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了一跤的DeFi,站起來之後要往哪兒走?

買賣虛擬貨幣

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試錯。但摔跤之後往哪走,是 DeFi 行業需要思考且持續思考的一個問題。

2019 年 7 月,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宣佈了全球裁員 1.8 萬人的重大計劃,彼時,一張抓拍圖片搶佔了各大媒體的注意力。在這張圖片上,兩位西裝革履的男士從該銀行辦公樓走出來,其中一位手上拎著印有 Bitcoin 字樣的帆布包。

正值傳統銀行衰退之際,去中心化金融也隨之帶有了那麼一絲的顛覆意味。

2019 年正是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的風口年。

去中心化金融,就是利用基於區塊鏈技術提供的金融服務。產品包括去中心化貸款,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衍生品等。

過去一年,區塊鏈技術嘗試了很多落地場景。最終,國外的以太坊似乎默默達成了某種共識,認為 DeFi 是以太坊智慧合約的最佳應用。

據估計,全球債券市場目前已超過 100 萬億美元、全球股市價值超過 64 萬億、全球衍生品市場總市值約為 12.7 萬億美元。若 DeFi 能從中分一杯羹,將是巨大的市場。

DeFi 的熱捧並非沒有理由。2018 年受熊市影響,以 MakerDao 為代表的去中心化借貸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在加密貨幣整體資產價格整體下降之際,借貸、穩定幣與衍生品成為人們的熊市生存之道。彼時,包括 Veil、dYdX、Dharma 在內的 DeFi 專案陸續獲得了華爾街資本的逆市投資。

市場規模也迅速壯大。根據 DefiPulse 的統計,6 月 27 日,借貸市場的總鎖倉額創下最高點,約為 6.02 億美元,相較於今年 1 月 1 日的 2.62 億美元上漲了約 129.77%。

但在近期,高速發展的 DeFi 行業卻出現了兩位掉隊者。今年 7 月,以太坊第二大預測市場平臺 Veil 上週宣佈關閉,這個曾獲 Paradigm 、紅杉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注資的專案,存活了僅僅 6 個月。8 月初,舊金山加密貸款機構 Dharma 也在推特宣佈決定暫停其平臺上的新存款和貸款。

與此同時的是,人們發現,整個借貸市場的鎖倉額從今年 6 月 27 日創下高點後,一直呈下降趨勢,目前已經下降了約 30.59%。

於是,關於 DeFi 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Primitive Ventures 創始人萬卉就發微博表示,DeFi 是 DApp 概念在以太上涼了之後的以太坊自救概念。

雖然目前來看唱衰還為時過早,但我們仍然要丟擲問題:被視作 DApp 之後區塊鏈的新救命稻草,是真的有足夠實力帶領區塊鏈,還是下一個涼涼的「DApp」概念呢?距離 DeFi 擔當區塊鏈未來重任以前,這場陣痛還要持續多久?

明星專案 Veil 與 Dharma 遇挫

7 月,推出僅僅半年的明星 DeFi 專案 Veil 宣佈停止運營。

這個由去中心化預測平臺 Augur 和 0x 共同推出的預測衍生品交易平臺,曾得到了紅杉以及加密基金 1confirmation、Paradigm 的青睞。

彼時,DeFi 的三大應用為借貸、穩定幣與去中心化交易所。旨在以預測市場起家的 Veil,被人們看作是振興 DeFi 新賽道的力量。今年 5 月,Veil 開通 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去中心化市場預測服務還一度成為話題。

如果回顧 Veil 在關閉前的的日活與成交量資料,並不難理解 Veil 難挽頹勢。據 DefiPulse 顯示,自開通以來,Veil 的鎖倉總額不超過 9 萬美金的關口,佔據 DeFi 鎖倉總額的 0.01%,其母體公司、同專注預測市場的 Aurgur 鎖倉金額佔比也僅為 0.15%。在 Veil 頁面中,預測事件除總統選舉這一專案參與金額超過萬級 DAI,絕大多數的預測事件參與金額不足 10 ETH。

創始人 Paul Fletcher 在停運說明中,曾指出了他們的三個困境:

1.我們想做的太多了。預測市場是賭博、衍生品和保險等的一種廣義形式。這些垂直領域的集中版本可能比通用形式更適合使用者;

2.我們沒有提供良好的進入體驗。加密貨幣作為使用者基礎還處於早期階段,我們沒有為那些沒有加密貨幣或錢包的使用者提供足夠的方便;

