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央行數字貨幣目標明確,但低估了美國思維

買賣虛擬貨幣
在2019年8月10日的一次金融界精英論壇上,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再次詳細闡述了央行數字貨幣研發的具體進展和未來最終呈現形式。
從具體傳遞出來的資訊看,是全方位的,但很多依然是書面語言,我這裡跟大家用大白話解讀一下關鍵點,裡面其實有很多是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重要資訊。第一個是,受到某種刺激,央行過去一年加班加點的搞數字貨幣按照穆長春的說法,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究是從2014年開始的,已經持續了五年,前四年好像不是很著急,但從去年開始,不知是受到什麼刺激,整個研發團隊就開始加班加點的幹了,從每天早上九點一直幹到晚上九點,而且一週只休息一天,至此,相關係統開發可以說已經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了,只要銀行系統能支援,上面一聲令下,就可以推了。到底央行在一年前受到了什麼刺激,目前不得而知,但我看了一下一年前,也就是去年六月到八月之間發生的事情,或許能找出一些端倪。
去年六月份,美國首次開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人民幣匯率走低,國內市場民眾對數字貨幣的需求增加,國家從輿論層面開始整頓,包括央視財經制作專題“聚焦代幣市場亂象”,網信辦對諸多自媒體封號,五部委釋出風險提示等。而去年六月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一個月內公佈了4項專利申報,到了去年九月的時候,央行總計申請了49項法定數字貨幣專利。也就是說,從去年六月份開始,中國從兩個層面加強管制,一個是輿論層面對數字貨幣的引導和控制,另一個是從央行層面建立民眾對中國官方數字貨幣的信心,央行肯定是接到了指示,要求加快研發法定數字貨幣的步伐,所以才有了穆長春所說的,過去一年“996”工作模式。第二個是,央行已經從某種程度上,承認了比特幣、以太坊的合法存在穆長春說,去年雙十一的時候,網聯的交易峰值達到了92771筆/秒,比較一下,比特幣是每秒7筆,以太幣是每秒10筆到20筆,根據Libra剛發的白皮書,每秒1000筆。這句話不經意間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央行在引用比特幣、以太坊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顧慮,直接就說比特幣和以太幣,也沒有做任何解釋,這說明從央行這個層面,已經承認比特幣、以太幣及未來的libra的客觀存在和合理性,可能已經定義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競爭對手,是研究和推行央行數字貨幣可參考和比較的物件。這就類似於歷史上,要推行主權信用貨幣的時候,不僅要從法律層面強制推行,從理論研究和學術輸出層面,也要講清楚為什麼紙幣取代黃金白銀是一種進步。首先宣傳的,就是黃金和白銀作為貨幣,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貿易需求。在紙幣面前,黃金白銀有致命缺陷,一個是數量有限,另一個是無法達到高併發。請注意,這不是在貶低黃金白銀,恰恰相反,這是紙幣在重視競爭對手。
只要各國推行官方數字貨幣其中一個說辭是,比特幣和以太幣的併發量低,無法滿足人類貿易、結算支付需求,那麼同時也就承認了一個問題,比特幣和以太幣,將是央行數字貨幣長期的競爭對手。就像黃金白銀時不時就會以價格上漲的方式,迴應紙幣信用的降低一樣。第三個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沒有炒作空間,但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按照穆長春的說法,央行數字貨幣採用的雙層架構,其實是央行加商業銀行,真正的發行方是商業銀行,但商業銀行需要100%準備金發行,其實說白了,這相當於就是發行了一個基於人民幣的“穩定幣”。按照當前的設計,民眾獲取央行數字貨幣的方式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到銀行開通一個數字貨幣的錢包,直接拿著手上的現金,包括紙幣和硬幣,換成數字貨幣(櫃檯辦理);第二類是直接拿現有賬戶上的錢,用網銀線上購買,類似於把銀行賬戶裡的錢,轉到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線上辦理);第三個是直接在場外交易,我轉給你,你轉給我,或我有什麼東西要賣,明確只收數字貨幣。