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錯在哪? 終於有人說清楚了...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 | 鏈塔智庫

出品 | 區塊鏈大本營(blockchain_camp)

近日,美國會議員正式要求 Facebook 暫停 Libra,因其或與美元抗衡。Facebook 作為一個科技公司,透過 Libra 從事金融支付,在未來可能受到資料、市場準入以及外匯管理三個方向的監管。Libra 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支付系統,在面臨這三個方向的監管時,Libra 及其主導公司 Facebook 都會付出相當的合規成本。

但這其中真正的困難在於,Libra 作為一個全球的支付系統,在面臨多個國家不同的法規時,如何在一個系統中做到在不同國家都滿足合規要求。

近期,諸多媒體紛紛報道美國眾議眾議院議員要求 Facebook 停止開發 Libra,這說明美國內部對於全球化的數字貨幣還是心存疑慮。

本文將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Facebook 發行 Libra 所面臨的監管挑戰,一個是 Facebook 作為科技公司面臨的監管挑戰,另一個是 Libra 作為加密貨幣所面臨的監管挑戰。

Facebook 面臨的監管

Facebook 作為一個科技公司從事金融支付,在未來可能受到兩個方向:資料以及市場準入的監管。在面臨這兩個方向的監管時,Facebook 以及 Libra 都會在技術上付出相當的合規成本。

1、Facebook 自建平臺進行結算,難度較大

科技公司從事支付甚至金融行業不是一個新話題。從其他科技公司的經驗來看,科技公司從事支付行業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自建系統進行匹配並進行支付,這種方式好處在於處理速度不受到銀行方面的影響,只要雙方的賬戶都在科技公司的體系之內就能夠完成支付服務;

二是與銀行展開深入合作,使用者在科技公司系統中發起請求後,科技公司將請求轉移至銀行,並由銀行進行進一步的操作。這種方式會受到銀行處理能力的影響,使用者的等待時間可能會較為漫長。

從監管的角度來說,第二種方式監管難度以及方式都較為容易——對銀行進行監管即可,因為科技公司自身並不會儲存使用者的錢款,只會留下使用者的交易記錄等資訊,對於這種方式的監管會集中在使用者的資料使用及隱私上。

第一種方式的監管範圍和監管難度則要增加許多。首先是使用者資訊問題,其次就是使用者的錢款,如果企業能獲得銀行牌照並將使用者的錢款放入相關銀行賬戶中接受監管部門的管理,那麼就可以稱該企業的金融部門為“銀行”。

從目前的實踐來看,大部分涉及金融行業的科技公司僅能從事銀行的部分業務,而使用者交與的資金,科技公司的使用也受到了部分限制,在中國,這部分限制使用的資金被稱為備付金而不是準備金,這也能體現銀行與科技公司在地位上的不同。

從目前來看,Facebook 如果真的採取 Libra 那一定就是第一種方案,那麼很明顯在第一種方案之下,Facebook 以及 Libra 透過區塊鏈技術自建平臺難度較大,也會收到更加嚴厲的監管。

2、資料隱私及市場準入監管或成難題

本部分將以 BIS 國際清算銀行所做的政策羅盤為框架,盤點目前影響科技公司的相關政策,並以此分析這些政策對於 Libra 以及 Facebook 的影響。

圖片來源:BIS

目前的政策可以分成兩條脈絡、一個準則。兩條脈絡指的是在資料使用和市場準入上對科技公司進行監管,而一個準則則相對簡單,即在監管時,忽略科技公司的身份,只要從事什麼樣的業務,就受什麼樣的監管。

在資料使用上有兩個監管維度,要麼限制科技公司使用資料,要麼將資料的所有權交與使用者。在市場準入上,要麼限制科技公司進入金融領域,要麼鼓勵所有的科技公司都進入形成競爭。

按照這個框架,Facebook 所面臨的監管將會更加嚴格,與此同時,對監管部門提出的要求也更高。

以使用者資料監管為例,首先由於區塊鏈技術的特性,每個節點都可以獲得全部的資料,也就意味著交易資料是在全球儲存,這可能會違反相當一部分國家資訊本地化、不讓出國的隱私政策;在另一方面,如果選擇將資料所有權交與使用者,這裡的擁有權更強調的是外界(非 Libra 聯盟中的各方)在得到使用者許可之後能夠獲得 Libra 系統中與該使用者相關的資料,即資料需要有可移植性,同時使用者也需要擁有自行刪除資料的權利,但這些在區塊鏈系統中難以實現。

