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王的「隨機」挑戰:從互動到非互動式零知識證明

買賣虛擬貨幣

本文已更新至Github

https://github.com/sec-bit/learning-zkp/blob/master/zkp-intro/4/zkp-rom.md

Challenges are at times an indication of Lord's trust in you.

挑戰,有時是上天信任你的一種表現。 

——  D. Todd Christofferson

本文繼續長篇大論零知識證明背後的機制原理,希望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類「現代密碼學工具」的大致輪廓。本文約8000字,少量數學公式。

互動與挑戰

我們之前介紹的零知識證明系統都是「互動式」的,需要驗證者 Bob 在互動中提供一個或若干個「隨機數」來挑戰,比如「地圖三染色問題」(參看『系列二』)中,驗證者 Bob 需要「不斷地」隨機挑選一條邊來挑戰 Alice 的答案,直到 Bob 滿意為止,而 Alice 的作弊概率會「指數級」地衰減。而讓 Bob 相信證明的「基礎」取決於 Bob 所挑選的隨機數是不是足夠隨機。如果 Alice 能夠提前預測到 Bob 的隨機數,災難就會發生,現實世界就會退化成「理想世界」,而 Alice 就可以立即升級成「模擬器」,透過超能力來愚弄 Bob。

而『系列三』中,我們分析了 Schnorr 協議,協議中雖然驗證者 Bob 只需要挑選一個隨機數 c 來挑戰 Alice ,讓她計算一個值 z,但 Bob 絕對不能讓 Alice 有能力來預測到 c 的任何知識,否則,Alice 也會變身成模擬器。

隨機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透過隨機數挑戰是互動式零知識證明的「信任根基」。

但,「互動過程」會限制應用場景。如果能將互動式零知識證明變成「非互動」?這會非常非常激動人心。所謂的非互動可以看成是隻有「一輪」的證明過程,即Alice 直接發一個證明給 Bob 進行驗證。

非互動式零知識證明,英文是 Non-Interactive Zero Knowledge,簡稱 NIZK。它意味整個證明被編碼為一個「字串」,它可以寫到一張紙上,透過郵件、聊天工具等各種方式隨意傳送給任何驗證者,字串甚至可以放在 Github 上隨時供大家下載驗證。

在區塊鏈世界,「NIZK」可以作為共識協議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交易需要多個礦工進行校驗。設想下,如果交易的傳送者和每個礦工都要互動一下,讓礦工進行挑戰,那麼共識過程將奇慢無比。而非互動式零知識證明則可以直接廣播給所有的礦工節點,讓他們自行驗證。

可能有朋友會問:只讓一個礦工挑戰不就夠了嗎?把礦工和交易傳送者的互動指令碼編碼成證明,然後廣播給其他礦工,然後其他礦工就直接相信這個挑戰過程是可信的,不也可以嗎?但是,很顯然,這裡需要相信第一個互動礦工作為可信第三方,第三方?似乎不是一個好主意……

而非互動式零知識證明,以下我們直接說「NIZK」,似乎就很理想了,沒有第三方賺差價。

「非互動」帶來的困惑

非互動式零知識證明,NIZK,如果存在,那麼它要比互動式證明強大得多。

  • 互動式證明,只能取信於一個驗證者;而 NIZK 可以取信於多個驗證者,以至所有人。

  • 互動式證明,只能在互動的那個時刻有效;而 NIZK 將始終有效。

NIZK 不僅可以跨越空間,還能跨越時間

聽上去很美,不是嗎?But, ……

重複下上節的一個結論:

透過隨機數挑戰是互動式零知識證明的「信任根基」。

可是如果 NIZK 失去了挑戰過程,有什麼後果?

