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剖析 MakerDAO 治理體系:以 2% 治理事件為例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曹寅,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

關於 DeFi 的應用研究已經不少,但是對於 DeFi 的治理研究卻討論甚少,或許因為目前 DeFi 仍處於快速發展的爆發階段,治理的重要性還沒有顯現,DeFi 是新生事物,目前並沒有發生致命性治理挑戰。

關於 DeFi 的應用研究已經不少,但是對於 DeFi 的治理研究卻討論甚少,或許因為目前 DeFi 仍處於快速發展的爆發階段,治理的重要性還沒有顯現,DeFi 是新生事物,目前並沒有發生致命性治理挑戰。因此,DeFi 開發者和研究者目前更重視做大蛋糕,還沒有時間研究如何分蛋糕。

不過,治理對於 DeFi 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科學的治理模式不僅是 DeFi 專案應對內外挑戰的防火牆,也是 DeFi 專案之間的競爭護城河。MakerDAO 能夠成為 DeFi 生態最重要的基石,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其科學的治理體系。

本研究將應用這兩年新興的政治學研究方法 GAF (Governance Analytic Framework)框架,從 MakerDAO 的一次治理挑戰入手,以全景式的方式分析 Maker 的治理體系,並總結出對於其他 DeFi 專案有幫助的治理建議。

GAF 框架

在傳統的政治學研究中,治理一直是關注的重要焦點,組織為了應對集體問題,需要有集體參與的決策方法,在決策過程中,利益相關者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導致了規範,規則和制度的產生,這就是治理的起源。每個組織都需要制定決策和解決衝突的制度,這就是治理的意義。

治理不侷限於時間和空間,甚至可以既不是強制性的也不是規定性的,在非正式組織和開放式組織中,也普遍存在著治理,治理與其說是一種制度,更不如說是一種自發形成的現象,在任何人類組織中都可以觀察到。基於區塊鏈的開放去中心化組織和商業生態尤其如此,並不需要以垂直權威和監管權為前提。

DeFi 治理研究的外延應該包括所有的治理過程,不僅包括成文的正式治理規範,也應該將非正式的社羣治理也納入研究範圍,甚至應該將單個 DeFi 治理放到更大的開放金融系統中進行全域性性的治理研究。

為了對 DeFi 的治理進行科學的研究和比較,本文將採用近年在政治學研究中剛出現的治理研究方法學 GAF (Governance Analytic Framework)框架對 MakerDAO 進行基於真實挑戰的全景式分析。

GAF 框架由五個緊密聯絡的分析模組組成:問題(Problem),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參與者(Actors),互動節點(Nodal Points)和過程(Process)。

「問題」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治理挑戰。

「參與者」指的是特定的個人或者集體,比如 MKR 持幣者,Maker 團隊等,參與者能夠透過集體行動建立或者影響社會規範,從而指導、規定和制裁其他個人或者集體的行為。

「社會規範」是參與者之間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契約以及共同決策的機制,社會規範可以籠統地定義為對特定組織中什麼是適當行為的共同信念,比如 MakerDAO 的五項基本原則(Core Foundation Principles)。社會規範在組織內並非一成不變,可以透過組織內的集體互動來修正。注意,在 DeFi 專案中,很多社會規範並不正式成文,而是來自於預設的,更大的,區塊鏈社羣文化,比如對於中心化制度的警惕,這要求參與者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來自於更大生態的價值觀影響,目前在 MakerDAO 中發揮著更重要的影響。

「互動節點」是參與者之間討論問題、制定社會規範、發生治理行為的地方。注意,互動節點可以是實體的會所,也可以是事件性的會議,凡是參與者之間發生互動,併產生涉及組織利益的討論的場所和場合都可以稱之為互動節點,這其中,當然就包括各個 DeFi 專案的線上論壇,比如 MakerDao Forum,Reddit 頻道,Chat 群組,定期的 Governance 線上會議等。

「過程」指的是治理在參與各方的複雜互動下,隨著時間進展而發生的變化。

從主權政府治理下的法治社會角度來看,在 DeFi 治理研究中,絕大部分的參與者,社會規範和過程都是非正式的,並不被擁有權威的立法者和執法者所承認(換而言之,DeFi「不合法」,不在現有的法律保護範圍內)。

