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行業裡的「疊碼仔」

買賣虛擬貨幣
你在幣圈虧光的錢和幣,都被誰賺走了?你猜可能會是那些技術比你高超的人,因為新聞裡報道了太多因為炒比特幣一夜暴富的例子。你也可能猜一部分是被加密貨幣交易平臺賺走了,因為每個月或者季度,平臺披露的平臺幣回購銷燬資料,隱隱透露出強勁的賺錢能力。如果你不是加密從業者,可能沒意識到這樣一件事,隨著衍生品突飛猛進的發展,加密市場正在以一個出乎意料的速度在崛起。

根據 TokenInsight 近日公佈的 2020 年 Q1 資料,本季度,加密衍生品成交總量破 2 萬億美元大關,較去年四個季度平均值上漲 314%;全市場日均成交量為 233 億美元,較去年上漲 274%,單日最高成交量發生在 3 月 13 日,達到了 625 億美元。

2 萬億,233 億什麼概念?這意味著從成交量來看,加密市場差不多是滬深股市的十分之一。當很多人還沒意識到加密存在的時候,這裡正悄然崛起:交易量日新月異,尤其是衍生品。

造就如此盛景的除了平臺,還有這樣一撥人,他們遊走在灰色地帶邊緣,就像賭場裡的疊碼仔:自己不賭,但帶人來賭,「引誘」新人進場的第一張牌,是免費策略和高倍收益。

代理商原本只是簡單賺拉新的手續費返傭,但隨著合約異軍突起,合約代理商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專業化的生意,從分析師,到社群管理,再到增長和運營,每個人各司其職。

不怕你賺錢,就怕你不來,只要你上場,那代理商就「贏」了一大半。

加密合約交易,代理半邊天

「又開發了一個新客戶。」

大學畢業不久的原哥(化名),進入幣圈剛滿一個月。只要微信新增的玩家中,恰好沒註冊自己所代理平臺的賬戶(這是前提),並且還流露出有意進一步瞭解的跡象,那他就能發揮各種招數,直至說服對方註冊併入金。

和原哥一樣身份的人不少,如果按照所在團隊已經五十多人、五個小組的規模,那圍繞在這家只能排在行業第二梯隊的交易平臺,至少有數百名像他一樣身份的「外部經紀人」。

他們就像平臺四通八達的觸角,延伸至每個有意進軍加密的投資玩家。

而代理商團隊內部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從社群管理員,到分析師,再到使用者增長等等。每天,原哥和同事潛入各種社群,薅羊毛和炒股類社群是他們的最愛,也是最有可能發展「下線」的地方。

能讓代理商們趨之若鶩的原因,當然是有利可圖。

加密貨幣交易生意賺錢,眾所周知。據彭博社估計,火幣 2019 年一年的營業收入就達 6.9 億美元;而 Bifinex 此前披露自己不到 100 名的員工,2018 年年度就產生了 4.04 億美金的淨利潤;如果根據幣安歷次平臺幣 BNB 銷燬資料,那也可以核算出,去年這家平臺的累計利潤就達到了 5.78 億美元。

交易手續費和上幣費是平臺收入大頭,熊市沒有暴富效應後的行業紅利銳減,競爭轉向存量市場。他們願意將一部分收益分撥出來,分給散佈在各個角落的團隊或個人。

這些人被統稱為代理商,或者看似更高階的稱呼:社羣合夥人/外部經紀人。

從去年開始,國內玩家們能接觸到的所有交易平臺,都把重心轉向加密衍生品不是沒有原因。

相對於現貨,加密衍生品產生的交易體量遠比現貨要龐大得多。據 Skew 的資料,今年 3 月 12 日,整個加密市場的比特幣期貨交易總額達 500 億美元,超過了馬斯克淨資產 344 億美元,其中,OKEx 與 BitMEX 上的期貨交易量超過 100 億美元。當天,也成了比特幣誕生 11 年以來,歷史上交易最頻繁的一天。

交易產生的海量手續費,一部分是被代理商賺走了。

相比現貨返傭的涓涓細流,合約是讓代理商瘋狂的「天堂」。

據瞭解,目前正常的代理商手續費分成比例基本在 40-70% 之間,如果是激進的新平臺,這個數字可以拔高到 90%,甚至 100%,高分成誘惑下,專業代理商出現。

除了分成,在具體的操作模式上,有的平臺開始可能先會給相對高的分成比例,體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再降級;如果代理商帶來的量是持續的,那平臺可能不會降級,或者先從相對低的比例,如果實際達到更高量級,再補差價。

代理商的進入門檻並不高,原哥工作前,就完全不知道比特幣。

儘管每天說服不同身份的玩家進場,但實際上,很多時候他也看不懂分析師策略。而每次接觸新玩家,他總會把最新一期收益表發給對方:每天只有 3 次跟單,但日收益總能在 90% 以上。

如果分析真有那麼準確,他們為何還廣而告之?

