被稱為“西方微信”的社交平臺Kik,稱其在2017年9月非法發行價值1億美元的Kin代幣;

10月12日,SEC獲得緊急限制令,叫停美國社交平臺Telegram及下屬實體Telegram Open Network(後文簡稱TON)在美國發行價值17億美元Gram代幣的計劃;

10月16日,據路透社訊息,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美聯儲)理事佈雷·納德(Lael Brainard)表示,社交巨頭Facebook的加密貨幣Libra計劃除非克服“一系列法律和監管的核心挑戰”,否則無法完成首筆支付。

從SEC到CFTC,再到美聯儲,美國監管機構對想要進軍加密貨幣領域的社交平臺十分不友好,哪怕這家公司的運營地並不在美國。

文/一柒

編輯/墨菲

來源/麻瓜派(ID:muggle_block)

社交平臺齊發幣 

2009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一群學生們共同創辦了一款名為Kik的移動聊天應用產品,比微信還早了兩年。靠著早期入場的契機,一經推出便在兩週內吸引超過100萬使用者註冊。

Kik的CEO兼創始人特德·列文斯通(Ted Livingston)曾公開指出這款產品的特點是純粹讓聊天先行,可以透過手機通訊錄匯入好友。他還將Kik與Facebook做對比:“Facebook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想要收購Snapchat,恰恰是因為Facebook Messenger並不是一個真正以聊天為重的平臺。”

與如今的微信相似的Kik聊天介面

2015年8月,Kik完成了由騰訊領投的5000萬美元D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註冊使用者數超過2.4億。

但在靠著使用者增長紅利快速壯大的時候,Kik卻未能及時將平臺的流量紅利轉化為現實利益。

Kik的加密貨幣計劃始於2017年,這一年比特幣、以太坊價格創造歷史新高,ICO專案層出不窮。2017年6月,Kik宣佈,在加密貨幣行業之外,自己成為第一家推出加密貨幣Kin的公司,計劃透過ICO再一次進行融資。據公開資料顯示,這次ICO融資使Kik獲得了近1億美元。

特德曾表示:“我們很難與西方世界的很多公司競爭,他們啥都有,可以橫掃世界……ICO和網際網路剛剛萌芽時候的網路世界非常相似,有人賺的盆滿缽滿,有人輸的傾家蕩產,但那裡始終充滿無數的可能性。”

在2017年推出ICO的還有Telegram。

Telegram的創立比Kik晚4年。2013年,俄羅斯一名極客帕維爾·瓦勒耶維奇·杜洛夫在德國創立“加密版的微信”。

據星球日報文章顯示,Telegram最大的特點在於,能將對話內容進行加密傳輸,並支援設定聊天記錄定時銷燬、支援一鍵刪除賬戶以及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奉行隱私至上的杜洛夫曾拒絕俄羅斯監管機構訪問Telegram使用者聊天內容的申請。這一舉動使得Telegram遭到俄羅斯相關部門的封殺,但也由此吸引了眾多隱私愛好者和區塊鏈業內人士的鐘愛。

與特德一樣,杜洛夫也在2017年的加密貨幣牛市中試圖透過ICO方式募資,以保證Telegram的持續執行。

不過杜洛夫的區塊鏈專案並未公開進行融資,直到今年10月初,Telegram才在官方網站正式公佈了其區塊鏈專案TON和將要公開發行的代幣Gram服務條款。

值得一提的是,TON在私募中獲得了來自175名投資者17億美元的資金,這也讓Telegram成為當時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歷史上融資金額最高的公司。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Telegram的月活使用者就超過2億,而如今其下載量更是達到了3.65億。

而Telegram融到的17億美元,在Facebook眼裡或許只是個“小目標”,因為後者在剛宣佈將推出數字貨幣專案時,打算“錨定美元、英鎊等一籃子法定貨幣”,頗有要搞世界級數字貨幣專案出來的野心。

