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0 到 3.0,區塊鏈和網際網路的發展有多相似?

買賣虛擬貨幣

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首次概述了區塊鏈技術。最初,區塊鏈被認為是一種全球化、去中心化、點對點的貨幣,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區塊鏈未來有可能應用到各行各業

實際上,區塊鏈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與網際網路十分相似,都將經歷從 1.0 到 3.0 時代的發展歷程。區塊鏈究竟是如何發展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1.0 時代:比特幣和加密貨幣

網際網路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整合的階段被稱為Web 1.0Web 1.0 標誌著網際網路的開端。當時的全球資訊網由靜態網頁組成,並且不提供互動內容。

同樣,區塊鏈技術始於比特幣。世界各地許多開發人員仍然認為,區塊鏈技術可能非常適合在未來創造一個更好的貨幣體系。

區塊鏈技術基於一個共享的公開賬本,而整個加密貨幣網路都依賴於這個賬本。通常,人們依靠銀行的信譽來驗證分類賬本的完整性,區塊鏈則利用密碼學技術進行驗證。

區塊鏈(blockchain)的名字來自其底層資料結構——最多包含1兆位元組檔案的“區塊”(block),本質上是包含金融交易資訊的分類賬本。區塊透過複雜的數學證明被“連結”(chain)在一起。交易方在某種程度上是匿名的,因為區塊鏈沒有說明交易方的名稱,而是提供由字母、數字組成的名稱。

區塊鏈技術可以無需政府或金融監管機構等中間人的支援或授權,就能實現點對點傳輸,它被稱為“網際網路時代最偉大的發明”,本身也是“貨幣網際網路(internet of money)”。就像網際網路有效地分散傳播知識一樣,區塊鏈技術可以成為未來分散式金融交易的基礎。

雖然比特幣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價值儲存方式,但是批評人士指出,比特幣相對簡單,無法處理合約或信任協議,並且工作量存在限制,這將阻礙它未來成為實際意義上的世界貨幣。

最初,網際網路作為分享資訊的手段發展,超連結是其最偉大的工具;而隨著時間推移,網際網路成為了誕生新社交平臺的平臺。同樣地,比特幣正在不斷髮展,新的技術已經被採用,也就是所謂的“第二代區塊鏈技術”。

2.0 時代:以太坊與智慧合約

Web 1.0 基本上由透過超連結連線的網頁組成,而 Web 2.0 引入了一種理念,即 Web 設計可以旨在培養創造性、協作性,並以社交共享為基礎。

在我們目前所處的區塊鏈技術時代(這個觀點存在爭議),第二代區塊鏈技術提出了利用區塊鏈管理資產和信託協議的想法。

以太坊是最重要的第二代區塊鏈技術。比特幣被稱為“數字黃金”,以太坊則被稱為“數字石油”。

以太坊首次為網際網路的“集中化”(它增強了 Google 和 Facebook 等企業集團的能力)問題提出瞭解決方案,並有效地將區塊鏈發展為平臺。

以太坊透過智慧合約提供了新的功能。目前,律師事務所、監管機構和政府可以執行或管理兩個實體之間的合同,而以太坊可以在區塊鏈上管理雙方的協議。一旦觸發到期日或執行價格等事件,智慧合約能夠以一種不存在所有權爭議、不改變開放協議的方式管理合約。

以太坊等第二代區塊鏈技術不僅顛覆我們對貨幣體系的理解,還可能對訴訟人、監管者和官員產生重大影響。

在未來,個人可能能夠透過區塊鏈提出複雜的協議,例如債券、婚姻或信託基金。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不需要支付“受信任的”被背書人或訴訟人費用,就能讓協議自行執行。

然而,以太坊的“殺手鐧”是其託管、建立和執行首次代幣發行(ICO)的能力。

希望在證券交易所註冊的公司將透過出售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形式籌集資金,而 ICO 可以透過向投資者提供代幣的形式為新專案籌集資金。在以太坊平臺,人們可以建立其他代幣,並且管理參與 ICO 的各方之間的信任協議。

雖然以太坊很可能成為未來開發分散式應用程式和協議的領先平臺,但是也存在限制並遭受批評。

與比特幣一樣,隨著使用者的大量增長,以太坊在未來面臨著拓展性問題。其次,雖然以太坊為平臺上執行的服務提供了相容的代幣模型,但無論是以太坊還是比特幣,都無法與其他去中心化貨幣或平臺進行基本的互動操作。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使用者希望將價值從一種貨幣轉移到另一種貨幣,必須透過交易所進行操作。

Web 2.0 也經歷過類似的挫折。批評者認為,Web 2.0 僅僅是基於 Web 1.0 的技術和概念。此外,有人認為,Web 2.0 允許使用者發表不恰當的觀點,並將其傳播到龐大的網路,從而從根本上擾亂了政治經濟。近年來出現了數以千計的欺詐性 ICO專案,也是類似的情況。

不過可以預計的是,未來或許還有充分的機會來完善區塊鏈和網際網路。

3.0 時代,並且走向未來

就像我們多年後才能定義“Web 3.0”一樣,我們可能只能在事後使用“第三代區塊鏈技術”這一詞。

按照預期,隨著網際網路(以及可能在網際網路上執行的平臺和應用程式)持續發展,人們將會迎來“智慧網際網路”(the intelligent web)時代。

Web 2.0 以“共享孤島(sharing silos)”(也就是可能無法相互通訊的專有平臺)為基礎, 智慧網際網路可能以更加互聯、開放和主動的全球網路為基礎。

正如John Markoff在《紐約時報》上概述的那樣,Web 3.0 可能會提供“微格式、自然語言搜尋、資料探勘、機器學習、推薦代理和人工智慧技術,這些技術強調機器輔助的資訊理解,從而提供更有成效和更直觀的使用者體驗。”

同樣地,區塊鏈也需要攻克難題,為全球數百萬使用者提供更加直觀和可用的技術。

正如人們需要擴充套件物理基礎設施,以便為全球數十億人提供網際網路接入,區塊鏈技術也需要效果顯著的擴充套件解決方案。

儘管已經有新的加密貨幣問世,承諾每秒鐘可以容納更多交易,但是第三代區塊鏈技術需要提供可信的擴充套件解決方案——無論是透過改變區塊鏈本身的屬性,還是透過閃電網路等“第二層”解決方案處理更多交易。

網路需要變成可以相互通訊的形式(應用程式不再需要駐留在“孤島”中),區塊鏈技術也需要一種可相互操作的資產形式,以減少對加密貨幣交換的依賴。

最後,也可能是最根本的一點,有觀點認為,區塊鏈技術和 Web 3.0 最終可能會合為一體。網際網路需要一個開放和安全的平臺來提供更直觀的體驗,而區塊鏈技術可能能夠提供一個開放、不可更改和去中心化的平臺,為網際網路未來的交易和應用提供動力。


編者按:本文來自36氪戰略合作區塊鏈媒體“Odaily星球日報”(公眾號IDo-dailyAPP下載

(我是 Odaily 星球日報作者餘順遂,探索真實區塊鏈,交流請加微信:517018419,煩請備註姓名、公司、職務。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道請聯絡郵箱 [email protected],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