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分叉有多硬?軟分叉有多軟?

買賣虛擬貨幣

硬分叉和軟分叉,幣圈的小夥伴對於這兩個名詞想必都不陌生。比如我們熟悉的以太坊和比特幣就經常硬分叉,早到初期的以太坊 The DAO 事件分叉,到 2017 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比特幣現金 BCH 和一眾分叉幣,再到前不久剛剛完成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硬分叉,無一不是在行業中掀起巨浪的事件。那麼硬分叉和軟分叉,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們知道,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的 PoW (工作量證明) 共識的公有鏈,存在“礦工”的角色,由礦工作為一個個“節點”,來維持整個網路的正常運轉。而礦工一般是在礦機上執行一套軟體程式來參與整個網路的。

簡單來說,當開發者對整個區塊鏈的交易邏輯進行一定的程式碼修改或升級後,礦工需要升級軟體,才能按照更新後的規則來參與挖礦活動。那麼問題來了,礦工 A 升級了軟體,礦工 B 卻沒有升級,會發生什麼情況?我們分兩種情況來看。

硬分叉

如果這是一次硬分叉更新,礦工 A 和礦工 B 誰也不服誰,繼續在各自的軟體版本上進行挖礦,結果就是從硬分叉的區塊高度 (可以理解為區塊鏈網路中的時間點) 開始,網路一分為二,互相不相容,且他們挖出來的幣也是採用不同規則的兩種幣。

當區塊鏈社羣存在重要分歧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新的幣種。

比如 2016 年行業巨震的 The DAO 事件,為了挽回被盜的大量 ETH,一個對網路進行回滾的硬分叉被實施了。而社羣中一部分成員認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精神,堅持在原來的鏈上進行挖礦,就產生了以太經典 ETC。沒錯,真要說來,ETC 才是最開始的“真正”的以太坊,我們現在看到的 ETH 反而是“分叉幣”呢…

再比如 2017 年的比特幣擴容事件,支援區塊擴容的一部分礦工,分叉出了比特幣現金,引領了整個 2017 下半年的分叉幣熱潮,隨便一個組織就跑來分叉比特幣,聲稱自己才是“真正的比特幣”,生生帶來一波“糖果行情”…

是不是硬分叉就一定會有新的鏈產生呢?理論上來說,是的。

但是!當社羣的共識高度一致的時候,硬分叉更多地是作為對區塊鏈網路進行升級和改進的一種手段。

如今年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升級,作為以太坊的從 PoW 向 PoS 轉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包含了對以太坊網路的多項升級與進化,社羣並沒有產生明顯的分歧,整個升級過程除了時間稍微推遲了一些外,還算比較平穩,甚至升級期間連幣價也只是小範圍波動,十分給面子。

軟分叉

如果說在硬分叉中,礦工 A 和 B 是互相對立的,那麼在軟分叉中,他們更像是求同存異的關係。軟分叉升級後,不僅 A 可以相容 B 產生的區塊,B 也同樣可以驗證升級後的 A 產生的區塊,實現了向前與向後的同時相容。

軟分叉的例子,大家知道的應該比較少,這裡舉一個比較近的。還是 2017 年,還是擴容事件 (咦,是不是覺得我在逗你?別急,往下看)

眾所周知,比特幣社羣一直都存在擴容的分歧。2017 年,“紐約共識”之後,社羣終於透過了名為 Segwit2x 的提案,在升級 Segwit (隔離見證) 的基礎上,再將區塊擴容至兩倍,以作為對分歧雙方的一種折中方案。當時幣圈上下歡欣鼓舞,為雙方終於達成共識而慶祝,比特幣的價格也隨之推升。然而,BCH 橫空出世,打破了這個共識,比特幣的 Segwit2x 計劃也無奈止步於 Segwit 隔離見證,剩下的 2x 擴容計劃胎死腹中。這裡的隔離見證,便是一次軟分叉,允許一部分礦工不升級軟體也能正常挖礦。

隔離見證使用了不同於 BCH 擴大區塊大小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比特幣交易驗證慢的問題。比特幣的好兄弟萊特幣 LTC,也先於比特幣採用了這種技術。支援隔離見證的比特幣地址是 3 或者 bc1 開頭,而老的比特幣地址是 1 開頭的,互相之間可以無障礙轉賬,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研究一下。

看完本期的百科,硬分叉有多硬,軟分叉有多軟,你清楚了嗎?

————————————————

滴福記 | Hi-DFG

每個人的區塊鏈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