Maker GAF 框架分析背景:「2%」事件

2 月 11 日,Maker 的治理系統發起了一次定期的 Governance Poll (治理調查)投票,此次投票是每週二定期舉行的 Dai Saving Rate (DSR) Spread Adjustment (DSR 利差調整)調查,目的是為了在 MKR 持有者中調研評估是否需要調整 Dai 的穩定費(Stability Fee)和 Dai 的儲蓄利率(DSR)之間的利率差。

調研為投票者提供了六個選項,分別是 0%,0.25%,0.5%,1%,2%,4%。MKR 持有者用 MKR 投票支援其中一個選項。如果投票結果同現有利率差不同,治理系統則會發起 Executive Vote (執行投票),MKR 持有者將再次投票決定,是否將之前 Governance Poll 的利率差調整結果寫成新合約併入 Maker 協議,正式調整現有的利率差。

自從 2019 年 DSR 在 Maker 上線以來,類似的 DSR 調整和利差調整 Governance Poll 在 Maker 治理系統內每週都會定期舉行,並沒有發生過引人注目的爭議。不過,2 月 11 日的利差調整投票卻在社羣內引起了爭議。

當時的存貸利差是 0.5%,此次投票開始後不久,有 MKR 巨鯨大額投票支援了「2%」選項,約佔當時 30% 總票數,僅僅比第一選項 0.5% 少幾個百分點。這在社羣中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當即有人在 Maker 論壇釋出帖子,質問誰以及為什麼會選擇 2% 選項,並且呼籲還沒有投票的 MKR 持有者投票支援其他選項,不要讓 2% 的選項透過。

在此,先簡述之所以 2% 利差在社羣內部造成激烈反對的原因。

在此,先簡述之所以 2% 利差在社羣內部造成激烈反對的原因。Dai 存款利率 (DSR) 在 MakerDAO 貨幣政策治理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同穩定費率一樣,保持 Dai 與美元的錨定。DSR 可以影響 Dai 持有人的行為,進而從 Dai 需求側穩定 Dai 的價格。如果 Dai 的價格低於 1 美元目標價格,應提高 DSR,激勵使用者從市場上買進並存入 Dai,提高 Dai 價格;如果 Dai 價格高於 1 美元目標價格,應降低 Dai 存款利率,以減緩 Dai 的供不應求,使 Dai 價格回落至美元錨定水平。

作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DSR 的調整應該遵循貨幣政策連續性原則,否則,必然造成 Dai 同美元價格脫錨。2% 的選項是當時 0.5% 利差的 4 倍,如果在 Governance Poll 和 Executive Vote 中勝出的話,將對 Maker 貨幣政策的基石:同美元的錨定,造成重大打擊。

或許是因為社羣呼籲的壓力,或許是因為其他我們不知道的原因,「2%」巨鯨在本次 Governance Poll 結束四個小時之前,改變了自己當初的選擇,選擇了 0.5%,避免了社羣分歧,一場貨幣政策危機就此結束。

從 GAF 分析框架來看,此次「2%」事件是深入理解 Maker 治理的很好機會。

問題定義

應用 GAF 框架研究治理的第一步是瞭解並清楚地定義相關問題,解構並重構問題。在任何社會系統中,不同參與者看待問題的角度可能完全不同。有些人的問題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機會。

對於緊密聯絡,並且互相巢狀的 DeFi 世界來說,接受這種多樣性世界觀是研究 DeFi 治理的基本條件。現在 DeFi 正處於早期階段,目前的 DeFi 治理參與者都自認為是先驅,對自己的治理角色會有比較強的使命感。因此。每個參與者都會試圖向別人施加自己的立場。在一些以 DAO 為治理主體的 DeFi 專案中,設定議程已經開始變成一場 Game of Throne。不同的參與者都在動員他們的資源,並試圖透過各種場合的說服,讓別人接受他們的觀點。在有些論壇討論中,我甚至發現有些 DeFi 治理參與者,甚至開始向不同意見者施加象徵性暴力(比如:「這麼做是為了專案好!你肯定是來搗亂的」)。

因此,在此次「2%」事件中,在將問題表面現象解構並重構之後,內在的治理核心矛盾浮出水面:

在 Maker 現有治理體系中,代表不同利益和不同角色的治理參與者,在話語權和治理權(MKR 持有量)不平等的情況下,如何定義並實現最大化的集體利益?

如何設定議程,並就關鍵議題達成一致意見?