今年6月,Facebook宣佈將推出數字貨幣專案Libra,還在瑞士成立了Libra基金會,一度吸引了包括Visa、萬事達卡、PayPal等各行業巨頭的加入。

三個社交平臺都要入局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不僅可以幫助他們以更快的速度籌集到更多的資金,還為這個行業注入了更多積極因素。

然而,讓特德、杜洛夫、Facebook CEO馬克·埃利奧特·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都沒想到的是,今年美國監管機構多次發力,導致他們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專案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SEC無情打壓 

首先遭到打壓的是特德的Kik。今年6月5日,SEC以非法發行價值1億美元的數字代幣證券,起訴了Kik。

在SEC釋出的新聞稿中,它指控Kik在向美國投資者出售代幣時,沒有按照美國證券法的要求,對代幣的發行和出售進行登記。

事實上,在Kik進行ICO後獲得的1億美元融資裡,有5500萬美元是美國使用者提供的。

此外,SEC還細數了Kik的其他罪狀,包括Kik在進行ICO時並未如實告知投資者公司的財務狀況、CEO特德一直在站臺忽悠、公司從未盈利等。

當時的檔案一出,Kik代幣Kin應聲下跌,兩小時內跌幅達25%。

但面對SEC的嚴厲打擊,特德卻反駁道:“SEC對2017年我們ICO的事實描述具有嚴重誤導性,我們會在法庭上說出事實的真相……我們也希望透過本案讓人們明白:證券法不應該適用於一種在幾十個應用中被數百萬人使用的貨幣。”

據CoinDesk此前文章顯示,特德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在這個案子上他們已經花費超過500萬美元。

而Kik的後續發展還因此受到影響。今年9月底,Kik的母公司Kik Interactive宣佈將關閉Kik Messenger社交應用程式,還將員工人數從150人削減至19人,未來將全面聚焦加密貨幣業務Kin。

據麻瓜派(ID:muggle_block)查詢資料後發現,Kik Messenger並不會從此關停,而是要換東家。特德也在推特中指出Kik被人收購了,還簽署了意向書。

特德推文截圖

由此看來,特德似乎打算透過賣掉Kik的方式甩掉無法轉化為現金的“拖油瓶”,全力投注加密貨幣。

業務體量更加龐大的杜洛夫和扎克伯格,則面臨更嚴肅的監管。

今年10月9日,SEC宣佈,對在美國和海外進行未註冊的數字代幣發行的Telegram Group及其全資子公司TON Issuer發起“臨時限制令”。

而SEC在檔案中提到的限制理由與前文中對Kik的限制理由基本一致,它指出,Telegram並沒有按照 1933 年《證券法》的註冊規定,將Gram代幣進行註冊;此外,Telegram也未能向投資者提供有關Gram代幣和Telegram業務運營、財務狀況、風險隱私和管理的資訊。

到了10月12日,SEC宣佈禁止TON代幣在美國發行,同時起訴了TON團隊。

SEC下達監管命令後,TON也曾試影象Block.One一樣,透過繳納罰金與SEC達成和解,但這一點目前還並未與SEC達成一致意見;同時,TON團隊也聯絡了私募投資者們,詢問是否可以將Gram代幣延期一年發放。

因為按照規則,如果TON團隊沒有在10月31日前在主網上公開發行Gram代幣,此前私募的17億美元就必須如數歸還給投資者。

而據CoinDesk最新訊息顯示,Telegram已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投資者們,將推遲啟動TON區塊鏈專案,把原來的截止日期從2019年10月31日推至2020年4月30日。同時,投資者需要在10月23日之前簽署一份批准延期的表格,如果大多數人選擇不簽署,則投資者可以獲得此前投入資金的大約77%。

但目前這次監管事件還沒有結束,SEC訴Telegram的法庭聆訊將於10月24日舉行。

與前兩者相比,Facebook發幣計劃最晚,但遭遇的監管態度最苛刻——只出了個白皮書、建了個基金會,就遭遇到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監管機構一致的反對。

截至麻瓜派(ID:muggle_block)發稿時,包括美國參議院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SEC等在內的監管機構和政府部門就已多次就Libra專案召開聽證會。

