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是以區塊鏈為代表的科技參與金融體系的要素整合

買賣虛擬貨幣

5月8日,由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主辦的“金融科技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新發展青年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更強表示,金融科技是以大資料、人工智慧、移動互聯、雲端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科技參與金融體系的要素整合,這對傳統的監管體系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技術,技術標準和規範作為通用語言是金融科技應用的前提,可以支撐業務穩健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合規性,提升金融科技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在助力金融業轉型升級和賦能實體經濟的同時,背後的風險也不容忽視。金融科技對傳統監管體系帶來巨大挑戰,技術標準和規範還有待完善,監管科技需要大幅提升。

“為了避免針對不同領域的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需要一個跨行業、多層次的監管體系,及時識別風險,有效控制虛擬平臺交易風險向實體經濟的蔓延,充分保障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周更強說。

金融科技在為銀行業帶來業務增量的同時,在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在上述論壇上稱,金融科技創新不僅僅服務於金融本身,而是放在整個中國技術變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大前提下討論。金融科技更重要的使命透過資本的力量與金融制度安排,帶動底層前沿技術進步,拓展多層次應用場景,間接透過提出技術的外溢性,服務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周更強表示,在破解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銀行可以透過創新金融工具,實現更為精準、有效的信貸審批。而大資料的交叉驗證,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替代人工的貸前審查、調查方面的大量工作。智慧的科技風控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我們過去人工作業審批的繁瑣工作,日均審批能力也可以大幅提高。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明確要求對民企和中小微企業給予金融資源支援和信貸資金傾斜,以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

在解決銀行業轉型升級難題過程中,金融科技給銀行業的轉型變革帶來了加速度。新技術在資產、負債、中間業務、運營管理等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充分應用,不斷最佳化管理流程和產品服務,有效的實現轉型發展的差異化和特色化。

周更強表示,以金融科技投入佔本行的營收比例來看,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平均佔比基本上都接近 2%,金融科技已經成為商業銀行保持長期、系統性價值創造的重要支撐。去年民生銀行定位科技金融銀行,直銷銀行客戶數大幅增長,基本上達到了快 2 千萬戶,管理的金融資產也有了顯著增長,已經達到 1300 多億。

金融科技也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援。海聯金匯支付業務產品總監霍偉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像餐飲、教育等行業上下游涉及多級企業,供應鏈企業之間支付效率低,支付方式較為單一,同時又存在平臺資金合規運營等難題,但金融科技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難題。

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也面臨問題和挑戰。周更強表示,一是如何評估好發展與風險之間的關係,二是技術標準和規範還有待完善;三是監管科技需要大幅提升。

金融科技作為金融與新技術融合的方式,背後的風險不容忽視,風險的複雜性、多樣性、傳染性加大。周更強認為,金融科技以資訊科技為核心,業務模式背後是龐大、複雜、相互關聯的資訊系統,而且這些系統高度虛擬化、網路化、數字化具有高度的移動性,而且分散式。這樣的金融科技體系客觀上造成了比傳統銀行風險更大的複雜性。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技術,技術標準和規範作為通用語言是金融科技應用的前提,可以支撐業務穩健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合規性,提升金融科技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周更強說,目前在監管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層面的研究已經很多了,也形成了一些標準。但是總體而言,標準還不夠細,不夠全,還需要建立金融科技基本的規則和標準體系。以資料為例,資料是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資源,在資料開放共享過程中,如何保證客戶資料和隱私不被洩漏,不被別有用心的第三方所用,避免引發客戶的信任危機,這些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度的研究。

此外,金融科技是以大資料、人工智慧、移動互聯、雲端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科技參與金融體系的要素整合,這樣對傳統的監管體系就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周更強強調,金融科技是新晉產物,傳統金融業務與金融科技的融合過程當中,風險容易交叉傳染,形成共振。為了避免針對不同領域的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需要一個跨行業、多層次的監管體系,及時識別風險,有效控制虛擬平臺交易風險向實體經濟的蔓延,充分保障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