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去中心化金融」,到底有多去中心?

買賣虛擬貨幣

一文了解去中心化金融的「黃金標準」,以及設計上的共同取捨。

撰文:Aaron Hay

如今大多數去中心化金融專案都建在以太坊上,也有很多互相協作、累積的元件,比如:

1、核心共識協議;
2、資產;
3、智慧合約協議。

智慧合約使新的加密資產成為可能,而新資產很快又能成為抵押品,使更多新資產成為可能,所有這些都基於底層核心共識協議才有可能。

因此 2)「資產」和 3)「智慧合約協議」其實都依賴於 1)「核心共識協議」,這意味著「資產」「智慧合約協議」的去中心化程度不可能超出「核心共識協議」的去中心化程度。

換句話說,由於「核心共識協議」是資產」和「智慧合約協議」建於其上的基礎層,所以「核心共識協議」決定了資產」和「智慧合約協議」可以實現 / 維持的、理論上的最大去中心化水平。


開發者思路和設計上的取捨

有些資產和協議是構建在以太坊上,並牢記以太坊的核心原則,但另一些專案並非如此。

Uniswap 是 2018 年 11 月釋出在以太坊主網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協議,並得到了以太坊基金會的資助,它的建立者是海登·亞當斯(Hayden Adams)。對於設計方面的取捨,海登·亞當斯解釋說:

在建立 Uniswap 的時候,我真正有意識去做的就是去模仿以太坊的屬性。我的確非常關注以太坊的一些關鍵屬性。它的處理效率和儲存都不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它是最具去中心化的程式設計方式,也是最具抗審查能力的……為達到無需信任的執行,它具備所有這些特性。所以,這些(特性)也是我試圖重建的東西。


海登·亞當斯的這段話觸及到乙太網、比特幣和其他區塊鏈協議所面對的
「取捨」問題:擴充套件性的三難(the scalability trilemma),即區塊鏈系統很難在基礎層同時做到以下三點:

1、去中心化;
2、可擴充套件性;
3、安全性。

目前沒有一個區塊鏈能夠同時具備高效能的去中心化、可擴充套件性和安全性。雖然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工作量證明(PoS)共識演算法的設計不同,但兩者最終都選擇了更高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代價則是低「擴充套件性」。建基於以太坊之上的 資產智慧合約協議,同樣繼承了這一設計上的取捨。

需要記住的一點是,「去中心化」沒有盡頭。它往往是一種帶有主觀意識的浮動標準。所以,去中心化無法抵達,它只是一個需要努力迫近的目標。另外,一件搭建在以太坊上的事物,並不意味著它就具有以太坊一樣的屬性。

並非所有事物都該去中心化,但某些事情的確應該去中心化。


資產

以託管和供應兩個維度來區分不同資產的基本框架

1、比特幣和以太坊——兩者代表了以上所有資產中的去中心化的「黃金標準」。兩者都是協議層面的,這意味著在託管和新的供應方面,都是在協議級別上被處理的,而且兩者也都是透明和開放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的供應規則都是已知的(每 10 分鐘生成 12.5 個新比特幣,每 15 秒生成 2 個新以太幣),且可查驗。兩者也都是程式化的反通脹資產,分別存在了 10 年(比特幣)和 4 年(以太坊)

2、ERC-20、ERC-721 和其他代幣標準——都是經審計的智慧合約標準,同比特幣和以太類似,託管和新供應的方式都是開放和透明的。然而,這些代幣標準會有另一些風險:

  • 託管和所有權目前是由智慧合約程式碼來處理的;

  • 不同代幣的發行量可能差別巨大,需在可靠來源進行檢查。OnchainFx 是一個檢查供應量的不錯來源(檢視「2050 年供應量」和「供應快照」這兩項)

3、DAI——Maker 的穩定幣 DAI 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穩定幣實驗,DAI 保留了以太的許多關鍵屬性,但是透過多個智慧合約以及去中心化利益相關者的協作,增加了相當多的複雜性。DAI 是一個 ERC-20 代幣,透過智慧合約來託管資金,供應量會根據市場情況變化,取決於淨抵押債倉(CDP)的創造。

