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香港證監會出手,投資者迎來了救星?

買賣虛擬貨幣

2018年11月1日,正值比特幣白皮書十週年這樣一個特別的時期,香港證監會發布了《有關針對虛擬資產投資組合的管理公司、基金分銷商及交易平臺營運者的監管框架的宣告》,名字很長,卻也擲地有聲。監管的入場,會成為韭菜們的救星嗎?

今天,小諸葛將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大家梳理出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些點。

- 01 -

數字貨幣存在哪些風險?

炒幣的風險巨大,相信大家也都深有體會,深究起來,這些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數字貨幣本身的特性、人的運營

就價值而言,數字貨幣由於缺乏官方的背書,它們的真實價值基本上沒法界定,也還不存在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估值原則。樂觀者相信btc幾十年後能漲到幾百萬美元,而悲觀者認定這只是一場騙局。大部分人估值的依據只是依從小部分人的意見,而那小部分人則是基本上全靠信仰,或幻想。

就網路安全而言,由於許多玩家和交易所都將資產儲存線上上錢包(熱錢包)中,很容易遭到駭客的攻擊。那些熱門交易所或明星專案被攻擊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而一旦資產被竊取,可就投訴無門了。

就金融市場穩定而言,數字貨幣的匿名性使其天然成了犯罪分子洗錢的最佳途徑,單看這一點,監管層也不能忍。

就市場參與者而言,在巨大的金錢利益面前,大家都是貪婪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中本聰所希望建立的那種機器信任,在幣圈絲毫不見蹤影。互信不是我們的目的,割韭菜才是這裡永恆的主題。

隱患如此之多,風險如此之大,監管怎能坐視不管?

- 02 -

目前監管對數字貨幣持怎樣的態度?

監管將行動。

對於一些大型的機構,比如針對“投資組合管理公司”和“基金分銷商”,《宣告》中有這樣一句話:“假如公司從事分銷那些投資於虛擬資產的資金,則無論該等資產是否構成證券或期貨合約,它們均須獲證監會發牌或向證監會註冊。”

也就是說,雖然很多(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並不算是證券,但今後都要“一網打盡”。

只要投資組合管理公司和基金分銷商想涉足虛擬資產,就必須取得(證券交易)牌照,並且它們的客戶也只能是符合標準的“專業投資者”。合格的人配上合規的公司,這樣才不容易出亂子。

那麼牌照如何獲取呢?其實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就夠了:

  • 有能力達到監管要求的標準

  • 有意願乖乖聽話

在這樣的監管之下,不管是多火的專案、多大的V,曾經那種籌到錢就跑路的暴富夢將很難再實現。

- 03 -

理想中的交易平臺是什麼樣子的?

最後,針對交易平臺的監管,檔案中提出了一個“概念性框架”

與上述投資公司或基金分銷商一樣,交易所也可以申請牌照(並非強制),以此將“持證上崗”的交易所與民間交易所區分開來。合規與否涇渭分明,投資者們自然知道該選哪一個。

特別的是,對於有意願接受監管的交易平臺,證監會會與其合作,並將其納入“監管沙盒”

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的概念由英國政府於2015年3月率先提出。按照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定義,“監管沙盒”是一個“安全空間”,在這個安全空間內,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測試其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而不用在相關活動碰到問題時立即受到監管規則的約束。

“監管沙盒”就像是一塊試驗田,雙方將在這裡共同摸索出一套較為合適的監管策略。

在初步探索階段,證監會不會給交易所發牌照,反而會與交易平臺運營者探討應達到的監管標準,大家商量著定下的標準,將來交易所再違反可就說不過去了吧?

如果雙方合作得還算愉快,證監會覺得交易所有資格得到牌照了,它也不會直接發……嗯,就是這麼任性。接下來還要制定一些具體的“發牌條件”,然後再等上12個月觀察期,交易所達成條件方可領牌,或者到那時也可以申請修改發牌條件,甚至直接退出沙盒,放棄牌照。

這樣一來,由於制訂了嚴格的標準,有實力的、合規的交易所與其他的區分開來,投資者自然會湧入合規交易所,未來就將在交易所之間形成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

面對監管之風的突然襲來,你準備好了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