因此,對於 Facebook 來說,無論是限制科技公司使用資料,還是將資料所有權交與使用者,在區塊鏈系統下都難以妥善解決資料監管問題。

在市場準入上,Libra 需要遵守當地的法規,不同的國家在市場準入上有不同的要求。以中國為例,中國允許科技企業參與支付,但是科技企業需要將系統聯入全國統一的支付結算清算平臺,如果 Libra 在中國或者其他類似國家裡運營,那麼 Libra 勢必也需要接入到相應的清算平臺中,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 Libra 不是這些國家發行的法幣,它就無法在平臺上進行清算。

圖片來源:BIS

Libra 面臨的監管

Libra 作為以一籃子貨幣為抵押的數字貨幣,相較於以某種法幣及其等值物為抵押的穩定幣,對使用者以及 Libra 自身都有一定的風險。作為一種超主權貨幣,用一國貨幣購買,可能會造成資本外流,對國家貨幣政策的實施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監管部門對 Libra 勢必會採用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

1、發行及持有 Libra 風險較大

Libra 是以一籃子貨幣及其等值物為抵押物而發行的數字貨幣,這與 Tether 的描述非常相似,二者面臨的風險也十分相似。首先是超發的可能性,即發行的 Libra 超過了所抵押資產;其次是銀行的風險,銀行風險來源於抵押資產放置於銀行,銀行由於其業務屬性會將部分資產用於貸款等業務,銀行的經營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償付風險會傳導至 Libra。

相對於 Tether,Libra 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抵押物使用了一籃子貨幣,但 Libra 在白皮書中沒有詳細描述一籃子貨幣的組成,但不管抵押物如何構成,Libra 使用者都可能會面臨著由匯率波動所引起的價格風險,同時,抵押物中的一籃子貨幣也有相互兌換的問題,Libra 自身需要承擔兌換貨幣所產生的費用以及相關風險。如果未來 Libra 大量被採用,其每日所需要的外匯兌換數可能會十分驚人,更重要的是這些兌換需要銀行的配合才能進行。

作為一種加密數字貨幣,Libra 也面臨著各種網路安全、技術標準等風險,這些風險一旦發生,對於 Libra 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2、Libra 可能影響金融穩定

由於 Libra 的資產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很有可能是離岸的,購買 Libra 會導致大量資本外流(本國貨幣)形成離岸資產,離岸資產快速膨脹可能會對本國的匯率形成較大的壓力,這對對外匯仍存在管制的國家來說影響較大,同時不少國家的貨幣政策也會因此效果大減,對經濟發展造成衝擊。另一方面,Libra 自身也可能會將部分資產換成國債,這對各國的債券市場也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3、Libra 可能面臨嚴格的外匯管理

作為一個金融支付系統,Libra 首要的任務就是滿足監管部門對於支付系統的基本要求。這樣才有使用以及被監管的價值。

在 Libra 之前,SWIFT、加拿大央行以及 R3 都測試過基於區塊鏈的支付系統,但未發現明顯的技術優勢,只承認有一定的“潛力”。而對於這種尚未確定的“潛力”,美國主流的監管機構們並不願意冒險嘗試。

其次,從監管可行性角度來看,監管部門難以對於 Libra 進行監管。難點在於 Libra 的資產很有可能存放在境外,這樣當地的監管機構對於 Libra 的償付能力是無法進行監管的,使用者的權益等也得不到保障。

最後,如果我們將視角聚焦於購買 Libra 的流程上,可以發現基本流程是這樣的:使用者向 Libra 的本地運營方購買 Libra;隨後,本地運營方在網路中發行一個 Libra 轉移到使用者的賬戶上。對於本地運營方來說,首先如何處理用於購買 Libra 的資產會是一個難題,其次不論怎麼處理,都會遇到如何將國內資產轉換成外匯進行轉移的問題,而在這一步可能會受到各種外匯監管問題。

