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a解讀】:原子交換到底在“換”什麼?

買賣虛擬貨幣
2012年7月,Sergio Demian Lerner提出了“創造一個無需信任的交易協議”的想法,並將它命名為P2PTradeX,但並未收到業內的關注。隨後時間來到了2013年,事情才有了新的轉機,Tier Nolan在P2PTradeX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原子交換這一概念,並闡述了其應用於跨鏈的加密貨幣原子交換的基本原則。2014年,開發者JI777用狗狗幣與萊特幣之間進行了原子交換的測試,這才出現Nolan原子交換的真正意義上的描述。至此之後,隨著區塊鏈的不斷髮展,行業內湧現了非常多優質的公鏈專案。它們基於不同的技術特性、利益分配、底層邏輯以及應用場景等,每個專案承載著各自的生態和價值,但卻無法連線,形成了一座座“價值孤島”。處於這樣的行業背景,基於對於萬鏈互連的渴望,終於在區塊鏈從業者的不斷努力之下——2017年9月,萊特幣在Twitter上宣佈成功執行了第一筆原子交換交易。在這之後,原子交換才終於引起來加密貨幣社羣的廣泛關注。原子交換即是可以在不同特性的區塊鏈系統之中,仍然可以進行原子性的加密資產互換,它是點對點且無需信任的。這其中的運作原理,簡單來說:假設小明想用1個BTC換取小紅的100個LV,他們二人為了進行交易,就需要自己的BTC和LV分別轉移到某個地址上,並分別生成相應的兩個“值”(可以理解為密碼或鑰匙),雙方在基於這個兩個“值”來進行交易。當小明透過“值”獲得小紅存於某地址上的LV時,獲取BTC的“值”將會顯示在區塊鏈上,小紅則可以獲得對應的BTC,與此同時雙方完成交易。以上就是基於原子交換技術,進行去中心化交易地整個過程。任何一方在瞬間完成的點對點交易中各自遵守協議,且之後若有一方退出,資產會在規定的時間內歸還到各自的賬戶中。可以說整個原子交換的過程,保證了一個鏈上的事件一定會觸發另一個鏈上的某一事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交易過程的安全性,從而解決信任問題,根本上杜絕當一個事件發生,而另外一個事件卻沒有被觸發的情況。也可以將原子交換理解為,原子交換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首當其衝,原子交換最大的意義在於,其實現了真正的交易去中心化,無需第三方的接入即可完成交易,阻絕了交易風險;其次,由於原子交換技術加密貨幣持有者,始終完全控制自己的資產,消除了中心化交易所帶來駭客攻擊、惡意回滾等問題;最後,它解決了當前加密貨幣交換過程中費時繁瑣等問題,推進了各個區塊鏈的連通,使得鏈與鏈之間實現了價值流通,為區塊鏈整體生態體系的發展提供了基石。

儘管越來越多的專案目光轉向了原子交換這一技術,但這條路上並非暢通無阻,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等待解決。例如:如何解決相容性問題,由於每個加密貨幣都需要滿足原子交換的條件,方可使用這一技術,所以對於加密貨幣支援原子交換技術的數量上提出了重要挑戰。除此之外,實現更實時、更高效的原子交換,就需要解決提升大量交易資料的速率,這也是原子交換技術的重點攻克難題。

總而言之,目前這項技術還需要個更多時間去醞釀發展。相信隨著原子交換技術的不斷成熟,區塊鏈之間的資訊流動將大幅增強,從而達成通證之間的價值流通。獨立的區塊鏈網路終將藉由原子交換,走向互聯互通的未來。原子交換的藍圖已經繪就,正在等待眾多專案團隊勠力奮進。

對於想要透過PoC機制,凝結全球儲存空間共識,打造“信任之根”和“頂層索引”的Lava來說,原子交換技術可謂是至關重要,為其願景打下堅實的基礎。在Lava描繪的未來裡,Lava主鏈可透過跨鏈方案,將不限地域、不限數量的基於內容定址分散式儲存網路進行 Layer2 嵌入,透過主鏈的“空間算力”,提供去信任化的基礎環境,以實現對分散式儲存網路資源的頂層索引、資源排程以及相應交易行為的撮合和記錄。

如今,Lava已正式部署對稱式跨鏈原子交換機,藉此實現去中心化的跨鏈交易。PoC機制加上原子交換技術的Lava,秉持著構築多鏈跨鏈、高可用、高安全性的區塊鏈應用為核心理念,經由專案團隊的不斷創新以及深耕,將積累的信任價值反哺於基於儲存空間的應用與服務,終將為行業帶來加密貨幣資產真正的去中心化,以及高價值的落地應用。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