我們已經回憶過「零知識」性質的證明(參考『系列二』),證明過程需要構造一個模擬器(演算法),它也和驗證者(Bob)在理想世界中進行互動,而驗證者 Bob 沒有能力區分出來對方是否是真的 Alice 還是一個模擬器。

如果現在考慮下 NIZK 中的 非互動式,假如「我」向「你」出示一張紙,上面寫著一個「真」證明 X ,又假如「你」在看過這張紙之後確實相信我了;又因為協議是「零知識」,那麼如果把「我」換成一個模擬器,模擬器也能「偽造」一個假證明 Y,能夠也讓「你」相信。

好了,問題來了:

  • 你如何區分 X 和 Y ,孰真孰假?當然你無法區分,因為協議是零知識的,你必須不能區分

  • 我可以同樣可以把 Y 出示給你看,那豈不是「我」就可以欺騙你了嗎?

是不是不和諧了?請大家在此處思考兩分鐘。

(兩分鐘後……)

因為 NIZK 沒有了互動,也就沒了挑戰過程,所有的證明過程都有 Alice 來計算書寫,理論上 Alice 確實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沒人攔得住,比如 Alice 就寫「理想世界」的 假證明 Y

想必深刻理解模擬器的朋友,在這裡會發現一個關鍵點:模擬器必須只能在「理想世界」中構造Y,也就是說,Y 這麼邪惡的東西只能存在於「理想世界」,不能到「現實世界」禍害人間。

繼續思考……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請大家回憶下「地圖三染色問題」,之所以模擬器不能在「現實世界」中為非作歹,核心原因是,他在理想世界中有「時間倒流」的超能力,而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這種黑魔法。現實世界的「不存在性」是關鍵。

而且,NIZK 中沒有互動,於是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模擬器沒有辦法使用「時間倒流」這個超能力,當然似乎也就不能區分證明者在兩個世界中的行為。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面對任何一個 NIZK 系統,似乎「模擬器」就很難高高在上了,它好像只能飄落人間,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凡人。如果,我說如果,按此推論,假設模擬器不再具備超能力,那就意味著 Alice 和模擬器沒有區別,Alice 也可以成為一個模擬器,再繼續推論,Alice 就可以在「現實世界」中任意欺騙 Bob,那麼這個證明系統就不再有價值,因為它失去了「可靠性」。結論:任何的 NIZK 都不可靠。

這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上面我們在分析的過程中,提到了互動挑戰的缺失。確實,如果 Bob 不參與 Alice 產生證明的過程,證明所包含的每一個 bit 都由 Alice 提供,似乎「證明」本身不存在任何讓 Bob 信任的「根基」。這個從「直覺」上似乎說不通。

那是不是說,沒有 Bob 的參與就「徹底」沒辦法建立「信任根基」了呢?信任的根基還可以從哪裡來呢?

答案是「第三方」!

Wait ……,協議互動不是隻有兩方嗎?Alice 和 Bob,哪來第三方?

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而且方法不止一種,我們先研究第一種。

(淚目:不是說的好好的,咱們不引入第三方嗎?)

回顧 Schnorr 協議

我們再看一下老朋友——Schnorr 協議,它是一個三步協議:第一步,Alice 傳送一個承諾,然後第二步 Bob 傳送隨機數挑戰,第三步,Alice 迴應挑戰。

我們來看,如何把一個三步的 Schnorr 協議變成一步。

看一下 Schnorr 協議的第二步,Bob 需要給出一個隨機的挑戰數 c,這裡我們可以讓 Alice 用下面這個式子來計算這個挑戰數,從而達到去除協議第二步的目的。

c = Hash(PK, R)

其中 R 是 Alice 發給 Bob 的橢圓曲線點,PK 是公鑰。大家可以好好看看這個利用 Hash 演算法計算 c 的式子。這個式子達到了兩個目的:

  1. Alice 在產生承諾 R 之前,沒有辦法預測 c,即使 c 最終變相是 Alice 挑選的

  2. c 透過 Hash 函式計算,會均勻分佈在一個整數域內,而且可以作為一個隨機數(注:請大家暫且這麼理解,我們在後文再深入討論

請注意:Alice 絕不能在產生 R 之前預測到 c,不然, Alice 就等於變相具有了「時間倒流」的超能力,從而能任意愚弄 Bob。

而一個密碼學安全 Hash 函式是「單向」的,比如 SHA256,SHA3,blake2 等等。這樣一來,雖然 c 是 Alice 計算的,但是 Alice 並沒有能力實現透過挑選 c 來作弊。因為只要 Alice 一產生 R, c 就相當於固定下來了。我們假設 Alice 這個凡人在「現實世界」中是沒有反向計算 Hash 的能力的。