3.我們不是去中心化的或受到監管的。一些使用者想要一個完全去中心化、不可阻擋的產品;而另一些使用者想要一種受監管的產品。要在兩者之間提供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是很難的。

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預測市場小、使用者門檻高、去中心化與監管之間的平衡點難以把控。

對於 Veil 的退場,Hydro Protocol & DDEX 市場公關負責人代世超如此評價:“沒發幣,沒有二級市場負擔,屬於賽道試錯及時止損,退場時也把失敗經驗分享出來了。

在 Veil 宣佈關停後一個月,去中心化借貸平臺 Dharma 平臺出現使用者提幣困難、合約程式碼閉源,且 DappTotal 的 DeFi 資料顯示,Dharma 鎖倉資產從一個月前的 2187 萬美元跌至 8 月 2 日的 561 萬美元,有 74% 的資產已經被提幣轉走,處於資產流出狀態,Dharma 一度被誤解為“跑路”。

一週後,創始團隊表示此次暫停借貸是為了打造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Dharma 的背景與 Veil 有不少相似之處,今年 2 月曾宣佈完成 700 萬美元融資,投資機構包括 Green Visor Capital、Polychain Capital、Passport Capital、Y Combinator 和 Coinbase Ventures 等明星資本;創始團隊實力同樣過硬,創始人畢業於斯坦福,曾就職於谷歌與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分析 Dharma 發展遇阻的原因之際,取消補貼與 P2P 的撮合模式是共同的聲音。今年 2 月,Dharma 曾為獲客推出補貼政策,降低貸款利率;但在今年 5 月取消補貼。據其 5 月公佈的資料,自取消補貼以來,鎖倉總額相較於 4 月份下降了 60%。

而 P2P 的撮合模式則是 Dharma 的特徵,在 P2P 的撮合模式中,借貸雙方由人工撮合,貸款人在放貸期間資金被鎖定,只有在與借款人匹配後才開始賺取利息,且借貸利率固定;相比之下,競品 Compound 則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流動性池子,允許使用者將自己的資產與平臺上的其他借貸人進行資產共享,以便根據資產池的供求情況建立動態利率。

Hydro Protocol & DDEX 市場公關負責人代世超也表示,“Dharma 就是 P2P 模式,匹配是否成功和提幣快慢全靠運氣。鎖倉額驟降跟他們停止利率補貼有關,沒有利率優勢,再加上人工匹配效率低,所以使用者流失了。

她指出了除 P2P 模式、停止補貼之外的第三個原因,即人工匹配。其系統沒有自動清算功能,需要人工結算,借貸由中心化的機構批准,幣價資訊來源、利率的資訊以及平臺開發和更新都是中心化控制的。

DeFi 的困境

隨著 DeFi 行業的發展,DeFi 行業「機會」藍海之外的「困境」也在逐漸浮出水面。

  • 使用者門檻與體驗

除了 Veil 與 Dharma 碰到的難題之外,使用者門檻與體驗是去中心化產品的通病,DeFi 也並不例外,“難用”是太多 DeFi 產品的問題。

Hydro Protocol & DDEX COO 王博文指出,使用者的門檻在於自己管理錢包、私鑰、理解合約互動。而這些就對金融、區塊鏈儲備都具備要求。

Kyber Network 中國市場負責人 Lucas 則進一步指出,目前跨鏈技術還不夠成熟,造成了在跨鏈交易方面使用者體驗上的不足;另外,以太坊效能上的不足一定情況下會導致網路擁堵,使得以太坊上的 DEX 沒有辦法很好地來處理交易。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也會造成體驗上的障礙。去中心化生態的流動性,相比中心化交易所或者應用生態也是有所差距的。

使用者門檻與體驗直接造成了使用者量的小眾。在此前 Odaily星球日報、區塊律動BlockBeats 共同主辦的 StakingCon——Staking生態大會上,PeckShield 創始人蔣旭憲教授曾分析 Makerdao 和 Compound 和 dYdX 的資料發現,這幾個借貸平臺的借貸總額大大上漲,從今年 1 月份的 3400 萬左右增長至 6 月底的 2.2 億,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上漲了五倍多。但對比起借貸總額的大大提升,DeFi 專案的使用者數量卻相對小眾。他表示,這將是整個借貸行業,需要面臨的一大挑戰。

