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悖論:當前區塊鏈的困境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演變歷程比特幣區塊鏈,因其首次運用當前分散式賬本技術,通常被認為是區塊鏈的雛形並冠以“區塊鏈1.0”的稱號。自有“可程控的以太坊”之稱的2.0版本問世以來,以IOTA,Nano和Hashgraph為表現形式的3.0版本也即將“落地”。然而,以這三個階段來劃分割槽塊鏈的發展未免會有些簡單:最新一代的區塊鏈技術以DAG為核心,與此前的區塊鏈技術有重大差異。此外,基於此類技術的專案並不是真正的分散式賬本,IOTA,Nano和Byteball都是區塊鏈後期的概念。那麼,投資者和區塊鏈使用者為何接受一個新分散式賬本技術的“變體”呢?這一切,都與當前區塊鏈技術所面臨的“困境”有關。當前區塊鏈的“困境”理論上講,第一、二代區塊鏈技術已經對整個世界進行了變革。幾乎每個行業從根本上受到了區塊鏈技術的洗禮。然而,實際情況卻多少有些差異。當前諸如比特幣和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公鏈面臨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迄今為止,區塊鏈還未取得顯著的規模化成績。這具體表現在當前區塊鏈協議受限於交易工作量和速度。以保留系統(legacy system)為例,PayPal每秒的交易量為200次,而Visa每秒的交易量甚至可達到56000次。相比之下,以太坊當前每秒的最大交易量僅為20次,比特幣則只有7次。這也是比特幣和以太坊這類公鏈無法與當前支付系統競爭的直接原因。區塊鏈三元悖論
事實上,區塊鏈協議“緩慢”的根源不在於某些內建的可擴充套件性障礙。相反,這是去中心化區塊鏈網路構建的一個結果。諸如比特幣和以太坊之類的公鏈有一個核心元素:讓每個人都有執行網路節點的機會。每個節點都對每筆交易進行處理,並將區塊鏈整個交易記錄儲存在電腦上。因此,整個公鏈的可擴充套件性取決於該鏈上最慢的節點。

既然整條區塊鏈的可擴充套件性受制於該鏈上最慢的節點,所以理論上講,去除一些較慢的節點可以提升該鏈的交易工作量和速度。但是,這樣的做法通常會降低區塊鏈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因此,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充套件性被稱為區塊鏈三元悖論。

案例1:可擴充套件性問題

如前文所述,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公鏈以其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聞名於世。然而,由於可擴充套件性的制約,比特幣和以太坊區塊鏈至今無法成為像Paypal和Visa的交易平臺。

以比特幣為例,挖礦演算法難度的降低會大幅度提升整個驗證過程。然而,隨著可擴充套件性的提高,比特幣所面臨的安全性風險也成倍地上升。此外,低難度演算法會使礦廠的數量增加,這對去中心化也是一種挑戰。

案例2:去中心化問題

Ripple作為一個即時支付結算的系統,有很強的其可擴充套件性和安全性。然而,在Ripple的共識機制中,一筆交易的驗證只面向於一部分“驗證者”,鏈上所有的節點並不能參與其中。因此,較比特幣和以太坊而言,Ripple顯得有點“中心化”。

案列3: 安全性問題

一些小規模的區塊鏈平臺(例如NEM)在去中心化和可擴充套件性上具有一定優勢。然而,由於其平臺上執行的節點較少,易收到駭客的攻擊。因此,這一類平臺通常會面臨不小的安全性風險。

結語

區塊鏈的三元悖論(可擴充套件性與其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不可同時滿足)是當前區塊鏈技術面臨的困境,如何解決這一困境是未來區塊鏈發展的重心。

文章來源:
區塊鏈3.0 :分散式賬本技術的未來? 
來源:https://cryptoresearch.report/crypto-research/blockchain-3-0-future-dlt/
作者:Demelza Hays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