看上圖,我們利用 Hash 函式,把三步 Schnorr 協議合併為了一步。Alice 可以直接傳送:(R, c, z)。又因為 Bob 擁有 PK,於是 Bob 可以自行計算出 c,於是 Alice 可以只傳送 (R, z) 即可。

我們把上面這個方案稍微變下形,就得到了「數字簽名」方案。所謂的數字簽名,就是「我」向「你」出示一個字串,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然後為了證明這句詩是我出示的,我需要簽署某樣東西。這個東西能證明我的身份和這句詩進行了關聯。

從 NIZK 角度看數字簽名

不嚴格地說,數字簽名方案相當於在證明(1)我擁有私鑰,並且(2)私鑰和訊息進行了關聯計算。

我首先要證明我的身份,那麼這個簡單,這正是 Schnorr 協議的功能,能夠向對方證明「我擁有私鑰」這個陳述。並且這個證明過程是零知識的:不洩露關於「私鑰」的任何知識。

那麼如何和這句唐詩關聯呢?我們修改下計算 c 的過程:

m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c = Hash(m, R)

這裡為了保證攻擊者不能隨意偽造簽名,正是利用了離散對數難題(DLP)與 Hash 函式滿足抗第二原象(Secondary Preimage Resistance )這個假設。

注:這裡嚴格點講,為了保證數字簽名的不可偽造性,需要證明 Schnorr 協議滿足「Simulation Soundness」這個更強的性質。這點請參考文獻[2]

上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數字簽名方案 —— Schnorr 簽名方案[1]。在這裡還有一個最佳化,Alice 發給 Bob 的內容不是 (R, z) 而是 (c, z),這是因為 R 可以透過 cz 計算出來。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最佳化」呢?目前針對橢圓曲線的攻擊方法有 Shanks 演算法、Lambda 演算法 還有 Pollard's rho 演算法, 請大家記住他們的演算法複雜度大約都是 [6],n 是有限域大小的位數。假設我們採用了非常接近 2^256 的有限域,也就是說 z 是 256bit,那麼橢圓曲線群的大小也差不多要接近 256bit,這樣一來,把 2^256 開平方根後就是 2^128,所以說 256bit 橢圓曲線群的安全性只有 128bit。那麼,挑戰數 c 也只需要 128bit 就足夠了。這樣 Alice 傳送 c 要比傳送 R 要更節省空間,而後者至少需要 256bit。c 和 z 兩個數值加起來總共 384bit。相比現在流行的 ECDSA 簽名方案來說,可以節省1/4 的寶貴空間。現在比特幣開發團隊已經準備將 ECDSA 簽名方案改為一種類 Schnorr 協議的簽名方案——muSig[2],可以實現更靈活地支援多籤和聚合。

而採用 Hash 函式的方法來把一個互動式的證明系統變成非互動式的方法被稱為 Fiat-Shamir 變換[3],它由密碼學老前輩 Amos Fiat 和 Adi Shamir 兩人在 1986 年提出。

重建信任 —— 隨機預言精靈

前文提到,失去了挑戰,似乎失去了證明的「信任根基」。而在 Schnorr 簽名方案中,Hash 函式擔負起了「挑戰者」的角色,這個角色有一個非常學術的名字:「隨機預言機」(Random Oracle)[6]。

可是這裡為何用 Hash?實際上當 Alice 要產生公共隨機數時,需要一個叫做「隨機預言機」的玩意兒,這是什麼?

開腦洞時間到!

