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擴容和側鏈,真的毀掉了EOS的未來嗎?

買賣虛擬貨幣

大家好,我是佩佩,如果拿一幅圖形容加密圈這兩天的故事,應該就是下圖了:

昨天這一大盆冷水潑下來,社群也都安靜了很多,不過目前來看向上趨勢也都還在,特別是以太坊仍在一個強勢狀態,所以是不是僅因為閃崩掉20%就認為牛到頭了,我覺得還不能輕易下這個結論。

另外,既然已經磨了好幾個月,好不容易突破了,還沒幾天。。就這?

我覺著,還是可以多抱一點想象力,別忘了,這可是幣圈,啥意想不到的事兒都能發生。

牛市呢,沒什麼道理可言,不管專案本身如何,有多少人不看好,該漲它還是會漲,哪怕是眾人口中的辣雞柚,也無非是昨天槓桿的因素多回撤了點,但近一個月也有差不多30%的增幅。

所以,市場越好的時候,你的決策應該越少受制於那些專案技術、方向等基本面因素的影響,啥都將邏輯,就很容易賣飛。

但今天還是要說點無關價格的東西,牛市操作可以無腦,但問題還是要想想清楚,不要真成無腦韭菜花了。

最近EOS社羣對生態方面很焦慮,國內糾結的點在於認為eos生態現在之所以與以太坊有巨大差距,其中一個很大因素源於RAM增發,曾經RAM增發機制是為了降低開發者的門檻,但不斷下降的ram價格,在這兩年並沒有吸引到開發生態。

因此,有部分利益相關者認為,停止對RAM的擴容,價格走上來,吸引到使用者,使用者多了不僅吸引開發團隊和資金,對eos的需求也多了,反而更有利於開發者和生態的發展,就像現在以太上如火如荼的defi,並沒有因為gas成本的節節攀升而阻礙defi產品的增量發展。

為此,eos ram國內首富,在前幾天還特別提了一個停止擴容的提案,不過看上去還比較難透過,包括從tp節點對海外社羣的問詢來看,反對的聲音還是比較大的。

甚至也不乏有人認為這是屁股決定腦袋。

另外海外在糾結什麼呢,在糾結鏈的價值捕獲問題:

現在市值排到前二十的專案中有不少是erc20代幣,還有這一波網紅的這些defi幣都是erc20,他們的活動都在使用以太坊網路,更多的應用帶來了價值的增長。

但EOS目前的狀態是,這幾年確實也湧現了一些dapp,從最早的菠菜到遊戲再到現在也有些defi專案出現,同時還有很多是以姐妹鏈側鏈的形式存在,也就是copy一個eosio做鏈,有自己的代幣資源模型,這些都比較分散,不像以太坊上能感覺到合作共生欣欣向榮並有形成正迴圈反饋的狀態。

對這兩個問題呢,我們一個個來看:

首先是RAM問題

RAM,用於EOS網路上的狀態儲存,是在eos上開發者的剛需資源,像每個使用者新註冊一個賬號,都是需要大概4kb的RAM。

在機制上,RAM是拿eos去系統合約中購買的(不用了也可以賣出),定價走的是bancor演算法,你理解成和現在大火的uniswap差不多就行,因為表面上都是買的人越多,價格越高。

其原意是根據市場需求來自動調節價格,但低估了人性,因為最早總量固定的64G,成為了eos投機者們的炒作天堂,當時不到一個月翻了五十倍,算得上是現在uniswap各類炒作程式碼的鼻祖了。

不過此後或許因為BM意識到這種投機爆炒的危害,改成了無限增發模式,才逐步消除了ram上的炒作(當然,這背後也伴隨了很多悲慘收割故事,估計至今還有人對此耿耿於懷)。

上圖也可以看出,自兩年前飆升到差不多1ram=1eos之後,一蹶不振,目前1kb=0.049eos,也就大概1塊錢軟妹幣,那註冊一個賬戶需要4塊錢的成本,已經算是降下來很多,但如果說想做百萬使用者級別的應用,這筆費用也不是說誰都能出得起。