而10月23日,扎克伯格還將親自出席名為“審查Facebook及其對金融服務和住房部門影響”的聽證會,屆時也必將有更多官員就Libra專案對扎克伯格發出詰難。

此外,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此前說好要加入Libra董事會的7家企業,在監管重壓下紛紛宣佈退出該專案,其中包括信用卡品牌Visa、支付公司萬事達卡、電商企業eBay、支付系統Stripe、支付系統Mercado Pago、支付系統PayPal、網際網路訂閱服務平臺Booking。

甚至連Libra專案主體的運營地瑞士都在接到美國監管機構三番五次的“威脅”後,開始對Libra態度強硬了起來。

美國加密貨幣監管為何如此嚴格? 

事實上,美國監管機構不止對社交平臺的加密貨幣專案嚴格,而是對所有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東西,下手都比較狠。

從Block.One不得不為了解決監管問題向SEC支付高達2400萬美元的罰金,到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NYAG)對USDT發行方Tether涉嫌非法挪用資金、欺騙投資者長達半年的指控,多方資訊綜合顯示,美國加密貨幣監管環境正越來越嚴格。

即使是獲得過監管機構認可的加密貨幣公司,也紛紛選擇“出逃海外”。

據麻瓜派(ID:muggle_block)此前文章《Circle轉型:從高盛、百度追捧,到放棄比特幣支付改做穩定幣》顯示,即使在2015年就已經拿到紐約金融服務局頒發的第一張數字貨幣許可證BitLicense的Circle,仍在前段時間選擇將部分業務往監管環境更為透明和寬鬆的百慕大轉移。

Circle創始人傑瑞米還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美國監管存在很多弊病:“不確定性和限制性監管環境的結果已經導致許多數字資產專案和公司在美國境外註冊,並阻止美國個人和企業獲得相關產品和技術”。

然而,在充滿諸多限制的嚴格監管條件背後,有著監管機構嚴密的邏輯。

一方面,為了保障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監管機構必須充當一個“嚴厲的老父親”的角色。

伴隨著加密貨幣行業野蠻發展,出現了隨意增發、資金被盜、客戶資訊洩漏等事件,而這三點中的任意一點都不利於參與到加密貨幣行業中的普通美國使用者。

據鏈塔智庫此前文章分析指出:

出於利益,在監管不健全、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私人公司一定會選擇超發穩定幣,這就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進一步提高整個市場投資者的風險,使市場向更小規模的萎縮惡性迴圈。這種情況必須引入高緯度的公權力,建立能促使市場良性迴圈的准入、披露季懲罰機制。

另一方面,加密貨幣市場雖然存在一定獨立性,但由於其規模龐大,仍會對現實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特別是,目前的加密貨幣世界仍存在大量洗錢、欺詐、非法挪用資金等情況,對現存金融世界也造成了一定影響,還帶來了網路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監管機構設立門檻較高的限制條件,有利於保護消費者權益,也給了後續穩步放寬限制條件的空間。

但也有不少人指出,這樣的環境對初創公司來說實在太不友好。

CNN文章認為,美國加密貨幣的監管環境正在傷害美國公司。
Coinbase首席法律和風險官麥克·冷普銳斯(Mike Lempres )表示:它(美國加密貨幣監管政策)不必以過去的方式完成,我們需要對此持開放態度。
紐約梅隆銀行CEO查爾斯·夏爾夫(Charles Scharf)認為:監管政策不清晰,我認為這是阻礙(加密貨幣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BK資本CEO布萊恩·凱利(Brian Kelly)稱:加密技術的創新正轉移至其他地方,就連Facebook也選擇了瑞士作為Libra的根據地。美國可能已經輸掉了這場比賽。

而以SEC、CFTC等為首的美國監管機構未來將如何在使用者和初創企業的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制定更合理的政策或法律法規來對加密貨幣行業進行規範,麻瓜派(ID:muggle_block)也將持續關注。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