我們設想在「現實世界」中,天上有一位「精靈」,他手持一個雙欄表格,左邊一欄為字串,右邊一欄為數字。任何人,包括你我,包括 Alice 和 Bob,都可以發字串給「精靈」。

精靈在拿到字串之後,會查表的左邊欄,看看錶格里有沒有這個字串,下面分兩種情況:

  • 情況一:如果左邊欄找不到字串,那麼精靈會產生一個「真隨機數」,然後把字串與隨機數寫入到表格中,然後把隨機數返回地面上的凡人。

  • 情況二:如果左邊欄有這個字串記錄,那麼精靈會將右邊欄裡面的數字直接返回給地面。

大家會發現這個精靈的行為其實很像一個隨機數發生器,但是又很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當我們傳送相同的字串時,他會返回相同的數。這個精靈就是傳說中的「隨機預言機」。

而在合併 Schnorr 協議過程中,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這樣的隨機預言精靈,而不是一個 Hash 函式。兩者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區別就是:

  • 隨機預言機每次對於新字串返回的是一個具有一致性分佈的「真」隨機數

  • Hash 函式計算的結果並不是一個真正具有一致性分佈的隨機數

那麼為什麼前面用的是 Hash 函式呢?這是因為在現實世界中,真正的隨機預言機不存在!為什麼呢?事實上,一個 Hash 函式不可能產生真的隨機數,因為 Hash 函式是一個「確定性」演算法,除了引數以外,再沒有其它隨機量被引入。

而一個具有密碼學安全強度的 Hash 函式「似乎」可以充當一個「偽」隨機預言機。那麼合併後的安全協議需要額外增加一個很強的安全假設,這就是:

假設:一個密碼學安全的 Hash 函式可以近似地模擬傳說中的「隨機預言機」

因為這個假設無法被證明,所以我們只能信任這個假設,或者說當做一個公理來用。插一句, Hash 函式的廣義抗碰撞性質決定了它的輸出可以模擬隨機數,同時在很多情況下(並非所有),對 Hash 函式實施攻擊難度很高,於是許多的密碼學家都在大膽使用。

不使用這個假設的安全模型叫做「標準模型」,而使用這個假設的安全模型當然不能叫「非標準模型」,它有個好聽的專有名詞,叫做「隨機預言模型」。

世界上有兩種不同型別的人,喜歡甜豆花的,不喜歡甜豆花的。同樣,世界上的密碼學家分為兩種,喜歡隨機預言模型的,和不喜歡隨機預言模型的[6]。

構造根基 —— 被綁架的精靈

Schnorr 協議經過 Fiat-Shamir 變換之後,就具有 NIZK 性質。這不同於我們證明過的 SHVZK,SHVZK 要求驗證者誠實,而 NIZK 則不再對驗證者有任何不現實的要求,因為驗證者不參與互動,所謂要求誠實的驗證者這個問題就不復存在。

注:如果驗證者 Bob 不誠實會怎樣?那麼 Bob 有可能抽取出 Alice 的知識。但是對於三步 Schnorr 協議而言,它是否滿足「零知識」,目前還處於未知狀態。我們在系列三中只證明了它滿足一個比較弱的性質:SHVZK

但是,當 Schnorr 協議搖身一變,變成非互動零知識證明系統之後,就真正的「零知識」了。

然而,可能你的問題也來了,這個論斷聽起來似乎有道理,請問能證明嗎?

時間到了,“翠花,上模擬器”

怎麼用模擬器大法來構造一個「理想世界」呢?大家可以想一下,我們之前使用過「時間倒流」,還有修改「隨機數傳送帶」超能力來讓「模擬器」來作弊。可是沒有互動了,這就意味著:「時間倒流」超能力不能用;Bob 的隨機數傳送帶也不存在了,「篡改傳送帶」這個超能力也不能用!

