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投資基金或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買賣虛擬貨幣

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提供資金是國際社會的主要優先事項之一。然而,由於主要利益攸關方共同決定在2030年實現目標,人們因此越來越擔心資金不足以支撐實現此目標。

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存在就已經證明了資金確實沒有流向需要的地區

一、可持續發展目標基礎設施差距

在全球範圍內,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礎設施存在巨大差距。特別是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1項 “城市和社羣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中國家中尤為明顯。

首先,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情況下,每年需對基礎設施投資5萬億美元,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則呼籲發達國家每年提供1千億美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氣候變化並適應其影響,例如干旱,海平面上升和洪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融資計劃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年度投資缺口約為2.5萬億美元,僅非洲就佔了其中1.3萬億美元。目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只滿足了SDG投資需求的48%;對非洲的投資需求來說,百分比更是下降到15%。

人居署預估,到2020年至2030年,包括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成本在內,全球基礎設施所需的總投資約為38萬億美元。

讓人驚訝的是,這些資金並沒有流到需要的地方,可用投資總額約達98萬億美元,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和公共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股票基金和全球公共基金,例如捐助者、基金會和捐贈基金。

不斷擴大的資金缺口在城市中尤為嚴重。城市地區擁有世界50%的人口,產生80%的全球經濟產出,排放70%的溫室氣體。

日益加劇的城市化使越來越多的人依賴於城市基礎設施系統。尤其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期間,由於缺乏資金投資於基礎設施,城市人口可能將無法充分發揮生產的潛力,從而增加了市政的總成本。

依託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創新舉措可一定程度降低城市地區的運營成本和環境影響。

例如,中國杭州使用一種稱為“城市大腦”的人工智慧交通管理系統,透過影片和GPS資料收集交通訊息,然後,使用人工智慧來分析資料並協調1000多個關鍵交通訊號燈和道路訊號,以指導實時交通流。作為一個擁有700萬人口的大城市,杭州曾在中國最擁擠的城市中排名第五,截至2019年在該榜單上排名第57位。

世界不能僅靠生產力的提高,來彌補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氣候適應能力帶來的嚴重資金缺口。

目前,我們需要迫切為國家和城市尋找新的融資工具,而其中一個關鍵來源是主權財富基金。

二、主權投資基金可作為資金來源

主權投資基金(SIF)沒有固有定義,可以將其簡單地視為管理大量資產的政府附屬投資工具。這些新的主權投資者,包括一些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養老基金(聯邦和州),傳統主權財富基金,央行儲備基金,國有企業以及由政府附屬資本支援的各種政策驅動的投資基金,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資本市場參與者和投資資產所有者。

SIF的總額約為40萬億美元,足以彌補基礎設施資金的缺口, 其中也包括實現SDG的成本。

SIF通常由各種資金提供資金:外匯儲備或中央銀行擁有的財政盈餘;養老金儲蓄或石油等自然資源。近期,主權投資基金的規模和數量都有所增加,這說明它們在全球金融舞臺上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因此,SIF社羣為彌補當前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增強氣候適應能力的資金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只要將一部分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用於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融資,就有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主權財富基金的一個共同特徵是長期收益最大化,這使得主權財富基金比傳統外匯儲備具有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就意味著,對氣候適應性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僅是投資基金的公平選擇,更是具有恰當風險回報的合適投資專案。

三、為城市發展融資

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融資方面通常依賴於兩種主要方式:即付即用(pay-go)和按需使用(pay-use)。即付資本融資是指使用現金或其他流動資產,而不是透過發行債券來資助資本專案。它通常取決於地方稅收和使用費,最常用於以下情況:在資本專案規模較小、專案發起人借貸渠道有限、地方政府接近債務上限或是債務受到禁止。

按需使用資本融資是指以一般義務債券或收益債券的形式發行長期債務,為資本專案提供資金。

投資大型基礎設施專案,當前納稅人及其子孫後代將從中受益。因地方基礎設施專案通常跨城市,這些專案也將依賴於國家政府轉移。

然而,城市使用一系列公共財政工具和槓桿工具來支援可持續性基礎設施。建立資本密集型可持續基礎設施的重要方法是公私合作。基礎設施專案的風險回報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可投資”潛力,從而也決定了其對私人金融投資者的吸引力。通常流水線式的可投資專案,可以讓大型投資者將更多資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中。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來自國內外的私人資本(例如SIF資金)將需補充的公共資金進行有效分配,並且需要一個穩定專案渠道,以幫助各國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於能力限制和支撐機制不完備,各國從供資轉向籌資的能力仍然有限。他們無法完全佈署既有助於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又適合私人融資的專案。

四、關鍵政策建議

全球市場都面臨著對現代化基礎設施的迫切需求。

全球基礎設施投資每年短缺數萬億美元,若考慮到數字革命對新基礎設施的需求,這一數字可能會成倍增加。

擁有長期資本的主權投資基金,最有能力向智慧城市的投資分配更多的資本,而智慧城市是未來全球可持續增長的核心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需理解投資者的看法,他們會對比其他資產類別,在眾多選擇中評估基礎設施專案。在這種情況下,擁有更有效監管環境和可靠專案管道的國家將會以較低的成本吸引更多投資。建議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操作:

1.     構想基礎設施戰略,包括管線工程、投資者的角色和傳播戰略。

2.     需政策和監管推動者,去降低重新談判風險並提高流程效率。

3.    投資者在主張單項級別的專案時,需為政府最大化價值,並確保投資者在風險中可調整回報。

在投資者之間將主權投資資本與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需求聯絡起來可能需要漫長的過程,但可以獲得相當高的回報。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吸引高質量的長期融資併為未來的繁榮奠定基礎,而主權投資者則可以從長期投資專案中獲得豐厚回報。

部分內容選自:伏羲智庫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