從以上流程看,Libra 存在兩個可能受到監管的環節,首先是當地對於數額巨大的外匯組合的存放以及兌換的監管;其次就是在對大額外匯進行轉賬時的監管。由於國家為了防止匯率市場被擾亂,通常對於大額外匯的兌換以及轉賬保持強監管。因此在這兩個環節存在很大的困難。同時,Libra 還需要面對一些全新未知的監管政策,可能會對業務造成進一步的阻礙。

監管合規前景黯淡

大部分的國家正在思索 Libra 所帶來的好處以及風險,但就目前來看,就算明確了優劣勢,Libra 的合規之路仍然漫長。

就目前的論述來看,Facebook 以及 Libra 所面臨的監管種類繁多,力度巨大。在交易資料方面,需要同時滿足各個國家對於資料使用的限制以及資料流轉的要求;在市場準入方面,需要滿足當地支付系統的監管政策。在滿足監管的同時,Libra 還面臨著與市面上銀行支付系統、其他科技公司的支付系統等的競爭。Facebook 是否能依賴巨大的流量獲得競爭優勢,還有待觀察。

而 Libra 對於金融系統的影響主要源於其兩種屬性:基於抵押法幣及其等價物以及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由於 Facebook 遍佈全球的龐大使用者群體,任何一國政府都難以承受其任何微小的風險甚至是變動。

綜上,我們認為 Libra 的監管之路註定不會太平穩,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難題:資料隱私、市場準入、金融監管等。更重要的是,如果監管層一旦明確 Libra 並不能對現有支付系統帶來任何改進,可能會直接禁止其發行、流通。

以中美兩國為例,Libra 面臨的監管就不甚樂觀。美國方面,美國監管層已對區塊鏈技術有一定的認知,但仍未能確定 Libra 的技術風險,目前依舊考慮是否將其納入監管。中國方面,如果需要保持合規,那麼在上文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都會面臨巨大的監管挑戰,這給 Libra 進入中國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

1、美國:技術風險較大

美國對於加密數字貨幣的監管已經相當完善。今年,SEC 已經發表了一封無意見函給數字貨幣的監管開了先河,同時美國也擁有了發行合規穩定幣的渠道。在已有的監管政策之上,眾議院下屬的金融服務委員而非 SEC 或者美聯儲對 Facebook 發函似乎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但金融服務委員會在2018年曾開展過兩次關於數字加密貨幣的聽證會,在這兩次的聽證會中 CFTC 以及 SEC 都派人進行了聽證,不能說其對於數字加密貨幣或者是區塊鏈認識不充分,從問詢函來看,委員會對於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跨境多邊支付仍然抱有疑慮,對其技術風險仍然保持謹慎,所以發函進行問詢。

2、中國:合規遙不可及

如果 Libra 要想在中國合規,其需要跨越的可不止技術難關。從資料隱私上,中國在最近幾年已經要求各個企業不能將中國公民的資訊送往國外並進行分析,要求全部資料都需要本地化儲存;在支付上,中國要求所有的利用人民幣進行的支付全部都需要經過全國統一的結算系統,但問題是 Libra 的結算標的並不是人民幣,這就引致了另一個問題:中國目前對於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是完全禁止的,那這樣看 Libra 是完全不可能合規。

在外匯管理上,中國的政策非常嚴格,個人購買外匯必須經過個人購匯系統進行登記備案而企業持有外匯必須經過相關部門的批准備案並需要接受相當程度稽覈,企業的合作銀行也必須接受監管部門的稽覈以及考查。也就是說,在中國個人想要購買使用 Libra 受到了個人持有兌換外匯的限制,Libra 正常運營所需要進行的外匯轉賬等也可能受到限制。

最後,如果 Facebook 以及 Libra 能夠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處理好各地的監管合規問題,但是它們可能難以將符合各種監管的節點們組成一個全球化的結算系統。

總之,這篇文章中講述了許多 Libra 在監管上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們沒有自大到認為 Facebook 在創立 Libra 時,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 Libra 想要短時間內合規運作感覺已經不太可能了。目前來說,Facebook 需要跨越的監管與技術上的難題實在太多太多,可能唯一讓人值得期待的就是 Facebook 是一家科技巨頭以及從專案開始就和監管部門積極溝通了吧。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