但模擬器總要具備某種「超能力」,從而能夠構建信任的「根基」

(如果模擬器在沒有超能力的情況下具備作弊能力,那相當於證明了協議的不可靠性)。

可能大家現在已經猜出來了,模擬器要在「隨機預言機」上動手腳。

先考慮下構造一個「理想世界」來證明「零知識」。在理想世界中,模擬器「綁架」了負責提供預言的「精靈」,當 Bob 向精靈索要一個隨機數的時候,精靈並沒有給一個真隨機數,而是給 Zlice(模擬器假扮的 Alice)提前準備好的一個數(也符合一致性分佈,保證不可區分性),「精靈」無可奈何地返回 Bob 一個看起來隨機,但實際上有後門的數字。所謂後門,就是這個數字是 Zlice 自己提前選擇好的

  • 第一步:Zlice 隨機選擇 z,隨機選擇c,計算 R'=z*G - c*PK 。

  • 第二步:Zlice 將 c 與 (m, R') 寫入精靈的表格。

  • 第三步:Zlice 將簽名 (c, z) 傳送給 Bob。

  • 第四步:Bob 計算 R=z*G - c*PK,並向精靈傳送 (m, R),精靈返回 c’。請注意,這裡 Bob 計算出來的 R 和 Zlice 計算出來的 R' 是相等。

  • 第五步:Bob 驗證 c ?= c',看看精靈傳回來的隨機數和對方發過來的隨機數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則驗證簽名透過;否則,則驗證失敗。

透過綁架「精靈」,Zlice 同樣可以提前預知隨機數,這和時間倒流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我們已經證明了模擬器 Zlice 的「存在性」,於是我們上面已經證明了 NIZK。

接下來我們證明這個這個協議的「可靠性」。設想在另一個「理想世界」中,一個叫做「抽取器」的玩意兒,也同樣綁架了精靈。當無辜 Alice 的向「精靈」索要一個隨機數時,「精靈」返回了一個 c1,「抽取器」從精靈的表格中偷窺到了c1,當 Alice 計算出來 z1 之後,然後這時候「抽取器」仍然可以發動「時間倒流」超能力,讓 Alice 倒退到第二步,再次向「精靈」要一個隨機數,Alice 傳送的字串顯然和第一次傳送的字串是相同的,(R, m)。按道理,因為 (R, m) 已經寫在精靈表格的「左欄」裡,所以一個誠實的「精靈」應該返回 c1。但是,「抽取器」綁架了精靈,他把表格中對應 (R, m) 這一行的「右欄」改成了一個不同的數 c2。當 Alice 計算出另一個 z2 之後,抽取器就完成了任務,透過下面的方程計算出 Alice 的私鑰 sk

sk = (z1 - z2)/(c1 - c2)

Fiat-Shamir 變換 —— 從 Public-Coin 到 NIZK

不僅僅對於 Schnorr 協議,對於任意的 「Public-Coin 協議」,都可以用 Fiat-Shamir 變換來把整個協議「壓縮」成一步互動,也就是一個非互動式的證明系統,這個變換技巧最早來自於 Amos Fiat 與 Adi Shamir 兩人的論文『How to Prove Yourself: Practical Solutions to Identification and Signature Problems.』,發表在 1986 年的 Crypto 會議上[5]。也有一說,這個技巧來源於 Manuel Blum[6].

重複一遍,在 Public-coin 協議中,驗證者 Bob 只做一類事情,就是產生一個隨機數,然後挑戰 Alice 。透過 Fiat-Shamir 變換,可以把 Bob 每一次的「挑戰行為」用一次「隨機預言」來代替。

而在具體實現中,隨機預言需要用一個具有密碼學安全強度的 Hash 函式(不能隨便選,一定要採用密碼學安全的 Hash),而 Hash 函式的引數應該是之前所有的上下文輸入。下面是一個示例圖,大家可以迅速理解這個 Fiat-Shamir 變換的做法。

前面提到,在非互動式證明系統中,需要引入一個第三方來構建信任的「根基」,使得 Bob 可以完全相信由 Alice 所構造的證明。在這裡,第三方就是那個「精靈」,用學術黑話就是「隨機預言」(Random Oracle)。這個精靈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第三方,而是一個虛擬的第三方,它同時存在於「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在「現實世界」中,精靈是一個負責任的安靜美男子,而在「理想世界」中,它會被「模擬器」綁架。

