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波DeFi你沒賺到錢?

買賣虛擬貨幣

標題這句話其實是對自己說的。

最近開始頻繁透過朋友聽說了DeFi裡的一些十倍幣、百倍幣,從Compound的流動性挖礦開始,圈內關於DeFi的這波炒作好像還在延續。Chainlink、AAVE、Bancor,突然間好像很多人從這些過往熟悉的專案身上賺到了錢。

我在橙皮書官網[1]上搜了下,發現我們從2019年的年初開始關注DeFi,當時就寫了不少的文章,比如第一篇正經介紹Compound協議的,以及對DeFi行業的綜述和看法。但如果當時你跟別人說你在研究DeFi,別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這麼小眾?這麼細分的領域?

網站搜到當時寫的一些文章

沒想到一年半過去後,整個區塊鏈都只剩下這個“這麼小眾、這麼細分”的領域了。早期關注DeFi時,只有協議和產品,沒有幣可炒,更談不上拉盤暴漲。等了很久,抱著DeFi有招一日一定會出圈的想象,慢慢對這個行業的關注也不像以前那麼緊密了。然後就到了現在,突然迎來了DeFi發幣之後這一波小浪潮。

想想這真是個糟糕的決策。在太早期時研究得不亦樂乎,然後發幣開始炒作時又遠離了關注,完美避開了掙錢的時間段。有時候太早入圈反而在戰線拉長時失去了敏銳的嗅覺,而在機會來臨時,老韭菜又早就對這套故事免疫了,不像其他剛進場的新鮮韭菜,一聽新故事反而更容易相信。所以沒賺到錢大概也是正常的。

回過頭來說,認真地看這波DeFi,我仍然覺得這可能只是個類似於過去兩年間交易挖礦、IEO那樣的階段性小波浪。從17年ICO之後,幣圈的講的故事越收越窄,有一種往更專業、更細分的方向走的趨勢,參與其中的玩家,也從圈外流量越來越聚焦到圈內本身的從業者和參與者身上。比如這波玩DeFi的,很多使用者要麼本身就是DeFi行業的創業者,要麼是之前玩Dapp、做交易的炒幣使用者,DeFi本身的操作門檻和認知門檻都擺在那,你要說吸引了圈外的使用者我是不太信的。

當然,這波DeFi泡沫跟過去IEO比較不同的是,裡面一些龍頭的專案是有技術和已經跑通的產品的,很多專案也在遵循去中心化金融的本旨。因為這個不同,我覺得值得關注的反而是,DeFi這波小泡沫最後到底能帶來什麼?

比如DeFi這波熱度,最後能不能轉化成一個更好用的錢包?一個交易量更大的DEX?一個可以與傳統金融比拼的借貸業務?再比如,很多人也都看到了,現在行業還缺一個站穩榜首的DeFi聚合器,未來會不會出現這樣一個入口級的新產品?如果泡沫在破滅之前,轉化成了這些切實的產品和技術,真的降低了DeFi的操作門檻和使用成本,提供了更接近普通使用者的體驗,那麼我對DeFi這波小浪潮的看法,也許就會改變了。

最近經常感嘆現在這批年輕人,跟前幾代真的太不同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基本很少接觸金融兩個字,炒股、買基金這些事就更不用說了,從來就沒在腦海裡出現過,因為你成長過程中對它的認知基本是零。而現在這批年輕人,在公眾號看巨集觀經濟發展,在虎撲股票區曬單,在B站看半佛講財經、刷彈幕,他們天生就在金融市場裡,周圍到處都是這類資訊、到處都是這類觸手可及的產品。

DeFi能抓住這些代表未來的使用者嗎?我很好奇。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