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洞協議背後的BCH“自我”之路

買賣虛擬貨幣

BitCoin ABC和nChain 在比特幣現金BCH上持續博弈時,在BCH上部署的智慧合約,已經發行了190種Token。

這個名叫蟲洞協議的專案,在閉門研發2個月後成型,並在BCH一週年的釋出會上正式亮相。

蟲洞協議從概念階段到上線執行,既經歷了BCH找尋未來新價值支撐的階段,也趕上了BCH捲入社羣分裂的紛爭。

它的出現,讓幾年前想要在比特幣上發行Token的想法成為現實。如果放在比特幣信仰佔據加密貨幣圈主流價值觀的當時,這幾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為。

隨著比特幣協議中OP_RETURN後設資料的發掘,和後來USDT 利用OmniLayer協議的成功發行,再加上BCH的出現,蟲洞協議的誕生變得順理成章。

“沒有開放精神,沒有開源社羣,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蟲洞協議的開發成員姜家志說。

理想

“人人可以發幣的時代來了”

“親愛的小梅子,這是我答應你為你發的幣。”在蟲洞協議(Wormhole,以下簡稱“蟲洞”)瀏覽器上,資產ID為163的代幣“MayCoin”如此描述它被髮行的初衷。

這個發行總量為10萬的Token也許永遠不會被拿來交易、投資,但它從2018年8月1日晚上9點29分起,被一個“有心人”利用蟲洞,帶著這句告白或承諾,寫入到比特幣現金的區塊裡。

蟲洞協議瀏覽器上的Token“宣言”

8月1日,在比特幣現金誕生一週年的“生態建設專案釋出會”上,蟲洞正式公開亮相,專案負責人姜家志簡單明瞭地說,“蟲洞協議是在沒有改變BCH共識協議的情況下,實現Token的發行。”

截止今日,利用蟲洞發行的Token已經有191種。當然,絕大多數Token的發行,還像MayCoin一樣,屬於個人試驗性質的操作,帶著商用或經濟設計的知名Token還未出現。

但正如ID16號的蟲洞發幣者所言,“人人可以發幣的時代來了,未來已來。”這句話很耳熟,在以太坊誕生後,貨幣自由主義者曾熱衷於這句口號。

姜家志對蟲洞在智慧合約的發展上抱有更大的信心,“因為蟲洞是在去中心化、效能空間更大的BCH網路上搭建的。”

蟲洞的出現,讓曾經希望利用比特幣協議發行Token的想法,在BCH這個比特幣的分叉網路中得以實現。

今年6月,蟲洞專案開始封閉研發。那時正值Bitcoin Cash開啟硬分叉的階段,完成硬分叉後,BCH的區塊上限從誕生之初的8MB升級到32MB。

作為一個支付系統,再次擴容意味著BCH能夠承載更多的交易數量,但加密貨幣研究機構Chainlysis的統計資料顯示,BCH的商業用途在今年的3至5月逐漸減少,BCH支付在2個月間減少了近60%。

就在蟲洞立項前的一個月,BCH的流通市值再次出現了縮水,一個月的時間,市值從297億美元縮減至164億美元。

這個曾經以“大區塊”旗幟從比特幣社羣中分流出擁護者的分叉幣種,並沒有如擁戴者期待的那樣,在幣價上超越它的前輩。

已經發展了10年,擁有2千萬使用人數的BTC橫亙眼前,在熱議中誕生的BCH始終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變得更有價值”。

蟲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啟了一場BCH自我革命和演進的歷程,“對使用者而言,蟲洞的到來,會讓BCH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姜家志說。

現實

“我被以太坊打臉了”

今年5月,姜家志、姜和平、溫隆三人開始為Bitcoin Cash謀劃智慧合約的實現方案,他們都是BCH社羣資深的開發者成員。

擁有10年網際網路開發經驗的姜家志是專案的主要負責人,他從2013年開始接觸比特幣,是比特幣的超級發燒友。開發的比太錢包是唯一一個被bitcoin.org推薦的、由中國人開發的錢包。

帶領團隊封閉研發蟲洞時,姜家志和夥伴們幾乎看遍了所有發行Token的相關方案,但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最終在Omni Layer協議上找到了可能。

OmniLayer協議執行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上,它利用OP_RETURN操作碼實現Token發行的方案,眾所周知的USDT(泰達幣)的發行和流通,就應用了該協議。

利用比特幣協議發行Token的可能性埋藏在OP_RETURN操作碼中。姜家志回憶,早期比特幣的開發者社羣中,就有在BTC上發Token的設想。

2013年,OP_RETURN後設資料被推出,原本時為了方便使用者在區塊鏈上記錄部分資訊。極客們發現,呼叫這個操縱碼不僅能夠實現資料在區塊鏈中的廣播和記錄,還可透過省略計算步驟達到節省時間和算力的目的;同時,OP_RETURN還具備透明性和不可更改性。

很多人意識到這些特點後,就將其用於儲存資訊以及研發去中心化的App。這個當時只有80個位元組的後設資料充滿了想象力。

想在比特幣協議上呼叫OP_RETURN開發智慧合約發行的人中,最知名的莫過於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那時,他還不是“V神”。

但OP_RETURN的功能引發了比特幣核心開發者Core團隊的擔心,他們認為,這一後設資料的呼叫會導致使用者在比特幣網路上儲存過多的非交易資訊,影響比特幣的正常使用。之後,他們將OP_RETURN的位元組縮減為40個。

