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加大“區塊鏈”亂象監管,科技手段不能缺位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每經評論員 劉永生

隨著國家層面的重視,區塊鏈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作為一種集分散式儲存、加密機制、共識演算法為一體的融合創新技術,區塊鏈在政務、金融、司法公證、醫療、物聯網等諸多領域均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區塊鏈的熱度上升,關於虛擬貨幣炒作的沉渣再次泛起,某些不法分子也盯上這個香餑餑,也紛紛打起了區塊鏈概念。典型的傳銷拉人頭美其名曰“社交即挖礦”。非法經營的虛擬貨幣交易所,也宣稱是區塊鏈的“剛需”。原來炒金、炒銀、炒外匯的騙局,裝備一換,變成了炒“數字貨幣”、炒“區塊鏈”。

面對這種現象,從11月11日開始,兩週內我國5地監管機構果斷出手,上海、深圳、北京、西安、內蒙古紛紛出臺政策,加大對虛擬貨幣打擊的力度。

對於這種名詞眾多、花樣翻新的傳銷、詐騙、賭博,治理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傳統監管手段,有關部門也要做好重點監管、聯合監管,並要依賴科技的手段。

首先是重點監管。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釋出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公告中指出,ico為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金融秩序,叫停了國內所有代幣融資專案。同時,責令所有境內數字貨幣交易所限期關閉,並停止新使用者註冊。公告一出,包括幣安、火幣、OKcoin等國內一眾虛擬貨幣交易所紛紛出海。雖然它們原來的網站已被封閉,但是其中不少交易所並沒有就此放棄在國內的宣傳和業務,而是不斷變換域名,依然為各類非法虛擬貨幣交易提供交易中介、撮合,或是直接提供合約、槓桿等產品,支援國內投資者入金交易,賺取高額暴利。

與一般的小虛擬貨幣交易所比,頭部平臺市場佔比高、交易量巨大,其違規行為造成的危害也更大。譬如前段時間曝光的涉案200億元、300餘萬人的資金盤plustoken案,大量受害者反饋,他們是透過大型平臺的OTC渠道購買的數字貨幣,而後轉入Plustoken錢包,這也是Plustoken的主要入金渠道。近日發生的bitmaster詐騙案,也同樣如此。

國內加強對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監管,應重點加強對這種號稱註冊在海外,實則在境內大量開展業務的大型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監管。

其次是科技監管。面對以區塊鏈為名的新型騙局,涉案主體複雜、時間不確定、主要依賴於網路空間,對此,有關部門應加強聯合監管,並重視監管科技的應用。經驗表明,大量的虛擬貨幣案件往往透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宣傳,涉及人員眾多。最新資訊顯示,目前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已透過一個名為靈鯤的技術工具,摸排出涉嫌開展虛擬貨幣的非法活動企業39個。透過科技手段,極大地賦能了監管機構,不管虛擬貨幣傳銷、詐騙犯罪如何狡猾,其一切活動盡在眼底,可極大打擊其囂張的氣焰。這些經驗值得借鑑。

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創新技術,若想挖掘區塊鏈背後賦能實體產業、服務社會需求的巨大潛力,監管和法律不能缺席。面對當前虛擬貨幣亂象,有關部門要強加重點監管,也要重視科技監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把依法治網落實到區塊鏈管理中,推動區塊鏈安全有序發展。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