參與者分析

參與者分析是 GAF 分析框架的中心,首先需要確認在治理過程中,有哪些參與者。我們不能僅僅只分析 MKR 持有者在 Maker 治理中的角色,需要將所有能夠影響 Maker 治理決策的參與者都囊括在分析框架之內,無論其影響力是否被 Maker 官方承認,以及是否持有 MKR 能夠參與投票。

MKR 投票者:645 人

MKR 投票者會參與 Governance Poll 和 Executive Vote,更改 Maker 協議和治理機制。活躍的 MKR 投票者會積極的影響其他投票者,以確保自己選擇的議題能夠投票透過。

截至目前,MKR 的累計投票地址為 645 個,不過,參與投票的 MKR 持有之間的基尼係數高達 0.98,這意味著 MKR 持有者的持有數量相差非常懸殊。

持有 MKR 不投票者:數量未知

雖然 Maker 治理社羣很活躍,但事實上仍然有 87% 的 MKR 沒有參與過投票治理。這些 MKR 持有者不參與投票的原因有很多:

基金會持有 MKR,按治理規則不參與治理投票

MKR 短期投資者,不關心 Maker 的長期發展

缺乏參與 MKR 投票治理的知識和能力

治理中性觀念持有者,相信不治理比治理更好

隨波逐流者,沒有個人立場,相信積極參與治理的 MKR 投票者能夠代表自己

這些非投票 MKR 持有者也是 Maker 治理體系的參與者,因為 Maker 治理的成敗直接影響 MKR 的市場價格,因此非投票 MKR 持有者,有可能會在未來參加投票,或者在社羣發表意見來影響 Maker 的治理。

而且,Maker 基金會已經出售了相當一部分基金會非投票 MKR 給戰略投資者 DragonFly,Paradigm,A16Z,這些機構也將成為 Maker 治理的積極參與者,不排除未來 Maker 基金會會透過相同方式釋放更多非投票 MKR 參與治理。

Maker 臨時風險團隊(Maker Foundation Interim Risk Team):約 3 人

在 Maker 的風險管理徹底去中心化之前,Maker 基金會內部的臨時風險團隊負責管理 DAI 體系中的各種風險,他們的任務是管理抵押資產組合並建議適當的貨幣政策。

目前每週定期發起的貨幣政策 Governance Poll 就由臨時風險團隊負責。

Maker 治理和社羣團隊(Maker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Team):約 3 人

設計 Maker 的治理規則,召集每週的 Governance Call,管理 Maker 論壇和其他社羣平臺。Maker 論壇參與者:活躍使用者 185 人

Maker 論壇是 Maker 治理的重要場合,論壇參與者無論是否持有 MKR 都可以在論壇發表意見。只要按照 Maker 論壇的 Signal 議案發起流程,任何論壇參與者都可以發起 Signal 議案論壇投票並且參與投票,在論壇內部達成共識的 Signal 議案會被 Maker 臨時風險團隊採納,並在鏈上發起 Governance Poll 和 Executive Vote,如果全部透過,相關議案就會成為 Maker 協議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根據四個維度的強弱將上述 5 類參與者進行治理重要性分類,「+」代表強,「-」代表弱,「!」代表無法比較

注:

*:無法得知 Maker 論壇參與者的 MKR 持有數量,但依常理,積極參與投票治理的 MKR 鯨魚必然會關心並註冊 Maker 論壇,尤其是像 A16Z,Paradigm, DragonFly 這樣持有大量 MKR 的機構戰略投資者。**:假設此部分 MKR 投票者與論壇參與者不重複

由此可見,在 Maker 治理中,即使沒有權威和強制性法律,但仍存在非制度性的中心化現象,Maker 論壇參與者和 Maker 相關內部團隊可以透過論壇討論,內部動員,集體行動等方式對其他參與者施加重要影響,以鞏固或者改變他人的投票選擇。

在我仔細瀏覽了 Maker 論壇上百條帖子和其中的討論之後,的確發現了一些非常活躍,很有影響力的非官方論壇參與者。這些人積極討論,進行辯論,發起 Signal 議案投票,將其影響力轉化為 Governance Poll 和 Executive Vote 的關鍵結果,從而深深地影響並塑造 Maker 的協議生態。

不過相對於傳統的制度化的中心化系統,Maker 的治理參與是開放的,任何有英文讀寫能力的人都可以自由參與,當然,退出也是自由的。因此,Maker 治理系統內的影響力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需要參與者持續樹立並鞏固自己的影響力。

目前 Maker 的活躍治理參與者數量較少,基本上都是 DAO 和 DeFi 的發燒友,具備較高的科學討論能力,因此,目前的 Maker 治理很像古希臘早期的城邦民主制,任何人都可以在廣場上發表意見,但是必須經過充分公開辯論,經過考驗並且形成共識之後才會被投票採納。