Public-Coin 協議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 「Arthur-Merlin 遊戲」 ……

看上圖,左邊的“白袍”就是 Merlin(魔法師梅林),中間拿劍的帥哥就是 King Arthur(亞瑟王),兩個角色來源於中世紀歐洲傳說——亞瑟王的圓桌騎士。

Arthur 是一個不耐煩的國王,他隨身攜帶一個硬幣,而 Merlin是一個有著無限制計算能力的神奇魔法師,然後魔法師想說服國王相信某個「論斷」為真,於是魔法師會和國王進行到對話,但是由於國王比較懶,他每次只會拋一個硬幣,然後「挑戰」魔法師,而魔法師需要及時應對,而且需要讓國王在 k 輪之後能夠相信自己的論斷。由於 Merlin 有魔法,所以亞瑟王拋的硬幣都能被 Merlin 看到[7]。

這與我們在『系列一』中提到的互動式證明系統(Interactive Proof System,簡稱 IP)有些神似,但又不同。IP 由 Goldwasser,Micali 與 Rackoff(簡稱GMR)在 1985 年正式提出,它的證明能力覆蓋很大一類的計算複雜性問題。而不同的地方在於:在 IP 的定義中,證明者 Prover 和 驗證者 Verifier 都是可以拋硬幣的圖靈機,Verifier 可以偷偷拋硬幣,並對 Prover 隱藏;而在 Arthur-Merlin 遊戲中,國王只能拋硬幣,不僅如此,而且拋硬幣的結果總會被 Merlin 知道。

但是,Fiat-Shamir 變換隻能在「隨機預言模型」下證明安全,而用 Hash 函式實現隨機預言的過程是否安全是缺少安全性證明的。不僅如此,「隨機預言模型」下安全的協議可能是有不安全的,已經有人找到了一些反例[8];更不幸的是,S. Goldwasser 與 Y. Tauman 在 2003 年證明了 Fiat-Shamir 變換本身也是存在安全反例的[9]。但是這並不意味著 Fiat-Shamir 變換不能用,只是在使用過程中要非常小心,不能盲目套用。

儘管如此,人們無法抵擋 Fiat-Shamir 變換的誘惑,其使用極其廣泛。值得一提的是,最熱的通用非互動零知識證明 zkSNARK 的各種方案中,Fiat-Shamir 變換比比皆是。比如大家可能耳熟能詳的 Bulletproofs(子彈證明),此外還有一些暫時還不那麼有名的通用零知識證明方案,比如 Hyrax,Ligero,Supersonic,Libra 等(我們後續會抽絲剝繭,逐一解讀)。

小心:Fiat-Shamir 變換中的安全隱患

在 Fiat-Shamir 變換中,要尤其注意餵給 Hash 函式的引數,在實際的程式碼實現中,就有這樣的案例,漏掉了 Hash 函式的部分引數:

比如在 A, Hash(A), B, Hash(B)中,第二個 Hash 函式就漏掉了引數A,正確的做法應該是A, Hash(A), B, Hash(A,B)。這一類的做法會引入嚴重的安全漏洞,比如在瑞士的電子投票系統 SwissPost-Scytl 中,就在 Fiat-Shamir 變換的實現程式碼中多次漏掉了本來應該存在的引數,導致了攻擊者不僅可以隨意作廢選票,還可以任意偽造選票,達到舞弊的目的[10]。因此在工程實現中,請務必注意。

細心讀者也許會回看一下 Schnorr 簽名,大家會發現 Schnorr 簽名中的 Hash 演算法似乎也漏掉了一個引數 PK,並不是嚴格的 Fiat-Shamir 變換,這被稱為 Weak Fiat-Shamir 變換[11],不過這個特例並沒有安全問題[3],請未成年人不要隨意模仿。