  • 險披露

當前,借貸產品根據借貸期限可分為固定期限與不固定期限的貸款選擇,兩者風險係數不同,對於 DeFi 產品來說,必要的風險披露也十分重要。

在近期成為 DeFi 新秀的非託管借貸協議 NUO,在 4 月曾一度躋身鎖定美元價值前五的DeFi專案排行榜,近期因風險披露遭遇了使用者的投訴。

一位名叫 whuttheeperson 的網友在 Reddit 上發帖稱,其質押在 NUO 上的固定期限貸款在約定的鎖定時間內被清算了。他認為,與像 Maker 和 Compound 這樣的期限開放的加密貸款不同,固定貸款的清算風險並不大,他們已經充分調整引數以適應風險抵押品在那段時間的貶值風險。

他還認為,NUO 在其貸款過程中,顯然在風險披露上有著巨大的疏忽;相反,更為成熟的 MakerDAO,在每一步都會有相關風險提示。

  • 加密資產限制

dForce 及區勢資本(Blockpower)創始人楊民道認為,DeFi 的問題是能真正抵押的加密資產太少。

必須承認的是,即使 DAI 和 USDC 在 DeFi 領域為絕對的頭部穩定幣,但其在國內並未實現真正的普遍採用,去中心借貸的規模體量僅僅是中心化借貸的 1%。

目前的 DeFi 賽道僅僅在以太坊上有較多玩家。在排名前 50 的金融 dApp 中,有 42 個建立在以太坊上,包括 MakerDAO 和 OmiseGO;在排名前 50 的交易所 dApp 中,有 44 個建立在以太坊上,包括 Augur 和 Uniswap。

資產的單一也使得 DeFi 鎖倉量易受 ETH 行情影響,對於近期鎖倉量的下滑,MakerDao 中國取負責人潘超表示,主要原因在於 ETH 資產市場下行,很多人將 ETH 換成而穩定幣,目前穩定幣 DAI 的鎖倉量就增長到了 3000 多萬美金。

  • 風控體系不足

由於風控依賴於抵押,抵押品價格影響著風險。於是,鏈上預言機(發現並向智慧合約提交真實資料的機制)成為當前 DeFi 行業的關注重點。

一個準確、快速、無偏的且能抵抗價格操縱的價格預言機被視作 DeFi 產品「缺失的拼圖」,當前存在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預言機各有提升空間:中心化意味著有價格操縱的風險,而去中心化的預言機目前仍然存在激勵機制不足,難以提供實時準確的價格。

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 的預言機被認為是目前的佼佼者,其並非透過訂單簿將買賣雙方匹配,而是收集做市商的流動性,並使用演算法來設定價格,只要存在價差,就會創造套利的機會,價格就會迅速被修正。但目前 Uniswap 的公認弊病是流動性差,有人稱“砸 500 個 ETH 立馬崩”。

目前絕大多數的 DeFi 專案均使用 Makerdao 預言機。據潘超介紹,Maker 預言機是一種分散式預言機,選取了 14 家交易所的價格,選擇其中位數進行喂價。

潘超認為,預言機的問題主要取決於預言機的提供者質押的東西是什麼,是信譽還是資產。要解決預言機的問題,實際上是要解決鏈上的聲譽問題;目前這樣一套聲譽系統在鏈上並不成熟。

而聲譽系統的缺失影響到的還有 DeFi 的使用者體驗。

“DeFi 目前最大的缺點是依賴過度抵押的債務頭寸”。Fitzner Blockchain Consulting 總監 campbell 如是說道。

以當前鎖倉量前列的 MakerDAO 和 Compound 為例,當前,MakerDAO 要求使用者存入 ETH 價格的 1.5 倍來建立支撐 Dai 的抵押債倉(Collateralized Debt Position)。大多數人選擇將他們的“貸款與抵押價格“的比例保持在 300% 來避免兩位數的清算罰款。除此之外,Compound 的貸款利息達到 6-13%,且所有貸款的抵押品都是貸款價值的 1.5 倍。

campbell 表示,使用者借貸的原因,與超額抵押資本的需求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在抵押資產價格下跌之際沒有及時補倉,便有可能面臨清算的風險。

潘超認為,當前 DeFi 行業缺少的信用貸款正是要建立在一套成熟的聲譽系統,目前來看,“難度還是非常大”。

  • 商業化

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 dYdX 曾強調了 DeFi 專案的三種主要商業化模式:透過專案的原生代幣實現增值,比如 MakerDAO(MKR);透過手續費帶來收入,比如 Compound;透過面向使用者的應用程式實現商業化。比如 dYdX,Dharma 等等。

但目前的難題是,DeFi 專案是否需要原生代幣仍是問題;由於借貸頻率不比交易,雖然當前貸款利率高,但貸款多為短期,時間價值小,加上日活資料仍有大可提升的空間,手續費收入也並不高。根據加密信用評估創業公司 Graychain 於 8 月 15 日釋出的報告顯示,在過去 18 個月裡,大約發放了 24 萬 4 千筆貸款,放貸總價值約為 47 億美元,但僅有 1.83% 的利息被收回,如何保證持續且穩定的收入,目前也成為不少 DeFi 產品必然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DeFi 的發展方向在哪裡?

