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挖礦被指浪費資源 IPFS礦機挖礦機制更合理?

買賣虛擬貨幣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於區塊鏈的認知基本上都是源自於比特幣的。在去年比特幣價格的飛漲讓第一批註意到比特幣的人實現了財務自由,給周遭的人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比特幣“帶火”了一眾數字貨幣,催生了一群“大佬”,形成了“礦工”這一職業,甚至養活了一批礦機生產製造銷售商,也把區塊鏈這一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固化了。

近期關於比特幣挖礦消耗資源的爭議不斷,比特幣網路的全球活動每年將佔用2.55億千瓦的電能,幾乎與愛爾蘭全年用電量相當。到今年年底,比特幣網路的能用使用總量可能達到7.7億千瓦,幾乎相當於全球全年總用電量的0.5%。區塊鏈專家Alex de Vries表示,比特幣(一枚)的挖礦能耗至少是黃金(一盎司)的3.25倍,這是使用效率最高的挖礦機器的情況下。實際上該數字可能更接近於6.91,因為許多比特幣礦工執行的是效率較低的裝置。PoW,全稱Proof ofWork,即工作量證明。

比特幣和以太坊,以及大部分公有鏈或虛擬貨幣,都是基於PoW演算法來實現其共識機制的。這種機制是根據挖礦貢獻的有效工作,來決定貨幣的分配。此原理下的所謂挖礦,就是計算機透過窮舉的辦法,不斷去找Nonce值、算Hash值的過程。誰先找到,誰就挖成功了。

PoW,優勢是可靠、使用廣泛,是經歷了充分的實踐檢驗的公有鏈共識演算法。但其缺點也較為明顯消耗了太多額外算力,即大量能源,很不環保。並且資本大量投資礦機,導致算力中心化,有51%攻擊的安全隱患。

我們瞭解到這種挖礦的本質是全球礦工一起用演算法和算力,來維持一個安全、去中心化的貨幣系統,越多算力加入系統才會越安全。那是否有一種挖礦機制能夠在不耗費算力和電力的條件下進行呢?

有的。

IPFS(星際檔案系統) 是一個分散式的儲存專案,其結合了分散式雜湊表, 帶有激勵機制的塊交換和自我認證名稱空間。在眾多公鏈選擇使用PoW來實現共識機制的背景下,IPFS的激勵層Filecoin的選擇可以說是另闢蹊徑了。

PoSt,全稱Proof-of-Spacetime,即時空證明。在權益共識PoS(Proof-of-Stake)的基礎上,IPFS的激勵層Filecoin改進共識機制成了PoSt,來替代工作量證明PoW。

Filecoin系統中,礦工完成儲存,使用者確認礦工完成儲存,確認的動作也就是“PoSt”。PoSt會一直存在於Filecoin網路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檢視。Filecoin把礦工在網路中的當前儲存資料相對於整個網路的儲存比例轉化為礦工投票權(voting power of the miner),其中網路選擇一個礦工建立一個新塊的可能性與他們正在使用的儲存和網路其餘部分的成本成正比。在PoSt機制下,礦工提供儲存並重新使用計算來證明資料被儲存以參與共識。利用時空證明(PoSt)來產生共識,不用像比特幣那樣浪費計算資源和能源,並且能激勵礦工投入更多的儲存空間(硬碟)資源而不是計算和能源資源為網路做貢獻,非常環保高效的方式。

PoSt提出得比PoW晚,在技術上還在進行完善也有待實踐的檢驗。但是新共識機制的提出,也是區塊鏈技術跟隨著現實情況進行變革的表現。

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數字貨幣把區塊鏈技術帶入我們的視線中,我們在使用數字貨幣的同時推動技術的發展和革新,再用技術去促進數字貨幣的發展,甚至推進到其他的領域上。想當初我們認識網際網路是從哪裡開始:聊天、網購,然後到如今的O2O、大資料、網際網路+。正如馬雲之前說到的:“每一次技術革命,大約都是50年,前20年是技術的變革,後30年才是應用的變革”。我們在今年迎來了比特幣十週年,20年的路程走了一半,在技術變革的道路上還有進步的空間,而區塊鏈運用和落地是我們將來的落腳點,如今多樣的公示機制的提出只是前進的一小步而已。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