最近一些學者開始在標準模型下研究如何嚴格證明 Fiat-Shamir 變換的安全性,目前要麼引入額外的強安全假設,要麼針對某個特定協議進行證明,但似乎進展並不大。

互動的威力

話說在1985年,當 GMR 三人的論文歷經多次被拒之後終於被 STOC’85 接受,另一篇類似的工作也同時被 STOC'85 接受,這就是來自於匈牙利羅蘭大學的 László Babai,與來自以色列理工的 Shlomo Moran 兩人撰寫的論文『Arthur-Merlin Games: A Randomized Proof System, and a Hierarchy of Complexity Classes』[7],引入了 Public-coin 互動式協議(顧名思義,Verifier 只公開拋硬幣)。

國王 Arthur 的方法很簡單,透過反覆地「隨機」挑戰來檢驗 Merlin 的論斷,這符合我們前面講述過的直覺:採用隨機挑戰來構建信任的「根基」。Babai 在論文中證明了一個有趣的結論:AM[k]=AM[2],其中 k 表示互動的次數,互動多次產生的效果居然和互動兩次等價。所謂互動兩次是指:Arthur 發一個挑戰數,然後 Merlin 迴應。

注:還有一類的問題屬於 MA,這一類問題的互動順序與 AM不同,MA中是 Merlin 先給出證明,然後 Arthur 拋硬幣檢驗。已證明:MA 能處理的問題是 AM 的子集。

不僅如此,Babai 還大膽猜測: AM[poly] 與 IP 是等價的。這是一個神奇的論斷:國王很懶,他只需要透過拋多項式次硬幣,就能成功挑戰魔法師,而這種方式的表達能力居然完全等價於 GMR 描述的互動式證明系統 IP。果不其然,在 STOC'86 會議上,來自 S. Goldwasser 與 M. Sipser 的論文證明了這一點,AM[poly] == IP[12]。

這意味著:反覆公開的「隨機挑戰」威力無窮,它等價於任意的互動式證明系統。但是 AM[poly] 和別的計算複雜性類的關係如何,是接下來的研究熱點。

三年後,1989 年11月底,距今恰好三十年,年輕的密碼學家 Noam Nisan 發出了一封郵件,把自己的臨時學術結論發給了幾個密碼學家,然後他就跑去南美洲度假了。可是他不曾想到,這一個郵件會引爆歷史上一場激烈的學術競賽,M. Blum, S. Kannan, D. Lipton, D. Beaver, J. Feigenbaum, H. Karloff, C. Lund 等等一大群精英開始加入戰鬥,他們沒日沒夜地互相討論,並且競相釋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終於在12月26號,剛好一個月,Adi Shamir 證明了下面的結論:

AM[poly] == IP == PSPACE

它解釋了「有效證明」這個概念的計算理論特徵,並且解釋了「互動式證明系統」這個概念所能涵蓋的計算能力。

注:NP 類 是 PSPACE 類的子集,前者大家比較熟悉,後者關聯遊戲或者下棋中的制勝策略[13]。

而 L. Babai 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名為「Email and the unexpected power of interaction」(電子郵件與互動的始料未及的威力)[14],詳細闡述了這一整個月在「郵件互動」中精彩紛呈的學術競賽,以及關於「互動證明」的來龍去脈。

公共參考串 —— 另一種「信任根基」

除了採用「隨機預言機」之外,非互動零知識證明系統採用「公共參考串」(Common Reference String),簡稱「CRS」,完成隨機挑戰。它是在證明者 Alice 在構造 NIZK 證明之前由一個受信任的第三方產生的隨機字串,CRS 必須由一個受信任的第三方來完成,同時共享給 Alice 和 驗證者 Bob。

是的,你沒看錯,這裡又出現了「第三方」!雖然第三方不直接參與證明,但是他要保證隨機字串產生過程的可信。而產生 CRS 的過程也被稱為「Trusted Setup」,這是大家又愛又恨的玩意兒。顯然,在現實場景中引入第三方會讓人頭疼。CRS 到底用來什麼?Trusted Setup 信任何去何從?這部分內容將留給本系列的下一篇。