對於RAM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RAM擴容導致了生態不行,這個調調似乎把因果搞反了,就像以太並不是因為gas高了才火爆,而是火爆對應到資源的緊缺,只能促使智慧合約成本提升。

也像深圳,原本也是個小漁村吧,並不是說房價高了才吸引人,而是賺錢機會多了,人多了對房地產需求增加,才帶動價格的上漲。

再者,RAM擴容擴的很多嗎,看上面的圖,兩年了,從64G漲到187G的總量,增長還不到三倍,如果eos上真有應用爆發,這點增發率根本抵擋不住,另外如果要先靠資源價格提升來吸引使用者,吸引來的都是些什麼人,可想而知。

還有,看看隔壁的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阿里油管亞馬遜,從來都是“人越多越好用”,“人越多成本越低”,以此形成他們的正迴圈和市場壟斷。

區塊鏈的世界,因為資源還很有限,所以感覺上是反過來的,市場越熱,越難用,但這不意味著這應該是常態,特別是對應用類的東西,對資產端的東西。

交易最忌諱的是啥,就是高額手續費啊,千二一年都能吃掉多少韭菜的利潤,更何況動輒幾刀的,只是現在行家裡手們賺快錢幾萬幾萬的扔進去,忽略掉了而已,但這其實是很難持續的,不管是以太還是柚子的目標都是要把這個成本往下降的,而不是相反。

至於第二個海外擔心的價值捕獲問題。

以太坊和EOS在鏈的模式上確實有很大的差別,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會對價格和市值存在影響,我還說不太好。

對此我的一個看法是,認為以太坊在價值捕獲方面更優秀,可能就像在2019年六月認為最該買的幣就是比特幣,其他的都是垃圾一樣。

這就是你看到的現狀,但現狀意味著未來也會一樣嗎?

現在回頭看,在2019年6月最該買的加密貨幣一定就是比特幣嗎?

以太坊現在生態的熱度都來自defi,而defi的特性恰好只有簡單的價值流轉、抵押贖回,沒有複雜的應用場景需要另外做一條鏈,對高額的手續費也不是那麼敏感,但對以太鏈上其他的應用呢?只是你聽不到他們的聲音罷了。

另外看之前老外講eth2.0的樣子,他們把現在的以太坊比作一個擁擠的小島,什麼樣的房子都建在上面:

但2.0呢,分片擴充套件,某種角度來說也像劃分了不同的鏈的區域,比如defi應用可能會建立在像城鎮一樣的區域裡,交易相對大額,成本也相對高一點:

而其他像遊戲、社交之類的小額高頻次轉賬應用,就會放到類似郊外的地方,空間更大,成本更低:

所以,未來的公鏈或多或少都會有多鏈條的形式,分散化未必代表著不能形成更好的價值捕獲。

其實今天把這兩個問題放到一起來說,也是想說,對於eos社羣,是不是我們大部分人的思路都是對標著以太來看問題,但其實有沒有可能這倆完全都不是一物種。

甚至並不是什麼設計問題或者說b1不管事兒,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它太超前了,然後我們還在拿一箇舊框框來套用,就像現在defi扯來扯去的某些東西,很多兩年前就在ram和rex上都玩一遍了。

結語

以上一點想法不一定對,只是希望能擴寬一點思路。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我家上個月開始裝修,新的小區是全開放式設計,沒有圍欄的,交房那天才知道,大家都驚呆了,怎麼能連圍牆都沒有,但後來走了幾遍,誒,覺得挺不錯,至少回家下車直接進家門,不用繞路,對外賣快遞也超級友好。

然鵝,總還是有很多人不習慣,不停投訴,最後物業不得不加裝圍欄。

其實想想圍欄能有什麼用呢,就算有牆,大部分小區也是隨意出入的,安全性又能高几分?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需要的是拆掉思維裡那扇根本用不著的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