Veil 以及 Dharma 的“敗北”,在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似乎是自身因素居多。

且相比經營不善倒閉,業內人士更傾向於「推倒重建」這個表達。Hydro Protocol & DDEX COO 王博文認為,Veil 和 Dharma 都是轉變方向,並非關閉。“DeFi 的嘗試和創業公司一樣,如果發現方向不對,沒有資料增長,快速換方向。”他指出 Dharma 目前的暫停升級,就是將之前的 P2P 借貸轉型成類似 Compound 的資金池借貸方式。

楊民道也認為不必過分解讀,他表示 Veil 和 Dharma 是非常正常的創業專案的試錯過程,市場應該給這些專案足夠的耐心。

但 Veil 以及 Dharma 也正在表明,正在風口上的 DeFi 並非條條道路通羅馬,不同賽道市場發展空間不一。

楊民道認為,去中心化的開放金融協議,這個提供給 B端的基礎設施,現在才開始大規模建設,有大量機會。打造高度模組化、可拆解組合、互通性好的通用協議才是現在這個階段公鏈落地的正確姿勢。

此外,基礎設施級的機會在鏈下資產的代幣化(比如穩定幣就是法幣的上鍊),是十萬億美金級別的市場。

潘超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表示,穩定幣是一個必需品,對標傳統金融,先要有貨幣市場再有資本市場。

此外,他認為 DeFi 的未來應該是脫離「去中心化金融」這個概念本身,成為開放式金融,DeFi 如果要擴大十倍、百倍的市場,將傳統資產上鍊是必須做的事情,雖然中間一定會有對去中心化的取捨,但如果保證鏈上的商業邏輯,比如託管、抵押風險的設定足夠去中心化,仍然符合 DeFi 的初衷。

他舉例借貸 DeFi 應用,其背後資產可以不是以太坊、比特幣等完全去中心化資產,而是合成的傳統資產(傳統機構背書上鍊),但是由於抵押借貸的穩定幣所有使用者都有許可權使用,這一點來看仍然屬於 DeFi 的範疇。

潘超表示,他也比較看好區塊鏈上的債券市場。包括傳統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的合成品上鍊,以及加密貨幣自身的債券產品出現,從傳統貨幣市場的角度來看,流動性最好,也是體量最大的一個金融產品。而最近很火的 staking,正是債券市場的雛形,前提是這個系統當中要去源源不斷地產生現金流。

至於 DeFi 資產的限制,民道認為,BTC on ETH (指代發行 BTC 支援的 ERC20 代幣)是一個有潛力的專案,“它會帶來幾十倍可抵押資產,需要一個解決激勵問題的鑄幣聯盟,交易所、錢包、專案方都可以參與 BTC  鑄幣,個人覺得將來一年這個聯盟會有突破。

回顧 DeFi 誕生到現在,不過一年時間。

這一年時間是 DeFi 高速發展的一年,DeFi 生態開始在以太坊上逐漸成型,誕生了圍繞穩定幣、借貸、衍生品、去中心化交易所等應用。

但一年落定,明星 DeFi 產品的關停,不得不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風口上的 DeFi。前途仍然無量,但必須承認的是,距離 DeFi 擔任「區塊鏈未來」這一重任目前來看仍然道阻且長。與傳統金融領域的資金體量與使用者量相比,今天的去中心化金融仍然顯得微不足道,且使用者幾乎來源於加密世界的存量使用者市場、借貸業務佔據了 90% 的比重。這些困境來源於使用者門檻、資金與技術的限制。

好的訊號是,窮則思變,「困境」意味著 DeFi 新的「機會」。不論是 Coumpound、Uniswap 等產品已經或者將要推出 V2 版本,尋求進化升級;還是 Blockfi、dForce 等 DeFi 產品在近期陸續獲得融資,都表示行業仍然有著不小的想象力。

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試錯。但摔跤之後往哪走,是 DeFi 行業需要思考且持續思考的一個問題。

創文章,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道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