在「2%」事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參與者如何發揮作用影響 Maker 治理的決策。

在此次 Governance Poll 發起後不久,Maker 論壇的活躍參與者 Joshua_Pritikin 立即在 Maker 論壇發文質問「Who is voting 15K MKR to increase the DSR Spread to 2%」。

隨即,Maker 治理和社羣團隊成員「LongForWisdom」以及其他論壇成員加入討論,並圍繞著以下幾個事項展開討論

分析 2% 投票巨鯨的動機

討論利差大小對於 Maker 核心利益的影響

號召 MKR 持有者支援低利差選項(討論的發起者 Joshua 強烈推薦 0% 選項)

論壇上的討論影響並改變了正在進行中的 Governance Poll 的結果:

討論開始之後,0% 選項的投票支持者迅速增加(雖然總票數並不多)

開始支援 2% 選項的巨鯨改變了選項,重新投票支援更保守的 0.5% 選項

在過程中,Maker 臨時風險團隊發起了 Governance Poll,並且限定了投票選項,Maker 論壇參與者發現問題,提出意見,動員投票,Maker 治理和社羣團隊以論壇參與者的身份也積極參與了討論,並且由於其官方身份,其觀點相對普通論壇成員具有更大影響力,論壇成員共同動員和影響了 MKR 投票者的選擇,並爭取了部分未投票的 MKR 持有者參與投票,所有參與者的互動,最終形成了治理結果。

社會規範分析

如前所述,所謂社會規範其實就是社會執行的規則,以及制定規則的規則。在任何社群中,凡是需要參與者集體決策和共同行動的場景,都必然會產生社會規範,並非只有成文的強制性規範才能稱之為規範,在很多社群中,非正式規範,也在決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論規範的形式,規範的合法性都來自於社群的核心利益和價值觀,這是制定規範的目的,因此可以稱之為「元規範」(meta-norms)。元規範本質上並非規範,所以需要根據元規範制定「根本性規範」(constitutive norms)來明確定義社群的根本性社會契約關係。在主權國家的治理體系中,憲法就起到了類似的角色,明確國家的核心利益和價值觀,以及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及義務,可以理解成公民和國家的契約。在根本性規範的之下,則是具體的「管制性規範」(regulative norms),明確了具體的治理規則。

在 DeFi 專案中,也存在著元規範,根本性規範,管制性規範,和非正式規範的分類。

Maker 作為一個 DeFi 穩定幣專案,去中心化和幣值穩定是 Maker 的核心利益,是 Maker 的元規範,也是 Maker 治理的目的。

Maker 社羣在 2018 年 9 月 12 日首次舉行 MKR 投票,透過了 Maker 的根本性規範:五項基本原則(Core Foundation Principles)。這五項原則充分體現了 Maker 的治理價值觀,

科學治理 (Scientific Governance)

服務弱勢(Serving The Underserved)

可持續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

漸進去中心(Gradual Decentralization)

5.Dai 的廣泛使用(Driving Dai Adoption)

基於五項原則,Maker 基金會設計了一系列管制性規範,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決策機制:Governance Poll 和 Executive Vote。

在管制性規範之外,Maker 社羣內還普遍存在著非正式規範,Maker 論壇上的辯論規則,外部媒體的批評建議,以及社交媒體上的討論禮儀,都是影響著 Maker 治理的非正式規範。雖然非正式規範並不具備合法性也不具備強制性,但在開放並且去中心化的 DeFi 治理中,非正式規範的影響力往往比正式的管制性規範還強,因其具有管制性規範不具備的互動性和靈活性。

在「2%」事件中,MKR 巨鯨雖然完全在管制性規範的規則內行事,在 Governance Poll 中投票支援 2% 選項,但其行為卻同 Maker 的核心利益元規範相沖突,因此,Maker 論壇參與者在社羣論壇發起對於 2% 投票的激烈討論,透過社羣的非正式規範形成反對性共識,反過來影響並改變了管制性規範的決策結果,從而維護了 Maker 元規範和根本性規範。互動節點分析

在治理過程中,參與者之間會發生反覆互動。問題(Problems),參與者(Actors),過程(Process),社會規範(Social Norms)匯聚一起,併發生互動的場所和媒介(例如線上論壇,電話會議)就是互動節點。

在國家治理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互動節點就是各種代表大會,比如議會。在 DeFi 專案治理中,常見的互動節點則是各種線上群組。

