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未來還會有“爆款應用”嗎?

買賣虛擬貨幣
新年伊始,轉眼間又到了各行各業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時刻。作為一個受到各方高度關注的年度關鍵詞,區塊鏈自然也是各行各業難以迴避的一個話題。但縱觀眾多企業的相關闡述,難免讓觀察者心生疑惑——就在人們還在暢想基於區塊鏈的爆款應用會是什麼樣的時候,不少企業在近期的年終總結中卻宣稱,公司已將若干比重的經營資料實現了批次上鍊。對於一些區塊鏈行業的研究者來說,這個結果顯然有些出乎他們的意料:在過去幾年,他們一直在為“資料上鍊”而奔走疾呼,也認為區塊鏈與實體產業的結合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堅信從中能誕生下一批獨角獸和爆款應用,而現實似乎在傳達這樣一個訊號:即便是實體企業實現了大規模的資料上鍊,預期中的“產業革命”也並沒有出現。由此一來,便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難道更多的只是這種默默無聲的“資料上鍊”嗎?預期中的“區塊鏈爆款應用”還會不會出現?

1. 打造“爆款應用”的秘訣是什麼?

關於為什麼目前的區塊鏈仍然沒有出現爆款應用這個話題,背後的原因並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複雜(沒錯,如果說過去幾年讓人眼花繚亂的的區塊鏈行業教會了人們什麼的話,那就是很多高深花哨的複雜理論,往往很難在現實中立足)。

事實上,當我們檢視那些使用者數量名列前茅的 APP 時就會發現,它們或多或少都會賦予人們各種各樣的、之前從未曾得到的一些權利——比如說社交媒體賦予了熟人彼此連線的權益、電商平臺賦予了消費者購買各種商品與服務的權益、影片平臺給予了人們觀看各類影片的權利……正因為這些 APP 讓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快速的使用者增長,成為了人們所熟知的“爆款應用”。

而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則在於:跟能夠聯通人與人的網際網路、以及能夠實現智慧推薦的人工智慧和大資料不同,區塊鏈本身並不是一項能夠直接賦予人們權利的技術,就目前來說,它的作用更多的體現為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本上。這就決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僅僅基於區塊鏈技術本身,很可能是打造不出爆款應用的。

除非原有領域的信任成本非常之高,而透過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執行成本的大幅下滑,在這種情況下,基於區塊鏈的應用,才能夠對傳統非區塊鏈產品形成明顯的優勢,比如說區塊鏈電子貨幣以及各種“Fomo”式的遊戲等。

事實上,關於數字經濟的這一特點,在過去的幾年間,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供參考——那就是雲端儲存。眾所周知,雲端儲存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大大降低人們儲存檔案的成本。近年來人們每天在影片觀看上花費的小時數越來越多,可以說與雲端儲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十幾年前時,人們如果想要儲存影片檔案,往往需要攜帶脆弱易碎的光碟。影片觀看成本頗高,極為不便。雖然後來光碟升級成了便攜度更高的隨身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檔案儲存成本,但並沒有改變“觀看影片需要物理儲存介質”的邏輯。

而云儲存方案的出現,以及 4G 網路提速所帶來的高速分段下載體驗,才是真正的將人們觀看影片所需要的檔案攜帶成本下降到近乎於 0 的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看影片在人們每天生活中所佔據的時間才越來越多,並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興產業與爆款應用。這就是數字技術透過大幅降低原有行業執行成本、由此打造出相關爆款應用的典型案例。

有趣的是,作為一項致力於壓縮成本的數字技術,雲端儲存在另外一項賽道上曾經創造出過一個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個人網盤。雖然這一產品也將人們的檔案攜帶成本降低到近乎於 0 的水平,但是,與可以分段下載觀看影片的影片平臺不同,個人網盤的要求是:只有將檔案全部下載下來之後,使用者才能夠對檔案進行呼叫,而由於各種原因,從個人網盤上下載檔案的速度又很慢。

換句話說,個人網盤這種產品雖然大幅降低了包括影片在內的各種檔案的攜帶成本,卻極大的提升了其調動成本。兩者抵消一下,最終給使用者帶來的體驗成本是更高還是更低還真不好說,即便確實壓縮了使用者的成本,這種下降的幅度也不足以支撐個人雲盤成為一個爆款產品,畢竟使用者資料的遷移也是需要成本的。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最近幾年,C 端雲端儲存賽道逐漸凋零,在 APP 使用者數量的榜單前端上,已經看不到個人網盤的蹤跡了。

2. 區塊鏈未來的“爆款產品”會有什麼特點?