未完待續

非互動式零知識證明 NIZK 的「信任根基」也需要某種形式的隨機「挑戰」,一種「挑戰」形式是交給「隨機預言精靈」;另一種「挑戰」是透過 Alice 與 Bob 雙方共享的隨機字串來實現。兩種挑戰形式本質上都引入了第三方,並且兩者都必須提供可以讓「模擬器」利用的「後門」,以使得讓模擬器在「理想世界」中具有某種「優勢」,而這種優勢在「現實世界」中必須失效。

NIZK 散發著無窮魅力,讓我不時驚歎,在過去三十多年裡,先驅們所探尋到的精妙結論,同時還有如此之多的未知角落,在等待靈感之光的照射。

本系列文章在 Github 上的專案倉庫收到了第一個 Pull Request,來自Jingyu Hu(colortigerhu),只改了個把字,但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知識交流,思想碰撞,很迷人,不是嗎?

Everyone we interact with becomes a part of us.

與我們交往互動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 Jodi Aman

致謝:特別感謝 丁晟超,劉巍然 ,陳宇的專業建議和指正,感謝安比實驗室小夥伴們(p0n1, even, aphasiayc, Vawheter, yghu, mr)的修改建議。

致謝:自Nisan起密碼學研究競賽軼事參考自鄧老師的文章[13]。

參考文獻

[1] Schnorr, Claus-Peter. "Efficient signature generation by smart cards." Journal of cryptology 4.3 (1991): 161-174.

[2] Paillier, Pascal, and Damien Vergnaud. "Discrete-log-based signatures may not be equivalent to discrete lo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ryptolog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5.

[3] Pointcheval, David, and Jacques Stern. "Security arguments for digital signatures and blind signatures." Journal of cryptology 13.3 (2000): 361-396.

[4] Maxwell, Gregory, Andrew Poelstra, Yannick Seurin, and Pieter Wuille. "Simple schnorr multi-signatures with applications to bitcoin." Designs, Codes and Cryptography 87, no. 9 (2019): 2139-2164.

[5] Fiat, Amos, and Adi Shamir. "How to prove yourself: Practical solutions to identification and signature problems."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86.

[6] Bellare, Mihir, and Phillip Rogaway. "Random Oracles Are Practical: a Paradigm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Protocols."  Proc. of the 1st CCS (1995): 62-73.

[7] László Babai, and Shlomo Moran. "Arthur-Merlin games: a randomized proof system, and a hierarchy of complexity classes."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36.2 (1988): 254-276.m

[8] Canetti, Ran, Oded Goldreich, and Shai Halevi. "The random oracle methodology, revisited." Journal of the ACM (JACM)51.4 (2004): 557-594.

[9] Shafi Goldwasser, and Yael Tauman . "On the (in) security of the Fiat-Shamir paradigm." 44th Annual IEEE Symposium on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2003. Proceedings.. IEEE, 2003.

[10] Lewis, Sarah Jamie, Olivier Pereira, and Vanessa Teague. "Addendum to how not to prove your election outcome: The use of nonadaptive zero knowledge proofs in the ScytlSwissPost Internet voting system, and its implica tions for castasintended verifi cation." Univ. Melbourne, Parkville, Australia (2019).

[11] Bernhard, David, Olivier Pereira, and Bogdan Warinschi. "How not to prove yourself: Pitfalls of the fiat-shamir heuristic and applications to helio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ryptolog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2.

[12] Goldwasser, Shafi, and Michael Sipser. "Private coins versus public coins in interactive proof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een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 ACM, 1986.

[13]  Papadimitriou, Christos H. "Games against nature."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31.2 (1985): 288-301.

[14] Babai, László. "E-mail and the unexpected power of interaction." Proceedings Fifth Annual Structure in Complexity Theory Conference. IEEE, 1990.

[15] Yi Deng. "零知識證明:一個略顯嚴肅的科普."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491567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