Maker 治理沒有線下的互動節點,但卻有多個線上的互動節點,包括 Maker 的 Reddit 社羣,Chat 頻道,Twitter,Governance Call,以及 Maker 論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Maker 論壇。

治理參與者透過 Maker 官方 Twitter 和 Medium 瞭解 Maker 的進展,並在 Twitter 上展開即興和深度有限的初步討論;Chat 頻道作為即時性聊天工具,參與者和開發者在其中高效交換治理意見;Reddit 社羣大部分都是詢問性帖子,起到了社羣教育以及收集意見的作用;

最終,所有有意義的治理意見都會從 Twitter,Chat,Reddit 彙集到 Maker 論壇,並在論壇上進行開放的深度辯論,提煉形成 Signal 議案投票,繼而形成 Governance Poll 和 Executive Vote,最終改變 Maker Protocol。

以 Maker 論壇為終點,各節點在治理意見的互動式傳播中發揮了不同作用,形成了一個高效並且廣泛的治理意見傳遞、放大、反饋、篩選,以及最終提煉成議案的漏斗,使得最終在 Maker 論壇上形成的議案具備了科學性,代表性,以及可執行性。

在「2%」事件中,Maker 論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治理作用。圍繞著 2% 選項,參與者迅速在 Maker 論壇內展開討論互動,分析應用了在其他互動節點上的資訊,指出該選項對於 Maker 核心利益可能造成的威脅,並立即呼籲 2% 投票巨鯨能夠及時改變選擇,同時呼籲其他 MKR 持幣者能夠積極投票支援合理利差選項。治理過程分析

互動節點給了我們研究在具體治理問題上治理參與者、社會規範之間的橫向互動的可能,治理過程把這些治理互動的斷面切片,在時間上縱向地聯絡起來,使我們能夠看清參與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構、社會規範和規則的變化,影響力的此消彼長,並從時間的尺度上找到變化的方向,從而從更高層面預測治理系統的未來發展。

Maker 治理的基石是科學治理,治理的結果必須要建立在可複製可檢驗的科學模型基礎之上,MKR 持有者和 Maker 基金會都沒有特殊權力任意改變系統的引數,一切治理過程都要取決於基於事實,並且可證明的科學論據。

Maker 的互動節點和治理規則設計,充分體現了 Maker 五項基本原則中的科學治理和漸進去中心化的原則。在不同互動節點上的治理辯論成為尋求共識的折衷方案,分層分級的交流平臺使嚴肅的治理參與者能夠在關鍵互動節點上專注於基於理論和資料的科學治理,而不是像普通社交媒體上那樣兩極分化的民意大戰 。治理參與者在各層級的互動節點上達成共識後,MKR 持有者再根據治理規則進行投票決定治理結果。具體的治理過程可以用下圖表示:

在「2%」事件中,被爭議的利差 Governance Poll 屬於 Maker 貨幣政策定期投票,因此治理過程並非如上圖從頭開始,而始於 Governance Poll。因此,Poll 中的利差選項和投票者的投票意向在投票前並沒有在各交匯節點上經過充分的辯論討論(雖然在每次 Governance Poll 之前會召開 Governance Call,但由於電話會議的形式侷限性,治理效果不佳),結果導致各方對於投票結果並沒有形成共識預期,因此才會出現超預期的投票結果。

應該在每次 Maker 貨幣政策 Governance Poll 之前,讓各方提前在 Maker 論壇內進行類似 Signal Request 的論壇投票,讓代表不同利益的 MKR 持有者就將要投票的貨幣政策充分表達意見,並且透過辯論提前暴露分歧,提前形成共識。而不是像此次「2%」事件,Governance Poll 開始投票之後才暴露分歧,之後再進行緊急行動尋求臨時共識。

幸運的是,MKR 持幣者共識很強,在論壇參與者的討論和呼籲之下,2% 選項的投票巨鯨最後改變意見,取消 2% 選項,轉投合理利差選項,消弭了一場貨幣政策危機。

關鍵結論

GAF 分析框架使我們能夠系統性的就具體問題分析研究 DeFi 生態的治理結構,並找到其中的關鍵影響因子,繼而能夠合理評估並持續改進 DeFi 專案的治理系統。

此次「2%」事件是一次小小的治理挑戰,Maker 論壇作為關鍵治理互動節點起到了重要的塑造共識和社群動員的作用,而 Maker 的社會規範和治理規則也切實有效的發揮了作用,讓代表不同利益的 MKR 投票者和治理參與者的互動影響和決策能夠迅速回到 Maker 社群的核心利益,快速在具體問題上的達成集體共識,並採取集體行動,而不是造成更大的分歧。透過 GAF 框架的分析,我們可以提煉出一些對於 DeFi 專案治理具有普遍性意義的重要建議。