由此可見,一款產品能不能成為爆款,固然與所使用的數字技術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如何使用這項技術、也就是應該如何將其與其他新興技術與商業模式搭配使用,也是至關重要的。就像前文中所介紹的那個例子一樣:同樣是雲端儲存技術,沒有高速網路和社交功能的加持,最終只會發展成日趨式微的個人雲盤,而輔以基於人工智慧的智慧推薦、以及能夠快速快取圖片和影片的高速網路,就能出現類似於社交媒體和影片網站這樣的爆款應用。

回到區塊鏈的問題上,就現在來看,和“單純使用雲端計算的爆款應用”一樣,“單純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爆款應用”很可能也很難在市場上立足,即便有,這一應用必然也是綜合了區塊鏈、AI、甚至是物聯網等諸多技術,因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區塊鏈和雲端計算雖然是數字經濟中爆款產品的重要支撐,但作為致力於削減成本、而非直接賦予人們權益的技術,其很難作為唯一核心而存在。

事實上,當我們縱觀各種“區塊鏈+”的 C 端產品便不難發現,現階段透過大幅降低信任成本而廣受歡迎的區塊鏈應用,實際上滿打滿算只有兩款:一是以比特幣和穩定幣為代表的高共識度數字貨幣(用來進行跨國資產轉移)。二是以“Fomo”為代表的菠菜遊戲。

但問題是:這兩個領域所面臨的的“高信用成本”痛點,在其他行業並不具有普遍性——跨境轉賬之所以要承擔較高的成本,主要是因為目前用來處理全球跨境轉賬的系統(SWIFT)已經過時了 40 多年,在整個經濟領域都是奇葩一般的存在。至於菠菜類遊戲更不用說了,幾乎沒有一家正規的機構願意去這種領域擔任資訊的信用中介。這就是為什麼單純使用區塊鏈技術的產品能夠在這兩個領域大展拳腳的原因。因為上述賽道的信用成本,確實是由於各種特殊原因而高到了離譜的地步。

而在其他細分行業上,單純使用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加成效果就沒那麼明顯。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有不少機構想到區塊鏈應用的第一反應都是“區塊鏈溯源”,認為這是最有可能在使用者群體中產生正面反響的區塊鏈應用。

現實的情況是:在 2019 年的雙 11 購物節中,雖然很多網購平臺都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商品的溯源中,但買家群體對此反響較為平淡,而雙 11 的銷售增速也並沒有因為區塊鏈的加入而有明顯的提振。因為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網購平臺嚴選商品”這件事情,已經足以大幅降低他們對商品與服務的信任成本,如此一來,區塊鏈技術所起到的加成作用並不是很明顯,更不要說藉此來打造爆款產品了。

3. 小結

透過上文的敘述,我們不難理解一件事情:現在很多企業實現了資料成規模上鍊後的平淡反響,並不意味著區塊鏈技術在短期內就不會出現爆款應用,因為怎樣才算是“基於區塊鏈的爆款應用”,本身就是一個有待於斟酌的問題。而現在很多實體企業將資料爭相上鍊的行為,也很難斷言是一種“正確使用區塊鏈”的做法。

儘管一直以來這種壯大區塊鏈生態、支援區塊鏈技術發展的行為值得讚賞與鼓勵,但從產品打造的角度來看,這很可能只是萬里旅途中的第一步,而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結合的相關研究,未來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過程,不是僅僅透過“多高比例的資料實現了上鍊”就可以簡單衡量的。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