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之後下一個浪潮將是DAO?

買賣虛擬貨幣

編譯:kyle

最近在多個社交平臺看到這樣一張MEME圖,身處加密圈的你肯定對DeFi不陌生,圖中所指比DeFi更大的DAO是什麼,DeFi熱度猶在,新的浪潮已在醞釀?

DAO 是將組織不斷迭代的管理和運作規則(共識)以智慧合約的形式逐步編碼在區塊鏈上,從而在沒有第三方干預的情況下,透過智慧化管理手段和通證經濟激勵,使得組織按照預先設定的規則實現自運轉、自治理、自演化,進而實現組織的最大效能和價值流轉的組織形態。

筆者在2年前曾參與一些DAO創作內容社羣的實踐,當時被大家稱之為DAO的社羣聚合一批愛好者,相互協作翻譯區塊鏈、DAO相關的文章及產出音訊、影片等內容,然後透過人工統計工作量,發放社羣通證。客觀而言,既不D(去中心化),也不A(自動化、自治),更像是一場小型的社羣實驗。這樣的實驗終歸面臨“麵包主義”與“理想主義”抉擇的拷問。

實驗結束後留給我們一個的思考:DAO有望成為國家、市場、公司之外的第 4 種組織形態,最大化地實現組織的效能及價值流轉,形成新的商業變革。那麼,這樣的變革第一個試驗場應該在哪?顯然,內容創作社羣不是首選。DAO要從理想化的概念走向現實,它的突破口會在哪,路徑是怎樣的?

1

DeFi,DAO落地的突破口?

去年5月,以太坊愛好者社羣在一篇探討DAO的文章中指出:在 DAO 的新形式層出不窮的今天,討論 DAO 無論如何都會顯得有些不自量力,而且也很難在過於保守和不著邊際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時間來到今天,隨著DeFi的興起,這個情況又是否有所改變呢?

DeFi專案中,第一個推行DAO化治理的是Maker。MakerDAO 用MKR標定了成員的身份,並界定了他們對 DAO 的治理許可權,這Maker的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DeFi治理token的2大功能,1、充當治理時的選票, MKR 持有者的投票結果決定 Maker 的行動方向;2、投票決定出來的共同行動的主要作用在於確定 MKR 對風險的承擔,即治理token可以輔助對協議的保護,當DeFi專案出現問題時,token持有者實際是最終的風險承擔人。

而最近興起的DeFi流動性挖礦凸顯了治理token的第三大作用:幫助協議冷啟動,為DeFi應用快速注入流動性。Compound的流動性挖礦似乎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效仿的專案接踵而至。這些專案,有的以發行治理token的方式開啟去中心治理,比如Compound,建立他們投票儀表盤以及提供參與者討論提案的場所;有的則是基於現有的DAO孵化平臺建立DAO,比如Curve,將計劃基於Aragon建立Curve DAO。於是,加密社羣就出現了這樣的預測:DeFi專案的發幣潮繼續,會催生出大量對治理工具的需求,社羣肯定需要透過某種方式來安全並且民主的管理他們的治理提案,因此DeFi 之後加密世界的下一件大事將會是DAO。

對這個預測如何看待?我們可以根據以下的線索進行思考:

DAO需要建立於一個有落地可能的場景之上,而DeFi落地的前提成立;

建造DAO成本很高,建立於能創造高價值的應用場景之上,才能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

應用DAO模式的場景對於建立治理規則有較為急迫的需求。

DAO需要建立在本身能落地的場景上

通證思維實驗室創始人賀寶輝指出,公鏈的落地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步是DeFi開啟公鏈落地的序章;第二步是DeFi的協議走向DAO化;第三步是基礎效能達到一定程度後迎來Dapp的落地;第四步是DAO的全面落地。

以終為始,公鏈落地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我們可以作一個推測:去中心化應用一片繁榮,由此衍生出圍繞各應用場景的治理需求,不同的DAO建基於去中心化應用之上。這意味著,DAO的落地,是建立在自身能完成閉環、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去中心化應用之上。那麼,什麼樣的應用場景符合這個條件,會優先落地實現DAO化?答案也許已經初現端倪,就是DeFi。