4、跨鏈資產——wrapped BTC (wBTC) 相對較新且數量較少,它代表了一種創新解決方案——「包裹資產架構」(wrapped assets framework),使比特幣或其他跨鏈資產接入以太坊上的智慧合約。wBTC 的確具備一些使用者可以檢查的透明特性,但它同時也帶來各種風險,比如:中介風險(包括商家和託管方等),智慧合約風險(ERC-20),抵押風險。

5、鏈下託管——其風險具體包括中介機構在託管流程和安全措施方面為使用者提供何種程度的透明度和檢查。(可以再次看看包裹資產是怎樣提供安全保障措施的)

注意:上述許多資產都是衍生品,他們都是從底層資產(比如美元、比特幣或是一籃子資產)衍生出自身價值的。從上面的二維圖可以看出,衍生品的供應(比如 wBTC)與其底層資產的供應(比如 BTC)是不同的。

此外也請注意:上述所有資產,如果透過一箇中心化交易所來獲得,就會具有中心化託管的風險。比如,交易所裡的以太,對交易所來說是一筆 A1 資產,而對擁有這一資產的交易所使用者而言則是一筆 A10 資產。同樣,置於一個智慧合約裡的以太,對其所有者而言,會變成一筆 A4 資產。


協議

下面是一份簡要列表,列舉了我觀察到的某種程度上犧牲了「去中心化」的設計上的特徵:

1、尋租——尋租也許透過兩個方式做出明示,一是費用即超出所需的 gas 費用二是必須使用一種獨特的代幣。理論上說,如果尋租是在開原始碼中釋出的,而費用又以某種方式內建於協議中,那麼這個協議很容易被分叉,並在分叉鏈中刪掉涉及費用的程式碼。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這種情況,比如 Zcash/Zclassic、Bancor/Uniswap。

2、封閉貢獻者集合——比如在權益證明(PoS)系統裡,如果驗證人集合是封閉的被選定的驗證人,或者驗證人的選舉過程不是隨機的,那麼,信任就會轉移到「執政的中介人」身上,因此去中心化也就有限了。同樣,對於依賴外部資料的智慧合約,一小撮、被操控的預言機(Oracle)集合也會引入額外風險。

3、陷門——如果一個開發者可以暫時鎖定、或是永久停止某一功能那麼這一智慧合約的程式碼就不是自治的。當然,也需要一分為二的看,比如當智慧合約發現漏洞,陷門這時候就是有益的了。

上面提到的這些並不全面,只是我所觀察到的協議設計方面做出取捨的幾個例子。通常,你需要特別靠近程式碼,才能準確明白您到底信任的是什麼。


別把開放式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混為一談

有些智慧合約協議和資產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去中心化,它們只是開放的、可以免費使用而已。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有些資產和協議可能是「開放式金融」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去中心化金融」。

當然,開放式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之間的界限並不明確,兩者有不少重疊和混合。不僅如此,由於缺乏明確的定義,一些術語也很容易被誤傳,產生信任脫節。

  • 2016: 區塊鏈,而非比特幣

  • 2017:陳詞濫調的白皮書稀釋了區塊鏈術語的原初含義

  • 2018: 去中心化金融 / DeFi開放式金融浮現, 並用來宣傳各種各樣的專案,它們有著不同程度的去中心化和開放度。

  • 2019:Libra 試圖扭曲加密貨幣的含義

所謂的「去中心化金融」,到底有多去中心化?

它因協議、資產和應用的不同而差異顯著。甚至有些去中心化的事物,因為託管在交易所和其他聚合平臺而以中心化形式出現。

使用者需要不斷質疑他們使用的各種新興金融工具的措辭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明瞭他們信任的到底是誰(比如中心化的中介),到底是什麼(比如智慧合約程式碼)

如果一個資產或一個協議沒有什麼充足理由而要偏離基礎層的設計原則,那麼,我們也有很好的理由不去使用這些新的的金融工具。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