在支付方面,未來中國可能會出現三種形式的支付,網銀、第三方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官方數字貨幣,那大家就要考慮,你是把錢放在網銀裡面,還是第三方支付裡面,還是數字貨幣的賬戶裡面。網銀裡面,有存款利息,第三方支付賬戶裡,可以買貨幣基金等,利息比較高,但數字貨幣沒有利息(你持有紙幣和硬幣也是沒有利息的)。
那麼數字貨幣有什麼優勢呢?由於執行邏輯不同,主要的屬性體現是對M0的替代,也就是對市場上紙幣和硬幣的替代,所以隱私方面要高於網銀和第三方支付賬戶。說白了,就是隻要你不違反三反(反洗錢、反恐不融資、反逃稅),至於你這個錢轉給誰了,就像你私底下把現金給誰了,你不說,對方不說,就沒有人知道。這裡面,我不太清楚如何取得公眾的信任,畢竟一旦數字化,就不太可能像現金一樣有較高的隱私屬性,沒有去中心化的保證,這個信任機制如何建立,是個挑戰。當然,央行還是非常聰明的,把建立公眾信任這個球踢給了商業銀行和各類開發機構。穆長春是這麼說的,“我們在一開始也講了,雙層運營體系有利於充分調動市場力量,透過競爭實現系統最佳化。目前我們是屬於一個賽馬狀態,幾家指定運營機構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做DC/EP的研發,誰的路線好,誰最終會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場接受,誰就會跑贏比賽。所以這是市場競爭選優的過程。”第四個是,我個人預測央行數字貨幣可能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從現有的資訊看,央行數字貨幣無論設計的目標有多少個,其實最終就是一個消滅現金的過程,但問題是,不做數字貨幣,現金也會逐步消失的,這是一個歷史大趨勢,不然為什麼還要專門出臺檔案,懲罰那些不接受現金的商業主體呢?中國市場的去現金化,速度會越來越快,而穆長春也說了,對老百姓來講,基本的支付功能在電子支付和央行數字貨幣之間的界限實際上是相對模糊的。另外,央行數字貨幣,主要想用於小額零售場景,不對存款產生擠出效應,能避免“餘額寶”式的存款搬家,要給不同級別錢包設定交易限額和餘額限額。
我在這裡想給央行提個建議,當前設計數字貨幣,最好不要先入為主的考慮跟M2、M1競爭的問題,因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真正競爭對手,不是M2、M1,而是未來的國際市場諸多數字貨幣,包括美國市場已經萌芽的基於美元信用的數字貨幣。如果國內民眾都不願意將手上的M1和M2換成數字貨幣,那麼國際市場有什麼動力來換中國的數字貨幣呢?又如何助推國際化呢?我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1944年美國主導建立了布萊頓森林體系,美元跟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跟美元掛鉤,只要其他國家有美元,就可以到美國兌換黃金,但美國人自己的美元無法兌換成黃金,美國禁止私人持有黃金,這就保證了黃金不會在美國國內給美元帶來擠出效應,而國際市場只知道拿著美元以後可以兌換黃金,所以國際化之路很快完成。同樣的道理,如果中國發行的數字貨幣,假設只針對國際市場,國內禁止流通,不僅以M0和相對的去中心化設計作為信用背書,還使用黃金儲備作為信用二級信用背書,不用擔心對存款的擠出效應(就像國內現在的時候,依然有很多人想換美元,但能換的很有限),甚至可以允許國際市場炒作價格,那麼中國將創造一個信用價值更高的國際流通貨幣,這才能跟Facebook等發行的數字貨幣競爭。如果僅僅是為了抑制國內使用者對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需求,證明央行與時俱進,掌握了數字貨幣研發的主導權,然後搞得非常複雜和專業,聚攏了諸多金融機構,但結果僅僅是把M0數字化,那麼最終的可能就是,在消耗了巨大的金融資源之後,效果卻非常一般,反而給我國已經領先全球的電子支付領域,帶來混亂。中國央行在設計官方數字貨幣方面,絕不能因小失大,如果天天盯著、防著國內民眾,恐怕效果會適得其反,未來民眾將更加會千方百計的去換libra、摩根大通幣、沃爾瑪幣等美元穩定幣,而不是中國官方數字貨幣。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