這一舉動直接改變了Vitalik Buterin在比特幣上建立智慧合約的想法。後來,他在Twitter上回憶,當時,一些比特幣開發人員可能認為他開發以太坊後會釜底抽薪,“比如禁止某些用於交易中的資料編碼方式,我不想在潛在敵對環境下寫以太坊。結果OP_RETURN真的被縮小到40個位元組。”

Core的拒絕態度或許成就了以太坊獨立發展的機緣。而那時還是比特幣信眾的姜家志,對以太坊嗤之以鼻,“我最初認為以太坊就是空氣,那個時候,我們的眼裡只有比特幣。現在看,以太坊是成功的,顯然,我被打臉了。”

或許從被以太坊打臉開始,姜家志對“開放”有了更深的體悟,這也是他們為BCH生態發展而研發蟲洞時一直秉承的理念。

“Omni Layer協議經過USDT驗證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方案。”出於可行性,蟲洞協議的開發團隊大膽地在Omni Layer進行了移植,將其部署BCH的區塊鏈上,從而實現發行Token的功能。

蟲洞協議原生Token命名為Wormhole Cash(WHC),在不改變現有BCH共識規則的情況下,使得這條具有比特幣功能的BCH區塊鏈,實現了Token的發行、轉移和燃燒等基本功能。

相比以太坊,姜家志認為,BCH的大容量為蟲洞在解決TPS問題上,留下了便利、高效擴容的可能性。

爭議

“不開放,無創造”

從閉門研發到推出上線,圍繞蟲洞的質疑一直存在。安全性、獲得WHC的方式以及專案的前景都成為探討的爭議。

Craig S Wright就曾公開抨擊蟲洞,這位來自澳洲的科學家原本是BCH的大力支持者,近期由於力主分叉BCH、恢復比特幣原始協議而加入社羣分裂的大戰中。

他認為,透過燃燒BCH以換取WHC的方式摧毀了比特幣現金,將使用者強制帶入蟲洞。

WHC生成的採用了燃燒生成(Proof-of-Burn)機制,使用者可以透過向特定地址傳送BCH來獲得WHC,最低兌換1BCH,兌換比例為1BCH=100WHC。而這種兌換是單向的,使用者無法用WHC兌換BCH。

“這是單向錨定,當然,雙向錨定更好,但當前的技術還無法實現。”姜家志解釋,雙向錨定可以透過閘道器實現,但這種方式適合在中心化網路中使用,而BCH是一個去中心化網路。目前,還沒有可行的雙向錨定方法,既安全又去中心化,還能有效應對區塊鏈不可避免的回滾風險,“對於數字資產來說,安全性更為重要。”

單向錨定的生成方式除了可行性外,蟲洞及其Token WHC作為BCH生態中的一部分,在設計上也更有利於雙方的價值互補。

“因為生成WHC需要燃燒BCH,且一經燃燒不可逆,這種機制會使BCH數量慢慢減少,根據‘物以稀為貴’原理,BCH價格會隨著數量的減少而上升,另一方面,如果蟲洞上專案方越來越多,那麼,WHC的價值也將傳遞到BCH上。”一位看好蟲洞專案的投資者說。

相比價格因素,作為蟲洞的“爸爸”之一,姜家志更希望這個還在早期的專案能夠借力供其生長的BCH土壤,“從市值看,BCH目前市值排名靠前,社羣使用者基數也比較大,這些都有利於蟲洞未來的發展。”

BCH的分叉大戰也讓蟲洞這個專案不斷捲入到紛爭中,今年8月底有關蟲洞安全性的質疑再次出現,姜家志不得不做了一次公開回應。

他解釋,蟲洞協議是基於Omni協議實現的,安全性和Omni協議一樣,Omni協議上執行了區塊鏈中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USDT,它的市值現在有27億美元左右,“說蟲洞或者Omni協議不安全的人,是否應該指出它的不安全在哪裡?當然也可以直接嘗試攻破USDT!”

除此之外,姜家志表示,蟲洞是在BCH網路上構建的,BCH交易的安全性、BCH協議的去中心化時間戳服務等都保證了蟲洞的安全性。

對社羣的紛爭,他認為,使用蟲洞就是在使用BCH,因為蟲洞依託現有的BCH協議與網路開發,作為一個開源專案,沒有人能阻止蟲洞協議在BCH上的發展,“而蟲洞的未來目標也是鼓勵開發者在BCH第二層上做無許可創新。”

“BTC也好,BCH也好,開源社羣本身就是一個崇尚自由、開放的群體,如果沒有BCH的擴容,開發者對一些操作碼的恢復、修改,在比特幣協議上發Token的事情很難實現。”

這個在網際網路開發領域混跡了10年的老程式設計師常常想起1995年,“當時大家討論@這個符號是幹嘛的,就像如今人們在討論區塊鏈是幹嘛的一樣。”

“使用加密貨幣的人群應該還不到人類總人口的0.5%,所以現在討論誰最終能贏,還為時過早。”姜家志說,更多的使用者都在區塊鏈以外,未來任何一個專案的演進方向應該是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去使用區塊鏈。

Jeremy Clarek在《通往比特幣的漫長道路》中寫道,在通往比特幣的道路上,佈滿了無數失敗的嘗試。對BCH而言,同樣如此。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