加密行業裡的「疊碼仔」

「華人血液裡流著的就是賭性。」賭王何鴻燊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碰上與金融相關的領域後,這種賭性被儘可能地放大。

外匯有內盤、外盤,到了加密市場,變成了時刻不停歇的高風險遊戲。

去年下半年開始,幾乎所有加密交易平臺都在推 ETF、期權這些概念和產品,幣幣交易「過氣」了,鮮有人問津。如果整個市場真的已經發展到衍生品成熟的階段,那確實可喜,不過,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今年 3 月,幣安宣佈下架 FTX 槓桿代幣,官方給的原因是雖然收入損失大,但「還是保護小白使用者重要」。專業加密衍生品越來越多,新玩家專業技能卻沒有趕上。這樣的空間和土壤,給了馬華(化名)這類熟悉加密市場的玩家們,大展身手的機會。

代理模式看似新穎,其實是從外匯市場複製過來的。

如果只是正常的邀請返傭,並沒有值得詬病的地方,但合約盛行後,專業代理商開始流行起來,他們也越來越像Du場裡的「疊碼仔」:給Du場招攬玩家,並從中賺取佣金。

去年下半年上線的一家交易平臺,就複製了港澳資訊的玩法:內設社羣,社羣自帶分析師,匯聚了一大批擁躉者,玩家粘性極強,甚至內嵌了跟單模式。這種類似智慧投顧的玩法,讓帶單的代理商又多了一個賺錢來源:除手續費分成外,增加了跟單的盈利分成。

而股市中的所謂股評老師或「牛股大師」,在幣圈裡也不少見,馬華就曾參與包裝了一位有著高顏值、技術高超標籤的幣圈分析師,美女分析師亮眼的收益資料背後,其實是整個團隊的操盤。

如今,馬華已經晉升為「頂級」代理商。最初因為好奇試水,在運營一段時間後發現,湧進場的新人數量遠超預想。很快,馬華就組建團隊專業化運營,在拉了上千人註冊後,官方團隊聯絡到他們,直接給他升到了最高分成級別,讓他安心。

我們拿到的幾張截圖資訊顯示,一位已經超過 3000 名「下線」的代理商,雖然團隊人數只有 5 個人,但每天的分傭已經穩定在四位數(USDT),其中跟單收益佔 1/5 左右,而累積的分傭收益也早就超過 50 萬元。

每日穩定入賬上萬,明顯的財富效應吸引著越來越多人進場。

代理商中流傳著這樣的傳言:一個曾實盤慘虧的 KOL,在轉型代理商後,炒幣繼續虧,但卻因為匯聚的眾多粉絲,不僅帶火了一家新交易平臺,最後成了最頂級的代理商,買房買車不在話下。被高分成吸引而來的除了原來的 IC0 代投,還有所謂的資本或量化團隊,這些人組成代理商的主力。

表面上看,只要使用者交易,代理商的收益與玩家的盈虧無關。但當產生的交易手續費滿足不了貪婪者的胃口時,使用者的本金開始被盯上。

貪婪背後的陷阱

越是新平臺,代理商的話語權就越大。

一位交易平臺的負責人告訴律動 BlockBeats,合約產品方面,目前代理商能給平臺帶來的交易量能佔到總體量的 70-80%,另一家專注海外市場的平臺情況更甚,「量全是代理給的」。所以,交易平臺為了吸引代理商,只能提高分成比例。

或者雙方採取一種更隱秘、激進的做法:吃「客損」。

具體來說,先由代理商給交易平臺繳納部分「保證金」,後續負責拉人,和交易平臺一起「做局」:下線虧的越多,代理商分到的就越多,如果代理商沒有分析師,平臺甚至能提供具體點位。

這種做法類似賭場中的「佔成兒」:疊碼仔直接與賭場賭客人輸贏,比如使用者輸光 100 萬,按照 64 分成,疊碼仔能拿走 40 萬。換句話說,代理商賺走的將不再是使用者交易產生的手續費或者跟單佣金,而是本金。

和平臺對賭、吃客損的現象愈演愈烈。

一位交易平臺商務在拓展代理商資源時,被對方直問:客戶的虧損有沒有分紅?有的 KOL 則更加直接,在回覆沒有此類玩法,介紹新產品時,被對方打斷,「風控別談,都是玩合約的,裡面道道都清楚」、「那你們平臺沒魄力,現在很多平臺都採用這種模式了。」大家品品,代理商都這麼赤裸裸了。

這個不甚公開透明的加密遊戲場,平臺和代理商共謀,聯合上演一場收割的戲碼。「不怕你賺錢,就怕你不來。」原哥在解釋其他家平臺推出的兜底、虧損包賠的做法時,回覆說套路都是前期先給「下線」小賺一筆,後期收割本金。

如果你剛好是他們「下線」中的一員,那恭喜你,所有的操作都已經在代理商的眼皮子底下,因為平臺為代理商專門開發了一個管理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代理商能看到所有使用自己連結註冊的使用者資訊,包括當前持倉、活躍普通委託列表,以及當前委託列表,甚至所有「下線」的出入金管理和統計等,哪些使用者是活躍使用者,值得長期「培養」,一目瞭然。

在調研過程中,不止一家平臺的 BD 向我們大倒苦水:有平臺為了搶代理商,能將手續費分成比例給到 80%,但這個基本能 Cover 平臺成本的比例,讓沒有對賭或者客損模式平臺無法承受。代理商趨利給了這些黑心平臺拉新,極有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這些善於包裝和經營的代理商,將不諳套路的投資者帶入加密行業,可以預知的是,最終的結果是使用者們血本無歸,慘淡收場。

在加密行業,針對交易平臺的維權事件並不少,很多時候,不是玩家們輸不起,而是無法接受交易平臺的「暗箱操作」,不幸的是,部分平臺確實就有這樣的操作。

你仔細回憶,最近在社群中是不是看到越來越多的跟單進群的資訊?你有仔細想想他們為什麼要帶領毫無交集的陌生人掙錢呢?

已經進了跟單群的你,有沒有仔細計算過,你到底賺了多少錢呢?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