理論上而言,DeFi具備落地的前提。“公鏈落地過程中,我們希望它走向非中心化,不被特定主體所控制的方向。然而,但凡涉及實物資產,不可避免的要透過中心化機構。現階段,只有完全數字化的資產能夠基於鏈上完成,典型代表包括金融、社交、遊戲。其中,遊戲和社交更容易受到區塊鏈效能影響的限制,而金融的部分場景對於效能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因此DeFi具備落地的前提。”

而實際上,DeFi確實也實現了價值捕獲,最顯而易見的是做市商在DEX中提供流動性可賺取交易費用。

DAO需要建立在能創造高價值的場景上

DAO的建立是需要耗費成本的,一位DAO實踐者表示,按最近網路情況,目前基於Aragon建立DAO要花費至少150美元。而且建立DAO的費用具有較大的浮動性,最終花費的價格=消耗的gas*gas price*eth價格,第一個指標,DAO孵化器中可能會對每個模組進行定價,但是由於邏輯很複雜,每個人實際操作也不一定非常精確,但基本上範圍可以預測;第二個指標取決於以太坊網路的擁擠程度;第三個指標取決於以太坊的價格。這意味著遇到網路擁堵、ETH價格上漲時,建造DAO的成本會很高。此外,根據不同DAO的設定,DAO的成員同樣需要投入不同程度的費用才可以參與投票。

僅第一步參與,就需要付至少0.1ETH,不過目前探索這可以透過其測試網免費體驗DAO的建造

什麼樣的場景非DAO不可,以至於花費高成本也要上DAO,而參與成員也願意付費參與?“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另類賽博組織的脫畜指”一文展示瞭如何基於706社羣(年輕人探討文史哲宗藝的社羣)建立DAO。如果從成本角度去考慮,像文中提到的這個706這個事情,是否有別的替代方案來完成這件事?或者說,顯然,相比興趣愛好社羣,DeFi目前就能實現價值捕獲,屬於高價值場景,是比較可行的試驗場。

興趣愛好類社羣、NGO無疑是可以為社會創造精神文明財富,帶來福祉,但是這些高價值財富目前難以以貨幣形式去衡量,我們也期待透過DAO創造新的價值衡量正規化。《海星與蜘蛛》一書指出一點洞察,去中心組織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事物,但是這些事物的發展壯大可能還是需要中心化的運營方式。也許在新生事物萌芽的階段,我們不應該以成本這種現實視角來侷限DAO的發展,新正規化的湧現需要更多的包容。

2

什麼領域最迫切需要治理,需要DAO化?

基於公鏈講可能構建出各種各樣的應用,那什麼領域的應用最需要治理?什麼樣的活動最需要出具一些規則來加以引導、規範?答案指向經濟活動,尤其是金融領域,因為其他的經濟生產領域,還需要經歷一段數字化的程序,全面的數字化還需要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成熟加以支援。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治理、制度屬於上層建築層面的概念,我們需要找到數字世界領域搭建好經濟基礎的場景,才有談DAO化的前提。在區塊鏈眾多應用中,有哪些應用能夠體現生產力?DeFi的金融服務能力算是生產力嗎?目前筆者給不出合理的答案。但總歸而言,想要看到DAO,看到區塊鏈生態的長出治理之花,那必須是基於具有經濟基礎的土壤。

過去的時間裡,區塊鏈從業者也許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拿著錘子去找釘子,拿著技術去找場景,實行“漸進式創新”。而在技術發源的另一端,極客們在實踐各種顛覆式創新。對於DAO而言,是不是也上演著同樣的戲碼?公司制歷史悠久,不可能一下子消亡,於是公司制企業參考DAO的理念進行管理模式的最佳化,而DAO的原教旨主義者在另一端平地起高樓,探索著國家、市場、公司之外的第 4 種組織形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