1. Maker 的治理系統值得其他 DeFi 學習

Maker 的治理系統具備完善的治理架構,先進的元規範和基本原則凝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嚴肅參與者加入 Maker 治理;多層級的治理規則明確指導著代表不同利益的參與者的治理行為,成熟的議案討論制度使得基於事實的開放辯論替代了線上討論常見的情緒化兩極對立;多種視覺化治理工具使得治理結果可測量可比較;低價值的社羣閒聊和嚴肅理性的高水平治理討論能夠在分層分級的不同互動節點上分開進行,同時確保有價值的建議和觀點,能夠從各級互動節點上升華湧現,並進入最終的治理決策通道;目前,縱觀所有 DeFi 和 Dapp 專案,沒有一個能夠比肩 Maker 治理系統的完備和成熟度。

2. 治理不僅僅是投票

治理是參與者集體決策的過程,而投票僅僅是決策過程中的最後一步,一個健康的 DeFi 治理系統,在投票之前,需要為治理參與者提供互相交流,表達意見的互動節點,可執行的治理規則,科學的提案制度。

3. 高素質的治理參與者非常重要

Maker 聚集了一批專業的 DeFi 研究者和開發者,這些高水平治理參與者是 Maker 高水平去中心化治理的中流砥柱,同時也吸引了更多高水平的治理參與者加入,形成了正向迴圈。

4. 元規範的重要性,沒有靈魂的專案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治理

Maker 強調去中心化,自由和普惠金融的價值觀,吸引了一批認可其價值觀的人參與治理,其中不乏高水平治理參與者。Maker 也是唯一一個經投票確認將核心理念(五項基本原則)成文固定的 DeFi 專案,五項基本原則從價值觀的高度明確了 Maker 的未來發展方向和治理基本原則,參與者對 Maker 未來治理規則的變化有了一致預期,大大降低了用於協調參與者集體決策的難度。

反之,如果一個 DeFi 專案沒有可明確的核心價值觀,則這個專案很難出現高質量的治理。

5. 互動節點很重要,要分層級

要根據不同社交媒體和線上平臺的特性,設計能夠讓不同水平,不同參與程度的治理參與者都能夠充分表達意見,並且不影響真正深度討論的分層分級互動節點策略。即時通訊軟體(Telegram,Wechat)雖然方便,但由於其效能限制以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並不適合作為開展嚴肅治理討論和形成治理提案的平臺。線上論壇是展開嚴肅治理活動的最佳選擇。

6. 治理規則的制定需要參與性,儘可能降低治理的參與門檻

Maker 有很詳細的議案文字格式和最佳實踐指導,大大降低了普通參與者參與治理的門檻,使治理更有代表性,並且能夠匯聚更多好的想法。

7. 治理是一門科學,需要科學的工具

Maker 的科學治理原則強調治理可計量,證據可檢驗,結果可重複。團隊和社羣開發了一系列科學治理工具,透過資料視覺化分析每一次投票的過程,使議案提出者能夠科學分析治理效果。

8. DeFi 治理應打破專案邊界

這次背後支援 2% 利差選項的巨鯨是誰?Maker 的貨幣政策已經成為 DeFi 世界的基石貨幣政策,Maker 費率的調整將對所有提供 Dai 借貸和相關服務的第三方平臺,比如 dydx,compound 等,產生重大影響,隨著 Dai 的債務上限不斷提高,這種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其他 DeFi 專案方必然會透過購買或者租賃 MKR 參與 Maker 治理,至少也會透過影響其他 MKR 持有人來影響 Maker 的貨幣政策。而 Maker 的戰略投資者,A16Z,Dragonfly,Paradigm 也投資了其他 DeFi 專案,這些持有大量 MKR 的戰略投資者在參與 Maker 治理的時候是否也會考慮其投資組合中其他 DeFi 的利益?

DeFi 將進入「全球治理」時代,我們在設計 DeFi 協議的同時,不僅應該考慮 DeFi 協議的金融產品可組合性,也必須考慮 DeFi 治理的可組合性,DeFi 的治理未來將更像中醫,而不是西醫,整體大於區域性之和。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