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碳中和”的重要性又被推向新高,圍繞2021年“碳中和元年”熱詞的討論只增不減。作為國家未來長期的核心政策之一,“碳中和”必將成為引領、影響企業發展的一枚指標,在未來數十年內方向不改。企業低碳轉型需要掌握不僅是精確到單位的碳管理,也在於實踐過程的柔性與協作能力。碳資訊的有效性和可披露性是關鍵。
唯鏈從戰略框架、實踐路徑、收益方式三個緯度探討企業在此領域的長期部署,並認為“區塊鏈技術+第三方服務”能幫助企業獲得長期成功。
可持續型頂層設計
企業是碳中和目標最重要的行動主體,區塊鏈技術與第三方服務則是企業走通低碳轉型之路的兩件互補工具。區塊鏈在防偽追溯和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成功應用,已經充分證明了該技術在溝通點線面,保持資訊完整性的強大能力。基於第三方服務提供的有效框架戰略和esg實踐方案,區塊鏈能幫助企業加強或從零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碳排放管理體系。
區塊鏈的資料機制能帶來的顯著改變,其一在於連貫性與透明度,能幫助企業打通訊息壁壘,彌補關鍵議題資訊缺陷;其二在於高資料隱私性,能解決商業資訊機密與環境資訊公開的矛盾,幫助企業靈活適應關鍵議題披露策略,在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第三方稽覈構成的監管體系下規避風險。
織網型碳管理
生產與管理資料上鍊後不可篡改、時間精確、操作人精準。鏈上資料一方面能幫助企業提高整體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控制低碳或零碳生產成本,在工藝、技術方面轉型升級,形成碳中和目標下新的市場競爭力,構築低碳原料供應商體系;另一方面則能幫助企業實現符合標準規範的碳核算,從而推進科學的減排目標,實施節能減排行動,實現碳跨越。
從管理角度而言,企業能基於鏈上資料進行更為有效的彙總分析,第一時間發現不合規碳管理並觸發預警機制,並及時通知相關責任人,梳理最佳碳排放管理方式,防止環節性錯誤;清晰的監管也能釐清內部職責,順利推進碳資料監控和碳交易相關培訓教育,破解碳約束,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碳管理水平。
碳足跡資產化
鏈上長期積累的低碳行為記錄能更快、更廣泛地應用於各類明確的體系標準評級與數字型描述,令企業從容適應信貸結構調整,或者進行上市資訊披露。目前國內碳交易、碳中和債券的發展剛剛起步,正在逐步建立監管和發行標準。預計截至碳達峰的2030年,預計中國每年將需要3到4萬億人民幣的綠色投資,而綠色債券是支援所需投資的理想融資工具。企業可以基於區塊鏈追溯的碳排放資料和歷史交易資訊,更便捷地接入第三方認證或審計服務,進行碳排放權認證、額度計量等,獲得綠色債券發放資質。
基於區塊鏈的碳交易平臺呼聲日益高漲,機構表示該技術能幫助碳資產的開發、交易、配額拍賣等流程實現可信任與自組織。預計到2030年,碳排放累計交易額或將超過1000億元。而區塊鏈技術在全球碳交易的市場規模會迎來萬億美元的突破。擁有原生鏈上碳資料的企業或將掌握更多主動權。
區塊鏈+第三方服務的模式在可持續領域的應用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h&m旗下品牌的可持續產品區塊鏈追溯案例、比亞迪汽車加入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低碳生態等,穿透供應鏈追溯、生產認證、資料呈現、價值閉環層面落實低碳減排,或許能為企業提供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